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撰文/王 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編輯/黃克華</p> 一、原上海勤余織造廠的歷史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上海勤余織造廠是20世紀50年代由幾十家弄堂小廠經(jīng)過社會主義改造政策合并而成,屬于公私合營。勤余織造廠分別有公方廠長、私方廠長,總共980多名職工的規(guī)模,廠房很分散,建廠初期生產(chǎn)不太正常,特別在“反右”斗爭中少數(shù)人興風作浪,聚眾鬧事,自然影響了正常的生產(chǎn)。我父親王儒聰是1957年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到盧灣區(qū)委的, 是當時盧灣區(qū)工業(yè)科科長。由于勤余織造廠是當時的“老大難”單位, 區(qū)委派他來勤余織造廠進行企業(yè)整頓,擔任工作組組長。在區(qū)委的領導和重視下,進駐了工作組。經(jīng)過整頓,企業(yè)形勢開始好轉(zhuǎn),步入正常生產(chǎn)。最后區(qū)委正式任命我父親為勤余織造廠黨總支書記,那年他不到四十歲,正是青壯年,可謂干勁十足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工廠生產(chǎn)形勢一派大好,效益蒸蒸日上、紅紅火火,被評為全國紅旗廠。廠里出了全國勞動模范,到北京出席了全國戰(zhàn)斗英雄勞動模范大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一時全國各地都來勤余織造廠參觀學習,文藝界的明星們也來廠慰問演出。廠里“三羊”牌針織品更是一枝獨秀,老百姓以穿“三羊”為時尚和質(zhì)量的認可?;春B废尻柭房诖蟠蟮木薹叭颉睆V告尤為醒目。 許多產(chǎn)品還出口,蘇聯(lián)外貿(mào)部門還專門給勤余織造廠寫信,稱“三羊” 不僅是優(yōu)質(zhì)的針織服裝,更是秀麗的藝術品。勤余織造廠在上海還支援外省市籌辦針織廠,代培技術人員,派出技術人員到外地進行技術指導,針織行業(yè)都在學習勤余織造廠,以此廠為榜樣,勤余織造廠成了針織行業(yè)的龍頭企業(y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困難時期來臨,到1962年,國民經(jīng)濟調(diào)整,許多中小企業(yè)面臨著被調(diào)整,勤余織造廠也不例外。在那單一的計劃經(jīng)濟年代里,上級沒有給你生產(chǎn)任務,廠子就面臨著倒閉,工人被派遣回家下鄉(xiāng)務農(nóng)。 看到此景,父親焦急萬分,這么多職工怎么辦?好在他長期在部隊軍需機關工作,便親自到過去自己的部隊要任務。在部隊的支持下,下達了生產(chǎn)軍需絨衣的任務。絨衣織物厚,要保溫就需要拉絨技術,這對普通針織廠來說,不能不說一個“難”字,在勤余廠的廣大工人和技術人員努力攻關下,終于生產(chǎn)出合格的絨衣,還受到了部隊的好評。 就這樣勤余織造廠起死回生,再現(xiàn)輝煌。如果當時不動腦筋想辦法, 在1962年,勤余織造廠就不復存在了。六十年代初大陸發(fā)生自然災害,為防備被反攻,戰(zhàn)備也很緊張,當時部隊派人來找我父親,叫他重穿軍裝回部隊,他說他哪能一輩子當兵,又不是命令,協(xié)商就不去了, 堅持留在勤余織造廠。</p> 二、內(nèi)遷南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接上海紡織局指示,響應毛主席“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的號召,要遷廠支援外地建設,勤余織造廠有三個地方可供選擇:四川、江西、福建。當時的指導思想就是生產(chǎn)、生活要方便。經(jīng)考慮,四川太遙遠,江西也定在邊遠的老區(qū),交通十分不便。最后廠領導選擇了福建, 現(xiàn)在看來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遷廠也保密,對外叫607廠。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確定遷廠后不久,福建省分管工業(yè)的副省長梁靈光親自到上海勤余織造廠考察參觀、了解情況。當時同時遷到福建的工廠有七八家, 如國營上海棉紡織印染二十六廠(三明紡織廠)、邵武絲綢廠、龍巖被單廠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5年,父親為遷廠到福建出差,到福州后,在輕工業(yè)廳有關領導的陪同下考察了邵武,順昌、龍巖、南平等地,考察后他定在了南平。 理由是南平交通方便,有直達上海的火車。與輕工廳簽訂協(xié)議后就緊鑼密鼓地展開行動了,派張水輝同志先到南平負責廠房及生活區(qū)的建設,并遵循了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以戰(zhàn)備的意識建設廠房。煙囪不能直沖天,而是躺在山的斜坡上,這真是一大“奇跡”。廠房占地六十多畝,生活區(qū)在黃垱利用閩江水電局下馬的舊房子翻修形成,職工上下班是交通牌大卡車接送,生活區(qū)離廠區(qū)約4公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6年9月的一天,父親下班帶來一只朱紅色的馬桶,我感到奇怪,這時我才知道要遷廠到福建了。那里是沒有抽水馬桶的,在這之前全然不知。當時我是上海市五十四中學的一名初中生,16歲年齡也不懂這些,就這樣在1966年10月份與勤余織造廠的職工家屬們一起到福建了。當時正式職工600多人,連同家屬總共1800 多人。</p> 三、填補了南平針織行業(yè)的空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南平一切新鮮,有山有水,風景不錯。但隨著全國的“文革”到來,斗爭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在這之前,由于遷廠黨代會沒空開,還準備籌備黨代會,成立新黨委呢!我父親作為最基層的一個小領導,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jīng)_擊,靠邊站了。父親受到?jīng)_擊,但他很坦然,說好人打不倒,壞人保不了,要相信群眾相信黨。南針人的基本覺悟相當高,當時許多工廠都停產(chǎn)停工不生產(chǎn)而鬧革命了,甚至出現(xiàn)武斗,打砸搶,但南針人不管兩派如何斗爭,始終堅持生產(chǎn)不停工,這真是難能可貴。南平山區(qū)本來就貧窮落后,地方財政相當困難,主要財政來源就靠南平針織廠,如果不堅持生產(chǎn),后果可想而知。南平針織廠未來之前,福建沒有針織廠,南平針織廠填補了這一空白,為地方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看今朝,南平針織行業(yè)已是遍地開花,這不能不說是南針人的篳路藍縷功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1966年到1969年,“靠邊站”的父親“解放”了,擔任南平針織廠革委會副主任,主任是三支二軍的軍代表蔡付政委。1970年,南平針織廠與南平紡織廠合并,也就是在南平針織廠的基礎廠籌建了一個中型棉紡廠,還專門成立了南平紡織廠核心領導小組,共七名廠級干部。其中軍隊干部3人:孫部長(沙縣武裝部長)、蔡付政委、老魏(名字不詳,山東人)。地方干部4人:李晉湘、栗金旺、王儒聰、劉改霞(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平紡織廠當時有三萬紗錠,800臺織布機。由于南平針織廠有雄厚的資金、成熟的企業(yè)管理,是一支要求過硬的隊伍。父親當時負責基建生產(chǎn)、勞工財務及聯(lián)系到上海、廈門等地工人培訓,是相當忙的。兩廠合并后職工達4000多人,可謂小船帶大船。人們以工作進南平紡織廠為榮,想方設法進南平紡織廠。例如從食品公司賣肉的, 到省領導的女兒等,一大批高干子弟都來南平紡織廠了。就在全面投產(chǎn)前,一張地委令將父親調(diào)至邵武絲綢廠工作了?,F(xiàn)南紡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上市,是國家大型企業(yè),也是國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PU革基布生產(chǎn)基地。說也奇怪,父親始終與南平、南平針織廠有緣分,1980年國家落實老干部政策,由于父親在“文革”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建陽地委找他談話,分配兩個地方:一個是邵武縣副縣長(分管工業(yè)),一個是南紡廠??紤]到年事已高,他選擇了南紡,直至1983年正式離職休養(yǎng)。</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時間倉促,加上文化水平又不夠,我僅僅提供點滴基本素材而毫無藝術加工成分??傊鹬貧v史、尊重事實,我以這樣的態(tài)度回憶了那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經(jīng)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文收錄于《跨越山海:上海支援福建小三線建設資料整理與研究》“回憶篇”之五,劉盼紅、高紅霞編著。上海大學出版社2025年3月出版發(fā)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劉盼紅,歷史學博士,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高紅霞,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此文獻給南針廠、南紡廠朋友們!</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感謝劉盼紅、高紅霞老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