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趁會務工作間隙,在祖地宗親幫助下,去剛修繕完成的傅巖山遺址拍照。普及一下相關歷史知識。</p> <p class="ql-block">修繕前的傅巖山傅巖碑。幾近垮塌。</p> <p class="ql-block">傅巖碑拓片。</p> <p class="ql-block">中華文化促進會傅說文化委員會主持修繕完成的傅巖山遺址。</p> <p class="ql-block">傅巖山遺址說明。</p> <p class="ql-block"> 景點介紹碑文。</p><p class="ql-block"> “傅巖”碑碑文:</p><p class="ql-block"> 萬歷二十六年六月吉立</p><p class="ql-block"> 傅巖</p><p class="ql-block"> 平陸知縣王取 </p><p class="ql-block"> 縣丞王麟 </p><p class="ql-block"> 主簿郭維藩 </p><p class="ql-block"> 典史于鉞</p><p class="ql-block"> 管工官王麟貴 郝寧 董邦治 </p><p class="ql-block"> 立道人□□明 </p><p class="ql-block"> 司馬遷著《史記·殷本紀》文:</p><p class="ql-block"> 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以觀國風。武丁夜夢得圣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得說于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筑于傅險。見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 </p><p class="ql-block"> 《史記》文中“傅險”即此處傅巖山。傅説在此版筑,被商王武丁發(fā)現(xiàn),托夢拜相,稱傅説為“圣人”。歷史上,山下河谷叫“圣人澗”,河岸邊傅説居住過的窯洞叫“圣人窟”。有“商中興賢相傅公版筑處”碑,唐代以前即建有“傅説廟”。明萬歷二十六(1598)年,平陸知縣主持遷建“傅相廟”至現(xiàn)在“平陸博物館”處,立“重建傅相廟記”碑紀念,并于傅巖山豎“傅巌”碑永恒標注。</p><p class="ql-block"> 對面峭壁,有“圣人秸”。</p><p class="ql-block"> 中華文化促進會傅說文化委員會</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五年四月修復傅巖山遺址并文</p> <p class="ql-block">考察修繕后的傅巖碑及遺址。</p> <p class="ql-block">用玻璃鋼護罩保護起來的傅巖碑。</p> <p class="ql-block">施工前預料到,但是沒有采取防范措施,現(xiàn)在果然問題嚴重:玻璃罩內滿是水滴.</p> <p class="ql-block">需與專業(yè)人士探討解決辦法。</p> <p class="ql-block">修繕完成的陡峭山坡上已種植柏樹。</p> <p class="ql-block">傅巖山下,3300多年前,始祖傅說帶領工人用“版筑”治水修路的河溝,后人稱為“圣人澗”?,F(xiàn)已干涸,長滿大樹。其上有公路截斷河渠,安裝泄洪孔。</p> <p class="ql-block">圣人澗河道。</p> <p class="ql-block">澗底樹木參天。</p> <p class="ql-block">明萬歷二十六(1598)年,平陸縣令一批官員遷建傅相廟,同時立了三塊碑永恒紀念。為后世留下寶貴文化!</p> <p class="ql-block">【碑文】 :</p><p class="ql-block"> 平陸之東二十裏有傅巖, 相傳為傅相版築之地。 後人因立廟山麓以祠公。 歲月深久, 山水衝突幾覆於河。 余往歲經臨此中, 顧瞻祠宇, 愴然悲心, 意欲鳩工更置, 會礦事方殷, 調集介士甲馬, 屯聚疆境, 不暇及土木之功矣。適副憲王公目擊傾圮之狀, 遂擇官捐俸, 經紀其事。又為久遠計慮, 乃西易其地。 增修于原廟五丈之外, 距水口稍遠矣。視舊制亦加廣焉。 正殿三間, 額曰 “欽承殿”, 嚴奉公像, 兩廡各五間, 香 亭三間, 額曰 “鹽梅霖雨”。 夫太史公呂柟碑記移豎於此亭。 兩側大門三 間, 牌樓一座, 額曰 “帝賚良弼”。 分水改路, 以便伏謁。 其壯麗莊嚴, 即 行道之人, 無不瞻仰痛快。 邑中父老, 歲時伏臘, 皆歡聚宇下, 此真先得我心。 而余因是有感於前代君臣之際也。 君之擇相也, 不謀父兄, 不問左右, 惟恭默以聽命於天。 臣之得君也, 上無援引, 下不幹謁, 惟簫然負杵于雲(yún)林煙雨之間, 而一念之精忠, 直為天之所昭鑒。 求者非以形, 以神求之, 肖者非以像, 以神遇之。求以神, 故一旦置諸大夫、 師長之上, 不貳華夏圣人傅說不疑. 而朝夕納誨, 其責專遇以神, 故矢口而談, 即首以從諫為辭, 師古典學, 無非所以奉若天道也。 其結契在精神意氣之微, 其對揚在事績功能之表。 君臣之際, 殆天作之合者耶。故自商季以迄於今, 天不毀, 則公之神亦不毀, 公之神不毀, 則其祠廟亦不毀。即瀕於毀矣, 而又有如王公者更置之, 以妥公之神於不衰。然則世之仰止景行者, 亦惟於公之神求之, 則夢寐中必恍然如見其所為公者矣。工始于丁酉八月, 解州守賈化醇之相 度, 竣於戊戌四月, 平陸知縣吳友直、縣承王麟之董理。王公名國, 耀州人, 前為名禦史, 直道忤③時, 由太僕分巡河東道。其弟翰林名圖, 乃予同年士也。予高公之行羲, 而重其敦請, 因銓次工程如右。</p><p class="ql-block">萬曆二十六年戊戌仲夏之吉 </p><p class="ql-block">欽差巡按山西等處監(jiān)察禦史魯人吳楷撰並書 </p><p class="ql-block">文林郎知平陸縣事藍田王取 縣丞王麟 主簿郭維藩 典史於鉞</p><p class="ql-block">管工省祭 郝寜 董邦治 王麟貴 </p><p class="ql-block">石匠 梁邦教 </p><p class="ql-block">木匠 嘉邦寧 嘉邦定</p><p class="ql-block"> 泥水匠 李自修 </p><p class="ql-block">本村董邦治施牌樓中柱二根 </p><p class="ql-block">各裏工役一百名: </p><p class="ql-block">同和裏八名, 柏樹一株。 商賢裏二十名; 茅津裏十名; 八政裏十名; 下郭裏十名; 東郭裏五名; 東祁裏十名; 西牛裏五名; 坈南裏十名; 東延裏十名: 青泉裏十名。</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圣人澗”岸上,有“圣人窟”“商中興賢相傅公版筑處”碑(現(xiàn)移至平陸博物館)。見《重建傅相廟記》碑。</p><p class="ql-block">這里現(xiàn)在建成五六戶民居。</p> <p class="ql-block">在民居前仰拍,可見一千多年以來,傅相廟“圣人廟”三次變遷:</p><p class="ql-block">1處,即現(xiàn)民居,為唐代以前就有的“圣人廟”。</p><p class="ql-block">2處,是明萬歷二十六(1598)年,由平陸知縣王取、縣承、主簿等官員遷建于原址高五丈的現(xiàn)在平陸博物館這個位置。</p><p class="ql-block">3處,是1992年,由王安溟、馮玉生首倡,平陸縣政府號召,1995年落成主體建筑“欽承殿”的現(xiàn)在山頂?shù)母迪囔簟?lt;/p><p class="ql-block">千年歷史,步步高升!</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的平陸博物館,明萬歷年間遷建傅說廟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圣人澗村小學”,現(xiàn)在博物館位置。</p> <p class="ql-block">“傅說版筑處”,也在圣人澗河岸,即現(xiàn)在民居附近。</p> <p class="ql-block">傳說中的圣人窟。</p> <p class="ql-block">傅巖山前茅津路。</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們來看看“圣人秸”,在傅巖山遺址左前約六十米。公路邊現(xiàn)在是一個廢品回收站。</p> <p class="ql-block">在平陸縣圣人澗村傅 (險) 巖山對面的土崖上有一處被黃土掩蓋, 邊緣裸露的秸草, 被當?shù)厝藗兎Q作 “圣人秸”。在傅相祠 (圣人廟) 西南百米處的懸崖上, 其厚度 15 厘來左右、 長2.5米左右, 距地面約2.5米。 傳說是傅說當年喂馬所剩下的 “麥秸”。 也有人說是傅說當年進行版筑時, 為使墻體堅固在其間夾雜麥秸之類所留下的痕跡。 1982 年秋, 一個考古工作者作者用探鏟將所謂的 “圣人秸” 取出了一把, “圣人秸” 并非麥秸, 而是 “糜子”、 “黍子” 一類的 “秸草”。 關于 “圣人秸” 的成因與年代問題, 這位考古工作者認為: 它可能與平陸歷史上某一次大地震有關。 據(jù)他實地考察, “圣人秸” 上部壓的是 “活土“。</p> <p class="ql-block">它的成因有可能是一個尚未用完的 “秸草堆”, 在一次大的地震過程中, 突然被其旁邊的土崖或房屋倒塌深埋形成。 年長日久上面的覆土越壓越緊, 越積越厚, 秸草堆的厚度縮小了, 但密度加大了。由于它一面靠崖, 雨水從上面淋不透, 能淋到的一面正好是崖的切面, 從崖面的走向看, 不刮東南風, 雨水照樣淋不到所暴露的 “秸草層” 表面, 即使偶爾能淋到, 太陽一照也便干了。 所以 “圣人秸” 年代雖遠, 其色澤仍黃中有白, 白中見黃, 如剛剛收割碾打過的糜子、 黍子所剩下的秸草一樣。 據(jù)作者推測, “圣人秸” 的年代距今有大約 440 年左右的歷史。 乾隆版《平陸縣志》載: “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河東夜半地大震, 壞城廓廬舍, 壓死無數(shù)?!?查有關資料, 此次地震是 1556 年 1 月 23 日發(fā)生的, 震中在陜西渭南, 烈度為八級。 《平陸縣志》 所云, 即為此次地震波及所致。 “圣人秸” 的成因與年代可能與此次大地震有密切關系。</p> <p class="ql-block">3360慶典會務組宣傳組傅強明編輯報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