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者,天地之精神,歲寒之魂魄。它是文人案頭的水墨風(fēng)骨,是騷客筆下的鏗鏘詩行,更是一種刻入民族血脈的生命隱喻——越是冰天雪地,越要綻放清芬;越是霜刀雪劍,越要挺直脊梁。當(dāng)八旬老者許才清先生將鏡頭對準(zhǔn)梅花時,他定格的不僅是花枝的綽約,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是藝術(shù)生涯與梅花品格的彼此映照,是生命韌性與自然風(fēng)骨的同聲相應(yīng)。<br> 許先生自十九歲投身藝術(shù),至今已六十五載。早年踏遍青山,以鏡頭收攬山河魂魄,《江山多嬌》《故土情》兩冊,寫盡天地蒼茫、人間溫暖;晚年雖年至耄耋、體衰年邁,仍以苦行僧之姿潛入畫意攝影的深境,尤其醉心于梅花的意象世界。有人嘆他何苦在八十歲后自尋“苦旅”,卻不知這滿紙梅香里,深藏著一位藝術(shù)家對“老而彌堅”的終極詮釋——當(dāng)雙鬢染霜,當(dāng)腰腿不再靈便,他卻偏要在零下十幾度的雪天里,在梅園的枝椏間尋找“忽然一夜清香發(fā)”的剎那;偏要翻爛十幾本梅花畫譜,將歷代畫梅圣手的筆意融于鏡頭,偏要把千余首詠梅詩句抄滿筆記本,讓“不要人夸好顏色”的氣節(jié),成為每一幅作品的精神注腳;偏用千度近視的昏花雙眼貼近電子屏,讓“疏影橫斜”的古韻在光影中重生!<br> 這130余幅梅花圖卷徐徐鋪展:或老干如鐵,盤曲中見蒼勁;或新枝帶雪,冷艷里藏生機;或水墨氤氳如宋元小品,或光影交織似現(xiàn)代詩行。嚴(yán)謹(jǐn)?shù)臉?gòu)圖是他數(shù)十年攝影和繪畫功底的沉淀,新穎的創(chuàng)意是他打破陳規(guī)的勇氣,而畫面中那股撲面而來的清剛之氣,分明是他以生命為墨、以歲月為紙,寫下的精神自白——就像梅花在苦寒中積蓄香氣,他在藝術(shù)之路上的每一道坎坷,都化作了鏡頭下的灼灼風(fēng)華。往返異地各處梅園的奔波,勞累引發(fā)住院月余的腰疾,深夜伏于案頭的推敲,皆成了梅花“香自苦寒來”的注腳。<br> 梅花有魂,在冰綃玉骨間,更在破寒綻放的勇氣里;藝術(shù)有魂,在筆墨光影中,更在永不妥協(xié)的追求中。許先生鏡頭里的梅花,早已超越了物象的描摹,成為一種精神圖騰:它是對“老驥伏櫪”的禮贊,是對“至臻至善”的注解,更是對所有在歲月中堅守初心者的致敬。當(dāng)我們凝視這些作品時,看見的不僅是梅花的千姿百態(tài),更是一位藝術(shù)家與梅花的靈魂共振——他讓我們相信,真正的藝術(shù)從不止于技巧的堆砌,而在于用生命的熱度,焐熱傳統(tǒng)文化的冷香,讓古老的美學(xué)在當(dāng)代綻放新的光彩。<br> 《梅魂》,是梅花之魂,亦是先生之魂。愿這縷梅香,穿越時光,觸動每一個人的心靈,讓我們在欣賞藝術(shù)之美的同時,能夠深刻的體會到所謂“梅魂”,從來都是“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的堅韌,是“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的孤高,更是“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的赤子之心!<div><br></div><div>(《梅魂——許才清畫意攝影》分為三期推出,此為第三期)<br></div> 101 錄 蕭綱《雪里覓梅花》 102 迎春圖 103 梅松竹石四友圖 104 梅竹雙清 105 清風(fēng)自有神仙骨 106 詠梅 107 風(fēng)雨送春歸 108 飛雪迎春到 109 她在叢中笑 110 梅魂蜂魄 111 梅魂 112 梅韻 113 梅頌 114 梅香 115 享月 116 花好月圓 117 望月 118 邀月 119 梅月是知音 120 白梅紅日圖 121 花浸月色月帶香 122 月影梅香 123 千里同明月 124 常思我故鄉(xiāng) 125 墨影含芳晚香籠月 126 可憐今夜月 不肯下西廂 127 梅艷染得黃昏醉 128 蕊寒枝瘦凜冰霜 129 干老存詩魂 130 庭院深深 131 獨梅也芳香 132 香中別有韻 清極不知寒 133 一枝素影待人來 134 一枝獨秀 135 魅影 136 老梅又撥一年春 137 暗香疏影 138 老梅愈老愈精神 139 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