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頤和園的白玉蘭,是凝固在皇家園林里的千年詩行。當紫禁城的宮墻還未褪盡冬雪的素妝,樂壽堂前的古玉蘭已率先舒展冰肌玉骨,將清冽的香氣揉進昆明湖的漣漪里。這抹早春的瑩白,不僅是時序更迭的信使,更是穿越三百年風雨的文化符號,在紅墻碧瓦間續(xù)寫著「玉堂富貴」的東方美學。</p> <p class="ql-block">樂壽堂前的兩株古玉蘭,是乾隆南巡時從江南移植的「活文物」。它們的根系深扎在250年前的皇家土壤里,軀干上斑駁的紋理記錄著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的烽火——那場浩劫中,頤和園的「玉香?!箮捉螠?,唯有這兩株玉蘭奇跡般幸存,成為園林生態(tài)與歷史的雙重見證。</p> <p class="ql-block">玉蘭在頤和園的栽植,暗含著深刻的文化密碼。它與海棠、牡丹并稱「玉堂富貴」,既是皇家對美好生活的期許,也承載著儒家「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哲學思想。更耐人尋味的是,慈禧太后將寢宮選在樂壽堂,不僅因其「背山面水」的風水佳境,更因玉蘭「長壽」的吉祥寓意——她甚至命人將玉蘭花瓣融入膳食,以期延年益壽。這種將自然美學與實用主義結(jié)合的智慧,在頤和園的一草一木間都有跡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