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昵稱/佳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號/19552083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圖片/網(wǎng)絡(luò)支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谷雨.石庫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佳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小喜歡歷史,也許是習(xí)慣使然,每到一個地方,除了關(guān)注當?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我更熱衷于能夠彰顯地方歷史發(fā)展、文化積淀的建筑。比如北京四合院、胡同,臺灣的眷村。所以,對于上海這座城市,除了驚艷于魔都的魅力,我的目光更多的聚焦于另外一個地方,這就是石庫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庫門,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特色符號之一。它不僅是近代建筑遺產(chǎn),更是這座城市文化身份、社會變遷和市民精神的物質(zhì)載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庫門建筑起源于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的戰(zhàn)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商、地主、官紳紛紛舉家擁入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產(chǎn)商乘機大量修建住宅。石庫門當初更多的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為江浙一帶的移民較多,國外的開發(fā)商于是兼顧了江南民居和本國民居的優(yōu)勢,打造出江南傳統(tǒng)民居與西方聯(lián)排住宅的混合體——石庫門。這種設(shè)計不僅實用,還暗藏了深厚的江南建筑美學(xué)??。這種“混血”建筑恰如上海本身——既保留中國傳統(tǒng)底蘊,又大膽吸收外來文化,形成獨特的“海派”氣質(zh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年間,中央電視臺曾經(jīng)拍攝播過一部紀實片:《石庫門:上海歷史與文化的見證》,這是一部基于上海物質(zhì)文化藝術(shù)遺產(chǎn)石庫門的主題歷史紀錄片。清晨刷馬桶聲、傍晚油鍋炒菜香、亭子間的麻將聲、老虎灶的開水鋪。畫面樸實溫暖,這些聲音與氣味構(gòu)成了上海人的集體記憶,曾經(jīng)感動過無數(shù)人。然而,隨著城市快速發(fā)展,建造時間較早的石庫門里弄建筑快速在城鎮(zhèn)化的進程中逐步消失。2000年至2012年,石庫門里弄由1896萬平方米減少到1206萬平方米。雖然許多人曾期望保留上海的歷史面貌,但如今的情況是許多沒有保護身份的石庫門里弄逐漸被廢除。承載著無數(shù)人溫暖記憶的石庫門在逐漸減少、消失,令人扼腕嘆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庫門建筑,既是對上海歷史和文化的一種評價,也是對上海當前社會現(xiàn)實的一種反映。它不僅是建筑,更是一部用磚瓦寫就的上海近現(xiàn)代史——既有中西碰撞的智慧,也有市井生活的煙火,還有面對現(xiàn)代化變遷中的掙扎與陣痛。保護石庫門,本質(zhì)是守護上海之所以成為上海的文化基因。滬籍作家陳丹青如此評價石庫門:石庫門是上海的臉,拆光了,上海就失憶了。如何面對石庫門在現(xiàn)代文明長河中的起起落落?或許時間是給予答案的唯一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谷雨時節(jié),走在上海的街頭,讓我們在一聲聲“阿啦上海人”的軟語中,去享受魔都帶給上海人的驕傲,而在石庫門的記憶里中去體會這座城市的滄桑變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