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海公園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始建于遼代,歷經(jīng)元、明、清擴(kuò)建,新中國成立后全面修整,現(xiàn)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北京最古老的皇家園林之一,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遼代。</p> <p class="ql-block"> 靜心齋原名鏡清齋。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建,占地面積4700平方米,是皇太子的書齋,它以疊石為主景,周圍配以亭榭樓閣,小橋流水,疊石巖洞,布局巧妙,體現(xiàn)了我國北方庭院園林藝術(shù)的精華,是一座建筑風(fēng)格獨(dú)特的“園中之園”。</p> <p class="ql-block"> 西天梵境,又名大西天,是北海公園著名的景區(qū)之一。明代時為西天禪林喇嘛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擴(kuò)建后,改名西天梵境。西天梵境讓游客沉浸在佛教文化體驗(yàn)中,享受心靈的寧靜與升華。</p> <p class="ql-block"> 用金絲楠木建造的大殿——大慈真如寶殿。它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大殿不施彩繪,完全以楠木本色示人。</p> <p class="ql-block"> 鼓樓</p> <p class="ql-block"> 琉璃牌樓。</p> <p class="ql-block"> 北海九龍壁,是中國現(xiàn)存三座古代九龍壁中唯一一座雙面影壁,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位于北海公園北岸,全長27米、高5米,共鑲嵌424塊琉璃磚,代表清代皇家琉璃工藝的最高成就,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p> <p class="ql-block"> 快雪堂位于北海公園的北側(cè),是一座?皇家三進(jìn)院落?,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其建筑結(jié)構(gòu)獨(dú)特,布局幽靜,主體為楠木殿,內(nèi)藏豐富的書法石刻,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現(xiàn)為快雪堂書法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 快雪堂大殿全部采用珍貴金絲楠木建造,配以太湖石影壁及乾隆題刻“云起”。?主殿的結(jié)構(gòu)采用罕見的金絲楠木,無漆飾,木質(zhì)溫潤抗蛀,歷經(jīng)200余年仍保存完好,被譽(yù)為“楠木殿”。</p> <p class="ql-block"> 鐵影壁,位于北海公園內(nèi),始建于元朝時期,原為建德門內(nèi)寺廟前照壁,因顏色和質(zhì)地似鐵,故稱鐵影壁。高1.89米,長3.56米,厚0.38米,是中國唯一用獨(dú)塊巖石雕刻而成的照壁,是石刻照壁中的杰作,為研究元朝時期的石刻藝術(shù)提供了實(shí)物案例。</p> <p class="ql-block"> 闡福寺,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為太素殿舊址。清孝莊皇后死后曾在此祭奠,乾隆尊生母之愿,下令改為喇嘛廟,賜名闡福寺,其規(guī)制仿河北正定隆興寺。</p> <p class="ql-block"> 鼓樓</p> <p class="ql-block"> 鐘樓</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 萬佛樓牌樓遺址,萬佛樓牌樓的兩座 建于乾隆三十五年 (1770年)分別位于萬佛樓前水池的南北兩側(cè)。橋北牌樓1910年之前即已塌, 橋南牌樓因多年失修于1954年拆除。</p> <p class="ql-block"> 石經(jīng)幢,上面的佛像雕刻的十分精致。</p> <p class="ql-block"> 萬佛樓前東側(cè)的夾桿石 是藏傳佛教寺院布局中的特色標(biāo)志,此件夾桿石 ,二龍 ,足五爪 于云海之間戲珠 ,具有典型的清乾隆時期風(fēng)格。夾桿石的作用是讓幡桿的根基更加穩(wěn)固。</p> <p class="ql-block"> 妙相亭,建于乾隆三十五年 ( 1770年)。亭內(nèi)豎立十六角石塔 ,塔身刻有五代貫休所繪十六羅漢像及乾隆題贊,為石刻藝術(shù)珍品。</p> <p class="ql-block"> 小西天,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清乾隆皇帝為母親孝圣皇太后祝壽祈福而建的。主體建筑為極樂世界殿,總面積達(dá)1200平方米,橫梁跨度13.5米,是中國最大的方亭式宮殿建筑,殿四面窗扉,楠扇細(xì)縷花紋,殿四面環(huán)水,有橋可通,東西南北各有琉璃牌樓一座,四角各有一座小方亭, 正南面有一道月牙河,河上有一座雕欄石橋。</p> <p class="ql-block"> 琉璃牌樓。</p> <p class="ql-block"> 極樂世界殿。</p> <p class="ql-block"> 五龍亭,建于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中為龍澤亭,西為涌瑞亭、浮翠亭, 東為澄祥亭、滋香亭。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將木制孤形橋改為石橋,并安裝了青石欄板和柱子。這里還是帝后及大臣們垂釣賞月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