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團游渝桂黔湘鄂紀行

laokai

<p class="ql-block">  細算起來,余全國各?。ù箨懛秶鷥?nèi),港澳臺另說)數(shù)廣西跑的次數(shù)最少,所以省現(xiàn)代攝影協(xié)會決定今年四月組織攝友再游廣西時余即刻報名。按計劃,這一趟走過的路徑為:西安→合川→惠水→百色→靖西→憑祥→南寧→北?!鷿迧u→柳州→鎮(zhèn)遠→鳳凰→恩施→巫溪→西安,一車40人兩周長途跋涉約4700公里,算是協(xié)會組織的又一次規(guī)模較大的重要游攝活動。</p><p class="ql-block">一、合川是個有故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重慶合川最應(yīng)該看的景點是釣魚城(1996年被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余這是第二次至此,舊地懷古,依然感慨萬千。釣魚城的故事要從宋末說起,淳祐三年(1243年),面對蒙古大舉南侵的危局,南宋名臣余玠在此筑城,倚仗其懸崖峭壁、三面環(huán)江的天險,將其構(gòu)筑成一座難以撼動的要塞。寶祐六年?(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親率主力猛攻釣魚城。守將王堅、張玨率領(lǐng)軍民頑強抵抗。他們不僅頂住了蒙古大軍持續(xù)半年的猛烈圍攻,更在次年七月以“飛丸”(可能是砲石或箭矢)重創(chuàng)蒙哥。大汗不久傷重身亡于溫泉寺(一說縉云山),震動世界。這一意外轉(zhuǎn)折迫使蒙古各路西征大軍主帥紛紛回撤以爭奪汗位,整個歐亞大陸的戰(zhàn)爭進程為之改寫,釣魚城因此被后世譽為“上帝折鞭之處”。此后,釣魚城軍民在張玨等將領(lǐng)指揮下,又奇跡般地獨自堅守了二十年,歷經(jīng)大小戰(zhàn)斗二百余次。直到祥興二年(1279年),在宋廷已徹底傾覆、外援斷絕的絕境中,守將王立為保全城生靈,最終以不殺一人為條件開城。釣魚城之戰(zhàn)以山為骨、以水為屏、以忠勇為魂,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防御戰(zhàn)例,更創(chuàng)造了堅守36年、最終迫使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止步的軍事奇跡,其孤城力挽狂瀾的壯舉,更在世界戰(zhàn)爭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明代楊慎,經(jīng)此懷古有詩《釣魚城王張二忠臣祠》:釣魚城下江水清,荒煙古壘氣猶生。睢陽百戰(zhàn)有健將,墨翟九守無降兵。犀舟曾揮白羽扇,雄劍幾斷曼胡纓。西湖日夜尚歌舞,只待崖山航海行。當然,看待同一歷史事件,歷來亦有異議,比如郭沫若1942年至此,作《釣魚城訪古》:魂奪蒙哥尚有城,危崖拔地水回縈。冉家兄弟承璘玠,蜀郡山河壯甲兵。卅載孤?lián)翁煲痪€,千秋共仰宋三卿。貳臣妖婦同祠宇,遺恨分明未可平!。兩種聲音,揚抑不一,讀來,使人沉思……</p> <p class="ql-block">▼釣魚城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釣魚城投石機復(fù)原塑像(攝于2017年1月)</p> <p class="ql-block">▼釣魚城護國門留影(攝于2017年1月)</p> <p class="ql-block">▼釣魚城護國門</p> <p class="ql-block">▼釣魚城石刻臥佛(攝于2017年1月)</p> <p class="ql-block">二、探奇樂業(yè)大石圍天坑</p><p class="ql-block"> 早就聽說過廣西樂業(yè)天坑群,只是苦于一直沒有機會來看看。樂業(yè)天坑群1998年才被發(fā)現(xiàn),位于樂業(yè)縣城西北23公里處。已查明在20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有天坑28個,其天坑數(shù)量和天坑分布密度世界第一,因此有世界天坑博物館的美譽。大石圍天坑是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其地下原始森林面積9.6萬平米,垂直深度613米,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20米,容積約0.8億立方米。大石圍天坑地下森林面積位居世界第一,深度位居世界第二,容積位居世界第三。原始森林底部地下溶洞高50~200米,寬70~150米,洞中有兩條寬7~13米的地下暗河,是廣西徑流量最大、流程最遠的地下暗河之一。樂業(yè)天坑群大致形成于6500萬年前,形狀猶如一個個巨大的漏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即巖溶地貌)。游客乘景交車至此先看西峰,一路上可以看到的景觀有映月湖和高空王子阿迪力挑戰(zhàn)大石圍天坑(2004年9月26日,阿迪力在沒有任何安全保障的情況下,成功地在天坑?xùn)|西峰之間往返走鋼絲,全程1094米,用時一個多小時)的紀念碑,碑的另一側(cè)刻著西峰極頂?shù)暮0胃叨龋?466米)。西峰建有高空玻璃棧道觀景平臺“云海天舟”,其懸挑長度34米,懸空高度610米,分上下兩層,總建筑面積634平米,據(jù)說也是世界此類建筑之最。登上觀景平臺要穿專用的鞋套,這個時間段剛好趕上下小雨,冒雨在大風(fēng)中放飛了無人機,因為如果不是無人機視角,即使站在玻璃平臺上,觀感也會大打折扣。在這兒可以環(huán)視四周群峰,感受云霧繚繞中的自然奇觀,還可以看到對面絕壁上的天然溶洞螞蜂洞。</p> <p class="ql-block">▼大石圍西峰月亮湖</p> <p class="ql-block">▼阿迪力挑戰(zhàn)天坑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大石圍天坑云海天舟</p> <p class="ql-block">▼俯瞰大石圍天坑</p> <p class="ql-block">▼云海天舟上的同伴們</p> <p class="ql-block">  離開西峰乘景交車再至東峰,步行至觀景平臺的路上先經(jīng)過螞蜂洞的入口,進去轉(zhuǎn)了一圈,大致了解了溶洞內(nèi)的情況后因腳力欠佳放棄沿著階梯下到深處。至東峰觀景平臺,感覺和西峰一樣,不借助無人機也只能看個大概。平臺上豎著一個放大版的《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封面,方便游客拍照打卡。在這兒,放無人機給大家拍了合影,這地兒就算來過了。回顧過往,這兒是余在國內(nèi)到訪過的第三處天坑景點(另兩處是武隆天生三橋和英德洞天仙境)。</p> <p class="ql-block">▼大石圍螞蜂洞</p> <p class="ql-block">▼大石圍東峰觀景平臺</p> <p class="ql-block">▼大石圍東峰觀景平臺上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三、參觀百色起義紀念園</p><p class="ql-block"> 余這是初次抵達百色,次日晨跟著導(dǎo)游參觀了百色起義紀念園。該園位于百色城東的迎龍山上,是一個集結(jié)了百色起義紀念館、右江民族博物館、百色起義紀念碑、紅軍橋、銅鼓樓、南閣亭和兩廣青年友誼園等革命歷史文化資源的主題公園。是中央確定的全國12個紅色旅游重點景區(qū)——“兩江紅旗,百色風(fēng)雷”的核心區(qū)。百色起義,亦稱右江暴動,是1929年12月11日由鄧小平、賀昌、陳豪人、張云逸、韋拔群、李明瑞等革命先輩在廣西百色組織領(lǐng)導(dǎo)的武裝起義。起義建立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這是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的影響和鼓舞下,中國共產(chǎn)黨在廣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實行“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的一次革命實踐。紀念園重點為百色起義紀念館,其建筑面積約5500平米,陳展內(nèi)容以百色起義為主題,以鄧小平在百色的革命活動和紅七軍戰(zhàn)斗歷程為主線,以革命文物為主要展覽語言,分為《起義烽火》《蘇區(qū)建設(shè)》《永放光芒》《浩氣長存》《璀璨群星》《偉人足跡》六個部分。在布展手段上,充分運用聲、光、電、多媒體、壁畫、雕塑、油畫、場景復(fù)原等現(xiàn)代展陳技術(shù)再現(xiàn)歷史,突出重點、亮點,增強藝術(shù)性和感染力。同時,通過融合民族文化、民族符號于公共空間和展陳細節(jié),體現(xiàn)了濃郁的地域特色和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館中有聯(lián):遙想幾十年前,星火話燎原,問何處鄉(xiāng)關(guān),未藏碧血?目睹半世紀來,老區(qū)著新景,有一園館舍,以慰英魂。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這地兒必將使所有來訪者都接受一次革命傳統(tǒng)教育。</p> <p class="ql-block">▼百色紅色人家同伴留影</p> <p class="ql-block">▼講好百色故事</p> <p class="ql-block">▼百色起義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百色起義烈士群像</p> <p class="ql-block">▼百色起義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百色起義紀念館內(nèi)景</p> <p class="ql-block">四、靖西山水堪比桂林</p><p class="ql-block"> 余以前沒來過靖西,來之前在網(wǎng)上做些功課,留下印象這里和黔西南地貌相似,都有喀斯特地區(qū)的奇峰異洞,河流清澈見底,植被茂密,空氣清新。實地游覽后,發(fā)現(xiàn)靖西的自然風(fēng)光其實不輸桂林,山水相依,美不勝收。先說位于靖西市西北28公里處的渠洋湖,這是一處總面積為24.7平方公里、總庫容量為9200萬立方米的大型水庫,湖長15公里,最寬處約1公里,是百色市的第二大人工湖。乘船游覽,兩岸皆為和漓江類似的喀斯特峰叢(系海拔一千多米的岜行山)以及掩映在綠樹翠竹當中的許多壯族干欄式村寨,典型的廣西山水風(fēng)格。據(jù)說已規(guī)劃設(shè)計并通過專家論證的渠洋湖旅游度假風(fēng)景區(qū)亦正在積極建設(shè)中。再說鵝泉,被譽為靖西著名的八景之一,亦是中國西南部的三大名泉之一(其余兩處是大理的蝴蝶泉和桂平西山的乳泉),還是亞洲第一大跨國瀑布——德天瀑布的源頭。鵝泉青山環(huán)繞、田園秀美、翠竹婆娑、水清如鏡、魚蝦穿梭,在這里可以看到一幅幅畫卷式的壯鄉(xiāng)田園麗景,亦能體會山情野趣的韻味。傳說中泉眼附近老的“鵝”字碑(年久已毀)兩側(cè)有王陽明草書的楹聯(lián):壯思風(fēng)飛沖情云上,和光春靄爽氣秋高。高人聯(lián)語,引人遐思。轉(zhuǎn)一圈之后升起無人機向四下里一望,嘿,大面積凸起的峰叢感覺就像又是一處黔西南的“萬峰林”。</p> <p class="ql-block">▼同伴渠洋湖留影</p> <p class="ql-block">▼渠洋湖湖岸</p> <p class="ql-block">▼鵝泉一隅</p> <p class="ql-block">▼俯瞰鵝泉“萬峰林”</p> <p class="ql-block">五、德天瀑布與明仕田園</p><p class="ql-block"> 一大早在下榻的酒店偶遇數(shù)十位四十多年前在這附近參加過中越戰(zhàn)爭的老兵,坐下一聊,他們是來祭奠曾經(jīng)的戰(zhàn)友們的,頓時令人肅然起敬!告別之后,乘車跟著導(dǎo)游前往德天瀑布景區(qū),終于就要看到惦記了很久很久的瀑布,心情甚是激動!但激動之余也有些許疑惑,第一眼看到的瀑布和印象中的瀑布相去甚遠,簡單說就倆字:缺水!缺水的瀑布還算是瀑布嗎?只好就近向當?shù)厝舜蚵?,結(jié)果被告知需要等待,枯水期每天大約在中午上游水庫會開閘放水,屆時就可以看到壯觀的瀑布啦。于是,只能等待……</p> <p class="ql-block">▼越戰(zhàn)老兵乘坐的車輛</p> <p class="ql-block">▼德天瀑布景區(qū)大門</p> <p class="ql-block">▼和缺水的德天瀑布合個影</p> <p class="ql-block">  發(fā)源于鵝泉的歸春河是左江的支流,也是中越邊境的界河,德天瀑布則是它流經(jīng)浦湯島時的杰作。網(wǎng)上對德天瀑布贊譽有加:浩浩蕩蕩的歸春河水,從北面奔涌而來,高崖三疊的浦湯島,巍然聳峙,橫阻江流,江水從高達50余米的山崖上跌宕而下,撞在堅石上,水花四濺,水霧迷朦,遠望似縞絹垂天,近觀如飛珠濺玉,透過陽光的折射,五彩繽紛,水聲隆隆,振蕩河谷,氣勢磅礴。瀑布最大寬度200多米,縱深60多米,年均流量50立方米/秒,據(jù)說是黃果樹瀑布流量的三倍。水大時和旁邊屬于越南的板約瀑布會連成一體,蔚為壯觀,是東南亞最大的天然瀑布。等到中午,水來了,卻不及網(wǎng)上描述和期望的那么壯觀,但不管怎樣聊勝于無,知足吧!看過德天瀑布,半日已過,接著去看相隔30余公里外的明仕田園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銅鼓廣場</p> <p class="ql-block">▼中越風(fēng)情街</p> <p class="ql-block">▼俯瞰德天瀑布</p> <p class="ql-block">▼德天瀑布同伴留影</p> <p class="ql-block">  明仕田園核心景區(qū)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由廣西特有的峰叢洼地、峰林谷地等溶巖地貌構(gòu)成 ,青山綠水,交相輝映,而其中最為人稱道的,莫過于明仕河。所以一進景區(qū)先乘竹筏,順河觀賞倒映在清澈河水中的秀美山峰,體驗壯族民居的獨特魅力。8公里的船程大約需要40~60分鐘,下船步行,先穿過九曲橋,接著游覽壯族民居博物園,在這里還有壯族民族歌舞表演,重溫了《劉三姐》中著名的山歌唱段,一切都美的使人流連忘返。因著這兒的美麗,明仕田園也曾是《牛郎織女》、《酒是故鄉(xiāng)醇》、《花千骨》等20余部影視片的外景地。原本按計劃這附近還要去一個做功課時感覺不錯的景點叫峒那嶼灣,但因時間關(guān)系只好放棄。</p> <p class="ql-block">▼竹筏游覽明仕河之一</p> <p class="ql-block">▼竹筏游覽明仕河之二</p> <p class="ql-block">▼從九曲橋上看明仕田園</p> <p class="ql-block">▼明仕田園壯族表演者</p> <p class="ql-block">▼明仕田園表演片段</p> <p class="ql-block">▼俯瞰明仕田園</p> <p class="ql-block">▼明仕田園峰叢</p> <p class="ql-block">▼明仕田園的落日余暉</p> <p class="ql-block">六、法卡山祭奠英烈</p><p class="ql-block"> 夜宿憑祥的本意,是想去看看中越邊境上的著名關(guān)隘友誼關(guān)(即歷史上的鎮(zhèn)南關(guān)),但因非常特殊的原因不能前往,只能放棄。來憑祥要看的另一個目標地是法卡山英雄紀念碑園,這個碑園是為紀念1981年收復(fù)和堅守法卡山戰(zhàn)斗中犧牲的154名烈士而建。碑園占地面積23510平米,經(jīng)249級花崗巖階梯拾級而上,山頂建一座紀念碑,碑正面銘文“法卡山英雄紀念碑”,碑高10米,碑頂有一戴頭盔的解放軍戰(zhàn)士頭雕像,碑座背后的大理石上刻有碑文及烈士姓名。紀念碑北面是墓區(qū),安葬著法卡山戰(zhàn)斗中犧牲的烈士。余站碑前,脫帽三鞠躬致敬,仰起時已是淚流滿面,要知道,余與他們基本同齡,同一時期所不同的只是:他們在南方上了前線,而余在北方修路。該碑園自建成以來,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烈屬、參戰(zhàn)人員、憑祥社會各界人士、駐憑單位、上級領(lǐng)導(dǎo)等數(shù)十萬人次,為緬懷烈士的豐功偉績、繼承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增強國防意識、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主義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法卡山英雄紀念碑園</p> <p class="ql-block">▼法卡山英雄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七、賞寧明花山巖畫</p><p class="ql-block"> 距法卡山東偏北約30公里,即這次出行的重點目標地之一:寧明花山巖畫。寧明花山巖畫系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西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入景區(qū),乘船沿明江至巖畫所在崖壁附近上岸,然后步行不遠即可看到巖畫?;ㄉ綆r畫高44米,寬170米,面積達7480平米,大約是戰(zhàn)國至東漢時期繪制在崖壁上的圖畫,壯語名為“岜菜”,漢譯為“花花綠綠的山”。畫面臨江,崖壁明顯內(nèi)傾。繪畫是以赭紅色的赤鐵礦粉為顏料,用動物脂肪稀釋調(diào)勻,用草把或鳥羽直接刷繪在天然崖壁上。畫法采用單一色塊平涂法,只表現(xiàn)所畫對象的外部輪廓,沒有細部描繪。如人物只畫出頭、頸、軀體和四肢,無五官等細部。風(fēng)格古樸,筆調(diào)粗獷?,F(xiàn)存圖像1900多個,包括人物、動物和器物三類,以人物為主。人物的基本造型分正身和側(cè)身兩種。正身人像形體高大,皆雙臂向兩側(cè)平伸,曲肘上舉,雙腿叉開,屈膝半蹲,腰間橫佩長刀或長劍。側(cè)身人像數(shù)量眾多,形體較小,多為雙臂自胸前伸出上舉,雙腿前邁,面向一側(cè),做跳躍狀?;ㄉ綆r畫圖案充分反映了從戰(zhàn)國到漢代駱越先民(即壯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先祖)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藝術(shù)等方面的內(nèi)容。這樣規(guī)模宏大、內(nèi)容豐富的壁畫,不僅在中國少有,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所以說花山巖畫堪稱戰(zhàn)國到漢代壯族的一部歷史書卷,是壯族古代藝術(shù)的瑰寶和中華民族勞動人民千年文化的結(jié)晶。花山巖畫的申遺成功也填補了中國巖畫類世遺項目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寧明花山巖畫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開放式接待大廳</p> <p class="ql-block">▼寧明花山巖畫之一</p> <p class="ql-block">▼寧明花山巖畫之二</p> <p class="ql-block">▼寧明花山巖畫所在的崖壁</p> <p class="ql-block">▼巖畫復(fù)原雕塑</p> <p class="ql-block">八、南寧印象</p><p class="ql-block"> 余這是第二次來南寧,上一次除了訪友,還參觀了廣西民族博物館和南寧孔廟。這一次先是夜游邕州古城暨三街兩巷,找了老友粉名店用了晚餐。翌日,到訪廣西自治區(qū)博物館,感受廣西的歷史文化。兩次游覽,對南寧的總體印象不錯!南寧像一塊浸在綠水里的翡翠,終年被榕樹的氣根和三角梅的艷影纏繞。青秀山的晨霧漫過龍象塔時,南湖的水鳥正掠過木棧道,半城綠樹半城樓的景致,是刻在骨子里的溫潤。街頭巷尾飄著老友粉的酸香,酸嘢攤的玻璃罐里泡著青芒果與番石榴,夜市的煙火里,檸檬鴨的酸冽混著槐花粉的清甜。三街兩巷的騎樓下,銅鼓聲撞碎了時光,繡球上的彩線纏著壯族歌謠,與東盟商務(wù)區(qū)的霓虹交織成奇妙的和弦。這座城不疾不徐,把山水、煙火與風(fēng)情熬成了一碗溫熱的糖水,抿一口,全是生活的甜蜜。</p> <p class="ql-block">▼廣西民族博物館留影(攝于2018年12月)</p> <p class="ql-block">▼廣西南寧孔廟(攝于2018年12月)</p> <p class="ql-block">▼南寧的城市建設(shè)</p> <p class="ql-block">▼南寧鄧穎超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南寧三街兩巷歷史文化街區(qū)</p> <p class="ql-block">▼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博物館留影</p> <p class="ql-block">九、欽州訪馮劉故居</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馮子材、劉永福是清末抗法名將、民族英雄。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宅院在哪兒?對,都在欽州。欽州馮宅因被清光緒帝授予太子少保,加封兵部尚書銜,舊居又名“宮保第”。劉宅因援越抗法的功績被越南王封為三宣提督(系掌管越北三省的最高軍事長官),舊居又名“三宣堂”。及至,依序看過這兩處同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清代建筑群及馮劉抗法事跡展覽,進一步了解了百年前的這段歷史。兩建筑群面積分別為2020平米和5600平米。馮子材、劉永福舊居建筑群不僅見證了兩位民族英雄的光輝業(yè)跡,也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劉永福舊居還是欽州市現(xiàn)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建筑面積龐大,布局嚴謹,防御體系完備,是晚清風(fēng)格廂房的典型代表,對研究清代建筑藝術(shù)也是不可多得的實例。</p> <p class="ql-block">▼馮宅大門留影</p> <p class="ql-block">▼馮子材故居</p> <p class="ql-block">▼馮子材孫馮承垿舊居</p> <p class="ql-block">▼劉永福故居</p> <p class="ql-block">▼劉宅祠堂</p> <p class="ql-block">▼劉宅糧倉</p> <p class="ql-block">十、北海銀灘和潿洲島圓夢</p><p class="ql-block"> 慕名北海銀灘和潿洲島久矣。但因廣西來的太少,于是只能一直惦記,這次終于可以圓夢。踏上北海銀灘的那一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座名為“潮”的巨型雕塑(該雕塑由北海籍藝術(shù)家魏小明主持設(shè)計,其創(chuàng)作始于1992年,初建雕塑因材質(zhì)問題于2020年完成重建。主體造型以鏤空不銹鋼球體模擬南珠形態(tài),呼應(yīng)北海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的珍珠貿(mào)易歷史,七位采珠少女雕像采用青銅鑄造,姿態(tài)各異。重建后的“潮”雕塑現(xiàn)在是銀灘旅游度假區(qū)的核心景觀,同時也是北海市的標志性建筑)。迎著晨光,踩在細膩如粉的沙灘上,柔軟又溫暖,海浪有節(jié)奏的拍打著海岸,涌起層層潔白的海浪,發(fā)出悅耳的聲響,宛如大自然譜寫的美妙樂章。極目遠眺,湛藍的海水與遼闊的天空在遠方融為一體,分不清哪里是海水,哪里是天空。水天相接之處,有船兒緩緩駛過,構(gòu)成一幅寧靜而又美好的畫面。海風(fēng)帶著大海獨有的氣息撲面而來,吹起女伴們的裙裝,正好適合她們打卡拍照。嗯,這地方擔得住“天下第一灘”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銀灘沙地上的小螃蟹窩</p> <p class="ql-block">  潿洲島是中國地質(zhì)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也是廣西最大的海島。乘北海16號游船登上潿洲島大約需要一個半小時,上島之后,乘交通車沿著蜿蜒的海岸線環(huán)島游覽。游覽的重點有四項:一是拍了海岸礁石;二是放無人機拍了中石油遺棄的一座石油產(chǎn)品引橋;三是在島上參觀了1880年由法國人建造的一座哥特式天主堂(2013年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是去南灣鱷魚山景區(qū)看火山地質(zhì)遺跡??傮w感覺,這兒更像是一處遺世獨立的世外桃源。島上的火山地貌是其最大的看點,黑褐色的火山巖在歲月的侵蝕和海水的沖刷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形狀,有的像展翅欲飛的海鳥,有的像靜臥沉思的巨獸。湛藍的海水環(huán)繞著火山巖,海浪不斷地拍打著它們,激起層層白色的浪花,發(fā)出低沉的響聲,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此刻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傍晚,紅日西斜,將天邊染成了橙紅色,海面被映照的波光粼粼,美的如同畫卷。</p> <p class="ql-block">▼潿洲島廢棄的石油產(chǎn)品引橋</p> <p class="ql-block">▼潿洲島天主堂</p> <p class="ql-block">▼天主堂內(nèi)景</p> <p class="ql-block">▼潿洲島鱷魚山景區(qū)入口</p> <p class="ql-block">▼鱷魚山火山口勒石</p> <p class="ql-block">▼潿洲島海岸落日</p> <p class="ql-block">十一、重游柳侯祠</p><p class="ql-block"> 從潿洲島至柳州,這就開始踏上了返程。時隔39年重游柳侯祠,不禁令人感慨飛逝的時光:彼時剛剛畢業(yè),此時已是退翁。柳侯祠是柳州人為紀念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柳宗元而建造的祠廟,是柳州最具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跡。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參與政治革新失敗,先貶永州再貶柳州,四年后病歿此地。祠中有聯(lián)感慨:才與福難兼,賈傅以來,文字潮儋同萬里;地因人始重,河?xùn)|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因政聲卓著,地方人士按照他“館我于羅池”的遺愿,在羅池旁建廟以作紀念,后改名為柳侯祠。祠分前、中、大殿三進,內(nèi)有柳宗元石刻像、柳宗元塑像以及“荔子碑”等歷代珍貴石刻40余方(2006年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袄笞颖笔撬未笪暮捞K軾的書法,寫的是韓愈《柳州羅池廟碑》中祭祀柳宗元吟唱的《迎頌享神詩》,因唐宋三大文豪的文采神韻凝于一碑,故有“三絕碑”之稱。祠后有柳宗元衣冠墓,東側(cè)有紀念與柳宗元同稱為唐二賢的政治家、柳州司戶參軍劉蕡(主席有詩贊其:千載長天起大云,中唐俊偉有劉蕡。孤鴻鎩羽悲鳴鏑,萬馬齊喑叫一聲。)的賢良祠,并有柑香亭、羅池、講堂、山長住房、齋房、回廊、院門等附屬建筑。</p> <p class="ql-block">▼柳侯公園同伴留影</p> <p class="ql-block">▼柳侯祠同伴合影</p> <p class="ql-block">▼柳侯祠三絕碑</p> <p class="ql-block">十二、重游肇興侗寨</p><p class="ql-block"> 2012年國慶期間,載朋攜友到訪過肇興侗寨,這次也是重游。肇興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東南部,黔、湘、桂三省交接處(與湖南懷化和廣西桂林毗鄰)。目前建成核心區(qū)占地面積18平方公里,居民1200余戶5200余人,是全國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素有“侗鄉(xiāng)第一寨”之美譽。肇興侗寨四面環(huán)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兩條小溪匯成一條小河穿寨而過。寨中房屋為干欄式吊腳樓,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建材均為杉木,硬山頂覆小青瓦,古樸實用。肇興侗寨分內(nèi)姓外姓,對外全為陸姓侗族,分為五大房族,分居五個自然片區(qū),當?shù)胤Q之為“團”。分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五團。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六大鄉(xiāng)村古鎮(zhèn)”之一,2007年被《時尚旅游》和美國《國家地理》共同評選為“全球最具誘惑力的33個旅游目的地”之一。侗寨鼓樓是侗族地區(qū)特有的一種公共建筑物,是侗寨的標志。在侗族南部方言區(qū),幾乎村村寨寨都有鼓樓,是侗寨風(fēng)光的一大特色。鼓樓具有歷史悠久、造型美觀、結(jié)構(gòu)獨特、用途多樣等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xué)、藝術(shù)價值和民族民俗文物價值。因為是重游,本次拍攝以航拍全景為主,也算是拾遺補缺。</p> <p class="ql-block">▼肇興侗寨禮團鼓樓(攝于2012年10月)</p> <p class="ql-block">▼肇興侗寨廊橋(攝于2012年10月)</p> <p class="ql-block">▼肇興侗寨全景</p> <p class="ql-block">十三、重游鎮(zhèn)遠古城</p><p class="ql-block"> 鎮(zhèn)遠古城占地3.1平方公里, 舞陽河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wèi)城,俯瞰頗似太極圖。兩城池皆為明代所建,現(xiàn)尚存部分城墻和城門。城內(nèi)外古建筑、傳統(tǒng)民居、歷史碼頭數(shù)量頗多, 古城有八大會館、四洞、八祠、九廟、十二碼頭、吳王洞、四宮殿、古井、古戲樓等名勝古跡近200處。 鎮(zhèn)遠自宋代賜名鎮(zhèn)遠州,便為黔東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和軍事重鎮(zhèn)。上一次到訪肇興侗寨那一趟,也依次到訪過鎮(zhèn)遠。記得那晚尚未抵達鎮(zhèn)遠,老遠的山路上即被鎮(zhèn)遠的燈光夜色所震撼。這次又來,青龍洞古建筑群因維修未能再賞,放無人機拍了想要的全景,然后冒小雨專門去另一處古建天后宮,結(jié)果還是維修,連祝圣橋上的奎星閣也在維修,嗯,看起來這次蒙的時間不對。青龍洞古建筑群(含祝圣橋及奎星閣)和天后宮分別為第三批和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非常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俯瞰青龍洞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青龍洞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青龍洞萬壽宮二進門(攝于2012年10月,門側(cè)對聯(lián):更上階梯步步引人入勝景;漸登臺閣巍巍得地壯奇觀)</p> <p class="ql-block">▼天后宮山門(門側(cè)對聯(lián):四海永清是渭水輪轉(zhuǎn)地;八風(fēng)從律固知后德配天。)</p> <p class="ql-block">▼鎮(zhèn)遠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俯瞰鎮(zhèn)遠古城全景</p> <p class="ql-block">十三、重游銅仁中南門古城</p><p class="ql-block"> 中南門古城亦稱銅仁古城,位于市中心地帶,東、南、西三面臨水,僅北面依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總占地面積3.7萬平米,古民居建筑總面積2.6萬平米,是銅仁僅存的足以反映古城風(fēng)貌的原生態(tài)歷史街區(qū),是銅仁獨有的民族文化資源。來這兒也是重游,這次的主要任務(wù)還是拾遺補缺,放無人機拍了全景。古城邊東山寺2006年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余至東山寺腳下拍了入口,自知腳力欠佳不爬也罷。</p> <p class="ql-block">▼中南門古城全景</p> <p class="ql-block">▼中南門古城東山寺登山入口</p> <p class="ql-block">▼銅仁圖書館中南門分館</p> <p class="ql-block">▼中南門碼頭</p> <p class="ql-block">十五、重游鳳凰古城</p><p class="ql-block"> 鳳凰古城占地面積約10平方公里,居民由苗族、漢族、土家族等28個民族組成,為典型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古城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老的東門和北門城樓尚存。城內(nèi)青石板街道、江邊木結(jié)構(gòu)吊腳樓,存朝陽宮、古城博物館、楊家祠堂、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天王廟、大成殿、萬壽宮等古舊建筑,全都透著古城特色?,F(xiàn)有古建筑68處,古遺址116處,明清時代特色民居120多棟,各種廟祠館閣30多座,是中國西南地區(qū)現(xiàn)存古舊建筑最多的縣。同樣是因為又來,主要任務(wù)還是航拍。翌日晨專程趕往沈從文故居(上次遺漏了,這次必須補上。2006年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兒買了本《邊城》作為紀念。返回途中,不小心在青石板路上滑倒磕了右腿膝蓋,忍痛回到集合地點繼續(xù)隨隊北行。</p> <p class="ql-block">▼鳳凰古城夜色</p> <p class="ql-block">▼鳳凰古城沈從文故居</p> <p class="ql-block">▼鳳凰城影壁</p> <p class="ql-block">▼鳳凰古城虹橋(東門側(cè)對聯(lián):</p><p class="ql-block">鳳凰重鎮(zhèn) 仰前賢妙想 駕霓虹橫江左右 坐覽煙霞 拍遍欄桿 神隨弟子云夢去;</p><p class="ql-block">五竿男兒 擁后生豪情 投烈火涅盤飛騰 等閑恩怨 笑扶簡冊 樂奏離騷霧山來。)</p> <p class="ql-block">▼復(fù)建的鳳凰古城西門留影</p> <p class="ql-block">十六、外景地重溫電影《芙蓉鎮(zhèn)》</p><p class="ql-block"> 1987年的春天,余在秦皇島工作期間單位大卡車拉著員工去市區(qū)電影院觀看了謝晉執(zhí)導(dǎo)的電影《芙蓉鎮(zhèn)》,該片根據(jù)古華同名小說改編,由劉曉慶、姜文擔任主演?!盾饺劓?zhèn)》先后斬獲百花獎、金雞獎等多項獎項,在電影票價僅為兩毛錢的年代卻創(chuàng)造了1500萬的票房,觀影人數(shù)愈1.2億,思想和藝術(shù)價值都達到了國產(chǎn)電影的高峰,可謂是中國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驚世巨作。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電影從頭至尾(除了最后幾分鐘)都是陰沉沉的調(diào)子,令人感到十分壓抑……。后來知道拍這電影的外景地由王村鎮(zhèn)改名芙蓉鎮(zhèn),算是又一處因影視作品帶火的旅游地。現(xiàn)在站在了芙蓉鎮(zhèn)的地界上,眼瞅著滿街到處張貼的《芙蓉鎮(zhèn)》電影海報,腦海里還是電影中的場景和故事,一閉眼好似就看到了敲著破鑼,口里喊著“運動了、運動了……”的王秋赦。因為磕了膝蓋,跟不上大家的步伐,只能基本一個人慢慢在鎮(zhèn)子里晃悠,堅持走到瀑布旁邊的觀景平臺,放無人機拍了芙蓉鎮(zhèn)全景。然后回到集合地點,特意就近吃了胡玉音的“米豆腐”,這個點兒就算基本圓滿了。</p> <p class="ql-block">▼王村古街坊</p> <p class="ql-block">▼王村古街</p> <p class="ql-block">▼芙蓉鎮(zhèn)坊</p> <p class="ql-block">▼俯瞰芙蓉鎮(zhèn)全景</p> <p class="ql-block">十七、初至恩施</p><p class="ql-block"> 一直想來恩施,一直沒有實施,這一次本質(zhì)上講也僅是路過。究其原因,全是因為天氣不好,十數(shù)年來,每每策劃前往,可一看天氣預(yù)報,基本都是陰天下雨,只能作罷。這次真來了也不例外,還是下雨!出門前策劃行程,沒安排看恩施大峽谷、騰龍洞、鹿院坪、獅子關(guān)、屏山峽谷、清江畫廊等一系列重要景點,原因是這些景點都要爬上爬下,走太多的路,不適合大多數(shù)老人……。恩施女兒城、土司城則都在市區(qū)。至恩施,先安排自由活動可看女兒城夜色;翌日晨,安排團游土司城,到著名景點打卡。其實這倆地方都是新建的旅游景點,準確的說都是主題公園,但都承載了當?shù)氐奶厣幕?,值得一看。恩施土司城景區(qū)始建于1998年,2002年正式對外開放。 其核心景區(qū)由景區(qū)入口的墨沖樓、景區(qū)內(nèi)的廩君祠和景區(qū)深處的九進堂三個主要部分構(gòu)成, 包括門樓、廩君祠、校場、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宮——九進堂等一系列仿古建筑,是中國規(guī)劃建設(shè)最為完整的土家土司王城,對了解始于元而止于清共延續(xù)450余年的土司制度有一定的幫助。余由于傷了膝蓋,不能深度游覽,但還是堅持走到、看到了九進堂。離開恩施北上途中在梭布埡石林停留,該石林被稱為世界第一奧陶紀石林,其形態(tài)宛如一只碩大的葫蘆, 石林形成于4.6億年奧陶紀時期海底,海底面貌清晰,形似遠古迷宮。 石林內(nèi)分布著百余個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現(xiàn)主要有青龍臺、蓮花寨、磨子溝和九龍匯四大景區(qū)對外開放。余因腿痛,坐車上歇著,干脆沒去。</p> <p class="ql-block">▼恩施女兒城一隅</p> <p class="ql-block">▼恩施土司城合影</p> <p class="ql-block">▼土司城九進堂門前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土司城九進堂什用殿</p> <p class="ql-block">▼梭布埡石林停車場留影</p> <p class="ql-block">十八、重游白帝又見夔門</p><p class="ql-block"> 1996年,余在武漢附近參加修建京九鐵路,受當時旅游界提出的一個廣告詞“告別三峽游”的蠱惑,找機會游了長江三峽,那一趟走到的最西端,便是奉節(jié)。奉節(jié)有兩個亮點,一是三國劉備托孤的白帝城;二是三峽起點夔門。這一次來奉節(jié),還是這倆地兒。白帝城景區(qū)位于奉節(jié)縣瞿塘峽口長江北岸的白帝山上,處長江三峽西入口,名勝古跡眾多,融自然與人文、詩情與戰(zhàn)火為一體,是飽覽長江三峽壯麗之美的起點,央行發(fā)行的第五套人民幣10元紙幣背面圖案就是夔門。白帝廟最初由西漢末年據(jù)蜀的公孫述所建,唐之前,又陸續(xù)增建了祭祀劉備的先主廟和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以后歷代均有修葺。托孤堂位于白帝廟前殿,有21尊仿真人高度的彩色玻璃鋼塑像,再現(xiàn)“白帝城劉備托孤”的歷史故事。站在白帝城的觀景臺上,正好面對瞿塘峽西口,赤甲山雄踞江北,白鹽山聳立江南,隔江對峙,絕壁如削,天開一線,峽張一門。江兩岸則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設(shè)的大門。這里的河寬只有百余米,詩圣杜甫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的贊語,確實是其真實寫照。</p> <p class="ql-block">▼奉節(jié)白帝城諸葛亮塑像</p> <p class="ql-block">▼奉節(jié)白帝城山門</p> <p class="ql-block">▼奉節(jié)白帝城托孤堂</p> <p class="ql-block">▼長江三峽夔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結(jié):匆匆兩周,又在西安以南畫了一個大圈,前半程基本補缺,后半程大多重游,總體感覺良好!于是有詩,抄錄于后,是為結(jié)語。</p><p class="ql-block">游攝渝桂黔湘鄂紀行 </p><p class="ql-block">渝桂黔湘鄂路長,采風(fēng)攬勝意飛揚。</p><p class="ql-block">合川城峙千秋史,樂業(yè)坑開萬仞蒼。</p><p class="ql-block">百色英魂昭日月,靖西秀水映天光。</p><p class="ql-block">德天瀑落銀龍舞,明仕園幽畫卷藏。</p><p class="ql-block">法卡山頭銘壯烈,花山巖上閱滄桑。</p><p class="ql-block">邕城古巷尋遺韻,銅鼓聲中憶舊章。</p><p class="ql-block">馮劉故宅懷忠勇,北海銀灘踏細浪。</p><p class="ql-block">潿島聽濤星斗近,柳侯謁廟墨痕香。</p><p class="ql-block">侗寨笙歌傳雅趣,苗鄉(xiāng)吊腳映斜陽。</p><p class="ql-block">鎮(zhèn)遠樓頭云影淡,中南門畔晚風(fēng)涼。</p><p class="ql-block">鳳凰煙雨添詩境,芙蓉燈火照畫梁。</p><p class="ql-block">恩施女兒情婉轉(zhuǎn),土司城闕歲悠長。</p><p class="ql-block">梭布石林驚鬼斧,夔門白帝亦蒼茫。</p><p class="ql-block">五省煙霞收眼底,一襟逸興現(xiàn)詩行。</p><p class="ql-block">山川勝跡皆成趣,笑攬風(fēng)光入畫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行程路書</p><p class="ql-block">此路書以高德地圖制作,復(fù)制以下鏈接粘貼到瀏覽器地址欄或長按即可打開觀看。注意:路書是動態(tài)的,如果某條道路因故中斷,軟件會自動選擇新的路線,可能與本次實際走過的軌跡不同。</p><p class="ql-block">https://ditu.amap.com/roadbook/67f7ae7863a4fc0894f0599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