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日正是復(fù)活節(jié),在《出埃及記》的雄渾音樂中,我們跟隨黑大藝術(shù)學(xué)院周光浩老師走入宗教文化的歷史余韻。</p> <p class="ql-block">十九世紀(jì)末、二十世紀(jì)初,隨著中東鐵路的建設(shè)和城市規(guī)模的拓展,哈爾濱一度吸納了大量的外國僑民。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1922年,來自俄羅斯、波蘭、 德國、英國、日本等30多個國家的僑民數(shù)量占哈爾濱人口總量的一半。隨之而來,教堂建筑蓬勃興起。鼎盛時期,哈爾濱擁有70多座教堂,其宗教種類之多,建筑風(fēng)格之繁,放眼全國城市都屬罕見。教堂,構(gòu)成了哈爾濱與眾不同的城市景觀。</p><p class="ql-block">基督教分為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三大派別。</p><p class="ql-block">東正教</p><p class="ql-block">“正教”的希臘語(Orthodxia)意思是正統(tǒng)。如果以“東部正統(tǒng)派”的主要的和狹義的定義來分,“東部”教會里人數(shù)最多的教會是俄羅斯正教會和羅馬正教會。</p><p class="ql-block">早期的基督宗教在公元1054年發(fā)生了基督宗教大分裂,教會從這里分成東部和西部兩個教會。雙方都認(rèn)為自己的教會才是由基督/宗徒使徒所開創(chuàng)的最原始的教會,并且都不讓對方擁有這頭銜。東部教會在自己的名稱里頭加上了“正”所表示的是他們認(rèn)為東正教會保留了最原始的教導(dǎo)和崇敬的教會傳統(tǒng)。</p> <p class="ql-block">哈爾濱東正教圣母守護(hù)教堂又稱圣母帡幪(拼音是píng méng)教堂、烏克蘭教堂。位于哈爾濱市南崗區(qū)東大直街268號。</p><p class="ql-block">教堂于1922年始建,為木結(jié)構(gòu)大教堂,1930-1932年遷此重建,為二層磚石結(jié)構(gòu)建筑,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拜占庭式建筑風(fēng)格,設(shè)計師為俄國著名建筑師尤·彼·日丹諾夫。建筑平面為希臘十字式,中央部分為一高大穹頂,控制著整個教堂。里間為圣所,設(shè)置寶座、祭臺、象形棺木,正上方懸掛耶穌復(fù)活像;外間為祈禱場所,有耶穌十字架受難像及圣像若干幅。還有一個1899年在莫斯科澆鑄的重達(dá)2600公斤大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外形上仿照仿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東正教中心君士坦丁堡)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風(fēng)格。自從東西教派分裂之后,東正教仍然持續(xù)著古老的宗教儀式。因此,在教堂內(nèi)不僅供奉耶穌、圣母瑪麗亞的圣像,還供奉著幾十位圣徒的圣像。</p> <p class="ql-block">1958年起,中國進(jìn)入大躍進(jìn)、文化大革命年代,中蘇關(guān)系緊張,此時在哈爾濱的俄羅斯僑民減少,東正教活動無法正常舉行。教堂由哈爾濱市文化局管理,曾相繼被新華書店、馬戲團(tuán)等非宗教團(tuán)體占用。</p><p class="ql-block">1984年10月14日圣母帡幪節(jié),教堂才正式恢復(fù)了宗教活動,并成為中華東正教哈爾濱教會的所在地,格里高利·朱世樸神父在政府準(zhǔn)許下成為新任掌院,也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座正式對外開展宗教活動的東正教堂?,F(xiàn)在由際石祭司掌院。</p> <p class="ql-block">另一稱為圣母帡幪教堂→帡幪,古代稱帳幕之類覆蓋用的東西。后來有“守護(hù)”的意思。圣母帡幪 (Protection of The Theotokos),又稱圣母守護(hù)、圣母庇蔭,每年10月14日是圣母帡幪節(jié),是東正教的節(jié)日。</p> <p class="ql-block">日丹諾夫</p><p class="ql-block">建筑方案選擇是一個有趣的過程。在1905年的時候,俄國建筑師日丹諾夫參與了新墓地(現(xiàn)文化公園內(nèi))的教堂設(shè)計,但最終沒有選擇他的方案,而建成了現(xiàn)在的圣母安息教堂,日丹諾夫的方案圖紙被存放在中東鐵路局的檔案館內(nèi)。在老墓地圣母守護(hù)教堂籌備建設(shè)的時候,建設(shè)方又想到了日丹諾夫25年前的方案圖紙。教會人員找到了日丹諾夫,希望使用他當(dāng)年的設(shè)計方案進(jìn)行老墓地教堂的建設(shè),日丹諾夫表示同意并免費(fèi)參與工程建設(shè)。1930年12月14日建成。即現(xiàn)今的圣母帡幪教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典型東正教教堂示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圣索菲亞大教堂(伊斯坦布爾):拜占庭建筑的巔峰,中央穹頂直徑31米。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圣瓦西里大教堂(莫斯科):彩色洋蔥頂象征天國火焰,內(nèi)部布滿圣像與壁畫。</b></p> <p class="ql-block">八角星在基督教的象征意義中有著深刻的含義——它象征著整個基督教會,是人們通往天國耶路撒冷的指路明燈。</p> <p class="ql-block">圣瓦西里圣像。這是這位圣人在 1588 年被封為圣徒后創(chuàng)作的。據(jù)說他生前一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是全身赤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圣凱瑟琳修道院(西奈山):保留6世紀(jì)馬賽克裝飾,展現(xiàn)早期東正教藝術(shù)。</b></p> <p class="ql-block">在哈爾濱以阿列克謝耶夫教堂為例→屋頂有巴洛克式塔樓、洋蔥頭式鐘樓和天主堂,鐘樓、塔樓和天主堂上方各有一枚十字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列克謝耶夫教堂就是典型的俄羅斯教堂風(fēng)格的建筑。教堂內(nèi)共有祭壇3個,圓屋頂由4根柱子支撐,圓柱上方有4幅給門徒講述教義的圣像,其中2根柱子為中央和兩側(cè)的分界線,中央為圣所;</p> <p class="ql-block">東正教教堂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設(shè)計與其神學(xué)思想、禮儀傳統(tǒng)和拜占庭藝術(shù)風(fēng)格密切相關(guān),注重通過空間布局和象征性裝飾引導(dǎo)信徒的靈性體驗。以下是東正教教堂內(nèi)部的主要結(jié)構(gòu)組成及其功能和象征意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平面布局</p><p class="ql-block">東正教教堂通常采用**集中式平面**(圓形或方形),象征宇宙的和諧與神的永恒性,區(qū)別于西方天主教堂的縱向拉丁十字平面。常見的布局包括:</p><p class="ql-block">- 希臘十字式:中央穹頂下方為十字形空間,四臂等長。</p><p class="ql-block">- 巴西利卡式:長形大廳,但逐漸被穹頂結(jié)構(gòu)取代。</p><p class="ql-block">二、主要區(qū)域劃分</p><p class="ql-block">1. 圣所(Sanctuary)</p><p class="ql-block"> 位置:教堂最東端,象征天堂與基督的臨在。 </p><p class="ql-block"> 核心元素 </p><p class="ql-block"> - 祭壇(Altar):位于圣所中央,用于舉行圣體禮,象征基督的犧牲與復(fù)活。 </p><p class="ql-block"> - 寶座(Thronos):主教或牧首主持禮儀時的座位,位于祭壇后方。 </p><p class="ql-block"> - 圣器柜(Tabernacle):存放祝圣后的圣體(圣血與圣體)。 </p><p class="ql-block"> - 僅允許神職人員進(jìn)入,象征神圣空間的隔離。</p><p class="ql-block">2. 圣像屏(Iconostasis)</p><p class="ql-block"> 功能:分隔圣所與中殿的裝飾性屏風(fēng),象征人間與天堂的界限。 </p><p class="ql-block"> 結(jié)構(gòu)</p><p class="ql-block"> - 通常為多層木質(zhì)或石質(zhì)結(jié)構(gòu),鑲嵌圣像。 </p><p class="ql-block"> - 中央門(皇家門):僅在大禮儀時開啟,供神職人員通過,門上有《天使報喜》等圣像。 </p><p class="ql-block"> - 兩側(cè)門(執(zhí)事門):供輔祭人員出入。 </p><p class="ql-block"> - 圣像排列 </p><p class="ql-block"> - 最上層:舊約先知與先祖。 </p><p class="ql-block"> - 中層:基督生平與圣母像。 </p><p class="ql-block"> - 下層:本地崇敬的圣人與主</p><p class="ql-block"> 3. 中殿(Nave)</p><p class="ql-block"> - 位置:圣像屏以西,供信徒站立參與禮儀。 </p><p class="ql-block"> - 特點(diǎn): </p><p class="ql-block"> - 無座椅(傳統(tǒng)上信徒全程站立),強(qiáng)調(diào)參與感與敬畏。 </p><p class="ql-block"> - 讀經(jīng)臺(Ambo):位于中殿前方,用于誦讀《圣經(jīng)》和講道。 </p><p class="ql-block"> - 圣像與燭臺:墻壁布滿圣像和燭臺,營造神圣</p><p class="ql-block"> 4. 前廊(Narthex)</p><p class="ql-block"> -位置:教堂入口處,象征世俗世界與神圣空間的過渡。 </p><p class="ql-block"> - 功能: </p><p class="ql-block"> - 信徒在此預(yù)備心靈,參與禮儀前祈禱。 </p><p class="ql-block"> - 歷史上用于未受洗者(慕道者)停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穹頂與象征元素</p><p class="ql-block">1. 中央穹頂(Dome)</p><p class="ql-block"> - 象征:代表天國、宇宙的穹蒼和神的統(tǒng)治。 </p><p class="ql-block"> - 裝飾: </p><p class="ql-block"> - 穹頂內(nèi)常繪有全能者基督(Pantocrator)畫像,基督手持《圣經(jīng)》,目光威嚴(yán),俯視信徒。 </p><p class="ql-block"> - 周圍環(huán)繞天使、先知或福音象征(如四活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半圓龕(Apse) </p><p class="ql-block"> 位置:圣所后墻的半圓形空間。 </p><p class="ql-block"> 裝飾:通常描繪**圣母懷抱圣嬰(Theotokos),象征教會對基督的孕育與奉獻(xià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裝飾藝術(shù)</p><p class="ql-block">1. 圣像(Icons)</p><p class="ql-block"> - 覆蓋墻壁、穹頂和圣像屏,內(nèi)容涵蓋基督、圣母、圣人和圣經(jīng)場景。 </p><p class="ql-block"> - 象征意義:圣像被視為“通向神圣的窗口”,幫助信徒聚焦祈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壁畫與馬賽克</p><p class="ql-block"> - 以金色背景為主,象征神圣光輝,常見題材包括《最后的審判》《基督升天》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燭光與香爐</p><p class="ql-block"> - 蠟燭象征基督之光,香爐的煙霧代表祈禱上升至天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其他特色</p><p class="ql-block">1. 鐘樓</p><p class="ql-block"> - 獨(dú)立或依附于教堂主體,鐘聲用于召集信徒和標(biāo)記禮儀時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洗禮池</p><p class="ql-block"> - 部分教堂設(shè)有獨(dú)立洗禮空間,強(qiáng)調(diào)洗禮的圣事重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圣髑匣</p><p class="ql-block"> - 存放圣人遺物的小龕,供信徒敬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東正教教堂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不僅是宗教儀式的場所,更是神學(xué)思想的視覺化表達(dá): </p><p class="ql-block">-圣像屏分隔神圣與世俗,強(qiáng)化“參與天堂”的體驗。 </p><p class="ql-block">- 穹頂與壁畫 將宇宙觀與救贖敘事融入空間。 </p><p class="ql-block">- 無座椅設(shè)計 強(qiáng)調(diào)信徒在禮儀中的主動性與敬畏感。 </p><p class="ql-block">這種結(jié)構(gòu)設(shè)計使東正教教堂成為一個“地上的天國”,引導(dǎo)信徒通過感官體驗接近神圣。</p> <p class="ql-block">東正教給俄羅斯帶來圣像崇拜。圣像和壁畫在俄羅斯所有東正教教堂里是不可或缺的裝飾要素。各式各樣講述圣經(jīng)故事和俄羅斯本土東正教歷史和人物的壁畫大量出現(xiàn),由此出現(xiàn)俄羅斯繪畫史最初的一個重要階段,也產(chǎn)生了俄羅斯美術(shù)史上第一批畫家</p> <p class="ql-block">感謝周光浩老師精心制作的課件!</p> <p class="ql-block">復(fù)活節(jié)彩蛋</p> <p class="ql-block">相對于各種宗教的體系及理念,內(nèi)在心靈會反思,會引導(dǎo)我們探求我們的本性和真知,使我們走向真我——基督那里,是走向基督;佛教徒那里,就是走向佛;印度教那里,是走向梵。人和物,人和世界的締結(jié),真正的回歸,只有爰,愛是最大的宗教。</p> <p class="ql-block">圣母守護(hù)教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