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簡介:聶沛,男,漢族,1964年生,當(dāng)代詩人,中國作協(xié)會員,湖南省“三百工程”首批入選文藝家,高級職稱。自1985年10月在《詩刊》頭條刊登處女作開始,陸續(xù)在《人民文學(xué)》《十月》《解放軍文藝》《青年文學(xué)》《芙蓉》《湖南文學(xué)》等報刊雜志,發(fā)表各類文學(xué)作品至今。著有《下午是一條遠逝的河》《傍晚》《蝗蟲》等長詩,出版詩文集《無法抵達的寧靜》《天空的補丁》《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蒼穹下》《閑人頌》等六種。獲得《綠風(fēng)》奔馬獎、屈原詩歌獎、“猴王杯”世界華語詩歌獎、中國詩歌網(wǎng)十佳詩集等獎項。詩歌入選《詩刊50周年詩選》《詩刊60周年詩選》等幾十種詩選。短詩《手握一滴水》,系2012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題材料。</span></p> <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愛上電影的理由可以五花八門,一下子還真說不清楚子丑寅卯來。那時,確切地說,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前期,我們除了電影沒別的什么東西好看,也許這就是最直接的理由。而且那時的教育像一部荒誕大劇,大家沒有升學(xué)的壓力和動力,無須認真讀書,于是整天瘋玩,模仿電影中的情節(jié)或人物,演繹少兒的快樂時光?! ?lt;/p> <p class="ql-block">那時的電影大多是黑白片,風(fēng)格樸實,通俗易懂,沒有長大后我看過的先鋒電影那般意味曲折、沉郁晦澀,也沒有如今這影視的見錢眼開、浮世亂繪。尤其關(guān)于二戰(zhàn)的電影,《橋》、《小兵張嘎》、《平原游擊隊》之類,直看得我們一群小不點心癢癢的,恨不能早生幾十年,唱著“啊朋友再見”,去打一打法西斯?! ?lt;/p> <p class="ql-block">崇拜英雄是人類的天性。我敢說:就連最自鳴得意的大漢奸,比如后晉高祖石敬瑭和抗戰(zhàn)時期的汪精衛(wèi)之流,在內(nèi)心深處也會看出自己極端的“小”來。我們總是把諸如“山田隊長”、“情報處長”之類的綽號封給那些其貌不揚、鼻涕澎湃的軟蛋,而把響當(dāng)當(dāng)?shù)摹袄钕蜿枴?、“瓦爾特”等光輝形象,留給自己使用?! ?lt;/p><p class="ql-block">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部電影給我們的教育力量,比九九八十一個老師還要來得深遠?! ?lt;/p> <p class="ql-block">后來,看了一些《鐵道衛(wèi)士》、《看不見的戰(zhàn)線》等反特片,“特務(wù)”便代替“鬼子”、“漢奸”,成為最讓我們不齒的角色。攻擊對方時大量使用“特務(wù)”這最讓人惱火又最讓人泄氣的字眼。直到讀高一,才知道“特務(wù)”其實是個中性詞,不帶任何貶義?!?lt;/p><p class="ql-block">就這樣,我們在電影的影響下游戲、生活、成長。我們看的都是露天電影。直到今天,我仍然感到露天電影與我們兒時的天性有某種神秘而詩意的聯(lián)系。 </p> <p class="ql-block"> 2 </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是一個湘南小鎮(zhèn)。全鎮(zhèn)只有一臺放映機,盡管它不時像一個小媳婦鬧些別扭,整得放映員滿頭騷汗,大家仍視之如寶貝,忠誠守候。曾讀到一首詩《吃火鍋》:“除了吃,在這個城市/已沒有什么/能將人們團結(jié)在一起”。套用此詩,可以說:那年頭的電影就像如今的火鍋一樣,也是團結(jié)大眾的一種手段。比如發(fā)個通告什么的,你得放一場電影。否則,男人只會在家抽悶煙、喝悶酒,或者更悶地在床上鼓搗孩子他媽?! ?lt;/p> <p class="ql-block">我們街頭那幫小混混,聽說晚上放電影,哪怕是放一部已看得眼睛起繭的片子,一下午就沒了魂。這里羅唣一下,一般來說,除了放映員等極少數(shù)人,其他人很難知道片名。因此當(dāng)晚放什么片子,是一大神秘。如果有人事先打聽到片名,他會驕傲得像一只云南孔雀。太陽還老高,小兄小弟就迫不及待地搬椅扛凳,要么撿來幾塊斷磚,亂紛紛在土坪里占位置,嘰嘰喳喳,打打鬧鬧。這個過程持續(xù)的時間,比放完一場電影的時間還長,其樂趣一點也不遜于看一部阿爾巴尼亞的名片《第八個是銅像》?! ?lt;/p> <p class="ql-block">放電影時,我們(包括時時被柴米油鹽弄得心事重重、憔悴不堪的媽媽們)都看得極投入,即使誰旁若無人地放幾個拖泥帶水的響屁,也無人掩鼻,無人罵娘,似乎這響屁也成了電影的一部分。我這樣說,并不排除觀眾里有“醉翁之意不在酒”者的存在。偶爾有一小撮可疑的男女,在黑暗中搞一些可疑的小動作,也無可非議。事實上,一些大哥大姐就是在看露天電影時偷偷摸摸、真真假假,進而壘灶點火、生米下鍋,痛痛快快煮成熟飯的。又可以這樣說:自由自在的露天電影,還給人們帶來了自由自在的愛情?! ?lt;/p> <p class="ql-block">還有個別越軌之事,比如一個姓徐的大隊支書把一個好像姓張的女知青的曼妙高峰當(dāng)成自家可以隨意捏揉的面團,周圍的人視而不見,心領(lǐng)神會,臉上浮出一片寬厚而曖昧的笑容,好像他們本來就是兩口子似的,只不過有點丟人現(xiàn)眼而已,盡管年齡相差26歲?! ?lt;/p> <p class="ql-block">對我來說,這當(dāng)然不是問題。說來更出格:光天化日之下,我還偶爾見過那個支書如狼似虎地,把那個女知青按倒在甩掛的火車車皮里的事呢。問題是,銀幕上——可能是羅馬尼亞影片《多瑙河之波》——那男主角捉一條蛇似的,抱住了比小鎮(zhèn)任何女人都要漂亮的女主角,堅決、徹底、愛你沒商量地啃著她的小嘴時,不知為什么,我感到十分傷心!我為什么不能變成銀幕上那廝,過一把狂吻美人之癮?我想。我非常不滿地想?! ?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我12歲。</p> <p class="ql-block"> . 3 </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那群混混中,有一個左撇子,叫“雁頭”。之所以叫如此古怪的名字,是因為他確實長著一副鳥的面孔?! ?lt;/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雁頭喜歡看電影是沒有疑問的。但令人琢磨不透的是,他喜歡看反面電影。坐在我們的對面,他顯然是少數(shù)。換片間隙,我們拿土坷垃擲他。他難能可貴地端坐如儀、巋然不動?! ?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大伙的再三追問下,他終于說出了看反面電影的秘密:左撇子的他,看反面電影,順眼。</p> <p class="ql-block"> 4 </p><p class="ql-block">看慣了空氣清新、視野開闊、自由自在的露天電影,到1979年夏,我平生第一次小心翼翼地走進電影院,看印度大片《流浪者》,開始竟有點不是滋味。當(dāng)場地?zé)艄庖幌伦尤珳缌耍疑踔翍岩呻娪霸焊叩秒x譜的天花板是否會坍塌下來,因為我抬頭看不到繁星如花的天空——只有天空才非常可靠、永遠不會塌下來哩!瞧瞧四周,觀眾都把身子埋在椅子里,一個個大老爺們似的,誰也不認識誰,連放屁這最自由、最舒服的事業(yè)好像都不能干了,就別提“捏揉面團”之類的勾當(dāng)了,就沒有看露天電影的那份野趣了?!?lt;/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何況,還要掏錢買票?! ?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電影,要買票,讓人覺得這好像是一個可鄙的陰謀!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為了這史無前例的一次,我跟姐夫踩了20公里的自行車,流了一身勞動人民的黑汗,還壓死了路邊的一只無辜的母雞,讓它的小雞不知道怎么悲傷。既有艱辛,又有驚險,還有想象中的喪母之痛呀。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到小鎮(zhèn),我有點顯擺地跟雁頭說起縣城的電影院如何氣派、寬銀幕如何養(yǎng)眼。雁頭卻不屑一顧,掉頭而去。我搖搖頭,又拍拍自己的前額,良久才恍然大悟:雁頭,還是那個看反面電影才順眼的雁頭吶,上影院他怎么看?一個固執(zhí)的左撇子!</p><p class="ql-block"> 1995.6.9 菊石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