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的鄔蘭亭

陽光快樂

本文刊登于《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的金寨人》一書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鄔蘭亭</b></p> <p class="ql-block">鄔蘭亭(1917-2000),原名鄔榮耀,金寨縣桃?guī)X鄉(xiāng)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土地革命時期,任紅二十八軍八十二師二四四團連長??谷諔?zhàn)爭時期,任新四軍第七師十九旅五十五團參謀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華東野戰(zhàn)軍第七縱隊十九師五十五團團長,膠東軍區(qū)新編第六師副師長,第三野戰(zhàn)軍第三十二軍九十四師副師長、師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增強人朝作戰(zhàn)各軍兵力,軍委將九十四師調(diào)入二十七軍建制,后九十四師番號撤銷,人員編入二十七軍各部,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七軍八十師師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七軍副軍長、第二十軍副軍長、安徽省軍區(qū)副司令員、第二十軍軍長、武漢軍區(qū)副司令員等職。曾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勛章。1955 年,鄔蘭亭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初,第二十七軍奉命準備入朝作戰(zhàn),由浙江移駐山東泰安地區(qū)進行出征前的整訓。11月1日,第二十七軍奉命車運東北。11月4日,先后到達安東地區(qū)集結,改番號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七軍,編入志愿軍第九兵團序列。下轄第七十九師、第八十師、第八十一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10日,第九十四師轉隸第九兵團第二十七軍建制。12日,各部自臨江一線梯次進入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此時,鄔蘭亭任九十四師師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志愿軍27軍序列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司”命令志愿軍西線的第三十八、第四十、第四十二軍3個軍運動到德川、寧邊一帶,迂回至敵人后方,切斷敵人的后路,以實現(xiàn)圍而殲之的目的;命令剛入朝的第九兵團接替原防守東線的四十二軍防地,以一部進至舊津里以南部署阻擊陣地,以主力集結于舊津里西南及東南地區(qū),求得先殲滅進犯之美軍第十軍陸戰(zhàn)第一師2個團的勝利,爾后再擴大戰(zhàn)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七軍負責柳潭里、新興里等長津湖東岸一線的防御,軍長彭德清令七十九師、八十師、八十一師3個師為攻擊部隊,將九十四師作全軍總預備隊,駐厚昌江口地區(q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7日,阿爾蒙德(美國第十軍軍長)指揮美軍陸戰(zhàn)第一師、第七師、第三師等沿黃草嶺、豐山、明川分三路北犯,南朝鮮軍第一軍首都師、第三師則沿著東海岸向圖們江邊推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按照“志司”的統(tǒng)一部署,二十七軍除以一部節(jié)節(jié)阻擊敵人、誘敵深入外,大部在長津湖東岸隱蔽休整。</p> <p class="ql-block">長津湖地區(qū)自10月下旬即進入冬季,氣溫都在零下20℃~30℃,這對于倉促出國、身著膠鞋、穿單薄棉衣、主要兵員來自華東較溫暖的沿海地區(qū),且又缺乏糧彈供應的二十七軍將士來說,無疑是一場極大的考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這種極寒天氣下,許多官兵手中的槍栓都拉不開,手榴彈引信不能發(fā)火,迫擊炮的炮管因寒冷收縮而無法射擊。而更糟糕的是,寒冷和饑餓讓許多潛伏在深山老林中的戰(zhàn)士再也站不起來,即使活下來也會因凍傷截肢致殘。這些困難對部隊戰(zhàn)斗力的影響是無法想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美軍依靠它的強大的機械化裝備和空中支援以及充足的后勤保障,則步步進逼,11月下旬已接近武坪里、江界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對這一切,武器裝備明顯落后的志愿軍將士在朔風冰雪中忍饑挨凍,以頑強的革命精神迎戰(zhàn)強敵,并悄然進行著敵后包抄行動,于27日晚分別向柳潭里、新興里、下碣隅里、古土里和社倉里等地區(qū)展開攻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鄔蘭亭率九十四師于11月25日進至柳潭里地區(qū)投入戰(zhàn)斗的。30日晚,他們和八十師、八十一師一道,對占據(jù)新興里的美軍第三十一團實施夜戰(zhàn)、肉搏戰(zhàn)、伏擊戰(zhàn),從四面猛攻敵人,美軍第三十一團則以坦克和火炮組成環(huán)形防御火力對抗志愿軍的攻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軍第三十一團組建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曾在1918年到1920年的俄國西伯利亞作戰(zhàn)中,因戰(zhàn)功卓著而被時任總統(tǒng)伍德羅·威爾遜授予“北極熊團”稱號。作為美軍第七師的主力團,裝備精良,編制滿員,而且還有航空兵的空中火力支援,戰(zhàn)斗力強,但他們這一次遇到的是作風頑強,敢打硬仗、惡仗的志愿軍第二十七軍將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十七軍將士以輪番戰(zhàn)消耗美軍體力,以貼身戰(zhàn)抵消美軍火力優(yōu)勢,將“北極熊團”牢牢圍住,使其進攻無力、撤退無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月1日拂曉,美軍的前沿陣地悉數(shù)被攻破,“北極熊團”被壓縮于新興里狹小區(qū)域里,負隅頑抗。</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0年11月于朝鮮長津湖</h5> <p class="ql-block">美軍司令部得知“北極熊團”被志愿軍包圍、即將被殲滅的消息后,立即派飛機40余架為其南撤開道。12月1日下午,“北極熊團”在飛機和10余輛坦克的保護下,拼命向南突圍。鄔蘭亭率部和兄弟部隊一道,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窮追不舍,將各股殘敵相繼圍殲于新興里、新岱里、泗水里一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一戰(zhàn),九十四師和兄弟部隊一道克服饑寒困境,以劣勢裝備,幾乎全殲了美軍1個步兵團:美軍“北極熊團”除200余人脫逃外,其余近3000 人被殲,其兩任指揮官麥克萊恩上校和費斯上校先后遭擊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戰(zhàn)后,九十四師和兄弟部隊繳獲汽車184輛、坦克11輛、火炮137門、槍2345 支(挺),擊毀坦克7輛、汽車161輛,創(chuàng)造了志愿軍在朝鮮戰(zhàn)場上全殲現(xiàn)代化裝備美軍1個步兵團的模范戰(zhàn)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鄔蘭亭率九十四師攻占困水里的東高地,又與七十九師夾擊南竄的美軍陸戰(zhàn)第一師之一部,到12月24日,與兄弟部隊一道,收復了興南地區(qū)及東線沿海各港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此,美軍第十軍和南朝鮮軍在遭到沉重打擊后,在近300艘海軍艦船的接應下,由興南港從海路狼狽撤往釜山;西線之敵也已全部撤至“三八線”以南,抗美援朝第二次戰(zhàn)役結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戰(zhàn)役結束后,中央軍委決定實行輪番作戰(zhàn)方針,休整部隊,鍛煉戰(zhàn)力。二十七軍遂作為第二番作戰(zhàn)部隊,開赴朝鮮咸鏡南道的長川里、定平、永興、元山一帶,開展為期3個月的戰(zhàn)備整訓工作。</p> <p class="ql-block">這期間,根據(jù)整訓需要,奉中央軍委2月18日電令,九十四師撤編,所部分別編入二十七軍各部,鄔蘭亭調(diào)任八十師師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志愿軍27軍序列表</span></p> <p class="ql-block">早在撤編之前,為穩(wěn)定部隊思想情緒,鄔蘭亭組織九十四師官兵,認真學習了二十七軍頒發(fā)的《整訓政治工作指導》,以克服部隊中存在的入朝作戰(zhàn)是“幫忙”、希望“換班”或回國休整的思想,堅定指戰(zhàn)員們戰(zhàn)勝美國侵略者、解放朝鮮人民的信心,樹立大家準備長期艱苦作戰(zhàn)的思想和敢打必勝的信念,同時以新的面貌迎接更大的作戰(zhàn)任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鄔蘭亭還和八十師黨委一道,在部隊廣泛開展了評功活動,評出了一批立功單位和個人,進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激發(fā)指戰(zhàn)員們的革命意志力和革命榮譽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鄔蘭亭就任八十師師長后,根據(jù)軍部安排,積極爭取兵員裝備的補充、組織建制的恢復,在師、團中組建了炮兵、工兵部門,成立了民工擔架營、擔架連,為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準備了條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此基礎上,八十師上下普遍開展了以提升作戰(zhàn)能力為中心的軍事總結和軍事訓練活動。在軍事總結活動中,鄔蘭亭發(fā)動廣大官兵,通過對初戰(zhàn)工作的查評,系統(tǒng)總結作戰(zhàn)中的寶貴經(jīng)驗和血的教訓,對后勤保障、戰(zhàn)場救護和保暖防寒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具體的整改意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軍事訓練活動從2月下旬開始,到3月20日結束。八十師上下以臨戰(zhàn)姿態(tài)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戰(zhàn)備訓練,訓練以夜間山地運動攻防戰(zhàn)為主,提高從單兵到小組,從班、排到連、營的攻防能力,部隊的山地射擊精度和運動作戰(zhàn)能力大為改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個月的戰(zhàn)備整訓結束后,1951年4月22日,志愿軍發(fā)起了第五次戰(zhàn)役。按照志愿軍聯(lián)合司令部的部署,這次戰(zhàn)役的東線由朝鮮人民軍第三兵團、第五兵團負責,其主要任務在于積極鉗制敵人,并相機殲敵;西線則由志愿軍3個兵團實施攻擊。其中,第三兵團為中央突擊集團,第九兵團、第十九兵團為左、右翼突擊集團,從兩翼進行戰(zhàn)略迂回,以期實現(xiàn)分割包圍之勢,殲滅敵人。</p> <p class="ql-block">根據(jù)二十七軍軍部命令,八十師會同八十一師負責向當面之敵一美軍第二十四師防線實施中央突破。此時志愿軍炮兵力量較以前大為增強,志愿軍前沿炮火以排山倒海之勢,瞬間摧毀了敵一線堡壘工事,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進攻。<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23日拂曉,鄔蘭亭率八十師攻占了腳屹峰、龍華洞、白云山等山頭陣地,九兵團處陣地亦向前推進了3-5公里。天亮后,美軍動用飛機、大炮和坦克對九兵團各處陣地進行狂轟濫炸,戰(zhàn)斗至為激烈,八十師和九兵團的指戰(zhàn)員們毫不退縮。戰(zhàn)至入夜時分,美軍第二十四師、南朝鮮軍第六師各一部被殲,九兵團突入敵縱深10-20公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次日,美軍多處防線再次被撕開,志愿軍則不斷向南推進。25日晚,八十師和兄弟部隊占領了清溪山、云岳山和中板里、永陽里地區(q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6日,志愿軍繼續(xù)向敵防御縱深地帶展開進攻,并于當日占領了敵錦屏山、縣里、加平等二線陣地。此后,九兵團所部全都越過“三八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8日,八十師和兄弟部隊攻占了鑄錦山、祝靈山、清平川、春川地區(qū),一部還前進到金臺里、磨石隅里地區(qū),逼近漢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一天,連連退卻的美軍將主力撤至漢城以南及北漢江、昭陽江以南組織頑抗。美騎兵第一師也急調(diào)漢城,在漢城周圍布置綿密火力,企圖引誘志愿軍攻打漢城,給志愿軍以大量殺傷。而志愿軍在連續(xù)攻擊后人困馬乏,急需調(diào)整,鑒此,“志司”于29日命令停止攻擊,準備實施第二階段的作戰(zhàn)。</p> <p class="ql-block">第二階段作戰(zhàn)的重點已轉到東線。因為西線多美軍,而南朝鮮軍主要在東線,第一階段西線作戰(zhàn)未能實現(xiàn)整建制殲滅美軍的目的,志愿軍遂決定改打弱敵,以第十九兵團防守西面,以第三兵團和第九兵團東移,從南朝鮮軍中突破防線,然后西轉,再插到美軍的側翼和側后,實行包抄攻擊。<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9日,二十七軍經(jīng)過10天整補后揮師東向,于15日隱蔽進入春川至蘭里間的北漢江、昭陽江兩岸地區(q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月16日18時,第二階段戰(zhàn)斗正式打響。二十七軍各部以猛虎下山之勢,當晚完成突破,隨即往南猛插,到20日,鄔蘭亭率八十師已攻至“三七線”附近。敵則退至“三七線”附近的九城浦里、蒼洞里、仁邱里一線布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時,美軍見志愿軍東邊部隊南插很深,擔心自己側翼暴露,被志愿軍迂回包抄,遂組織第十軍2個師橫向東移,切斷志愿軍東面部隊的前后聯(lián)系,這一突然變化給志愿軍進攻帶來了很大危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軍自身的問題這時候又再度暴露出來:一是連續(xù)作戰(zhàn)之后部隊極度疲勞;二是部隊快速運動后,后勤供給難以為繼,加之這一階段還是沒有成建制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如繼續(xù)前進,則局面極為不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志司”決定于5月21日結束第二階段作戰(zhàn),命令部隊向北轉移。在發(fā)布這道命令同時,“志司”要求各兵團留一個師至一個軍的兵力,從現(xiàn)在位置起,采取機動防御、節(jié)節(jié)阻擊的戰(zhàn)法,有效殺傷消耗敵人,掩護各兵團主力轉移至謂川里、文惠里、元通里一線及其以北地區(qū)進行休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jù)此,二十七軍根據(jù)第九兵團指令,決定以八十師擔負阻擊任務,并以炮兵十六團、戰(zhàn)防炮四O一團3個連和另2個師所屬的工兵連劃歸八十師指揮。命令八十師在上衣巖、大龍山、孔洞、毛老谷、自隱里一線以北地區(qū)布防,切斷洪(川)春(川)公路與洪(川)自(隱里)公路,且在昭陽江以南構筑3道防御陣地,實行機動防御作戰(zhàn),求得阻敵一個月的時間。</p> <p class="ql-block">就這樣,鄔蘭亭的八十師作為第九兵團的阻擊部隊,擔負起了掩護兄弟部隊北移的重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敵軍卻先志愿軍而動了。5月23日天剛亮,美軍集中4個軍13個師的兵力,乘志愿軍主力即將轉移之際,利用志愿軍行動緩慢、補給困難的弱點,對志愿軍展開大規(guī)模的、猛烈的反撲。而且這一次他們改變戰(zhàn)法,各師均以摩托化步兵、炮兵和坦克組成“特遣隊”,依靠飛機和遠程大炮的支援,沿著公路向志愿軍縱深猛插,以圖割裂志愿軍部署,堵截志愿軍退路;而主力則從正面推進,壓迫志愿軍戰(zhàn)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形勢急轉直下,原定計劃不得不作出調(diào)整。二十七軍當即令八十師堅決切斷洪(川)麟(蹄)公路,阻敵北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鄔蘭亭得令后,即向西運動,24日午后抵達洪川、麟蹄公路時,遇上美軍第二師“特遣隊”快速北進。鄔蘭亭迅即令各部在公路兩側展開,伏擊敵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敵遭突然打擊,不明虛實,遂停止前進,轉攻八十師,鄔蘭亭指揮各部憑借山地和森林之便與敵頑強搏殺,殲滅了部分敵人,解救了百余名兄弟部隊的被俘人員。夜半時分,完成洪麟阻敵任務的八十師,除留小股兵力在原地牽制敵人外,大部隊則繼續(xù)向防御地區(qū)開進。這為九兵團主力的轉移爭取了寶貴的8個小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一天,美軍第二十四師、南朝鮮軍第六師進占濟寧里、城隍堂及江林里,美軍第七師進占春川。這樣,志愿軍主力回撤的多處道路已被美.軍切斷,華川至金化公路便成為志愿軍最重要的突圍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對此,尚在阻擊敵人的鄔蘭亭憑借軍事素養(yǎng)判斷,楊口作為華川至金化公路上的重要關隘,一定會引起美軍的注意,在通信中斷,無法請示上級的情況,帶領八十師迅速向楊口進發(fā),以主力展開于水口洞至小雄津之間,堅決控制楊口以南的華川公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1年5月朝鮮第5次戰(zhàn)役期間</p> <p class="ql-block">25 日上午,美軍“特遣隊”到達楊口,隨即與八十師發(fā)生交火。八十師面對武器裝備遠勝于自己的對手,越戰(zhàn)越勇,抗擊敵人兩天之久,有力地掩護了主力轉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這時美軍已空降富坪里,自華川至金化的撤退路線已被完全截斷,八十師自身也有陷入被敵包圍的危險。時任二十七軍副軍長詹大南因到兵團受領漢江南岸阻敵任務,也輾轉來到八十師指揮部與鄔蘭亭共同指揮突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八十師兩次發(fā)電報請求兵團未見回音的情況下,遂一起決定解除阻擊任務,迅速撤出陣地,連夜將部隊轉至楊口以北德巨里隱蔽,尋機北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在如何北撤的問題上,在場的領導產(chǎn)生了很大分歧:一些人建議利用夜色掩護,晚上翻山越嶺北撤;鄔蘭亭則認為,德巨里一帶山高林密,行走不易,這么大的一支隊伍一旦遭遇敵人,不僅無法展開作戰(zhàn),且困居山林,攜帶傷員輜重,極易成為敵機轟炸的目標,因而他主張出敵不意選擇較為平坦的東海岸北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料這一想法剛一提出就遭到師領導多人的反對,大家認為八十師如走東海岸,則左翼是四處尋覓志愿軍的、近在咫尺的美軍地面部隊和南朝鮮軍,右翼則為海上密布的美軍軍艦,無異于自投羅網(wǎng),完全有可能被美軍“包餃子”,且八十師原有兵員1.8萬人,現(xiàn)在沿途收容掉隊失散的人員,部隊已增至2.8萬人,這么大的一支部隊行動起來,很難保證不暴露目標,假使被敵發(fā)現(xiàn),后果不堪設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鄔蘭亭認為,美軍此時驕狂自大,他們不可能想到會有如此大的一支部隊在其鼻子底下通過,最不安全的地方也恰恰可能最安全,且海岸邊多樹林,只要做好隱蔽工作,就有可能在晚間通過敵人的防守區(qū)。情況緊急,容不得過多的爭論。經(jīng)過一番權衡比較討論后,鄔蘭亭的意見得到副軍長詹大南的認同,大家也接受了他的意見。</p> <p class="ql-block">28日夜幕剛合,八十師的2.8萬人整裝出發(fā),悄無聲息地行進在東海岸的防風林中。經(jīng)過一夜的強行軍,他們沒傷一人,也沒落下一人,安全地通過了炮艦林立的敵人防守區(qū),實現(xiàn)了勝利大突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月中旬,“志司”在空寺洞召開第五次戰(zhàn)役總結會,彭德懷司令員表揚了八十師在轉移過程中的主動行為;39年后,當年的志愿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將軍在他的回憶錄《抗美援朝戰(zhàn)爭回憶》中特別記述這件事情說:“九兵團二十七軍最后轉移時,敵人向富坪里空降,企圖切斷該軍退路,但是該軍能緊緊掌握情況,適時修正決心,改變道路,同樣也順利地實現(xiàn)了轉移,繞過楊口到了金化?!雹?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9日,八十師和主力會合后,奉命在磨石峰和獨谷南山之間布置第二道防線。到6月初,他們和兄弟部隊一道徹底遏止了敵人的北犯行動,第五次戰(zhàn)役結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朝鮮戰(zhàn)爭出現(xiàn)相持局面,戰(zhàn)爭轉入戰(zhàn)略防御。6月初,二十七軍奉命將陣地移交給朝鮮人民軍,全軍轉至昌道里、金城地區(qū)進行整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訓結束后不久,鄔蘭亭率八十師參加了為期兩個月的金城防御戰(zhàn)。這場防御戰(zhàn)打得特別久,也打得艱苦。此時朝鮮戰(zhàn)局已發(fā)生重大變化,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的美國侵略者被從鴨綠江邊趕過了“三八線”,并把戰(zhàn)線穩(wěn)定在“三八線”附近。敵我雙方均由原來的大規(guī)模運動戰(zhàn)轉為有陣地依托的戰(zhàn)略防御戰(zhàn),戰(zhàn)爭再現(xiàn)相持局面。</p><p class="ql-block"><br></p><h5>① 洪學智著:《抗美援朝戰(zhàn)爭回憶》,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161頁。</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zhàn)談判在開城舉行。朝鮮戰(zhàn)場遂出現(xiàn)邊打邊談的局面,戰(zhàn)線相對穩(wěn)定,二十七軍奉命接替二十軍之東起北漢江、西至金化以東的第一線防御任務。接防后,鄔蘭亭率八十師布防于上甘嶺537.7高地、東山里、塘娥山地區(qū),師指位于灰古介,負責對正面美軍第七師的警戒和防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月下旬,雙方前沿陣地爭奪漸趨激烈,美軍幾乎日均發(fā)動1個連以上兵力的進攻,并以大量炮火向志愿軍陣地轟擊。8月18日,“聯(lián)合國軍”發(fā)動“夏季攻勢”,雙方反復激戰(zhàn),搶奪前沿陣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鄔蘭亭指揮八十師指戰(zhàn)員發(fā)揚“釘子”精神,鉆得進敵人陣地,守得住自己防線,挖坑道、啃干糧,克服缺水、缺彈等嚴重困難,與敵寸土必爭。敵人奪取了山頂表面陣地,他們就鉆進坑道堅守;敵人白天搶占了山頭,他們就晚上出擊奪回失地,堅決有力地打破了敵人的封殺、圍攻,粉碎了敵人的連續(xù)攻勢,為停戰(zhàn)談判爭取了有利條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下旬,經(jīng)中朝雙方協(xié)商,在“聯(lián)司”下成立東西海岸聯(lián)合指揮機構,第九兵團司令部兼任東海岸聯(lián)合司令部,鄔蘭亭率八十師進入元山地區(qū),防守東海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6月29日,根據(jù)朝鮮戰(zhàn)場形勢的變化,中央軍委決定實行志愿軍輪換作戰(zhàn)計劃,第一期以國內(nèi)已完成整編的二十三軍、二十四軍、四十六軍輪換在朝作戰(zhàn)的二十軍、二十七軍、四十二軍。10月5日至15日,輪換計劃完成,鄔蘭亭率八十師隨二十七軍凱旋。因鄔蘭亭在朝鮮戰(zhàn)爭中屢建戰(zhàn)功,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二級自由獨立勛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0年5月22日,鄔蘭亭在武漢病逝,訃告對他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表現(xiàn)給予了這樣的評價:“<b>鄔蘭亭在極其惡劣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深入戰(zhàn)地前沿,不畏艱險,實施火線指揮,運用靈活的戰(zhàn)術戰(zhàn)法,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打出了國威軍威,為取得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了突出的貢獻</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文刊登于《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的金寨人》一書</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