<p class="ql-block">萬州梯道,依山傍水,于城中縱橫交織,形態(tài)萬千,是獨具魅力的城市標識。它們或蜿蜒盤亙,徑直向上;或平直順暢,巧妙銜接。沿縱向梯道拾級而上,可至太白巖山腳,領略林泉之幽,聽聞鳥語花香;拾級而下,便抵長江岸邊,目睹千帆競發(fā),感受百舸爭流。人們長久穿梭于這些梯道間,不僅鑄就了萬州男兒熱情剛毅、耿直豪爽的氣概,也賦予了萬州女子窈窕婀娜、風姿綽約的氣質(zhì)。</p> 梯道穿梭的童真印記 <p class="ql-block">身為老萬州人,我對萬州城的梯道熟稔于心。童年時,我常穿梭于上下城之間,老城區(qū)巷子梯道的每一處拐角、每一級臺階,都深深鐫刻在我的記憶深處。</p> <p class="ql-block">二馬路與新城路之間,乃萬州城的核心腹地。因缺乏馬路貫通,梯道隨處可見。那時,父親單位租借偏石板牙刷廠廠房辦公,母親在二馬路上班。從母親處前往父親處,我習慣從五顯廟前的鞍子壩巷子啟程。這條巷子的梯道順直,途經(jīng)真元堂后,巷子右拐連接三元街、四方井,繼而向上便到了牛滾凼。牛滾凼有一方形水池,池中浮萍蔓延,猶如一塊碧綠的絨毯,此處是四條街巷的匯聚點。</p> <p class="ql-block">往上,兩條交叉梯道,一條是望江路,通向望江路小學;另一條名為雞公嶺,直抵萬縣日報社。向左拐,可至八角井,進而連接何家溝;向右拐,能連通電報路稀飯場。我總會在牛滾凼右拐,步行百米后,來到偏石板梯道。偏石板梯道往下通電報路,往上又分出兩條交叉梯道,左邊通向紅十字會醫(yī)院,右邊通往萬縣衛(wèi)校。父親單位隱匿在偏石板右邊梯道的一處低矮院落中。每當從父親那里拿到零花錢,我便如疾風般沿著偏石板梯道一口氣沖到萬縣日報印刷廠圍墻,接著從電報路郵電所對面巷子回到二馬路,在冰糕廠隔壁糖果店買到幾顆香甜的珍珠糖,那甜蜜滋味至今仍縈繞心頭。</p> <p class="ql-block">八歲那年,我家遷至民主路半坡的菖蒲溪。從馬路邊巷口的自來水站到我家,是一坡大石梯。彼時家中未通自來水,父母為生活操勞,起早貪黑。懂事的我們自覺為他們分擔家務。放學歸來,總會揭開缸蓋查看水缸水量。若水量不足,便挑起木桶前往巷口自來水站擔水。起初,我與二哥一同抬一桶水,隨著年齡增長,我漸漸能夠挑半桶水。挑著半桶水往往需往返兩趟。我身形單薄,腳步踉蹌,為防止水潑灑,還會在水桶里放置一個竹制震蕩圈。挑水上坡,行走在梯道上極為吃力,中途還得在一棵蒼勁的黃葛樹下稍作停歇。擔水雖辛苦,但我們將其視為熱愛勞動的趣事。</p> 梯道相伴的求學時光 <p class="ql-block">步入中學,那起伏的梯道始終伴隨我成長。初中我就讀于初四中,上學之路同樣需爬坡上坎。若從學校大門進入,需從西門坡爬上北山觀,再下到老廳子,途中還會經(jīng)過兩個神秘而莊嚴的老紅軍大院才能抵達學校。每年春節(jié)前夕,紅軍大院門上懸掛著擁軍燈籠,門框張貼著大紅對聯(lián),那濃郁的紅色氛圍,讓我們對老紅軍大院既心生敬畏,又滿懷好奇。若走學校后門,則要從十字街富貴巷法院門前上行一條陡直狹窄的梯道。每到上學、放學時,梯道人潮涌動,人聲鼎沸。</p><p class="ql-block"> 初四中新建教學樓,學校組織師生踴躍參加義務勞動。大樓所需的磚塊沙石,皆是各年級師生不辭辛勞從長江邊一擔一擔挑回。每當運載磚塊沙石的貨船靠岸,學校便通知我們前往江邊轉(zhuǎn)運回校。我們從河壩吃力地挑起幾塊磚,沿著東門口河壩邊的石梯艱難攀爬至一馬路,而后又咬著牙,從那擁有一百多級石梯的北山路巷將磚挑回學校。</p> <p class="ql-block">初中畢業(yè),本以為高中上學之路會平坦些,然而,更大更陡峭的梯道在等待著我。1978 年,作為首次參加四川省初中畢業(yè)統(tǒng)一考試的我們,有幸考入萬二中重點班。從此,我上學放學不僅要在萬州上下城間穿梭,還要跨越東西城,爬坡上坎成了每日的常態(tài)。</p><p class="ql-block">從菖蒲溪到萬二中,步行需四十多分鐘,中途要攀爬萬州聞名遐邇的和平廣場和鴿子溝兩個大梯道。每天晨曦微露,我便挎著書包,匆匆踏上上學之路。從菖蒲溪下行至民主路,穿過楊柳嘴小巷,橫跨萬安橋,氣勢恢宏的和平廣場大梯道便赫然映入眼簾。</p> <p class="ql-block">爬上和平廣場大梯道,沿電報路繼續(xù)上行,便來到鴿子溝大梯道。鴿子溝是太白巖至苧溪河的一條溪溝,連接電報路上段至高筍塘區(qū)域,因歷史上野鴿子成群而得名。鴿子溝全長 398 米,有 314 級石梯,寬度在 2 米至 8 米間不等。沿著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拾階而上,從下往上看,石條搭建的石階呈南北縱深分布。梯道右邊有厚實石條搭建的堅固石護欄,護欄下是明溝。平時,溝里水量不大,溪水潺潺流淌。每逢暴雨傾盆,溪水如脫韁野馬,奔騰咆哮,形成十多米高的瀑布,氣勢磅礴。</p> <p class="ql-block">走出鴿子溝,視野豁然開闊。穿過高筍塘和大片農(nóng)田,便來到萬二中。高中兩年,每日上學皆是如此。夏天,烈日炙烤大地,我們在梯道上攀爬,汗水如雨,氣喘吁吁;冬天,寒風凜冽,我們爬坡上坎的腳步不停,同樣汗流浹背,熱氣騰騰。那時,大家忙于備戰(zhàn)高考,同學間交流不多。但我們下半城的同學常常結伴而行,上學、放學路上暢談人生理想,交流學習感悟,點評世間萬象,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向往,對新鮮事物滿懷好奇。意見一致時,大家開懷大笑;互不相讓時,則爭得面紅耳赤。我們在交流中共同進步,在爭論中逐漸成長,最終成為摯友,并將這份情誼延續(xù)多年。</p> 梯道變遷的時代交響 <p class="ql-block">萬州作為三峽移民半淹城市,其梯道的命運也隨之改變。一些梯道,如沉睡的歷史遺跡,已然沉于江底;一些梯道,又似隱匿的記憶碎片,深埋在新樓的地基之下。但也有一些梯道,即便下半部分被江水淹沒,上半身依舊傲然挺立,古樸滄桑且愈發(fā)堅韌。最能體現(xiàn)這種變遷的梯道,當屬淹沒于煙波浩渺平湖水中的和平廣場大梯道和楊家街口大梯道。</p> <p class="ql-block">和平廣場大梯道曾被譽為西南第一梯。它建于 1953 年,由廣濟寺巷石級殘損、寬窄不一且行走艱難的狹窄小巷改造而成。改造后的大梯道氣勢非凡,寬 15 米,共 186 級,長 120 米,186 級石梯分 8 個平臺,兩邊設有花臺,植有高大濃密的行道樹,成為城市步行大動脈。那時,大梯子兩側每個臺地都設有漂亮的宣傳櫥窗,由各部門和單位負責辦展,展出內(nèi)容圖文并茂,涵蓋信息動態(tài)、知識介紹以及先進人物宣傳。</p> <p class="ql-block">楊家街口大梯道曾是萬州的形象與窗口。它始建于 1928 年,寬 20 多米,上下落差 40 多米,以 45 度斜坡在江岸徐徐鋪就,共 218 級臺階。這條大梯道如歷經(jīng)滄桑的老者,見證著萬州的繁華變遷,承載著港口經(jīng)濟的輝煌。在那個年代,老萬州人的業(yè)余文化生活較為單調(diào),茶余飯后“壓馬路”成為一種休閑方式。</p> <p class="ql-block">夜晚,我家三兄弟?!皦厚R路”,走過萬安橋,從二馬路漫步至楊家街口,愜意地坐在楊家街口大梯道上吹江風、觀江景。只見梯道上,人潮涌動,乘船旅人、接船親友、跑船船員、營生商賈,還有幫人扛行李的“扁擔”,構成了一幅生動鮮活的市井畫卷。除夏季長江漲水外,乘船路過萬州的旅人,在船上仰望萬州城,無不為這坡大梯道的雄偉氣勢所震撼。他們大多棄船上岸,艱難爬上楊家街口大梯道,雖氣喘吁吁,雙腿顫抖,大汗淋漓,卻無法阻擋對梯道之上萬州城的好奇。</p> <p class="ql-block">三峽工程蓄水后,為恢復移民遷建后的城市功能,增加濱江消落帶親水景觀,近年來,萬州修建了十七碼頭濱水梯道、音樂廣場梯道、望江大臺階、周家壩大梯子、石峰大梯道等一批新梯道。這些新梯道如新生的血脈,重新串聯(lián)起城市脈絡,成為萬州城市建設的新成果,與歷經(jīng)歲月洗禮的舊梯道一同,共同承載著萬州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未來。</p><p class="ql-block">在濱江環(huán)湖北岸消落帶治理中,2021 年 10 月,在原和平廣場大梯道舊址完工建造了“下江梯道”,該梯道直抵江岸,夏出冬沒,寬度80 多米,采用大面積花崗巖石材鋪裝,提升了通行舒適性和美觀性。梯道中部設置了突出式觀景平臺,兼具功能性與景觀性,為市民提供集休閑、觀景、親水于一體的濱江空間。</p> <p class="ql-block">2010 年建成的望江大臺階,位于主城腹地,垂直高差約 50 米,共 19 個梯段,8 個休息平臺,最寬處 18 米,水平長度 165.4 米,實測階梯數(shù) 331 階,串聯(lián)起上半城新城路與下半城北濱大道。2021 年改造升級后的臺階,新增燈光瀑布、噴霧造景系統(tǒng)及休閑設施,成為萬州新晉網(wǎng)紅地標。2025 年央視春晚舞臺上,望江大臺階驚艷亮相,數(shù)字燈光如靈動的瀑布傾瀉流淌,以震撼人心的姿態(tài)向全世界展現(xiàn)著重慶“堅韌、忠勇、開放、爭先”的城市精神。</p> <p class="ql-block">萬州梯道,串聯(lián)起老城的煙火與新城的繁華,承載著生活的記憶與文化的傳承,記錄著移民的鄉(xiāng)愁與都市的變遷,它們不僅丈量著城市的海拔、見證著文明的變遷,作為一種精神圖騰,更象征著萬州城向上而生的根與魂,萬州人負重前行的精氣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