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三十九件鎮(zhèn)國之寶,一飽眼福

游渡紅塵

<p class="ql-block">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綿綿不絕,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奪天工的文物珍品構(gòu)成了中國歷史長河中一段段華采樂章。</p> <p class="ql-block">后母戊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武官村,因鼎腹內(nèi)壁上鑄有“后母戊”三個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后母戊鼎,鼎通體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達832.84公斤,是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代表作,國家一級文物,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后母戊鼎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被譽為“青銅器之王”,享有“鎮(zhèn)國之寶”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四羊方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羊方尊,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xiāng)市寧鄉(xiāng)縣黃材鎮(zhèn)月山鋪轉(zhuǎn)耳侖的山腰上。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被史學界稱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位列十大傳世國寶之一。</p> <p class="ql-block">毛公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鼎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圓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飾環(huán)帶狀的重環(huán)紋,造型端莊穩(wěn)重。鼎內(nèi)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九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其書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jié)體方長。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p> <p class="ql-block">散氏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散氏盤,又稱夨人盤,西周晚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清乾隆初年出土于陜西鳳翔(今寶雞市鳳翔縣),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散氏盤,盤高20.6厘米,口徑54.6厘米 。圓形 ,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內(nèi)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記述地是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散氏盤與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并稱為西周三大青銅器,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盤并稱為晚清四大國寶均以長篇銘文和精美的書法著稱于世。</p> <p class="ql-block">春秋越王勾踐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1965年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號墓出土。越王勾踐劍,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銹,越王勾踐劍被稱為“天下第一劍”。</p> <p class="ql-block">西周何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尊,國家一級文物,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陜西省寶雞市寶雞縣賈村鎮(zhèn)(今寶雞市陳倉區(qū)),收藏于中國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尊高38.8厘米,口徑28.8厘米,重14.6公斤。尊內(nèi)底鑄有銘文12行、122字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編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侯乙編鐘,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曾侯乙編鐘,長748CM,寬335CM,高273CM,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shù)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p> <p class="ql-block">西周大克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周大克鼎,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陜西扶風(今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zhèn)任村)出土,收藏于上海博物館。鼎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 ,口徑75.6厘米。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腹徑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大克鼎與大盂鼎(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毛公鼎(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并稱為“海內(nèi)青銅器三寶”。</p> <p class="ql-block">大盂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盂鼎,又稱廿三祀盂鼎,西周炊器。1849年出土于陜西郿縣禮村(今寶雞市眉縣)。1952年藏于上海博物館,1959年轉(zhuǎn)至中國歷史博物館(現(xiàn)中國國家博物館)。鼎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重153.5千克。銘文291字,記載了周康王在宗周訓誥盂之事。大盂鼎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大盂鼎銘文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與臣屬關系的重要史料,一向為史學家所重視。以書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時代當據(jù)首位,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西周虢季子白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虢季子白盤,西周周宣王時期文物,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寶雞虢川司,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虢季子白盤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虢季子白盤造型奇?zhèn)?,酷似一個大浴缸,長137.2厘米,寬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虢季子白盤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p> <p class="ql-block">青銅神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銅器。1986年出土于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收藏于四川三星堆博物館。其中一號大神樹高達3.96米,樹干殘高3.84米,這棵鑄造于3000年前的青銅神樹,極為壯觀,獨樹一幟世界罕見。</p> <p class="ql-block">西周利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銅器,1976年出土于陜西臨潼縣零口鎮(zhè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是迄今能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為鎮(zhèn)國青銅器。利簋采用上圓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銅簋的典型造型,同時也是中國古人對天圓地方這種古老觀念的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曾侯乙尊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侯乙尊盤,戰(zhàn)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館。全套器物通高42厘米,口徑58厘米,重約30公斤。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zhàn)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shù)已經(jīng)達到極高的水準。</p> <p class="ql-block">銅奔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東漢時期文物。1969年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現(xiàn)藏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yè)的象征,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shù)的奇葩。</p> <p class="ql-block">明孝靖皇后鳳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孝靖皇后鳳冠,1957年出土于北京市昌平縣定陵出土,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明孝靖皇后鳳冠,紅藍寶石超過100粒,珍珠5000多顆,總重2320克(四斤六兩)。相比之下,我國軍人的頭盔重量在1.45千克以下(不到三斤)。</p> <p class="ql-block">“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護膊,漢代蜀地織錦護臂,為國家一級文物,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shù)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qū)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fā)現(xiàn)該織錦?,F(xiàn)收藏于新疆博物館。該織錦呈圓角長方形,長18.5厘米,寬12.5厘米,織有八個漢隸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通過“五星聚會”研究,科學家們推算出2040年9月9日將會出現(xiàn)罕見的五星聚會天文奇觀。</p> <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女神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山文化女神像,1983年遼寧牛河梁紅山文化“女神廟”出土,這是中國最早的女神像,現(xiàn)藏于遼寧省考古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劉勝金縷玉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劉勝金縷玉衣,西漢時期文物。1968年5月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收藏于河北博物院。這完整的金縷玉衣葬服,是聞名中外的首次重大發(fā)現(xiàn),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堪稱國寶。劉勝玉衣全長1.88米,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其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在“玉衣”內(nèi)還發(fā)現(xiàn)玉璧十八塊,以及飯含,佩戴之物。</p> <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水晶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晶杯,戰(zhàn)國文物,1990年出土于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zhèn)石塘村戰(zhàn)國墓。戰(zhàn)國水晶杯,杯高15.4厘米,口徑7.8厘米、底徑5.4厘米,為起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堪為無與倫比的珍品。此杯現(xiàn)珍藏于杭州歷史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商周太陽神鳥金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陽神鳥金飾,商周時期文物,2001年2月25日出土于成都金沙遺址,現(xiàn)收藏于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太陽神鳥金飾,外徑12.5 內(nèi)徑5.29 厚0.02(厘米)重20克,金箔的含金量高達94.2%,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太陽神鳥金飾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象征了三千年前的飛天夢。</p> <p class="ql-block">河南安陽婦好墓玉鳳河南安陽婦好墓玉鳳,1976年河南省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長13.6厘米,厚0.7厘米,現(xiàn)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玉鳳造型,也是婦好墓裝飾品中最精美的一件。</p> <p class="ql-block">西漢皇后之璽玉印“皇后之璽”玉印,西漢時期的文物,1968年出土于陜西省咸陽市韓家灣狼家溝村。西漢皇后之璽玉印,高2厘米,邊長2.8厘米,現(xiàn)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迄今為止,皇后之璽仍是我們發(fā)現(xiàn)的兩漢時期等級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璽,屬于國家級文物。專家認為這方玉印的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了兩項全國之最:一是我國最早發(fā)現(xiàn)的皇后印璽;二是玉璽的主人是年代最早的皇后。</p> <p class="ql-block">大玉戈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質(zhì)儀仗器,國家一級文物。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收藏于湖北博物館。該器長94厘米、寬14厘米、厚僅1厘米,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見,在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是大玉戈最長的,堪稱“玉戈之王”。</p> <p class="ql-block">良渚文化玉琮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良渚文化玉琮之首。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此玉琮通高8.9厘米、上射徑17.1—17.6厘米、下射徑16.5—17.5厘米、孔外徑5厘米、孔內(nèi)徑3.8厘米。是已發(fā)現(xiàn)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譽為“琮王”。</p> <p class="ql-block">顏真卿祭侄文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顏真卿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的書法帖本。原本為行草墨跡,縱28.2厘米,橫72.3厘米,25行,共230字。這是顏真卿侄季明與其父杲卿于至德元年(756)間殉安史之亂后,顏真卿于乾元年(785)祭侄靈前,在極度悲憤中寫下此稿。此稿意不書而在天機自動,以篆法入行,如熔金出冶,隨地流走,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如蘇東坡所說“書法無意乃佳”,被人稱為“天下第二行書”,與王羲之《蘭亭序》媲美。</p> <p class="ql-block">蘇軾《寒食帖》《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并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p> <p class="ql-block">《平復帖》《平復帖》為晉代陸機書法作品,牙色麻紙本墨跡,9行84字?!镀綇吞窌鴮懹谖鲿x,是傳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歷史上第一件流傳有序的法帖墨跡。有“法帖之祖”的美譽,見證了漢字流變?,F(xiàn)藏故宮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是元朝書畫,畫家黃公望為鄭樗(無用師)所繪,用三、四年時間才畫成,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干濕并用,極富于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后段稱《無用師卷》,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前段稱《剩山圖》,現(xiàn)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韓滉《五牛圖》韓滉《五牛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少數(shù)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xiàn)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zhèn)國之寶”,現(xiàn)存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段迮D》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作者款印,有趙構(gòu)、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歷、金農(nóng)等十四家題記。畫中五頭不同形態(tài)的牛,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shù)技巧,表現(xiàn)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寬25.2厘米,長528厘米,絹本設色。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814個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73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只二十九艘。這幅鎮(zhèn)院之寶出自五代南唐名畫家顧閎中之手,經(jīng)過千年的輾轉(zhuǎn),如今竟能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堪稱奇跡。</p> <p class="ql-block">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為汝窯水仙盆存世唯一。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nèi),汝窯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一直沒有找到遺址。據(jù)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所以能呈現(xiàn)出純凈的天青色。汝窯以溫潤的天青釉色被譽為青瓷之冠,風格獨具。因傳世極少,彌足珍貴,目前全世界典藏不足70件,臺北故宮收藏有21件。</p> <p class="ql-block">獸首瑪瑙杯獸首瑪瑙杯,唐代酒器,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唐獸首瑪瑙杯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shù)的精品,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在中國是絕無僅有,它是海內(nèi)外孤品,同時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p> <p class="ql-block">真珠舍利寶幢真珠舍利寶幢,1978年4月12日,三名蘇州小學生在瑞光塔中玩耍無意間摸到一塊松動的塔心磚,打開發(fā)現(xiàn)一個洞穴。一座塵封千年的寶庫就此打開了。一件無價寶物——北宋真珠舍利寶幢現(xiàn)世。整座寶幢造型優(yōu)美、工藝之精巧舉世罕見,代表了整個北宋時期蘇州工藝的集錦。</p> <p class="ql-block">西漢直裾素紗襌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裾素紗襌衣(“襌”音dān,常被誤寫做“禪”),西漢織繡, 1972年出土于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現(xiàn)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館。該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9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49厘米。直裾素紗襌衣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在中國古代絲織史、服飾史和科技發(fā)展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紅瓷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花釉里紅瓷倉,元代樓閣式瓷倉,1974年江西省景德鎮(zhèn)出土,現(xiàn)藏于江西省博物館。這件樓閣式瓷倉,造型別致,雖然是隨葬冥器,仍不失為珍貴的工藝品。青花釉里紅瓷器,甚為罕見,作為樓閣式瓷倉,并且有明確紀年,迄今僅為孤例。</p> <p class="ql-block">三彩駱駝載樂俑三彩駱駝載樂俑為唐朝的文物,1959年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通高58厘米,長41厘米?,F(xiàn)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堪稱唐三彩中的極品。唐三彩駱駝載樂俑雖經(jīng)地下埋葬一千三百多年,出土時仍光彩奪目,它是唯一一件被評定為國寶級文物的唐三彩。</p> <p class="ql-block">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14.8厘米,口徑2.3厘米。現(xiàn)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馬身和提梁、壺蓋及“同心結(jié)”紋帶均鎏金,使得銀壺富麗堂皇,明快悅目。該壺構(gòu)思巧妙,工藝精細,古今未見類同者,堪稱國寶。</p> <p class="ql-block">秦石鼓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fā)現(xiàn)于唐初,共十枚,高約二尺,徑約三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十首,計七百一十八字。關于石鼓文的確切年代,幾千年來學者討論不斷,提出各種看法,至今還沒有一個能夠被大家都贊同的確定的結(jié)論?!妒奈摹肥俏覈F(xiàn)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古今書法家最為敬重的“圓筆書”圣典。原石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石鼓館。</p> <p class="ql-block">鸛魚石斧圖彩陶缸鸛魚石斧圖彩陶缸,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閻村,新石器時代前期的葬具。為紅陶砂質(zhì),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器腹外壁的一側(cè)就是著名的鸛魚石斧圖。圖高37厘米,寬44厘米,約占缸體表面積的一半,畫面真實生動、色彩和諧、古樸優(yōu)美,極富意境,是迄今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陶畫。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在2002年被列入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珍貴文物之首。(中國文化報 章穆)</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VbJxCboEzYdNXVqTiykFg" >查看原文</a> 原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