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宋時蘇州稱“平江”,取名緣于此。平江路古名十泉里,因該路有古井十口的緣故。但清乾隆《長洲縣志》學宮圖中,已標作“平江大路”,自清同治《蘇州府志》起,本路一直稱作平江路,《姑蘇圖》等也均標平江路。</p> <p class="ql-block">平江路是蘇州的一條歷史老街,是一條沿河的小路,其河名為平江河。平江路歷史街區(qū)是蘇州古城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區(qū)域,堪稱古城縮影。對照南宋《平江圖》及明末《蘇州府城內(nèi)水道總圖》,平江路基本延續(xù)了唐宋以來的城坊格局,并保持著活力。</p> <p class="ql-block">春風楊柳萬千條,正是江南好時節(jié)。古鎮(zhèn)人頭攢動,游人如織。陽光正好,微風不燥。</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平江路長1606.8米,寬3.2米,1985年改彈石路面為長方石人字形路面。2004年5月,平江路完成保護與整治工程,路面改建傳統(tǒng)長條石橫鋪砌成。兩側(cè)支巷多為歷史悠久的小巷,路以“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特色著稱,西側(cè)平江河即為古城內(nèi)“三橫四直”干流中第四直河,寬5~6米,從南端苑橋到北端華陽橋,中間共有11座橋東西向跨越其上。</p> <p class="ql-block">平江路是一條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園,南眺雙塔,全長1606米,是蘇州一條歷史悠久的經(jīng)典水巷。早在南宋的蘇州地圖《平江圖》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是當時蘇州東半城的主干道。800多年來,不但平江路的河流形態(tài)、街道建制與原先基本相仿,而且還分明地保留著“水路并行,河街相鄰”的水鄉(xiāng)格局。平江路算是蘇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了,與觀前街一巷之隔,但其清靜古樸的生活氣息與咫尺外的鼎沸喧嘩迥然兩個世界。</p> <p class="ql-block">平江路雖是作為歷史文化街巷進行了保護改造,但主打的卻是修舊如舊的牌。沿街不少老宅實已充作酒吧、會所,只是外表并不張揚,悄悄掩隱在木制門板之下,乍看起來與普通民居并無二致,只有從格外精致的雕花門廊上可以窺出些端倪。與同是蘇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少了份商業(yè)氣,保住了市巷舊貌,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情風貌。</p> <p class="ql-block">平江路南起干將東路,北越白塔東路和東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較早出現(xiàn)了1834年的《吳門表隱》中,說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華陽橋南一,奚家橋南一,苑橋北一",很詳盡。平江路是沿河的路,全長約1606米,也就是三里路長,兩側(cè)的橫街窄巷就多了,比如獅子寺巷、傳芳巷、東花橋巷、曹胡徐巷、大新橋巷、衛(wèi)道觀前、中張家巷、大儒巷、丁香巷、胡廂使巷、蕭家巷、鈕家巷、懸橋巷等等。</p> <p class="ql-block">這里還有民俗畫家謝友書美術館,他的54米長卷《平江歲月圖》就在這里。一條平江路,半座蘇州城。蘇州平江路,一條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相輝映的歷史文化名街,一幅流動的江南水鄉(xiāng)畫卷,見證了蘇州這座城市的繁榮與變遷。</p><p class="ql-block">《平江歲月圖》是他近年來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通過54米的巨幅畫卷,將蘇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市井百態(tài)和城市變遷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p> <p class="ql-block">謝友蘇先生出身于藝術世家。他的父親謝孝思,是著名的書畫家、園林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被譽為“文化遺產(chǎn)的守護者”,對蘇州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母親劉叔華,以其獨特的墨竹畫風在詩畫領域享有盛名。</p> <p class="ql-block">沿著老街從頭到尾的街邊美食,由當?shù)氐脑用衽腼?,穿著極具江南特色的服裝沿街叫賣吆喝,有桂花糕、酒釀丸子、鮮肉月餅、海棠糕、竹筒糍粑、大碗茶等特色的平江路街邊小吃,讓你可以邊走邊食感受平江路文化。</p> <p class="ql-block">與平江路垂直相接的是諸多狹小的街巷,懸橋巷﹑獅林寺巷、傳芳巷、東花橋巷、曹胡徐巷、丁香巷、大小新橋巷、衛(wèi)道觀前、中張家巷、大儒巷、蕭家巷、鈕家巷等等,每一個名字背后都可能有著長長的故事。巷子一徑是高高的垣墻夾著曲折的街巷,頗有些曲徑通幽的意境。不知高墻內(nèi)深藏了多少私家花園,園林講究市園相隔,俗者屏之,然而這也顯出了蘇州生活的另一面,市井生活與清修別院從來便是互為表里,共為蘇州文化空間的魂魄,清雅高遠的文人趣味自然提煉了蘇州的精神氣蘊,而“大隱于市”的美學體味卻也需要人間煙火來成全。</p> <p class="ql-block">謝友蘇先生從小便對江南的市井生活有著深厚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市井生活的點滴,呈現(xiàn)出一種質(zhì)樸而溫暖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謝友書的民俗畫生動細膩,風趣幽默,觀賞性很高。</p> <p class="ql-block">蘇州評彈博物館和昆曲博物館就在這里。街巷中還有多家聽曲喝茶琴館。蘇州評彈博物館每月上半月開設評彈聽曲茶座,我們錯過了上半月的聽曲時間,在街上找了一家評彈琴館坐了一個多小時,聽了聲聲慢、探清水河、楊乃武與小白菜、寒山寺等曲目,吳儂軟語,江南味道。</p> <p class="ql-block">平江路周遭保留了大批老式民宅,遠望也難得不見高樓鋼筋。河道西面的民居多依河而建,上了年紀的老房子,白墻青瓦,木柵花窗,木料多用棕紅或棕黑色,清淡分明。外墻多已斑駁,卻如丹青淡剝。墻面剝落處又攀生出許多的藤蘿蔓草,隨風搖曳,神采靈動。</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又稱“七里山塘”,山塘歷史文化街區(qū)位于蘇州古城西北角閶門外,東起渡僧橋,西至虎丘山。全長約3700多米,寬30-100米左右。</p><p class="ql-block">山塘街始建于825年,為白居易擔任蘇州刺史期間建造,為此山塘街又稱“白公堤”。之后在宋代,山塘街因金朝攻入蘇州而遭到破壞,元代時,再次遭到破壞,至明時,山塘街才得到大規(guī)模的整修。1860年,山塘街被清軍燒毀。此后,因交通的滯后及商業(yè)中心的轉(zhuǎn)移,山塘街開始沒落。</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任職地。2010年,山塘街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014年,作為大運河蘇州段遺產(chǎn)點,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5年,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qū)”,是蘇州城市文化旅游的特色名片,4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唐寶歷元年(825年),大詩人白居易從杭州調(diào)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稱為“山塘街”,山塘街位于古城蘇州的西北部,東連“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閶門,西接“吳中第一名勝”虎丘,山塘河和山塘街長約七里,叫“七里山塘”。</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始建于825年,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唐朝寶歷元年大詩人白居易來蘇州擔任刺史。他組織民工疏通山塘河并順勢拓展了河提,供車馬往來驅(qū)馳。自此,兼具交通旅游雙重功能的山塘街就橫亙在市區(qū)和虎丘之間了。蘇州人民為了感謝這位為民造福的大詩人,將山塘街稱為“白公堤”。唐長慶六年(827年),白居易率人興建白公橋,白公橋是山塘河上最古老的橋,當時俚人還叫它“蓮香橋”。</p> <p class="ql-block">2004年,從新民橋至山塘橋的七里山塘景區(qū)正式對外開放,從山塘至虎丘的水上游覽路線正式開通。2006年,位于渡僧橋附近修建白居易紀念館,館內(nèi)布置白居易生平介紹,把白居易在山塘、蘇州的生活場景以石雕連環(huán)畫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白居易紀念館成為走進山塘的第一個景點。</p> <p class="ql-block">目前有兩條游船水路,一路乘船游山塘街,一路游古運河,時長45到60分鐘。乘船碼頭都在白居易碼頭。</p> <p class="ql-block">清時期的山塘街是姑蘇城內(nèi)最繁華的地段,東連“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的閶門,西接“吳中第一名勝”的虎丘,被譽為“姑蘇第一名街”??滴酢⑶晌换实巯群笤鴶?shù)次游覽江南,都會在山塘街停留幾天。乾隆皇帝對山塘街最是喜歡,曾御筆書寫“山塘尋勝”四字來夸贊山塘街的繁華美景,如今山塘街的尋勝御碑亭仍然保存完好。清康熙年間,福建上杭六串紙幫商人選址上塘街,建造了汀州會館(商會博物館前身),使其成為汀州商人在蘇州存貨、居住、聚會和議事的場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里的蘇繡博物館有繡娘現(xiàn)場刺繡和作品展銷</p> <p class="ql-block">街巷里除了美食和刺繡文創(chuàng)作品,少不了喝茶聽曲看戲之處</p> <p class="ql-block">游人很多</p> <p class="ql-block">夜景很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