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5日第二站高郵孟城驛、文游臺。</p> <p class="ql-block">盂城驛,位于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南門大街館驛巷,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是全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驛站。隆慶二年(1568年),知州趙來亨按舊制重建。此后,知州張德盛、馮馨、朱榮桂等人先后重建或增修。占地面積16000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盂城驛有廳房100余間,包括有驛站,驛舍、秦郵公館、驛丞宅、武官廳、馬神廟、馬棚、庫房、監(jiān)房、驛卒宿舍等建筑?;嗜A廳和駐節(jié)堂是盂城驛的主體建筑。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州黃克明在高郵城南門外建盂城驛。明永樂元年(1403年),知州王俊重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犯境,盂城驛毀于戰(zhàn)火。隆慶二年(1568年),知州趙來亨按舊制重建。此后,知州張德盛、馮馨、朱榮桂等人先后重建或增修。辛亥革命后,盂城驛奉命撤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盂城驛用作居民住宅。1993年,高郵市人民政府主持修繕,修復(fù)了驛站的主體建筑,與南門古街共同組成亮麗的明清民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2003年,國家郵政局將盂城驛確立為“全國郵政職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文物局確認(rèn)郵驛博物館為全國百家特色博物館之一。</p><p class="ql-block">1995年6月,江蘇省政府公布盂城驛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1996年11月,盂城驛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p><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包含盂城驛在內(nèi)的京杭大運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2014年12月19日,盂城驛獲批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稱號。2015年12月24日,高郵市盂城驛景區(qū)正式獲批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鼓樓是盂城驛的制高點和形象標(biāo)志物,高約15米,上懸“飛閣凌天”“極目湖天”的匾額,還有“置郵傳命”“國之血脈”的題字。樓高三層,沿木梯盤旋而上,頂層高懸一面紅色白面大鼓。巍峨高聳的鼓樓既可值更報時,又能站崗眺望,有重大喜事時在此報捷慶典。馬神廟在驛站的后面,是祈求人馬平安的祭祀場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孟城驛的形成與高郵境內(nèi)開挖的古運河密切相關(guān)。古運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當(dāng)時吳王夫差為了北上爭霸開挖了古邗溝,雖然這條古運河未能改變吳國的命運,但它對后來的水運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隋煬帝時期,古邗溝被重新挖通并入京杭大運河,極大地促進(jìn)了漕運的興盛,孟城驛也因此成為水陸兼用的重要驛站?。</p><p class="ql-block">孟城驛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既是水路運輸?shù)闹修D(zhuǎn)站,也是陸路傳遞信息的樞紐。它既有專門乘船送信的水夫,也有走路送信的旱夫,確保了信息的快速傳遞?。如今,孟城驛不僅是一個歷史遺跡,還成為了旅游景點,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展示了中國古代郵驛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大運河高郵,因運河而生因郵而興,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景區(qū)入口處矗立著高大雄偉的火焰式牌坊,鐫刻清代詩人王士禎所題“古文游臺”四字,與內(nèi)部建筑形成中軸線,氣勢恢宏。</p> <p class="ql-block">文游臺</p><p class="ql-block">江蘇省揚州市高郵市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江蘇省文物保護(hù)單位。</p><p class="ql-block">高郵文游臺是古秦郵八景之一,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原為東岳廟(即泰山廟),因蘇軾過高郵與本地鄉(xiāng)賢秦觀(秦少游)、孫覺、王鞏會集于此,飲酒論文而得名,從此,這座本來依附東岳大帝神韻的廟臺便獨領(lǐng)風(fēng)騷,歷朝歷代名人雅士紛紛登臺,一瞻風(fēng)采,并留下千古不朽的詩文。</p><p class="ql-block">光亭文游臺西側(cè)為明代建造的專為紀(jì)念秦觀、蘇軾、孫覺、王鞏的古四賢祠,祠后是幽靜典雅的秦觀讀書臺,再往西為“映翠園”“重光亭”等古典建筑。</p><p class="ql-block">文游臺前為盍簪堂,四壁嵌有《秦郵帖》,乃清代嘉慶年間高郵知州師兆龍集蘇東坡、黃庭堅、米元章、秦少游、趙子昂、董其昌等名家書法,由著名金石家錢泳勒刻而成,它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p><p class="ql-block">文游臺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曾經(jīng)是日軍指揮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賢雅集,載酒論文,千古流芳”?</p><p class="ql-block">文游臺因蘇軾、秦觀、孫覺、王鞏四賢在此飲酒論詩而聞名,被譽為文人精神的永恒象征。盍簪堂內(nèi)的《秦郵碑帖》與范曾所繪“四賢聚會”瓷畫,生動再現(xiàn)了才子們的風(fēng)雅。</p> <p class="ql-block">以上文字百度下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