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四月二十三日,當梧桐絮裹著舊書頁掠過新街口,這座城便有了雙重的震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七十六年前,百萬雄師渡江的轟鳴,與今日書頁翻動的沙響,在時光的褶皺里悄然共振。渡江勝利紀念碑前的白玉蘭記得,那年紅旗漫卷時,挎槍的戰(zhàn)士懷里揣著《新民主主義論》;如今中山陵下的舊書攤前,總能看到老兵用顫巍巍的手,把泛黃的《七律》詩集遞給穿校服的少年。</b></p><p class="ql-block"><b> 長江水托起過木船也托起萬噸書舟,總統(tǒng)府門樓的月光曾照亮刺刀也浸潤著夜讀的燈。那些被戰(zhàn)火淬煉過的鉛字,如今在和平的春風里抽芽——當孩子們在渡江勝利紀念館誦讀《青春之歌》,當年的槍炮聲便化作平仄,硝煙散作墨香。一個日子,兩種覺醒:一種用熱血劈開長夜,一種以文字延續(xù)光明。江風翻動的不只是史冊,更是生生不息的文明潮信。</b></p> <p class="ql-block"><b>南京人愛讀書是出了名的</b></p> <p class="ql-block"><b>南京的圖書館和書店遍布大街小巷</b></p> <p class="ql-block"><b>我的天地。在我年逾古稀的生命里,閱讀是最大的樂趣</b></p> <p class="ql-block"><b> 書山有徑,學海無涯。我們那個時代的人們,盡管物質生活十分匱乏,既沒有普及電視更沒有手機,但精神世界是充實的。很多人最大的愛好就是閱讀,從書中汲取營養(yǎng)使自己與眾不同。</b></p><p class="ql-block"><b> 老藤椅的扶手上,一道油潤的深痕蜿蜒如藤。那是我和逝去多年的老伴幾十年如一日摩挲書脊留下的印記,年輪般記載著與文字相伴的歲月。晨光漫過紫藤花架時,我總愛把《簡·愛》《百年孤獨》擱在膝頭,任憑書頁間夾著的玉蘭標本在風里沙沙作響。</b></p><p class="ql-block"><b> 如今,我的書柜幾經搬家,早已像棵老槐樹,枝椏間結滿各色果實。契訶夫劇作集挨著泛黃的《聲律啟蒙》,存在主義哲學論著與《本草綱目》比肩而立。孫輩們總說這柜子該換成智能書庫,我卻固執(zhí)地守著這些老友——每道折痕都是往事的路標,每枚藏書章都是時光的郵戳。</b></p><p class="ql-block"><b> 暮色漸濃時,我常望著滿架書籍出神。那些在饑饉年代滋養(yǎng)過靈魂的文字,在動蕩歲月里構筑的避難所,此刻都化作溫暖的光暈。窗臺上新插的晚香玉輕輕搖曳,恍惚間我仿佛看見無數雙手從書頁間伸來:曹雪芹的、魯迅的、托爾斯泰的、雨果的、伍爾夫的…還有當年躲在被窩里抄書的自己。</b></p><p class="ql-block"><b> 世界讀書日將至,樓下傳來孩子們誦讀《小王子》的清音。我撫摸著《詩經》毛邊紙粗糙的肌理,忽然覺得這些沉默的書脊,原是通往永恒的棧橋。</b></p> <p class="ql-block"><b> 多年的努力,我的文字也變成了鉛字。感謝美篇這個平臺,感謝美友和廣大讀者,是你們鼓舞了我,給了我勇氣做我自己</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感 謝 瀏 覽 彤 云 致 謝!</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