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河南行(九)洛陽,白馬寺

錦新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3日,來到洛陽白馬寺。</p><p class="ql-block">中國第一古剎</p> <p class="ql-block">白馬寺位于河南洛陽城東十二公里,漢魏洛陽故城西約一公里,北靠邙山,南望洛水。有“中國第一古剎”、中國佛教“祖庭”“釋源”之稱 ,是全球唯一具有中、印、緬、泰四國文化風情佛殿的國際化廟宇。</p> <p class="ql-block">白馬寺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約兩千年歷史,其修建目的是供養(yǎng)來自西域的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以及他們所帶來的佛經佛像。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原地區(qū)后的第一座寺院,“寺”本是漢朝官署的名稱(如鴻臚寺,太仆寺),但自此以后它就成為了中國佛教廟宇的專稱。白馬寺被稱為中國佛教“釋源”,即中國佛教發(fā)源地。</p> <p class="ql-block">山門與石馬</p><p class="ql-block">山門是牌坊式三門洞,正門上方嵌“白馬寺”三字,旁題“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黃錦重建”和“嘉靖二十五年冬月吉旦”。山門前有一對石馬,為宋代青石圓雕馬,由德浩和尚所遷,高1.75米,長2.2米。山門東側有一“洛京白馬寺祖庭記”刻碑,相傳為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所書 。</p> <p class="ql-block">總體布局</p><p class="ql-block">白馬寺現有建筑面積為三萬四千余平方米,是一個坐北朝南的長方形院落,山門是一座牌坊式的三門洞,山門東西兩側有兩座宋代石馬雕像,大小與真馬相似,但動作神態(tài)比真馬溫馴沉靜。進入山門之內,中軸線上由近及遠依次排列著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閣,中軸線兩側有門頭堂、祖堂、客堂、齋堂和清涼臺上攝摩騰和竺法蘭兩殿及方丈院。建筑群規(guī)整對稱,是我國古建筑的傳統(tǒng)風格。寺內東南角和西南角有兩座充當鐘樓與鼓樓的二層角樓。</p> <p class="ql-block">名稱由來</p><p class="ql-block">關于白馬寺的得名原因能見到四種說法。</p><p class="ql-block">“白馬繞塔”說</p><p class="ql-block">第一種說法是印度有位國王想要毀掉佛寺僧院,在將要毀掉一個名叫“招提”的寺廟時,他在夜晚看見有一匹白馬繞著寺塔哀鳴,認為這是神異的景象,于是下令停止毀掉佛寺,將“招提”的名字改為了“白馬”,因為這個典故,中國的第一座寺廟也命名為“白馬”,東漢牟融的《理惑論》和南朝惠皎的《高僧傳》都采用這種說法。</p> <p class="ql-block">鐘樓</p><p class="ql-block">“白馬馱經”說</p><p class="ql-block">第二種說法是漢明帝派蔡愔、秦景、王遵等人前往印度求佛法,取得真經回國時馱回經書佛像的正是白馬,為了紀念白馬的功勞,便把這座寺取名“白馬”,“寺”則源于“鴻臚寺”等官署機構的“寺”字,北魏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和酈道元的《水經注》都采用這種說法。</p> <p class="ql-block">鼓樓</p><p class="ql-block">三種說法是“白馬”之名源于“佛祖所乘白馬”。據《佛本行集經》《方廣大莊嚴經》《普曜經》《修行本起經》和《過去現在因果經》等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出生時有白馬相伴,后來又乘以純金七寶裝飾的白馬出家,因此白馬成為佛教吉祥物后又作寺名。</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北魏時建三門,元代在門內塑四天王像,仍稱“三門”,明代擴建時修建山門,改“三門”為“天王殿”,四天王即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也稱“四大金剛”。</p><p class="ql-block">天王殿為歇山式建筑(古建筑屋頂形式之一,由正脊一、垂脊四、戧脊四組成。上邊屋頂兩坡之下又加筑四坡的大屋頂形式),正脊上透雕花龍,兩端有鴟尾張口吞脊,中作火焰形的佛光,前有“風調雨順”四字,后有“國泰民安”四字。戧脊上以人物、走獸裝飾,在四角設龐涓、韓信、羅成、周瑜四將。</p> <p class="ql-block">第四種說法是從現代語音學角度考察而來的結果。王士元《白馬非馬:一個俗語源的考察》一文中以梵語語音為據,對白馬寺寺名由來做出探討,猜測“白馬”本是梵語中“蓮花”padma一詞的音譯,第二個音節(jié)ma在梵漢對音中可與“馬”對應,并且漢字“馬”的讀音兩千年來沒有改變;而“白”在漢代北方是入聲字,可對應pad,加之“蓮花”是佛教中的圣物,以“蓮花”為名合乎情理,而后來對“白馬”一詞內涵的解釋可能來自于民間誤傳。</p> <p class="ql-block">殿中設貼金雕花木龕[kān],中坐彌勒佛,彌勒佛身后是面向大佛殿而立的韋馱天將(傳說南方增長天八神將之一)。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長20.5米,寬14.5米,殿基高0.9米。</p><p class="ql-block">中國佛教“釋源”</p><p class="ql-block">漢明帝派郎中蔡愔、中郎將秦景、王遵等十余人前往印度求佛法,蔡、秦一行人不僅取回了佛經而且邀請了兩位在大月氏遇見的高僧一同回國宣講佛法,這二位高僧即攝摩騰與竺法蘭。攝摩騰、竺法蘭在清涼臺翻譯經書,譯出了中國第一部佛家經典《四十二章經》,后來清涼臺擴建為白馬寺,人們把洛陽白馬寺稱為中國佛教的“釋源”,寺中器物碑刻上也都刻有“釋源”二字,意思是洛陽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發(fā)源地。</p> <p class="ql-block">中國佛教“祖庭”</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時來自印度的僧人菩提達摩到洛陽宣揚禪學,于嵩山少林寺面壁悟道,創(chuàng)立禪宗學派,成為禪宗始祖,經慧可、僧粲、道信、弘忍、慧能代代相傳,禪宗規(guī)模逐漸壯大,菩提達摩和他們五人被稱為“禪宗六祖”,后來白馬寺加入了禪宗,在寺中設立祖堂供奉“禪宗六祖”,因此人們也將白馬寺稱為中國佛教“祖庭”。</p> <p class="ql-block">1939年,老舍先生寫下《白馬寺》,講到其由來:“中州原善土,白馬馱經來。野鶴聞初磐,明霞照古臺。疏鐘群冢寂,一夢萬蓮開。劫亂今猶昔,焚香悟佛哀。”</p> <p class="ql-block">大佛殿乃明代修建,同天王殿建筑式樣,殿長22.6米,進深16.3米,正脊上書“佛光普照”“法輪常轉”八字。</p><p class="ql-block">殿內主尊釋迦牟尼,釋迦左側有立像摩訶迦葉波,右側有持經卷的文殊和持如意的普賢坐像。外邊兩側有兩尊散花天女像。正對大佛殿后門的墻壁上塑觀世音菩薩像。</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是寺內最大、裝飾最富麗的大殿,歷史上多次遇火,如今看到的為清光緒年間重修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雄”是古印度佛教徒對釋迦牟尼的尊稱,故凡大雄殿皆主尊釋迦牟尼。殿中設豎立雙層金色雕花龕,佛龕中雕有鳥頭人身的大鵬,身側有三條龍的造型,佛龕旁設樓梯,行人可上下。天棚繪鮮艷蓮花,壁掛眾多木刻“壁佛”。殿內三尊主佛,從左至右分別為藥師佛、釋迦牟尼和阿彌陀佛,三佛手結佛印端坐于佛龕內的蓮花寶座中,左右分別設一天將守衛(wèi),十八羅漢分列兩邊 。</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內有23尊元代的以絲麻制成的“夾苧干漆”造像,每尊僅重3-5公斤,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自元代至今700余年未經修繕仍色彩鮮艷,技巧精湛,歷史與藝術價值極高,在國內十分罕見,也是白馬寺的鎮(zhèn)寺之寶。</p> <p class="ql-block">接引殿</p><p class="ql-block">同治年間遭焚,重建于光緒九年,殿廣14米,進深10.7米。接引殿是寺內最小的殿,采用懸山式,殿內主尊阿彌陀佛,又稱接引佛(因其“授手迎接,引渡西土”),兩邊設持凈瓶的觀世音和持牟尼寶珠的大勢至。[</p> <p class="ql-block">三百年的柏樹和一百年凌宵緊緊相依。</p> <p class="ql-block">清涼臺長42.8米,寬32.4米,高約6米,原為漢明帝幼時讀書乘涼之地,后取經歸來的蔡、秦一行人將經書置于此,攝摩騰、竺法蘭也在此翻譯佛經,是寺內最早的建筑遺址。</p> <p class="ql-block">臺上建毗盧閣,四周有廊廡、配殿和僧舍圍繞,結構嚴整,自成格局,也被不少人稱作“空中庭院 ”。</p><p class="ql-block">臺上所建的毗盧閣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明清重修,廣15.8米,進深10.6米,為歇山重檐,四角懸垂鐵馬,殿中設長4.25米、寬4.59米、高0.92米的磚臺座,臺上設雕有“八仙”的木龕,主尊毗盧佛,兩側設文殊和普賢站像和青獅白象,閣前配殿設攝摩騰、竺法蘭塑像。</p> <p class="ql-block">雖然東漢白馬寺和唐代所修白馬寺的建筑遺跡已無處可尋,今日白馬寺的格局大體為明朝重修奠定,但仍然可以說白馬寺是洛陽唯一的自漢朝以來歷代相傳保存至今的佛寺。</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齊云塔在白馬寺東面大約300米處,高25.52米,坐北朝南,外觀呈拋物線。塔下西南側有《大金重修洛陽東白馬寺塔記》一碑,為金大定年間所立。齊云塔為方形十三層密檐式磚塔,塔下為兩層基座,第一層塔身上砌仿木結構普拍枋和一斗三升斗拱。每層塔檐均以多層小磚疊澀挑出,檐下以菱角牙子裝飾。從第六層開始,塔檐逐層內收,以造成呈拋物線的外形輪廓,塔頂覆寶瓶式塔剎,塔內采用空心設計,設樓梯以供上下。五代(907-960)以后的中原塔式多作八邊形,如齊云塔這種方形塔比較少見。</p> <p class="ql-block">白馬寺第二部分,泰國,緬甸,印度三國的寺廟,國際文化風范佛廟的展示。</p> <p class="ql-block">泰國</p> <p class="ql-block">白馬寺泰國風格佛殿于1992年開工,1995年完成主體工程,1997年舉行佛殿落成暨泰國佛像開光慶典法會,2010年對佛殿進行翻修與擴建,主要擴建已有大殿,新建鐘鼓樓、四面佛、涼亭、舍利塔、接待室、博物館以及門樓、圍墻等,2014年擴建工程全部完工,占地11664平方米,內供銅質鍍金的泰式佛像,重達八噸。[</p> <p class="ql-block">苑內舍利塔為泰國風格佛殿的主要建筑,內供由泰國佛教界贈給白馬寺的釋迦牟尼佛骨舍利和僧王佛骨舍利,是1898年英國考古學家佩普在迦毗羅衛(wèi)國一個崩毀的磚佛塔遺址中發(fā)現的佛陀舍利中的一枚,本是印度政府贈與泰國的國禮,泰國轉贈中國。</p><p class="ql-block">泰國風格佛殿緊靠著白馬寺,有獨立院墻,另有藏經閣、法堂等附屬設施。</p> <p class="ql-block">白馬寺緬甸風格佛殿,緬甸人稱之為“摩訶支那帕巴”,意為“大中國塔”,以緬甸仰光瑞大光塔(緬甸大金塔)為原型縮建而成。2011年底最終確定該佛殿的修建事宜,2012年九月在白馬寺舉行緬甸大金塔工程簽約儀式,主體建筑之一的大金塔正式開始建設,2014年6月竣工。</p> <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30日,白馬寺舉行緬甸風格佛殿落成儀式,時任緬甸聯(lián)邦共和國總統(tǒng)的登盛出席本次儀式,時任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的王作安指出,緬甸風格佛殿在洛陽白馬寺的落成是中緬佛教友好交流的又一重要標志。</p> <p class="ql-block">緬甸風格佛殿位于白馬寺泰國風格佛殿西側,坐北朝南,南北長108米,東西寬65米,占地7020平方米,主體建筑包括大金塔、大佛殿、博物館以及兩處緬甸歷史著名建筑的微縮景觀。</p><p class="ql-block">主門參照曼德勒皇宮建造,殿內設四尊釋迦牟尼佛像,東起順時針依次為佛陀成道像、說法像、布施像、禪定像,殿堂四周墻壁上嵌有四塊大玉雕,表現了佛陀降生、成道、說法、涅槃[pán]四大圣事。核心建筑大金塔高32.9米,塔基底座直徑51.71米,以紅色與金色為主色調,底層為展覽廳,大金塔東南角為龍王護佛像,龍王為古印度達羅毗荼蛇神“那迦”。塔東、西、南、北方向各有一道主門。</p> <p class="ql-block">2010年5月29日中印兩國建交60周年之際,白馬寺舉行印度風格佛殿落成儀式,印度風格佛殿參照印度世界文化遺產桑奇大塔的風格設計修建,由白馬寺提供土地并負責修建,印度方面提供建筑方案和資金以及殿內佛像等佛事用品。時任印度總統(tǒng)的帕蒂爾與時任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的王志珍共同為佛殿剪彩揭幕,揭幕石碑上刻有“印度風格佛殿,來自印度的禮物,印中人民友誼的象征”,落款為“2010年5月29日印度共和國總統(tǒng)普拉蒂巴·德維辛·帕蒂爾題獻”,帕蒂爾及印度國內重要新聞媒體記者一同參觀祭拜 。</p> <p class="ql-block">佛殿整體為一座土黃色的圓形穹頂建筑,坐西朝東,南北寬60米,東西長100米,建筑面積為3450平方米,佛殿東、南、北三面單層回廊環(huán)繞,形成了以大佛殿為中心,四周建筑環(huán)繞的眾星拱月的建筑布局。除主體大佛殿外還有會議室、展覽室、講經堂、牌樓等配套建筑。</p> <p class="ql-block">返回城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