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月的無錫與蘇州,被春風(fēng)染成一幅流動的水墨長卷。太湖畔,無錫黿頭渚櫻花如云似霞,粉白花瓣隨風(fēng)輕舞,落在澄澈湖面上,宛如明珠撒落碎玉。登上漁船,聽老船家哼唱吳儂軟語,看碧波蕩漾,感受“太湖佳絕處”的詩意與浪漫。</p> <p class="ql-block">無錫素有“小上海”之稱,源于其深厚的近代工商業(yè)底蘊與繁華氣質(zhì)。清末民初,無錫依托運河水運與近代工業(yè)崛起,涌現(xiàn)出眾多民族工商業(yè)巨擘,紡織、面粉等產(chǎn)業(yè)蓬勃發(fā)展,形成與上海一脈相承的商業(yè)脈絡(luò)。</p><p class="ql-block">城市風(fēng)貌上,無錫的崇安寺、南長街等地,既有古街深巷的江南韻味,又林立著時尚的商業(yè)樓宇、摩登的購物中心,繁華氣息不輸上海。此外,無錫的錫劇、評彈與特色美食,兼具吳地文化風(fēng)情與海派文化的包容多元,從市井煙火到文化藝術(shù),都展現(xiàn)出與上海相似的精致與活力,“小上?!敝麑嵵撩麣w。</p> <p class="ql-block">黿頭渚歷史悠久,南朝蕭梁時期,東側(cè)充山之麓就建有“廣福庵”。北宋末年,進(jìn)士錢紳在寶界山建造惠泉和惠亭。明代,王問父子在舊址建湖山草堂,并留下多處石刻。清光緒年間,無錫知縣廖倫題下“包孕吳越”和“橫云”兩處石刻。1918年,楊翰西購買山地建造私家園林,此后眾多社會名流在此修建花園別墅,逐漸形成如今黿頭渚的雛形。</p> <p class="ql-block">春天的惠山古鎮(zhèn),古街古巷在鮮花與綠樹的映襯下更具韻味,運河支流惠山浜兩岸歷史文物林立,人文薈萃,可體驗江南山麓水鄉(xiāng)古鎮(zhèn)的獨特風(fēng)情。</p><p class="ql-block">有“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惠山老街、中國泥人博物館、關(guān)刀河、東岳行廟、寶善橋等景點。文物古跡:千年古剎惠山寺、天下第二泉、寄暢園、漪瀾堂、云起樓、二泉書院等,集多種文化于一體。</p> <p class="ql-block">南長街歷史悠久,宋初:此地設(shè)驛道,南連蘇州,北接常州,與古運河并行,是重要的水陸驛站,逐漸成為商旅、貨物的集散地。明代中葉:南長街一帶成為江南漕運重地與貨物集散地,棉花、蠶繭等在此集散,19世紀(jì)60年代中期形成絲市中心。同時,伯瀆港河口一帶磚瓦窯業(yè)興盛,有“上塘十里盡開店,下塘十里興燒窯”之說。</p><p class="ql-block">光緒年間:滬寧鐵路建成,廢除傳統(tǒng)驛傳系統(tǒng),人們在驛站建起商鋪、住宅,驛道演變?yōu)槟祥L街。民國時期:南長街成為無錫民族工商業(yè)發(fā)源地,興起鼎昌絲廠、振藝絲廠、永泰絲廠等近代企業(yè),南上塘還建造起一批中西風(fēng)格建筑。新中國成立:南長街一帶進(jìn)行重新建設(shè),從南吊橋向南,經(jīng)彎頭上、北長街、南長街、南門棉花巷、清名橋街至界涇橋,進(jìn)行了改建、擴(kuò)建。1960年:統(tǒng)一更名為南長街,全長3.25千米。</p> <p class="ql-block">無錫崇安寺和無錫南禪寺</p><p class="ql-block">東晉時期:崇安寺相傳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故宅,晉哀帝興寧二年(364年),改為寺院,命名為興寧寺。唐宋時期:北宋太平興國初年(977年),改名為崇安寺。南宋建炎年間,寺廟遭遇大火,之后雖多次重建,但在元末再次被火災(zāi)摧毀。清末,吳稚暉、俞復(fù)等人曾在寺內(nèi)創(chuàng)辦三等學(xué)堂。1905年依寺而建的公花園是中國近代最早對公眾免費開放的公園之一。辛亥革命后,寺廟的神像逐漸消失,大殿轉(zhuǎn)變?yōu)椴耸泻托〕詳傸c。</p><p class="ql-block">無錫南禪寺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547年,由梁武帝蕭衍所建,最初名為護(hù)國寺。唐朝時期:唐咸通年間(860-874),僧如海重建,改名為南禪寺。清朝時期:康熙、乾隆年間,南禪寺多次修繕擴(kuò)建,規(guī)模逐漸擴(kuò)大,成為江南名剎。近代歷經(jīng)戰(zhàn)亂,南禪寺部分建筑遭到破壞,但主體建筑仍保存下來。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對南禪寺進(jìn)行了多次修復(fù)和保護(hù)工作,使其成為無錫的重要佛教場所和旅游景點。</p> <p class="ql-block">東方之門金雞湖景觀融合了現(xiàn)代建筑與自然湖景之美,是蘇州的標(biāo)志性景觀之一。</p><p class="ql-block">東方之門:是蘇州的新地標(biāo)建筑,位于金雞湖西岸。整幢大樓為雙子塔結(jié)構(gòu),頂部合二為一形成一扇門的形狀,高度達(dá)301.8米,門洞高246米,跨度68米,被譽為“世界第一門”。其設(shè)計靈感源自古時“水陸城門”,建筑采用黑、白、灰三色,與蘇州古典園林的黛瓦白墻相呼應(yīng)。</p><p class="ql-block">金雞湖:是太湖水系的支流,水域面積7.4平方千米。湖水清澈,湖岸線曲折優(yōu)美,周圍綠樹成蔭,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景。金雞湖還是眾多鳥類的棲息地,如斑嘴鴨、黑水雞、夜鷺等。</p><p class="ql-block">音樂噴泉:位于金雞湖景區(qū)星港街城市廣場,是國內(nèi)科技含量及綜合藝術(shù)水準(zhǔn)最高的水景工程之一。</p> <p class="ql-block">寒山寺蘇州市寒山寺弄24號,園林類別為寺廟園林,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始建于梁武帝天監(jiān)年間,曾用名“妙利普明塔院”,古稱楓橋寺,因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而聞名于世。建筑風(fēng)格以唐宋時期為主,外墻體為黃墻烏瓦,布局是以“寒拾形象”為核心,以中軸線將寺院主要建筑依次排開,連廊廣泛運用,營造出佛國理想空間。</p><p class="ql-block">鐘樓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樓內(nèi)懸掛著一口巨大的銅鐘;詩碑《楓橋夜泊》也極具名氣,先后有北宋王珪、明代文徵明、清末俞樾等名家書寫刻碑。每年除夕之夜,寒山寺會舉行撞鐘儀式,吸引大量游客前來祈福。</p><p class="ql-block">西園寺始建于五代后晉天福年間,距今已有千余年歷史,是一座融合了佛教文化與江南園林特色的寺院。有“三絕”,即月波樓、放生池和臥佛殿。月波樓是標(biāo)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雄偉,雕梁畫棟;放生池是中心景觀,池水清澈,荷花盛放;臥佛殿內(nèi)供奉著一尊巨大的臥佛,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蘇州園林以“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為造園準(zhǔn)則,巧妙地將自然山水濃縮于園林之中。園林中的假山、池沼、花木等元素,皆因地制宜,模擬自然形態(tài),如拙政園以水為中心,亭臺樓閣皆臨水而建,池廣樹茂,景色自然,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p><p class="ql-block">蘇州園林大多占地面積不大,但通過巧妙的空間劃分和借景等手法,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創(chuàng)造出豐富的景觀層次。網(wǎng)師園占地僅八畝余,卻園內(nèi)有園,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以少勝多。</p><p class="ql-block">蘇州園林多為歷代貴族、文人所建,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風(fēng)貌和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滄浪亭歷史悠久,北宋詩人蘇舜欽購得后建亭其上,常與友人在此吟詩作畫,留下了許多佳話。</p><p class="ql-block">蘇州園林集建筑、繪畫、書法、雕刻等多種藝術(shù)形式于一體。園林中的建筑裝飾精美,花窗、門楣、梁柱上的木雕、磚雕、石雕等工藝精湛;園內(nèi)還常有名家的書法作品和匾額楹聯(lián),如留園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廳”,這些都為園林增添了濃厚的藝術(shù)氛圍。</p> <p class="ql-block">蘇州觀前街和平江路</p><p class="ql-block">蘇州古城中心,因古寺玄妙觀而得名,宋代稱天慶觀前、碎錦街,元代改名玄妙觀前,后演化為觀前街。有眾多老字號,如“朱鴻興”面條、“黃天源”糕團(tuán)、“三萬昌”茶葉等,還有人民商場、美羅商城等綜合商場,以及各類品牌店、小吃店、餐廳等。</p><p class="ql-block">有始建于西晉的玄妙觀,內(nèi)有三清殿、“四絕”碑等;北局曾是蘇州文化娛樂活動中心;太監(jiān)弄是著名的美食街;“觀前街·開元里”是新型商業(yè)街區(qū)項目。</p><p class="ql-block">蘇州平江路源于宋代,曾叫“十泉里”,清代乾隆年間方志中首次出現(xiàn)“平江路”的名字,歷經(jīng)宋元明清各代發(fā)展,2002年至2004年耗資修繕,2011年獲批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p><p class="ql-block">有世界文化遺產(chǎn)耦園,還有洪鈞故居、蘇州戲曲博物館等;平江九巷是連接平江路和觀前商圈的重要區(qū)域節(jié)點;大儒巷、南顯子巷、懸橋巷等各具特色;平江河上橫跨著20座石橋,如思婆橋、青石橋、朱馬交橋等。</p> <p class="ql-block">葑門橫街和相門城墻景區(qū)的感慨:</p><p class="ql-block">葑門橫街作為蘇州主城區(qū)唯一的露天沿街菜市場,充滿了濃郁的煙火氣。街道上商販云集,各種新鮮的蔬菜水果、水產(chǎn)肉類、特色小吃琳瑯滿目,人們在這里討價還價,熱鬧非凡,讓人感受到最真實、最接地氣的蘇州生活。這里是美食愛好者的天堂,趙天祿的油氽團(tuán)子、潘大師油氽大排、潘記隆蟹殼黃、老攤頭爆魚等特色美食數(shù)不勝數(shù)。這些美食不僅味道鮮美,更是蘇州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品嘗,也讓蘇州的美食文化得以傳承和發(fā)揚。</p><p class="ql-block">相門城墻景區(qū)</p><p class="ql-block">相門原名匠門,曾是各種手工工匠聚居之地,據(jù)傳吳王闔閭曾命干將于此設(shè)爐鑄劍。城墻始建于春秋時期,歷經(jīng)宋初填塞、民國重辟、建國后拆除又復(fù)建的曲折歷程,每一塊磚石都承載著千年的歷史滄桑,見證了蘇州城的興衰榮辱。</p><p class="ql-block">相門城墻高大堅固,灰色的磚石層層疊疊,城墻上的垛口整齊排列,城樓高23.6米,匾額“鉤邑相徽”四字彰顯著歷史的底蘊。站在城墻下,仰望這巍峨的建筑,不禁讓人感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藝,以及古人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p> <p class="ql-block">邵磨針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