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中山市南區(qū)右岐河畔,有座中西合璧建筑風格的廣昆亭,它承載著一段跨越山海的華僑家國情懷與地方歷史記憶。這座始建于一九四六年的茶亭,由旅美鄉(xiāng)親蕭廣昆捐建,其子蕭澤明于一九八五年捐資重修,是沙溪鎮(zhèn)秀山村華僑文化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廣昆亭地處石岐河畔,歷史上是秀山村與外界連通的重要節(jié)點。其功能隨著時代變遷而演變:</p><p class="ql-block"> 1. 休憩之所:建亭初期,廣昆亭為往來石岐河的挑夫、貨郎、漁民提供遮陽避雨的休憩空間,亭內的石板凳至今仍保留著歲月磨蝕的痕跡。</p><p class="ql-block"> 2. 文化地標:作為秀山村少有的公共建筑,廣昆亭曾是村民議事、節(jié)慶活動的聚集地。據村中老人回憶,20世紀50年代,亭內常舉辦粵曲演唱、醒獅表演等民俗活動。</p> <p class="ql-block"> 亭內曾存立有四塊石刻,是這段歷史的珍貴見證:</p><p class="ql-block"> 1. 美國舊金山陽和總會主席黃社經題“博愛為懷”:陽和總會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華人社團之一,其題詞體現(xiàn)了海外僑胞對中華文化“仁愛”精神的堅守。</p><p class="ql-block"> 2. 尼加拉瓜中華會館題“惠施同群”:尼加拉瓜作為早期中山華僑的重要僑居地,其中華會館的捐贈呼應了廣昆亭“惠及鄉(xiāng)鄰”的公益屬性。</p><p class="ql-block"> 3. 旅美蕭蘭陵堂題“行旅蒙蔭”:蕭蘭陵堂是蕭氏宗親在美國的組織,題詞表達了對往來行人的關懷。</p><p class="ql-block"> 4. 旅尼布埠中山同鄉(xiāng)會題“德施行旅”:尼布埠(今尼加拉瓜布盧菲爾茲)的中山同鄉(xiāng)會通過石刻,彰顯了華僑群體對家鄉(xiāng)公益事業(yè)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這些石刻不僅記錄了僑胞的慷慨義舉,更折射出20世紀中葉海外中山籍華僑“落葉歸根”的文化認同與“兼濟天下”的社會責任感。</p><p class="ql-block"> 可惜現(xiàn)在亭內這四塊石刻己不在,只留下原有的空位。</p> <p class="ql-block"> 沙溪鎮(zhèn)素有“華僑之鄉(xiāng)”之稱,明清時期已有鄉(xiāng)民赴東南亞、美洲謀生。廿世紀初,旅外華僑通過捐建祠堂、學校、道路等回饋家鄉(xiāng),廣昆亭正是這一傳統(tǒng)的延續(xù)。</p> <p class="ql-block"> 廣昆亭所在的石岐河段,明清時期是香山重要的水運通道。廿世紀中葉,隨著公路交通的發(fā)展,河運逐漸衰落,但廣昆亭作為“水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仍承載著地方航運史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廣昆亭雖為一座普通茶亭,卻濃縮了中山僑鄉(xiāng)的百年變遷。從旅美華僑的捐資義舉,到石岐河畔的民生記憶,再到僑鄉(xiāng)文化的傳承創(chuàng)新,它不僅是建筑實體,更是海外游子與故土血脈相連的精神符號。</p><p class="ql-block"> 如今,這座歷經風雨的古亭,正以“僑鄉(xiāng)文化地標”的新身份,繼續(xù)講述著中山人與世界對話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