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絕處逢生●金沙江~大渡河》<br>D9<br>迅疾過烏蒙<br>出貴州 進入云南</b> 3月31日,從昨晚休息的六盤水水城,一路高速382公里,沖出烏蒙山區(qū),途經世界第一高橋——北盤江大橋,到達云南祿勸的鳳家古鎮(zhèn)住下。祿勸,為彝族苗族自治縣,古稱“洪農碌券”,意為羅婆部族統(tǒng)治下的平民百姓之地。后嫌“夷名不雅訓”改碌券為祿勸。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祿勸鳳家古鎮(zhèn)</h5> <b>D10<br>巧渡金沙江<br>杉樂村 將軍樹</b> 4月1日,在G245國道是行駛100公里,到達杉樂村。杉樂村,屬祿勸皎平渡鎮(zhèn)管轄,海拔2350米,是通往皎平渡渡口的必經之地。村子正中央的村委會路邊,生長著一株300多年杉樂樹,枝干虬曲蒼勁,在此拔地倚天,氣勢非凡。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杉樂村-將軍樹</h5> 1935年5月初,中央紅軍軍委縱隊奔赴皎平渡,途經杉樂村時,毛主席和朱總司令曾在這棵樹下休息,并將戰(zhàn)馬繩拴于此樹。后來,當地群眾為紀念這段歷史,將此樹稱為“將軍樹”。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杉樂村“紅軍過杉樂紀念碑”</h5> <b>皎平渡</b> 汽車在彎彎山路上急速回旋下降,直線距離11公里,公路走了29公里,海拔快速下降了1460米,讓我們一路耳鳴了好幾次??邕^皎平渡大橋,我們進入了四川地界。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路牌</h5> 金沙江穿行于川滇邊界的深山峽谷間,水流湍急,地勢險要,是川、滇兩省天然的分界線。鑲嵌在金沙江大峽谷中的皎平渡口,在清代晚期便已成為渡口,時稱“攪平渡”。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渡口俯瞰</h5> 1935年5月3日,臨危受命的劉伯承,率領干部團先遣隊部隊化裝中央軍,智取了皎平渡兩岸渡口。然后憑借繳獲、搜尋和修復的7條小船,在37名船工的幫助下,7天7夜人歇船不停,將3萬紅軍全部渡過金沙江。勝利甩掉了幾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皎平渡口也因此名揚天下,成為中國革命歷史的圣地。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四川岸邊的山洞</h5> 我們過橋左轉就來到“皎平渡紀念碑廣場”。廣場路邊的山崖上,是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指揮紅軍渡江的巨幅壁畫浮雕。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渡江大型浮雕</h5> 廣場上矗立著聶榮臻元帥題字的“紅軍巧渡金沙江紀念碑”,題寫碑銘“紅軍巧渡金沙江”,碑體背面繪有長征線路圖以及象征山水的云紋,頂端成利刃狀,象征人民軍隊無堅不摧的戰(zhàn)斗力。背后的山體上,是毛主席《長征》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紅軍巧渡金沙江紀念碑</h5> 我們接著駕車,穿過中武山隧道,來到皎平渡山洞遺址。1935年5月6日,毛主席、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渡江后,就在這中武的11個山洞中指揮紅軍渡江,其中最靠西的山洞,是毛主席住過的。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周恩來朱德指揮紅軍渡江曾住過的山洞</h5> 今天,即使這些山洞是復制的,但在標識為毛主席住過的山洞里,小土臺和洞頂、洞壁上,甚至地面依然全是密密麻麻布滿著香煙,洞內有很濃的煙味。這些都是過來參觀的群眾自發(fā)地供奉給毛主席的。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毛主席曾住過的山洞</h5> 90年后的皎平渡,因下游的烏東德水電站蓄水,金沙江收斂起過去的狂躁與喧囂,昔日湍急的江面顯得特別平靜。當年的渡口和山洞,都已靜默于170多米的水下了,而當年紅軍編演嘲諷中央軍追到金沙江邊只撿到幾雙破草鞋的小話劇《破草鞋》卻流傳下來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長征驛站</h5> 在直線距離1.5公里的陡峭山崖上,走了13公里曲折回旋的盤山道,我們差點錯過了“皎平渡觀景臺”。原在老路旁的休息長廊上,著有“長征驛站”四個字,旁邊一塊突出的巨石上,刻著“毛公山觀景臺”幾個紅色大字。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毛公山觀景臺</h5> 金沙江上游3公里處的云南岸邊,起伏的山脊神似仰臥的毛主席頭像,當地人民將其譽為“毛公山”,以此緬懷毛主席和紅軍將士的豐功偉績。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皎平渡毛公山</h5> <b>出云南 再進四川<br>會理古城</b> 在G245國道行駛65公里,我們進入了會理古城。會理,今名取自“川原并會、政平頌理”之意。是始建于明初的衛(wèi)城,已有600多年歷史,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驛站。本想著逛逛古城的夜景街道,沒想到正碰上古城在大規(guī)模維修,鐘鼓樓南西北街都被圍欄擋板圈起施工,只好遺憾地取消計劃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會理鐵廠村紅軍標語雕塑</h5> <b>D11<br>會理會議</b> 4月2日早上,我們開車行駛10公里,來鐵廠村參觀“會理會議紀念地”。1935年5月12日,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后,中共中央在會理的鐵廠召開了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即史稱的“會理會議”,此次政治局擴大會議是遵義會議斗爭的延續(xù)。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會理會議紀念碑</h5> 遵義會議后,重新登上戰(zhàn)爭指揮舞臺的毛主席意識到,經過之前的一系列作戰(zhàn)及長途跋涉,加上傷亡、戰(zhàn)損及疲勞引起的士氣低落,已使整個部隊的戰(zhàn)斗力嚴重下降!因此為了保全革命力量,毛主席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作戰(zhàn),避免無謂犧牲,為了調動敵人,不得不繞圈子迂回前進。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會理會議草棚會議室</h5> 然而,毛澤東的指揮不僅將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耍得團團亂轉地來回奔走,也使得紅軍上上下下對毛主席一味只走路不打仗不理解,產生嚴重的懷疑和不滿。本來博古、李德、凱豐等人就對遵義會議的結果不服氣,事情又發(fā)展到林彪公開給“三人團”寫信質疑“走弓背路”,要求更換軍事領導。這就是毛主席建議張聞天召開會理會議的背景。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會理會議遺址</h5> 會理會議是一次思想斗爭和統(tǒng)一認識的會議,對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對鞏固遵義會議的成果,有著重要的意義。從此,中央領導同志和軍事將領們,均已開始信服并主動聽從毛主席的領導,緊密與毛主席團結一心,勝利到達陜甘寧根據地結束艱苦卓絕的萬里長征!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會理會議陳列館外景</h5> 會理城東郊鐵廠村仙女湖畔的小山崗上,蒼松翠柏、山林茂密、十分幽靜,會理會議的草棚子就搭建在這里。我們將車停在小山崗下面,先步上高高的臺階,參觀會理會議遺址。然后下山參觀陳列館。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會理會議陳列館內雕塑</h5> <b>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b> 興高采烈地奔馳209公里,來到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這里是位于大涼山峽谷腹地的冕寧縣澤遠鄉(xiāng)封家灣,是亞洲規(guī)模最大、設備最先進、具有大功能發(fā)射航天器基地能力的衛(wèi)星發(fā)射基地。也許是運氣不好,“暫停開放”,讓我們又吃了一個閉門羹。景區(qū)門前不讓拍照,我們只好回走,找一個地方用長焦鏡頭遠遠地拍了張照片。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遠眺</h5> <b>彝海</b> 我們調整計劃,直奔95公里外的彝海景區(qū)。卻因收費站出口標識不清,讓我們多走了40公里,跑到孟獲收費站才調頭回來,在大風中到達冕寧的彝海沐棲酒店。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彝海沐棲酒店民族團結樓</h5> 1935年5月,紅軍長征在冕寧縣城公開張貼朱德總司令親自撰寫的《中國工農紅軍布告》,第一次提出了“萬里長征”一詞。從此,“萬里長征”一詞從冕寧傳遍涼山,傳遍全中國乃至全世界。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彝海岸邊</h5> 彝海,又稱魚海,當地彝民叫蘇品。彝海位于冕寧縣城以北40公里彝海鎮(zhèn)的羊坪山上,是海拔2280米的高山淡水湖泊。彝海的水清澈見底,海子四周古木參天,芳草蓋地,杜鵑花、丁香花、山茶花爭奇斗艷。湖中成群結隊的野鴨飛撲鳴叫,鳧游戲水。信步海邊,猶如融進水墨畫的筆峰墨跡之中,令人遐思萬千,心曠神怡。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美麗的彝海</h5> <b>D12<br>彝海結盟</b> 1935年5月,中央紅軍雖然渡過金沙江,暫時甩開了追剿的國民黨軍,但要想跳出敵人重兵的圍剿,必須盡快渡過天險大渡河。而當時中央紅軍去大渡河,中間隔著大涼山地區(qū),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大路,翻越小相嶺,經越西縣城到大樹堡渡過大渡河;二是小路,穿過冕寧西北的彝族區(qū)到達大渡河邊的安順場。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彝海結盟紀念館</h5> 毛主席看破了蔣介石的如意算盤,為了避開強敵盡早過河,決定走小路。但由于彝族長期受到歷代統(tǒng)治階級的歧視和欺壓,與漢族隔閡很深,彝民對漢人充滿猜忌、敵視。彝族區(qū)的小路被漢人視為“畏途”,漢人軍隊要想通過彝區(qū)非常困難。72年前石達開過彝區(qū),就是因為沒有處理好與彝人的關系,在彝區(qū)被清軍和彝人一起剿滅的。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彝海結盟處-當年劉伯承與小葉丹、中間人坐過的三塊結盟石</h5> 對中國歷史十分熟悉、又更能善于從歷史上吸取智慧和教訓的毛主席,要求紅軍先遣隊必須嚴格執(zhí)行黨規(guī)定的民族政策,還特別強調:先遣隊的任務,不是去打仗,而是宣傳黨的民族政策,要用政策的感召力與彝族同胞得到友好。紅軍先遣隊進入彝海地區(qū),雖然不時受到彝民的襲擾,但嚴格執(zhí)行了黨的民族紀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絕不向受苦受難的彝族同胞開槍,彝族首領小葉丹深受感動。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彝海-送別紅軍景墻</h5> 1935年5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先遣部隊劉伯承司令、聶榮臻政委與彝族果基家首領小約達(小葉丹)在彝海邊相見,并按照彝族習俗,以水代酒,歃血為盟,結為異姓兄弟,史稱“彝海結盟”。紅軍后續(xù)部隊也沿著“彝海結盟”這條友誼之路,勝利地通過了敵人認為無法通過的彝區(qū),迅速搶渡大渡河,跳出國民黨軍的包圍圈。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彝海結盟紀念碑</h5> 4月3日早上,我們先到“結盟取水點”游覽彝海,再到廣場瞻仰“彝海結盟紀念碑”,然后步上臺階進入“彝海結盟紀念館”參觀,最后到“結盟處”的三塊青石留影。聞名于世的“彝海結盟”傳奇,是紅軍正確執(zhí)行黨的民族團結政策的光輝典范,充分體現了黨的民族政策的勝利,它給奇跡般的長征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紅軍長征途中的十件傳奇大事之一。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彝海結盟取水點</h5> <b>安順場</b> 行車59公里,經中國基建奇跡的“拖烏山雙螺旋隧道”,到達安順場,海拔下降了1400米。安順場,原名“紫打地”,藏語意為“適合種蔬菜的地方”。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因寡老崖山崩,松林河暴漲,紫打地被洪水沖毀。擇址重建后,取“山鎮(zhèn)久安、河流順軌”中“安順”兩字,定名為安順場。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安順場-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h5> <b>強渡大渡河</b> 大渡河,古稱涐江,又名瀘水,水流湍急,波濤澎湃。兩岸之間,只有小渡口和鐵索橋以通兩岸天塹,乃天生地獄,被稱為天險之區(qū)。位于大渡河中游南岸的安順場,兩岸群山險峻,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歷來為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安順場-紅軍渡紀念碑</h5> 1863年5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在安順場遭清軍圍追堵截而全軍覆沒;72年后的1935年5月,中央紅軍長征至安順場,同樣面臨敵人圍追堵截的險惡局勢。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安順場-紅軍強渡大渡河遺址</h5> 1935年5月25日,紅軍18勇士冒著槍林彈雨,強渡了大渡河,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打破了蔣介石要朱毛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的迷夢,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從此,安順場便以“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載入史冊,名揚中外。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渡河畔安順場</h5> 強渡大渡河之后,因河水流湍急架橋無望,渡船也只找到了3艘。劉伯承元帥根據渡船往返三角線路的時間和載人測算,僅靠已有的小船,將2萬多紅軍全部渡河,再有20天也無法渡完。而敵人的十幾萬追兵僅有3、4天的路程了,形勢緊迫。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安順場-紅軍強渡大渡河指揮部舊址</h5> 1935年5月26日上午,毛主席在仔細了解了情況后,當機立斷,果斷兵分兩路,奪取320里外的瀘定橋。命令中央縱隊即紅1、3、5、9軍團組成左路軍,由林彪指揮王開湘、楊成武的紅二師四團擔任先鋒,沿大渡河右岸疾進;命令劉伯承、聶榮臻指揮紅一軍團第一師及干部團組成右縱隊,由安順場渡河后,沿大渡河左岸北上。兩路軍夾河而上,協同襲取瀘定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瀘定大渡河上的鐵索橋</h5> <b>瀘定</b> 由于安順場至瀘定的道路,毀于1922年的“9.5”瀘定地震,至今尚未全線修通,我們只得繞路雅安,走223公里來到瀘定縣城。瀘定,得名于瀘水,又取安定之意。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川巡撫奏準在大渡河的安樂(藏語稱阿壟)修建鐵索橋,橋成后康熙帝賜名為“瀘定橋”,置縣時便以橋取縣名。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瀘定橋城內東橋頭</h5> <b>瀘定橋</b> 瀘定橋,又名大渡橋,是清康熙為了國家統(tǒng)一和解決漢區(qū)通往藏區(qū)道路的梗阻,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橋梁。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13根鎖鏈組成,是四川和康藏地區(qū)來往的咽喉要道,也是紅一方面軍長征北上的必經之路。該橋因“飛奪瀘定橋”戰(zhàn)斗而聞名中外。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懸掛大渡河兩岸的瀘定橋</h5> <b>飛奪瀘定橋</b> 1935年5月27日,紅軍左路軍先鋒團的紅二師四團,按命令要求3天趕到瀘定橋。第一天途中架了一座橋,與堵截之敵打了兩仗,一路行軍跑了80里。因為敵情的新變化,5月28日早上,“提前一天于29日奪取瀘定橋”新的緊急命令收到時,時間已不足一個晝夜,而距離瀘定橋還有240里路。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鐵鎖鏈牽起大渡河兩岸的瀘定橋</h5> 紅四團的戰(zhàn)士們冒著滂沱大雨,在懸崖峭壁鑿出的小道上,不停地加速前進,在跑動中吃生米、喝冷水,還要一路突破敵人的阻攔。終于在29日清晨瀘定橋,搶占了西岸及西橋頭,雖守橋敵人還沒有來得及拆完橋上的全部橋板,但基本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鐵鎖鏈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瀘定橋西橋頭-康熙皇帝御筆的“瀘定橋”碑</h5> 1935年5月29日,紅四團挑選22名英雄,組成奪橋突擊隊。下午16時左右,全團的司號員集中吹起了沖鋒號,頓時,槍炮聲、爆炸聲和吶喊聲震天動地。奪橋突擊隊員一手攀著鐵索,一手持槍,冒著槍林彈雨,奮不顧身地在敵人撤走木板的鐵鏈上匍匐前進,沖入敵人放火的橋頭,一舉消滅橋頭守衛(wèi)。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飛奪瀘定橋22烈士紀念碑</h5> 晚上10點,劉伯承和聶榮臻帶右路軍,一路擊潰追殲守敵,勝利會師瀘定橋。劉伯承在楊成武的陪同下,持馬燈來到瀘定橋上,連跺橋板后說:“瀘定橋呀,瀘定橋!我們?yōu)槟慊硕嗌倬?,費了多少心血!現在我們勝利了!”隨后,毛澤東、周恩來和紅一方面軍大部隊就浩浩蕩蕩從瀘定橋上越過了天險大渡河,走向了雪山草地。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瀘定橋頭高懸的康熙皇帝御筆“瀘定橋”匾額</h5> 在暮色蒼茫中,已在橋西住下的我們來到瀘定橋,看過上康熙親書“瀘定橋”的御碑后,穿過高懸康熙御筆匾額的飛檐翹角橋亭,走上了已聞名于世的鐵索橋。鐵索在兩岸陡立峭壁上高懸,河水在橋下打旋奔騰,我們踏著晃晃悠悠橋面,在心跳和眩暈中走過鐵索橋,進入河東的瀘定城內。我們真正站在橋上時,更能感受到當年紅軍奪橋的兇險與慘烈。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瀘定“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h5> <b>D13</b> 4月4日早上,我們來到瀘定縣紀念碑公園,見到一隊消防救援戰(zhàn)士來獻花,想起今天已是清明節(jié)了。大門兩側佇立著22勇士紀念碑,僅有5人留下了姓名,其中只有3人留下了容貌。我們含著眼淚在這些無名英雄面前走過,仰望形似環(huán)環(huán)緊扣鐵鎖鏈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敬慕碑上奪橋戰(zhàn)士雕塑的雄姿,回看地面上的鎖鏈造型,深切感到瀘定橋這13根鐵鎖鏈托起了共和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清明節(jié)-消防救援戰(zhàn)士紀念碑公園獻花</h5> <b>出四川 過重慶</b> 離開瀘定,我們的這段長征路就走完了。剩下的是回家路。698公里高速,我們趕到石柱歇息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一路大好河山-赤水大瀑布</h5> <b>D14<br>離重慶 回武漢</b> 4月5日,高速689公里,我們回到武漢家中。一路春光,安全地結束了整趟行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一路春花爛漫-茍壩</h5> 全文完,謝謝觀賞!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有點水</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草稿于武漢金銀湖</div><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4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