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中心,東西最長2000公里、南北最寬1600公里,面積166多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面積的1/6,是全國最大的一個省區(qū)。新疆地形特征為“三山夾兩盆”,三山指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兩盆為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2024年8、9月我們旅行過西藏、青海省,進入地域遼闊的新疆,探秘旅行兩個月,這里燦爛悠久的歷史;特殊的地形和地貌,異域多彩的伊斯蘭風情,特別是戈壁沙漠中的石窟佛教歷史遺跡,給我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記。</p><p class="ql-block"> 經(jīng)獨庫公路,翻過天山山脈,在天山神秘大峽谷住宿游覽后,轉(zhuǎn)入S307公路,這里離龜茲國(今新疆庫車)70公里,兩側(cè)全是戈壁沙漠,烈日下路上看不到車輛,行駛16公里到檢查站,經(jīng)過嚴格的檢查后到達克孜爾,從這向北可到克孜爾魔鬼城、黑英山、烏孫古道,向南8公里是佛教著名遺址克孜爾千佛洞。</p><p class="ql-block"> 克孜爾千佛洞位于新疆拜城縣克孜爾鎮(zhèn)東南7千米的明屋塔格山懸崖上,南臨木扎特河河谷。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歷史遺址,始鑿于公元3世紀末至4世紀初,早于敦煌莫高窟300年,延續(xù)開鑿至8世紀后逐漸廢棄,歷時約五六百年。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組成部分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F(xiàn)存編號洞窟236個,保存較完整的有135個,分為谷西區(qū)、谷內(nèi)區(qū)、谷東區(qū)和后山區(qū),綿延3千米。包含?支提窟?(禮佛、說法用)和?毗訶羅窟?(僧侶居住、禪修用),其中中心柱窟、大像窟等形制獨特。壁畫?現(xiàn)存約1萬平方米,題材涵蓋佛傳、本生故事、因緣故事等,融合印度、波斯、希臘等多元文化元素??俗螤柷Х鸲粗車歉瓯谏衬?,沒有一點綠色,只有景區(qū)內(nèi)種植著樹木,筆直的白楊樹屹立挺拔于景區(qū)道路兩側(cè),行走樹蔭下,驅(qū)散著沙漠中干臊的空氣,我們走到克孜爾千佛洞入口處,咉入眼簾的是鳩摩羅什塑像,鳩摩羅什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后秦高僧,是中國佛教四大譯經(jīng)家之一,被譽為“三藏法師”第一人??。他出生于西域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祖籍天竺(印度),家世顯赫,其父鳩摩羅炎是天竺望族之后,后至龜茲與龜茲王妹生下鳩摩羅什?,克孜爾千佛洞是龜茲佛教藝術(shù)的代表性遺存。我們拾級而上,參觀了目前開放的6個窟,每個窟都有講解員,十個游客為一組,免費講解石窟的歷史,聽著千佛洞千年過往歷史,仿佛把人帶回那鼎盛的龜茲佛國時期。10號窟有近代題記,為僧人居住的僧房窟,有朝鮮族藝術(shù)家韓樂然的題記。27號窟門后有一小片較為完整的壁畫,刻畫的是菩薩兜率天宮說法圖。32號窟展示有幾幅精美的菱形格因緣故事,保存較好的有羅云洗佛足、丑陋比丘緣、小兒散花供養(yǎng)佛、佛度惡牛和提婆達多砸佛等故事。34號窟能看到“月中兔”,“月中兔”繪于月亮中呈橢圓狀的陰影內(nèi)。8號窟壁畫信息量大,又稱“十六佩劍者窟”,甬道壁畫上有16名持劍勇士,可惜均被盜挖到國外,目前只能看到復原圖。8號窟后室繪有“八王分舍利圖”,也被盜到國外。38號窟,曾為特窟,后改成普通窟,這個窟又叫音樂窟,兩邊的墻壁上繪有伎樂飛天,持有不同樂器,后室保存相對完好,有釋迦涅槃圖。17號窟位于谷西區(qū)上層西端,為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繁盛.期洞窟之一,該窟為典型的龜茲式中心佛柱窟。結(jié)束參觀,我們到獨庫公路南端的厙車住宿,這里緊靠庫車王府。</p><p class="ql-block"> 庫車是歷史上西域三十六國的龜茲國所在地,漢唐時期為西域都護府和安西大都護府駐地,四大文明(古印度、古希臘-羅馬、波斯、漢唐)在此交匯,形成獨特的龜茲文化,我們游覽了庫車王府、龜茲城墻、熱斯坦老街,清真寺,大囊城。這里的建筑、音樂、民風、飲食都烙有深深的伊斯蘭教阿拉伯風格。下午,我們出庫車,到歷史上的蘇巴什佛寺遺址,又稱昭怙厘大寺,位于庫車市城東北20千米處。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址,世界歷史文化遺產(chǎn),是南北朝至唐代佛寺遺址,始建于魏晉,鼎盛于隋唐。整個遺址以佛塔為中心,四周建有廟宇、洞窟、殿堂、僧房等建筑物,玄奘等高僧大師都留有遺跡,在此講經(jīng)弘揚佛學。河道橫貫其間,遺址分布在河道東西兩岸的土丘上,稱為西寺和東寺,主要建筑集中在西寺。蘇巴什佛寺遺址規(guī)模巨大,是新疆保留至今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佛教建筑群遺址,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是中國西北干旱區(qū),乃至中亞地區(qū)土遺址的典型代表,它的建造技法基本上涵蓋了土遺址的各種不同建造形式。若大的蘇巴什古城,此時游人只有我們倆個,古城四周是沙漠戈壁,天中陰云密布,空中不時傳來鳥兒的叫聲。斷崖殘壁的城堡,訴說著這里的歷史與傳說?,蘇巴什古城被認為是《西游記》“西梁女兒國”中女兒國的原型,這里“農(nóng)士工商皆女輩”,傳說,這里的水質(zhì)特殊,女性飲用后"只生女不生男",外地男性需入贅才能與當?shù)嘏越Y(jié)合而入住。</p><p class="ql-block"> 我們繼續(xù)西行駛,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經(jīng)阿克蘇,游天山托木爾大峽谷、麥蓋提刀郎之鄉(xiāng)、阿圖什天門、中國西極斯木哈納村、伊爾克什坦口岸、喀什古城,塔什庫爾干的石頭城,到達與阿富汗及四國接壤的瓦罕走廊。瓦罕走廊是位于帕米爾高原南端與興都庫什山脈北段之間的狹長谷地,歷史上瓦罕走廊曾是中國領(lǐng)土,1895年被英俄劃歸阿富汗,現(xiàn)為中阿唯一陸上通道。西漢時期? 瓦罕走廊被納入西域都督府的管轄范圍內(nèi)。?瓦罕走廊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有記念東晉法顯、唐代玄奘、安世高等僧侶曾途經(jīng)此地前往印度求法取經(jīng)及高仙芝將軍通過此地遠征小勃律國的古道石碑,馬可·波羅記錄的寶石產(chǎn)地,遠處山地上"祖國萬歲"醒目耀眼;站在這,仿佛張騫、法顯、玄奘等歷史偉人們,穿過高寒缺氧的帕米爾高原、險峻的蔥嶺,為了理想,英勇不屈,走向遠方的大無畏精神。</p><p class="ql-block"> 從帕米爾高原返程回濟南,行駛南疆和田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40公里處,向東南9公里沙漠腹地,是熱瓦克佛寺遺址,在這茫茫沙漠之中,修筑于晉唐時期的熱瓦克佛寺,是古絲綢之路的西域南道上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我們漫步沙海之中的熱瓦克佛寺,一片寂靜,只有我們在沙漠中行走,與沙子摩擦的聲音,熱瓦克佛寺遺址由正方形的院落,院中心的圓形塔和院外寺廟組成。寺塔大致坐北朝南,南墻中段有大門遺跡,該寺興廢年代史無記載。據(jù)文物風格可定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中國現(xiàn)存罕見的印度風格寺院建筑,其建筑形式和壁畫風格深受犍陀羅文化的影響,唐代后期逐漸廢棄。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英國人斯坦因發(fā)現(xiàn)了熱瓦克佛寺遺址,并在熱瓦克發(fā)掘8天,盜走了大量文物。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斯坦因再次來到熱瓦克佛寺遺址,又盜走了大量文物。民國十七年(1928年),德國人椿克爾對遺址大肆挖掘,竊得文物6箱,雖一度被和田當局扣留,但后來仍被攜往國外,今存德國不來梅市。</p><p class="ql-block"> 之后我們經(jīng)鐵門關(guān)、游羅布泊的米蘭遺址、陽關(guān)、玉門關(guān)的漢長城、大、小方盤城,……到達敦煌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莫高窟。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盡頭的敦煌。它的開鑿從十六國時期至元代,前后延續(xù)約1000年,這在中國石窟中絕無僅有。它既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璀璨的藝術(shù)寶庫,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不同文明之間對話和交流的重要見證。莫高窟現(xiàn)有洞窟735個,保存壁畫4.5萬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構(gòu)窟檐5座,是中國石窟藝術(shù)發(fā)展演變的一個縮影,在石窟藝術(shù)中享有崇高的歷史地位??邇?nèi)繪、塑佛像及佛典內(nèi)容,為佛徒修行、觀像、禮拜處所。敦煌石窟是建筑、雕塑、壁畫三者結(jié)合的立體藝術(shù)。洞窟分南北兩區(qū):南區(qū)492個洞窟是莫高窟禮佛活動的場所,北區(qū)243個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地,內(nèi)有修行和生活設(shè)施土炕坑、煙道、壁龕、燈臺等,但多無彩塑和壁畫。歷經(jīng)滄桑的莫高窟,就像一部史書,發(fā)生過許多傳奇的故事。我們還去了榆林窟,武威的天梯山石窟、天水的麥積山石窟……,</p><p class="ql-block"> 從帕米爾瓦罕走廊,塔什庫爾干的石頭城,沿古絲綢之路,穿越茫茫的沙漠,我們看到了許多佛教石窟遺址,現(xiàn)今在新疆,我們幾乎聽不到佛寺的晨鐘暮鼓,而是清真寺宣禮塔的宣禮聲,這其中經(jīng)歷了怎樣的翻天覆地故事呢?新疆佛教的興盛始于公元前1世紀,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新疆的于闐地區(qū),并逐漸傳播到塔里木盆地及其周邊的綠洲城市。在接下來的千余年中,佛教在新疆達到了巔峰時期,各類佛洞、佛寺遍布天山南北,精美的佛教壁畫與佛像成為新疆文化的瑰寶?。新疆孕育了無數(shù)高僧,如譯經(jīng)大家鳩摩羅什等.。新疆佛教的衰亡主要歸因于伊斯蘭教的傳入和強制傳播。9世紀中期,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滅亡后,回鶻人西遷到新疆,其中一部分信仰摩尼教的回鶻人改信佛教。然而,隨著喀喇汗王朝的興起,伊斯蘭教開始在新疆傳播。進入14世紀中葉,察合臺汗國分裂為東西兩支。1348 年,在一直駐牧于南疆阿克蘇地區(qū)的杜格拉特部貴族的支持下,成吉思汗七世孫禿黑魯·帖木兒被推舉為汗,即東察合臺汗國的首任大汗。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皈依伊斯蘭教的禿黑魯·帖木兒與大毛拉額什丁等人商量,“如果他們(蒙古貴族)接受了這個信仰,就沒有問題;如果他們拒絕,就把他們當異教徒和偶像崇拜者殺掉”。在他的帶動下,汗國境內(nèi)的16萬蒙古人全部皈依了伊斯蘭教。在當時的新疆地區(qū),伊斯蘭教遠沒有具備一家獨大的地位。在禿黑魯·帖木兒汗強制推行國家“伊斯蘭化”的同時,依然有不少保守派的蒙古貴族,對伊斯蘭教持強烈抵制態(tài)度。于是,當禿黑魯·帖木兒汗在1359年率軍遠征撒馬爾罕時,這些蒙古貴族們馬上以“反對伊斯蘭化”的名義發(fā)動了武裝暴動,甚至一度占領(lǐng)了阿力麻里,但最終以被殘酷鎮(zhèn)壓而告終。從禿黑魯·帖木兒汗開始,東察合臺汗國的歷任大汗“幾乎都是虔誠的穆斯林,他們?yōu)榱似仁姑晒湃诵叛鲆了固m教采取了許多措施?!钡搅?4世紀末,黑的兒火者汗(?—1399)將吐魯番地區(qū)收入囊中,并使用政治與經(jīng)濟手段,強迫當?shù)鼐用窀淖谝了固m教。為了讓伊斯蘭教在國家里站得更穩(wěn),統(tǒng)治者們出了一系列很嚴很嚴的規(guī)定。就拿馬哈麻汗(他1408年到1416年當國王)那時候來說吧,誰要是不信伊斯蘭教,或者隨便對待伊斯蘭教的規(guī)矩,那就得受很重的懲罰。如果蒙兀兒人不戴頭巾,他們可能會用馬蹄鐵釘進那人的腦袋里,這種事經(jīng)常發(fā)生。不信教的人可能會被砍頭,但要是誰能背出《古蘭經(jīng)》,就不用交稅了。為了生活,很多人沒辦法,只好放棄原來的宗教,改信伊斯蘭教。所以說,伊斯蘭教在新疆兩次大范圍傳播,都是因為有世俗領(lǐng)導的幫忙。從這個時候開始,伊斯蘭教逐漸取代其他宗教,成為了新疆地區(qū)的主要宗教,直到現(xiàn)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