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唐宋時期的蘭亭,風(fēng)雅不減永和年間。唐開元二十年(732)、乾元元年(758)、廣德元年(763)、大歷四年(769)及元和十年(815),都有文人仿效前賢在此修視雅集。南宋時,蘭亭雅集持續(xù)不斷,宋理宗甚至收集了117種版本的《蘭亭集序》。元代蘭亭雅集有四次,代表人物分別為周伯琦、貢師泰、余闕和劉履。明永樂六年(1408),僧智謙主持重建了蘭亭天章寺,香火極盛。民國時期,許多書法家如馬公愚、鄧散木、吳玉如等仍以臨《蘭亭集序》為樂事。1981年4月7日至9日,江、浙、滬書法家齊聚紹興,在蘭亭舉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書法盛會。</p> <p class="ql-block">蘭亭概況</p><p class="ql-block">蘭亭位于紹興市區(qū)西南十三公里的蘭渚山麓,因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種蘭于此,漢代在此設(shè)有驛亭,故名蘭亭。</p><p class="ql-block">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王羲之邀集摯友四十一人在此修楔,臨流泛觴,飲酒賦詩,并即興寫下被后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蘭亭由此成為著名的書法圣地。</p><p class="ql-block">一千六百多年來,蘭亭幾經(jīng)興廢變遷,現(xiàn)蘭亭系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由天章寺遷建,后經(jīng)清代重建,當(dāng)代幾經(jīng)擴建,始具今日規(guī)模。2015年春,蘭亭書法博物館建成開館。景區(qū)目前的景點有:鵝池碑、蘭亭碑、曲水流觴、流觴亭、御碑亭、王右軍祠、臨池十八缸、蘭亭碑林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鵝池</p> <p class="ql-block">蘭亭碑刻</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碑</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觴</p> <p class="ql-block">王右軍祠</p> <p class="ql-block">王右軍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同治八年(1869</p><p class="ql-block">年)重修,磚木結(jié)構(gòu),總面積756m2。祠內(nèi)有一方池,名曰墨池,</p><p class="ql-block">池中建有"墨華亭"(系1914年移建),最盡處是大廳,置王羲之</p><p class="ql-block">漢白玉像,兩邊是回廊,壁間鑲嵌著各種版本的《蘭亭集序》石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序</p><p class="ql-block">東晉永和九年(353),王羲之等42位名士集于會稽山陰之蘭亭,臨流賦詩,揮毫潑墨,成就了中國書法史上的不朽篇章﹣-《蘭亭集序》。這場"蘭亭雅集",不僅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盛會,更是中華文化精神的象征。千百年來,蘭亭作為"書法圣地",承載著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夢想與追求,成為書法藝術(shù)的永恒象征。</p><p class="ql-block">浙江區(qū)域人杰地靈,文脈悠長,自古以來就是書法名家輩出的沃土。本籍之名家,如隋唐智永、虞世南、褚遂良、孫過庭、賀知章等,到兩宋沈遼、吳說、陸游,又元代趙孟頰、楊維楨,明代徐渭、倪元路,直至近代趙之謙、吳昌碩、沈曾植,現(xiàn)當(dāng)代沈尹默、馬一浮、陸維釗、沙孟海:宦游客籍者,從東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到盛唐顏真卿、李陽冰,又兩宋蔡襄、蘇軾、米芾,再到元代鮮于樞、康里峻……書風(fēng)燦爛,佳作迭出。浙江書法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成為中國書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蘭亭精神,作為浙江書法的核心基因,不僅體現(xiàn)了書法藝術(shù)的賡續(xù)與創(chuàng)新,更承載了江南山水間的詩情畫意與人文情懷。</p><p class="ql-block">本次"第七屆蘭亭書法雙年展·名家邀請42人展"的應(yīng)邀作者是經(jīng)組委會商議提名,在歷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獲獎作者中遴選的當(dāng)代書法名家,他們是當(dāng)代書壇的中堅力量,具有突出成就和影響力的代表。這些書法家立足傳統(tǒng),勇于創(chuàng)新,既繼承了蘭亭雅集的文人精神,又充分展示了當(dāng)代書壇創(chuàng)作的一流藝術(shù)成果與前沿藝術(shù)風(fēng)貌。展覽作品以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書法史上"南宋四家"之一的陸游所作或描寫陸游的相關(guān)詩詞文為創(chuàng)作內(nèi)容,旨在進一步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彰顯蘭亭精神,挖掘蘭亭雅集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提升蘭亭雅集的文化品位,光大蘭亭雅集的文化傳承,繁榮當(dāng)代書法藝術(shù),打造中國書壇精品展覽平臺、名家交流平臺、學(xué)術(shù)交流平臺。</p><p class="ql-block">書法藝術(shù)不僅是筆墨的揮灑,更是時代精神的寫照。正如《蘭亭集序》中所言:"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本次展覽的42位書法家,通過各自獨特的藝術(shù)語言,詮釋了蘭亭精神的當(dāng)代意義,展現(xiàn)了書法藝術(shù)在新時代的蓬勃生機。我們期待通過此次展覽,能夠激發(fā)更多人對蘭亭精神的思考與領(lǐng)悟,推動當(dāng)代書法藝術(shù)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讓古老的書法藝術(shù)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p> <p class="ql-block">羲之生平</p><p class="ql-block">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瑯牙(今山東臨沂),居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東晉時期杰出書法家。曾任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后世稱其為"王右軍"。其祖父官至尚書郎,父親王曠官至淮南丹陽太守、會稽內(nèi)史。伯父王導(dǎo)官至太傅,是被晉元帝司馬睿稱為"吾之蕭何"的東晉開國第一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時代背景 羲之行跡</p><p class="ql-block">■王羲之誕生地</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生活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政權(quán)更迭頻繁的一個特殊時代,同時也是一個富有藝術(shù)精神的時代。東晉時期,清談之風(fēng)因為朝廷權(quán)貴提倡而盛行不衰。當(dāng)時世族生活優(yōu)裕,于名山古剎、竹林湖畔談玄論理,成為他們熱衷的社交活動。朝廷及世族忽略具體事務(wù),終日暢談玄理,形成茍且頹廢的價值觀,這也導(dǎo)致東晉朝廷不思進取,偏安一隅。</p><p class="ql-block">王羲之是東晉政壇上為數(shù)不多的勤謹務(wù)實、體察民情的良吏。但他生活在君昏政暗、"虛談廢務(wù)"的時代,難以有更大作為。然而作為一名杰出的書法家,他在中國書法史上矗立起了一座后人難以逾越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王羲之,東晉時期杰出書法家。其思想出入儒道,早中年以儒為主,晚年以道為主,同時又對佛學(xué)頗感興趣。藝術(shù)造詣精深,留下諸多政論、散文與詩歌,也留下大量楷書、章草、行書與草書作品。</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書法,"貴越群品,古今莫二",含中和之美,深得梁武帝、唐太宗等歷代帝王和東晉以降歷代士人的大力推崇,被尊為"書圣"。這里,我們"剪取"王羲之人生中最精彩的部分﹣﹣翰墨人生,借祠堂一角,分"行跡"、"家族"、"情懷"與"影響"四大版塊予以展示。</p> <p class="ql-block">羲之家族</p><p class="ql-block">古詩有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此句中的"王",便是指誕生了王羲之的家族﹣﹣瑯琊王氏。</p><p class="ql-block">瑯琊王氏是中國古代頂級門閥士族。在近七百年的時間里,瑯琊王氏不但在政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大群體,在政治舞臺、倫理道德、朝章國典、文學(xué)藝術(shù)方面涌現(xiàn)出大批杰出人才,可謂是滿門將相,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p> <p class="ql-block">羲之書法</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博采眾長,備精諸體,革新楷書、行書、草書,自成一家,影響極其深遠。其書法最先影響到的,便是他的后代子孫。而在帝王的推崇下,尤其是唐太宗將其"書圣"地位確立之后,后世之人紛紛學(xué)"王",王羲之的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法家。可以說,王羲之為中國書法樹立了一個標桿,建立了一個范式,影響了東晉以后一千多年的書壇格局。</p> <p class="ql-block">結(jié)語</p><p class="ql-block">東晉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辭世,但其書法影響,才剛剛開始。他以"盡善盡美"之書藝,奠定東晉以后中國書法審美發(fā)展方向。一代書圣的翰墨情緣、人間故事與歷史傳奇,召喚當(dāng)今書法家,在新的時代去登攀新的書藝高峰!</p> <p class="ql-block">天章寺遺址發(fā)掘略述</p><p class="ql-block">天章寺遺址保護工程在經(jīng)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1年、2012年、2015年三次野外考古調(diào)查勘探后基本界定了其范圍、規(guī)模、基本格局等情況。整個遺址分宋、明兩個大時期</p><p class="ql-block">從勘探發(fā)現(xiàn)建筑的遺跡分布來看,明代天章寺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建筑比宋代時期更為偏東南北縱深較長,東西寬度明顯比宋代時期要窄。建筑與宋代相比明顯后移,整體規(guī)模也比宋代建筑小。整個建筑群高低錯落有致,并以中軸線為中心對稱布院落</p><p class="ql-block">而宋代遺跡整體保存較好,就分布而言,宋代天章寺主要分布在藍色線框范圍內(nèi)。從勘探情況來看,宋代天章寺的建筑低錯落,但沒有明顯的中軸線,建筑臺基無對稱布局現(xiàn)象,由此可見,宋代天章寺的布局與宋代寺廟的傳統(tǒng)布局特點不同由于此次勘探采用了探溝法,所以并沒有完整的揭露出遺跡的整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