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成立于1968年的博羅縣文藝宣傳隊,至今已走過了57年的歷程。當年,一群風華正茂的年青人,文藝輕騎,深入工農(nóng)。青春的足跡踏遍了羅浮山的青山綠水,青春的激情飛揚在藍天大地,他們一專多能,能歌善舞、能彈善唱,<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為廣東省文藝輕騎隊的一面旗幟。1972</span>年在廣東省文藝匯演中榮獲一等獎,南方日報發(fā)表了一篇題為《羅浮山下紅藝兵,赤足千里為人民》的專題報道,從此。“羅浮山下紅藝兵”就成為了我們驕傲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春飛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意氣風發(f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似水年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朝氣蓬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純真無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活力四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風華正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蔥可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花樣年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身姿矯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迎風展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亭亭玉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輕盈優(yōu)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英姿颯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能說會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能歌善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能彈善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翻山越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盤丘涉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櫛風沐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任重道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藍天作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地為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田間演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地飛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工礦交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軍營歡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感懷歲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深情依舊</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當年隊員之間相親相愛,親如手足。幾十年過去了,這個大家庭成員依然保持密切往來,依然團結(jié)如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生羅浮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世戰(zhàn)友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水作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地可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相約廣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匯聚娘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忘初心,共聚情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羅浮情 云天夢 中國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春萬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激情飛揚</p> <p class="ql-block">羅浮情深,山高水長!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青春小伙伴已不再年輕,然而,<span style="font-size:18px;">羅浮山下紅藝兵精神還在傳揚,我們這個溫暖大家庭的故事還在延續(xù)</span>……</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令人傷感而動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兩年前,當?shù)弥爢T張秉光同志得了不治之癥,大家都感到十難過,紛紛伸出援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從精神上和物質(zhì)上給予張秉光及其家人以溫暖和幫助,給危難中的他們送去一束光。</p><p class="ql-block">張秉光對這個大家庭充滿感情,他感恩同事們的關(guān)心,在病重期間,執(zhí)筆完成了《芳華頌》的手稿。</p><p class="ql-block">《芳華頌》寫的是博羅文藝宣傳隊青蔥歲月中的趣聞軼事。當年一群朝氣蓬勃的年青人工作、學習、演出、生活在一起,發(fā)生了很多有趣而難忘的人和事,這些事有些令人捧腹,有些令人唏噓、有些令人思考……幾十年來,只要大家聚在一起,這些故事就會被興致勃勃地、繪聲繪色地重復(fù)著一次又一次,擅長表演的人還會手舞足蹈地、加油添醋地進行著二度創(chuàng)作,令大家笑得前仰后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手舞足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前仰后翻</p> <p class="ql-block">這些故事是羅浮山下紅藝兵的寶貴精神財富,它連結(jié)著我們的青春歲月,連結(jié)著我們的深厚情誼,連結(jié)著我們一輩子的羅浮情懷。</p><p class="ql-block">張秉光以其獨特的眼光抓住了這一富有意義的題材,病重中,他把自己的一腔深情傾注在《芳華頌》的寫作上,以頑強的毅力,幾經(jīng)艱辛寫出了這部作品的初稿,并陸續(xù)把寫好的四十篇故事發(fā)表在我們的微信群中。</p><p class="ql-block">每次聚會,他都不顧身體不適,堅持抱病參加,我們能體會到他對這個溫暖大家庭的深情與不舍。每次見面,他都與我探討如何把《芳華頌》制作成書。</p><p class="ql-block">可是,書還沒完成,他卻帶著對青春歲月的緬懷,帶著對親人朋友的眷念、帶著對美好世界的不舍,永遠離開了我們……</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場愛的接力,為了紀念我們的好同事張秉光,為了幫助他實現(xiàn)未完成的遺愿,我從微信群下載了他的書稿,并為《芳華頌》作了《序》,配上芳華時期的照片,編輯制作成此書。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張秉光飽含深情寫下的文字鮮活起來,讓已沉寂的作品煥發(fā)光彩,以告慰張秉光的在天之靈,并以此書,紀念我們一起走過的芳華歲月。</p> <p class="ql-block">《芳華頌》于2025年3月正式出版,我在微信群里發(fā)布了消息:</p><p class="ql-block">@所有人?</p><p class="ql-block">各位羅浮山下紅藝兵戰(zhàn)友們:</p><p class="ql-block">我們的好戰(zhàn)友張秉光離開我們快一年了。他在生前用心血把當年宣傳隊流傳的小故事編寫成文字,取名《芳華頌》,并曾發(fā)表在羅浮山群,得到了大家的呼應(yīng)和好評。他在病重期間多次與我商量如何把這些文字編成書,可是書還沒完成,他卻離我們而去……</p><p class="ql-block">為了實現(xiàn)張秉光的遺愿,我在群里下載了他的書稿,為書寫了《序》,再配上當年的一些照片加以編輯,把書做好并出版了!</p><p class="ql-block">我編書的目的是希望讓張秉光飽含深情寫下的文字能鮮活起來,讓已沉寂的作品重新煥發(fā)光彩!讓羅浮山下紅藝兵的精神發(fā)揚光大,輝映于后人。</p><p class="ql-block">我編這本書的原則是,除了以我的名義寫了《序》,文章的排列和個別文字稍作調(diào)整和補充外。其他基本尊重作者原來的意圖和行文風格。因為它是從秉光個人視覺寫的趣聞逸事而不是正史,所以可以表達得更輕松。因為是張秉光以第一人稱寫下的手筆,所以更應(yīng)該保留他個人的特色。</p><p class="ql-block">用文字記錄那么生動的故事有點難,正如我在“序”中所說:</p><p class="ql-block">“這些故事說起來容易寫起來難,既要生動,又要嚴謹;既要真實,又要虛化;既要口語化,又要文字化;既要有大場景,又要有小細節(jié)……”</p><p class="ql-block">張秉光已經(jīng)很努力了,這是他帶病拼盡自己最后能力完成的作品。我敬佩張秉光的精神和情懷,因而也希望盡我的最大努力幫他完成心愿!</p><p class="ql-block">斯人已逝,遺愿已圓!在清明將至,張秉光周年祭之時出版《芳華頌》,以共同懷念我們的好戰(zhàn)友,并告慰張秉光的在天之靈!</p><p class="ql-block">謹以此書,紀念我們一起走過的芳華歲月!</p>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1日,為《芳華頌》的贈書活動,我(左二)從廣州坐新開通的高鐵抵達博羅,同事們熱情到車站接送。</p> <p class="ql-block">張秉光的妻子林巧珍也是我們團隊的演員,她非常感激大家對他們的關(guān)愛和幫助,一遍又一遍地重復(fù)著感恩的話語,一次又一次地表達著自己內(nèi)心的感動!她在自己經(jīng)濟并不富有的情況下,慷慨地為大家送出這本精裝版的《芳華頌》,并把書捐贈給博羅縣文化館收藏。(圖為林巧珍贈書予縣文化館,張館長接受贈書)</p> <p class="ql-block">林巧珍說:“懵懂如青蔥的歲月,我們有幸一同并肩,紅藝兵的路上,我們有幸一起前進。那時的嬉笑怒罵,那時的汗與淚水,終將化作來時路上的璀璨繁星。秉光同志是一個試圖摘星的孩子,渴望用稚嫩的手去收集那點點星光,雖然天不遂人愿。但他的稚子之心在戰(zhàn)友們的珍愛下終究凝聚成了這一本《芳華頌》。我們是戰(zhàn)友。更是親人!每一位親人的離去,都不會只是一場暴雨,而是一輩子的潮濕。但擦干淚水,我們依然砥礪前行。因為我們知道,來時路上,一路有你,往后余生,依然是你。感恩以江平姐姐為首的,為這本書的面世提供幫助的所有親人。向前進!這條路,有你有我!”</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宣傳部長,97歲的錢老攜93歲夫人前來參加我們的贈書聚會,錢老說:“什么叫圖文并茂?《芳華頌》就是,什么是青春萬歲?《芳華頌》的圖文就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那難忘的青春歲月里,朝氣蓬勃,家國情懷,艱苦奮斗,快樂歡笑,付出多多,收獲滿滿……所有這些寶貴的青春經(jīng)歷,將永遠刻在每個人的心里,不但自己永遠難忘,還將傳之后輩,成為歷史資料,將真實地“留取丹心照汗青”!</p><p class="ql-block">圖為錢老及夫人興致勃勃地翻看《芳華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錢老夫婦與何江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錢老夫婦與林巧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錢老夫婦與何江平、林巧珍一起賞讀《芳華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先睹為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們與敬愛的錢老夫婦合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7日,在博羅縣文化館排練場舉行了一場簡單而熱烈的贈書儀式,林巧珍把精裝版《芳華頌》鄭重地贈給每位青春小伙伴。大家接過《芳華頌》感慨萬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相互傳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與葉大興、曾偉水、李仕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與曾偉水</p> <p class="ql-block">老隊長葉大興說:張秉光是個好同志、好戰(zhàn)友!這幾年他不遺余力搜集了我們博羅縣文藝宣傳(文工團)同事們工作、生活的趣事。精神可嘉,大家共同工作、生活在一起這么多年,情誼深厚!這些往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些都值得我們每個戰(zhàn)友去懷念,也是一種樂趣!</span></p><p class="ql-block">江平同志盡了很大努力,將秉光沒完成的工作完成了。而且還是圖文并茂,花了一定的心血,給江平點贊!</p> <p class="ql-block">李仕梅說:“江平,我把你出這本書的好消息報告給戰(zhàn)友們了,大家都非常高興。我覺得能把青春歲月的生活點滴故事編成一本書,那是多么好的事,又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我非常佩服張秉光的精神!更佩服江平你的為人!你們的精神永遠是我學習的榜樣!我永遠支持你們!我認為這本書秉光寫得好,你編輯的非常好!圖文并茂,生動真實。我邊看邊哭,激動萬分!你們寫得太好了!把我們過去光榮的歷史編成一本書,讓我們不留遺憾,這是多么幸福的事啊!這不僅僅是還秉光的一個心愿,更是還我們?nèi)w戰(zhàn)友們的一個心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與李月明、李仕梅</p> <p class="ql-block">梁丹嘉感言:“江平姐姐,您的執(zhí)著讓我深深敬佩。您得知,您的學生我們的藝友張秉光生前未能完成《芳華頌》一書的心愿時,您默默地承擔起了這份使命。您在繁忙的工作事務(wù)之余,將張秉光的手稿截圖、整理、排版、還配上了博羅文藝宣傳隊員們的芳華靚照,給您的學生《芳華頌》一書寫《序》,只為還原張秉光最真實的青春模樣。您用圖文為張秉光搭建了一座通往永恒的橋梁,讓他的夢想得以在另一個維度延續(xù)。您的付出讓我們看到了師者的大愛無疆,也讓我們明白,有一種深情,叫做為學生圓夢。您是我們心中永遠的榜樣,愿您在未來的歲月里,繼續(xù)用愛與溫暖,照亮我們的前行之路。”</p><p class="ql-block">我的回復(fù):</p><p class="ql-block">@丹嘉,謝謝你講出了我的心里話。我對《芳華頌》的執(zhí)著源于張秉光的執(zhí)著,記得他在病重期間,不管身體多么不適,他都堅持來參加宣傳隊的聚會,這是一種深情與不舍!每次聚會,他都迫切地與我探討如何把《芳華頌》制作成書,這是他夢想的呼喚!張秉光離我們而去,我們都感到很悲痛,我想,紀念張秉光的最好方式,是幫他實現(xiàn)未完成的遺愿。讓張秉光活在我們心里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的文字鮮活起來,永留人間。丹嘉你說得太好了:“用圖文為張秉光搭建一座通往永恒的橋梁,讓他的夢想在另一個維度延續(xù)!”這就是我純粹而美好的愿望。每個人都有閃光之處,我想,如果能用自己身上的光去點燃他人的夢想,這是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p><p class="ql-block">謝謝丹嘉的贊美!謝謝大家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梁丹嘉說:“巧珍,太感謝你了!這本書意義非凡。張秉光用筆記錄下我們的過去,雖然他沒能等到書出版,但這份心意我們感受到了。他用文字定格了我們的芳華歲月,那些下鄉(xiāng)演出的趣事、共同生活的點滴,仿佛又在眼前重現(xiàn)。</p><p class="ql-block">感謝巧珍和江平姐把張秉光沒完成的遺愿《芳華頌》整理出書,把這份珍貴的回憶送到我們手中,讓我們能再次回味那段美好的時光,一起歡笑的日子瞬間被喚醒,讓我們能永遠銘記那段芳華歲月,真的太有意義了,這本書我會一直珍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與梁丹嘉、張月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龔國民即興為《芳華頌》賦詩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秉光遺作《芳華頌》問世感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龔國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昔年紅藝韻長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軼事傳揚意未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君赴九泉音影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遺篇今現(xiàn)憶情稠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為江平漚心融情整理出書致謝!</p> <p class="ql-block">蔡艷琴感言:“看完《芳華頌》真是讓人心情激動,仿佛回到那個令人難忘的年代。懷念我們親如兄弟姐妹的日子。一個個忍俊不禁令人發(fā)笑的小故事也只有我們才能體會個中的酸甜苦辣。感謝張秉光的《芳華頌》留住了我們的青春芳華!是??!那個時代我們辛苦并快樂著,這本書記載著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樂觀主義精神,記載了由集體創(chuàng)造的許多豐富多彩的動人故事,那一樁樁一件件充滿魅力的趣事,讓我們回味了幾十年,開心了幾十年!特別是每每回想起這些趣事的時候,華慶和顏姐等幾個搞笑的開心果加油添醋的模仿描繪,讓人捧腹大笑,開心能讓大家更加年輕。再一次感謝江平姐姐的辛勤付出,緬懷我們的戰(zhàn)友秉光同志!”</p> <p class="ql-block">林巧珍感言:“《芳華頌》隱藏著滿滿的故事印記和細膩如絲的回憶,每一次翻閱都輕輕地喚醒過往的溫情與感動,讓心靈在字里行間穿梭,與往昔重逢,讓記憶在墨香中緩緩流淌,歷久彌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與陳八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與蘇積常、袁石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與盧柱和、蘇積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手捧《芳華頌》,能歌善舞的她們就象回到了當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與李華慶、李仕梅、葉大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與李仕梅、梁丹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與李華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林巧珍與梁丹嘉、李月明、張月梅</p> <p class="ql-block">陳育權(quán)感言:“當我翻開《芳華頌》的那一刻,總有一陣松脂混合汗味的氣息撲面而來。似乎又見隊友們背著二胡、快板、三弦和風琴,在縣文化局斑駁的磚樓里集結(jié)成隊的情形。懷著對黨和毛澤東思想忠誠,以文藝的方式爬山涉水日夜奔馳在農(nóng)村、廠礦、部隊,不辭勞苦宣傳毛澤東思想,把黨和人民群眾牢牢地維系在一起,形成一個抵抗一切污泥濁水的銅墻鐵壁。我們快樂的辛苦得到了黨和社會的高度認可。樹于“羅浮山下紅藝兵”的光榮稱號。成為我們一輩子的榮耀。</p><p class="ql-block">《 芳華頌》記錄了艱苦歲月里的快樂和辛酸,那汽燈、單車、拖拉機、手扶仔、牛拉車、小金幕、長桶短勺、扁擔蘿筐、黃蜂、嫩鵝和越抬越重的布幕……似電影一一展現(xiàn)。形成了我們一輩子的甜美記憶。</p><p class="ql-block">感謝《芳華頌》的成書,將五十多年前那團熾熱的青春星火永遠定格在羅浮山的層林疊嶂之間。</p><p class="ql-block">感謝付出辛勤勞動的江平!懷念我們的戰(zhàn)友秉光同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姐妹們對《芳華頌》愛不釋手</p> <p class="ql-block">林惠珍感言:《芳華頌》記錄著我們的芳華歲月,記錄著“羅浮山下紅藝兵”難忘的戰(zhàn)友情懷!感恩為此書付出心血的作者張秉光和編輯何江平老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蔡艷琴回到家后,饒有興致地翻閱起《芳華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盧柱和與妻子劉清茶一起分享《芳華頌》</p> <p class="ql-block">八十多歲的老同志馮福林在老家也收到了寄去的《芳華頌》,手捧著書感慨萬分。</p> <p class="ql-block">遠在深圳、廣州的同事們雖沒趕上在博羅舉辦的贈書儀式,但也紛紛在微信上發(fā)表感言。黃北全以詩抒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收到《芳華頌》,有謝巧珍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閱讀憶當年,掀神難入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遇煩看一看,釋懷又解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拾光標題好,江平功不少!</p> <p class="ql-block">葉琇方感言:“看完張秉光的遺作《芳華頌》后,心情激動,思緒萬千,仿佛回到了我們的青春歲月。那一張張照片稚嫩的臉龐上,洋溢著風華正茂,純真無暇的笑容。那一個個小故事仿佛就發(fā)生在昨天,讓人忍俊不禁,開懷一笑的同時,更懷念我們親如兄弟姐妹的情感。《芳華頌》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我們的青春記憶!感謝張秉光的《芳華頌》留住了我們青春芳華!”</p><p class="ql-block">“張秉光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光里,用他的深情喚醒了我們難忘的青春歲月,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多彩的精神食糧,敬佩他的精神與情懷,懷念我們的戰(zhàn)友張秉光。感恩江平姐姐你的付出,完成了他的心愿,功德圓滿。張秉光《芳華頌》的面世,傾注了他對我們這個團隊幾十年的情感和友誼,更少不了何江平姐姐的托舉和大愛!你就是我們的向心力和定海神針!”</p> <p class="ql-block">李新添和徐美菊夫婦收到書后十分開心,美菊感言道:“看到大家給予《芳華頌》很高的評價,我也很有同感!新添看到書里面的照片和宣傳隊經(jīng)典的小故事他笑得合不攏嘴!他很喜歡看這本書!這次江平姐和巧珍姐鼎力相助完成秉光生前的愿望,把《芳華頌》一書編輯贈送,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值得敬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圖為閻炳珍在為孫子們講過去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閻炳珍感言:“青春的歲月已經(jīng)遠去,但是那段令人回味的歷程久久讓人難忘!</p><p class="ql-block">幾十年過去了,那段同吃同住,同練功同演出的日子,似乎還在我們腦海當中,不曾遠去。每當我們一次又一次開展周年慶典活動的時候,都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綻放了歲月的激情。</p><p class="ql-block">我同批參隊的戰(zhàn)友張秉光同志,真是我們的好戰(zhàn)友!記得我們一同練功壓腿,汗流浹背的時候,秉光打趣地說了一句話:炳珍,此刻我們是全世界最辛苦的人了……是??!沒有功底怎么上得了舞臺呢?沒有汗水哪來的功底呢?只有刻苦地練,才能練出真功夫。</p><p class="ql-block">羅浮山下紅藝兵是一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的隊伍。我們除了每天的練功排練演出,更多的還是歡歌笑語!一件件一樁樁的趣事不斷地發(fā)生在我們這支隊伍當中。大家辛苦并快樂著。感謝秉光同志把那段如歌歲月的點滴趣事積累起來,感謝江平姐姐把書編輯出版,成為我們羅浮山下紅藝兵自己的書!讓我們久久的懷念,回味雋永!</p><p class="ql-block">手捧《芳華頌》竟然沉浸在那個歲月當中,久久,久久……是那段歲月為我們積累了人生的財富,磨練了我們的意志。沒有青春芳華歲月的磨練,也沒有我們今天的人生果實。感恩歲月!感恩這支特別的隊伍。</p> <p class="ql-block">李志新說:“一口氣看完《芳華頌》,那些趣事好有意思,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會感受到個中喜樂!”</p> <p class="ql-block">佟廣蓮感言:“讀罷秉光的《芳華頌》,我的耳邊響起了美妙的手風琴聲,仿佛那架老式手風琴的黑白鍵仍在眼前跳動。書頁間飄出的不只是油墨味,還有當年文工團大家的蓬勃朝氣。書中的趣事像放幻燈片一般在我眼前閃過,伴隨著想象中的手風琴聲,構(gòu)成了我看過的最美的演出?!?lt;/p> <p class="ql-block">梁笑顏感言:“翻閱《芳華頌》帶著墨香的字句,仿佛推開了一扇時光的寶庫。我看見,張秉光以筆為針,將散落的記憶珍珠穿成串串項鏈;何江平妙手回春,讓串串項鏈幻化出神奇的亮光。原來,最動人的出版奇跡,從來不是鉛字與紙張加照片的相遇,而是羅浮山下紅兵青春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p> <p class="ql-block">高東輝感言:“歲月可以流逝,但我們的情誼不會!青春可以遠去,但我們的故事不會!那一個個令人捧腹的段子,重復(fù)了幾十年,開心了幾十載,從不用鋪墊,也不用解釋,一說就笑,一演就活。那是我們的青春情懷,那是我們的芳華頌歌!感謝秉光夫婦和江平以《芳華頌》一書升華了這些美好的回憶,讓羅浮山下紅藝兵的精神永遠傳揚!”</p> <p class="ql-block">結(jié)語:</p><p class="ql-block">《芳華頌》的問世,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了大家的積極支持,整個過程很暖心!戰(zhàn)友們以滿腔的熱情托舉起了這本書的意義和價值!你們</span>的感言令我很受感動!我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對《芳華頌》的珍愛和重視,感受到大家對秉光的懷念和尊重,感受到羅浮山下紅藝兵的友誼與情懷!感受到這份愛的傳遞和溫暖!</p><p class="ql-block">感恩我們有一個如此溫暖的集體,感恩我們有一群如此共情的青春小伙伴!感謝大家為傳遞愛伸出熱情的手!感謝林巧珍接過愛的接力棒,把愛又回饋給大家……以愛的名義,我們共同續(xù)寫著一曲新的《芳華頌》贊歌!</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個溫暖傳遞溫暖!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這是羅浮山下紅藝兵精神的又一動人樂章!愛,讓青春永遠綻放,讓芳華永遠傳頌!羅浮情深,山高水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