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攝于浙江。 張石銘舊宅,又名懿德堂,始建于1899年,為江南巨富,南潯四象之一張頌賢之孫張均衡(字石銘)所建。 懿德堂有五落四進,中西式樓房150間,是座中西合璧式樓群經(jīng)典建筑。 花廳,主人日常生活和接待賓朋之處?;◤d上懸掛著康有為所書 “以適其志”面額,下方陳列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所書“酒德顏”銀杏雕刻字屏。 樓上為眷屬臥室,花廳軒廊坊下置有木雕花籃垂柱,梁柱、斗拱、門窗裙板上刻有花卉、戲文和吉樣圖案木雕。 “擇是居”,張石銘書齋。張石銘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舉人,主張維新,是“公車上書”參與者之一。“擇是居”畫額由吳昌碩題寫。 內廳,女眷接待客人之處,樓上為女眷居住之所。兩邊廂樓,中間天井,與大廳連接建有磚雕門樓。上刻有晚清書法家吳淦所書“竹苞松茂”。樓上窗戶鑲嵌法國菱形藍色銀光刻花玻璃,相傳過去是張石銘母親桂太夫人居所。 芭蕉廳,因廊廡和漏窗上都有木雕芭蕉圖案而得名。樓房外形為中式結構,但在裝飾上采用了西式的一些材料和風格。 “鷹石”,形似蒼鷹凌空騰飛,造型生動,具有皺、透、漏、瘦等特點,與嘯石和美女照鏡石并稱南潯三大名石。 西洋樓,張石銘宴請文人名流舉辦舞會之所,南潯典型的中西合壁建筑。立面以巴洛克建筑形式為主體,檐部和卷形門窗具有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形式,外面門樓由羅馬卷柱式構成,樓上陽臺采用法國路易時期鐵花欄桿。 西洋樓內部頗具西歐色彩舞廳,石膏天花頂、西式壁爐、地磚,無不體現(xiàn)出歐洲18世紀建筑裝飾風格。如此充滿異國情調私家舞廳,在男人梳著辮子,女人裹著小腳的時代是不多見的。 舞廳內設“沈建唱片博物館”,陳列清末至上世紀80年代的黑膠唱片。 韞輝齋,一座典型歐式樓房,原為張石銘之孫張蔥玉居住?,F(xiàn)為南潯張氏家族(南號)史跡陳列館。 張頌賢(1817年—1892年),張石銘爺爺,清末南潯鎮(zhèn)巨商,財富僅次于劉家,占四象之第二位。以絲業(yè)起家,后棄絲專營鹽務,成為為鹽業(yè)界巨頭。 張鈞衡(石銘)16歲失去父親,由母親桂太夫人撫養(yǎng)長大。桂太夫人勤儉持家數(shù)十年如一日,續(xù)寫張家的財富神話。 張石銘(1871-1927),名鈞衡,國民黨元老張靜江堂兄。繼承絲綢、鹽業(yè),及上海慎大錢莊、東南信托公司等祖業(yè)。酷愛收藏古籍、金石碑刻和奇石,為南潯清末民初四大藏書家之一。 張石銘親朋友好及子女。 佛堂,張石銘母親桂太夫人及其家人修身養(yǎng)性的地方。 張家廚房。 張靜江故居,建于1898年,尊德堂接待客人的地方。“尊德堂”三字為通州張謇所題,中堂畫系諸公晨手指佳作。畫兩側孫中山題寫的對聯(lián):“滿堂花醉三千客,一險霜寒四十州”。抱柱聯(lián)為同治、光緒二位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所題:“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張靜江生平圖片陳列。孫中山稱他為“革命圣人”、“中華第一奇人”;蔣介石稱他為“導師”和“恩人”;毛澤東說他幫助蔣介石搞“清黨”,但有經(jīng)濟眼光,經(jīng)濟頭腦活絡。 眇能視,跛能履。張靜江成年患骨痛癥及目疾,雖不良于行,但精于騎術,每于故里南潯狹巷小街馳騁自如。 張靜江家族是南潯巨富“四象”之一,先祖張頌賢以絲鹽業(yè)起家,至清減豐初年已擁有雄資,光緒中期更是稱雄一方。 張靜江(1877-1950),家中七兄弟中排行老二,人稱“二先生”。青少年時好交友,尚豪俠,慕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生當作人杰”詩句,自名“人杰”并成為以后的官名。 初遇國父。1905年冬,孫中山與張靜江于赴法海輪上巧遇,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上岸后兩人揖別,張靜江給孫中山留下了地址,約定如果革命需要錢,可拍電報給他,拍“A”一萬元,“B”兩萬元,“C”三萬元,以此類推。1907年孫中山發(fā)動起義,沒有經(jīng)費保障,忽然想起張靜江,于是給張拍了一個字電報,果真一萬元匯到。過些時日,又拍第二、第三字,錢均如數(shù)收到。 毀家紓難。自此以后,每遇革命款項不濟,孫中山便想到了張靜江的匯款之約,而張每次均能按時如數(shù)將款寄到,甚至將在巴黎通運公司所經(jīng)營的茶店賣掉以資起義。孫中山曾言:自同盟會成立之后……出資最勇而名者,張靜江也…… 張靜江成為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孫中山信賴的國民黨重臣。 蔣介石有求必應的兄長。1919年,蔣介石在張靜江家偶遇陳潔如并一眼相中,于是央求張靜江替其做媒,張靜江通過夫人朱逸民說服陳潔如接受蔣介石,二人于1921年結婚。陳潔如(1905—1971),蔣介石原配毛福梅、側室姚冶誠之后,與宋美齡結婚之前的夫人, 1927年與蔣離婚,前后共同生活了6年。 1924年國民黨黃埔軍校成立,張靜江向孫中山力薦蔣介石。蔣介石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為其一生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主席臺左起: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校長蔣介石、孫中山、宋慶齡。 1925年3月11日,孫中山預感自己將到生命盡頭,便在事先準備好的兩份遺囑上簽字。按孫中山意愿,張靜江首先簽字,依次是吳稚暉、汪精衛(wèi)、宋子文、孔祥熙、何香凝等十二人簽名作證。 1926年7月國民軍北伐,出征時,張靜江(中坐者)為蔣介石(張靜江身后右側)等送行。右四宋子文、右六吳稚暉、右七譚延閱、左四何香凝、左五陳潔如,張靜江身后的小孩是蔣緯國。 <p class="ql-block"> 1928年以后,張靜江逐漸淡化政治傾向,致力于經(jīng)濟建設,是民國時期經(jīng)濟建設開拓和實踐的先期代表。</p> 張靜江主政浙江省,1929年創(chuàng)協(xié)西湖博覽會,轟動了全國,影響波及國外,與歷史上著名的1893年“芝加哥博覽會”、1900年“巴黎搏覽會”和1926年“費城博覽會”并稱為國際慶典。 1939年, 張靜江去美國紐約定居。1942年12月4日, 他與李石曾在紐約發(fā)起“世界國際社團同盟”大會, 呼吁世界各國政府維護和平, 反對法西斯侵略戰(zhàn)爭。1950年9月3日, 張靜江在紐約病逝,享年74歲。 張靜江與南潯。恒和張家是南潯鎮(zhèn)上僅次于劉家的巨富,張靜江爺爺張頌賢、父親張寶善一生往返于南潯和上海之間發(fā)展家業(yè),張靜江兄弟七人都是商界大亨。 1896年, 張靜江與蘇州閨秀姚蕙成親,姚蕙去世后, 張靜江續(xù)弦娶第二任妻子朱逸民。 張靜江一生共有12個子女,原配夫人姚蕙所生五個女兒,是當時有名的“五朵金花”。 續(xù)娶的朱逸民年僅17歲,而當時張靜江已經(jīng)42歲,兩人十分恩愛,育有7個子女。 民國才子、望族后裔,張乃燕圖片陳列。張乃燕(1894-1958),著名教育學家、外交官。南潯“四象”之一張頌賢曾長孫。父親張增熙(1875-1922),字弁群,為張寶善長子,張靜江長兄。 1913年赴歐留學,獲日內瓦大學理學博士學位?;貒笙群笤趶偷┐髮W、北京大學等校任教,1927年任江蘇省教育廳廳長、中央大學校長。 1933年出任駐比利時公使。 1935年辭職回國??谷諔?zhàn)爭期間隱居上海,直到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