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div>作 者:張筱芳</div><div>美篇號:76565846</div> “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在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里,茶也是民生的重大問題之一。錢多錢少都喝茶。窮苦人粗茶淡飯離不開茶;有錢人在茶字后面加個“道”字,能演繹出許許多多喝茶的方法和流程,讓人眼花繚亂,跟在別人的后面人云亦云。<div><br></div><div>《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紅院劫遇母蝗蟲”有一節(jié),寫賈母帶著劉姥姥等,到妙玉的櫳翠庵品茶,“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的小茶盤,里面放一個成窯的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賈母道:‘我不吃六安茶?!钣裥φf:‘知道。這是老君眉?!Z母接了,又問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舊年蠲的雨水?!Z母便吃了半盞,便笑著遞與劉姥姥說:‘你嘗嘗這個茶。’劉姥姥便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賈母眾人都笑起來……”。可見,茶無論在窮人還是富人的生活中,都有自己的位子。</div> 我正式開始喝茶,是從部隊復(fù)員回地方,到企業(yè)、進科室、當了科員開始,跟著“老法師”們,一天的工作,從一杯茶開始。當時知道的名茶,一是杭州西湖龍井,二是蘇州洞庭東山的碧螺春。而常喝的,還是企業(yè)統(tǒng)一采購的“勞動茶”。<div><br></div><div>直到1993年秋,我隨地方政府組團,到陜西商洛經(jīng)濟交流,當時文化戰(zhàn)線正上演“陜軍進京”的大戲,賈平凹的《廢都》、陳忠實的《白鹿原》、京夫的《八里情仇》等,都是陜軍的主力。賈平凹、京夫祖籍商洛,在交流活動中簽名售書。我附庸風雅讀書,從賈平凹的《廢都》里,了解到江蘇陽羨的茶?!吧洗挝以诎N家,她那茶葉是江蘇陽羨茶場買來的,味道真是美,喝了就連葉子也吃了,臨走還抓了一撮在嘴里干嚼,幾天口里都有香氣的……”。<br><br><br></div> <div>趕緊找來江蘇地圖找陽羨,靠!就在常州邊上的宜興縣。歷史上,還很長時間屬常州管轄呢。于是就千方百計地托人打聽陽羨茶場及產(chǎn)品。也算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1994年冬,通過大學同學老湯,找到了他們單位的一個員工老錢,1965年作為知青到陽羨插隊,現(xiàn)在回城進廠。于是我們相約,明年的采茶季節(jié),到陽羨探茶。</div><div><br></div>雖說陽羨離常州也就幾十公里,但在私家車不普及和路況不好的當時,到陽羨去還是折騰了一段時間。我們坐長途車先到丁蜀鎮(zhèn),再坐農(nóng)用交通工具,沿著逶迤在山坡上的碎石路一路顛簸。好在原本有著“探茶”的思想準備,望著炊煙繚繞的鄉(xiāng)間農(nóng)舍,和綠樹環(huán)抱的林間小道,呼吸著帶著濃厚鄉(xiāng)土氣息和豐富負離子的新鮮空氣,沿途聽著新朋友老錢喋喋不休地講他們插隊趣聞,坐在農(nóng)用車上的心情,同樣充滿愉悅。 <p class="ql-block">陽羨茶場,也就是路邊一溜十幾間整齊的平房。既是茶場的辦公場所,也是生產(chǎn)和經(jīng)營茶葉的地方。我們到時,已有趕早上山的采茶姑娘,背了摘好的茶葉從山上下來,在茶場的屋邊過秤,再將那鮮嫩的新葉攤晾在竹匾里。諳熟農(nóng)活的老錢告訴我們,摘採--煞青(將新葉攤晾在竹匾里幾小時)--揉汁--焙炒--包裝,這就是綠茶的制作過程。若是紅茶,則是在煞青和揉汁中間,再經(jīng)過發(fā)酵處理。用時髦話講,就是再經(jīng)過生物化學處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陽羨茶場的史場長倒上新茶招待我們。看著那嫩綠的新葉,在潔凈透明的玻璃杯里,隨著注入的熱水上下翻滾,又慢慢沉入杯底,湯色轉(zhuǎn)眼間變成了嫩黃色。一股充滿田園特色的氤氳之氣,頃刻彌漫在你的感官,緩緩沁入腦門。輕輕綴一口奇妙的湯汁,那芬芳便沁人心肺,給人無窮的愜意和享受。史場長說:輕輕吸一口茶水,讓她緩緩流過口腔,再在舌根處停留2、3秒鐘,你體會是什么效果?按要求做了,那是一股淡淡的青澀,在平原和溝壑里流淌,又在隘口處拐彎,然后一瀉千里,轉(zhuǎn)換成絲絲值得回味的甜香,整個舌頭都覺得特別飽滿、甜潤、光滑。說出自己的體會,史場長笑了?!澳蔷褪呛貌璧拿钊?,半個小時也不會消失”。奧,這大概就是賈平凹說的“幾天口里都有香氣”的效果吧。</p> 趁著午飯前的空隙,我們隨老錢走訪了幾戶昔日的朋友。沿山坡而上的農(nóng)舍、場院前雞鳴狗鬧、小孩們嬉戲的場景,以及聽不大懂、卻覺得十分悅耳的宜興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間農(nóng)舍里,年長的主人對老錢說:“回城了,成了城里人就有錢了。這么早就帶朋友來買茶葉了?”話語中帶有明顯的不屑。<div><br></div><div>從他們的交談中我漸漸聽明白,老漢是在責怪老錢有“忘本”的傾向呢。當?shù)厝藦男詢r比的角度出發(fā),也是不大喝早春的嫩茶芽。所謂雨前茶、明前茶,那是留給城里有錢人喝的“時鮮貨”。錢貴不說,那茶葉由于光照不足,味道較淡,喝兩開就沒大味了。倒是谷雨時節(jié)的茶,光照充沛、葉片肥碩,味道好,價格也大大下來了。春茶還有一大好處,是早春季節(jié),沒有蟲害,茶樹不需打農(nóng)藥,茶葉也就沒有農(nóng)藥殘留之虞。而小滿節(jié)氣之前,都是不要打農(nóng)藥的。將那時的茶葉放在冰箱里收藏,一年里隨時拿出來,都能喝出新茶的味道……</div> 午飯是當?shù)氐耐敛耍敿也耸且淮箦佅特i頭燉毛筍,喝的是用農(nóng)家自釀的土燒泡的青梅酒。飯后,史場長已經(jīng)為我們準備好了需要購買的茶葉。史場長告訴我們:谷雨前摘的茶葉,做的是“陽羨雪芽”,谷雨后摘的茶葉做的叫“毛尖”,再往后便是“炒青”了。工藝是一樣的,摘茶葉時間不同而已。我還是按照我們宜興人的習慣,推薦你們喝“毛尖”。至于每人一小罐“陽羨雪芽”,那是我送你們的……。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史場長帶我們參觀了炒茶過程。只見一行排開的二十多口鐵鍋架在灶臺上,灶下兩個工人忙著燒火,灶上一鍋一個師傅,在用手翻炒嫩葉,嘴里不時指揮灶下燒火師傅調(diào)節(jié)火的大小。新茶在鐵鍋里,散發(fā)出迷人的清香。 從那時期,到我退休離崗的二十多年時間里,我?guī)缀趺磕甏禾於紩疥柫w茶場。不同人群的排列組合,不同方式的如約前往。我們一起在茶場邊小山坡上的竹林里喝茶聊天,聆聽清風搖竹的嘩嘩聲,聆聽雨打竹葉的沙沙聲,聆聽那粗壯的竹筍在伸展,筍殼脫落時發(fā)出的辟辟叭叭的響聲。我們在一起討論世界風云,也一起議論家長里短?!安苎┣垡睴UT了,賈母和劉姥姥喝的‘老君眉’是綠茶,不該用蓋碗沖泡的”;“劉姥姥說茶淡了,估計喝的明前茶”;“妙玉拉著寶、黛、釵喝‘體己茶’,用扇滾的水泡茶,那一定不是‘陽羨雪芽’,可能是‘鐵觀音’”……<br>那二十多年來養(yǎng)成的春季品茶,雖不如“蘭亭修契”那樣風流倜儻,但也給我無盡的喜悅和向往。我體會到:要喝好這個茶,必須具備有緣、有閑、有錢這三個條件?!熬品曛呵П佟?,茶也是一樣,有共同話題,近似趣向,這茶才能喝出新味道,話才能講出新文章。喝茶是修身養(yǎng)性,更是休閑,匆匆忙忙地為喝茶而喝茶,那是解渴;為交結(jié)朋友喝茶或是為生意喝茶,太功利了,也喝不好茶。伴隨清風明月,說一些“@ # # & * %”之類,那才是喝茶新境界。至于錢嘛,沒有不行;但喝茶不是奢侈品消費,夠就行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