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稱:柳宜</p><p class="ql-block">美篇號:41621537</p><p class="ql-block">圖片:柳宜圖庫</p> <p class="ql-block"> 最近公司里可是發(fā)生了不少新變化:人力資源部新上了一批智能考勤設(shè)備,門禁系統(tǒng)也升級成了人臉識別的,聽說光是設(shè)備投入就花了好幾十萬。綜合部更是把吸煙區(qū)規(guī)劃得明明白白,每個工區(qū)都設(shè)了專屬吸煙點,還溫馨提示每次吸煙不超過十分鐘——這既是為了保障大家的健康,也是怕吸煙耽誤了工作進度。不過新規(guī)剛落地那幾天,確實有個別同事開玩笑說"園區(qū)像個大學校園,管得嚴嚴實實的",甚至有人夸張地比作"集中營",這話聽著多少有點刺耳。</p><p class="ql-block"> 作為公司企業(yè)文化部的內(nèi)刊編輯,這陣子可沒少為新規(guī)宣傳費心思。每天對著電腦寫稿時,心里總在琢磨:怎么才能讓大家真正理解這些制度背后的良苦用心呢?其實打從上班第一天起我就明白,咱們做宣傳工作的,就得當好公司和員工之間的"連心橋",把制度的溫度傳遞出去。哪怕有時候自己對某些規(guī)定還沒完全想通,也得先沉下心來吃透精神——畢竟干咱們這行,執(zhí)行力就是第一生產(chǎn)力,只有自己先把制度悟透了,才能說出讓員工信服的話。</p> <p class="ql-block"> 那天在茶水間碰到退居二線的王大哥,他可是公司里出了名的"智多星"。剛打完招呼,他就笑著拍我肩膀:"柳主編最近稿子寫得不錯,不愧是公司的'金筆桿'!"正當我有點不好意思時,他突然話鋒一轉(zhuǎn):"不過你有沒有想過,要是員工心里對制度有疙瘩,光靠喊口號能解決問題嗎?"這一連串的"靈魂拷問",說得我一時接不上話??次夷樇t脖子粗的樣子,王大哥又笑著給我遞臺階:"其實搞企業(yè)文化跟寫文章一個道理,得先把邏輯掰扯清楚,再說到大家心坎里去。"</p><p class="ql-block"> 接著他給我講了個特別有意思的比喻:"要是把你放到解放前的白區(qū),讓你給工人兄弟們寫反抗剝削的傳單,你該怎么寫?"見我滿臉疑惑,他接著說:"關(guān)鍵是要抓住大家的真實需求?,F(xiàn)在咱們做制度宣傳也是一樣,得先弄清楚員工為啥覺得'管得嚴',是擔心考勤太麻煩?還是覺得吸煙點太遠不方便?把這些痛點找出來,再用大家聽得懂的話解釋制度的好處,這不比空喊'遵守規(guī)定'強多了?"這番話真是讓人茅塞頓開——原來企業(yè)文化不是生硬地灌輸,而是要做換位思考的"翻譯官"。</p><p class="ql-block"> 說到興起時,王大哥還跟我分享了他當年做基層工作的"秘訣":"跟員工嘮嗑就得像剝洋蔥,一層一層把心里話掏出來。比如有人抱怨'不讓隨意出門太麻煩',你就跟他算算安全賬:現(xiàn)在門禁嚴了,外人進不來,咱們辦公環(huán)境是不是更安全了?吸煙時間定死了,其實也是幫大家控制煙量,變相督促戒煙呢!"他說得興起,突然又自嘲地擺擺手:"不過我這張嘴皮子還行,要是讓我動筆寫稿,那可就抓瞎了,還是你們文化人厲害,能把道理寫成花兒。"</p> <p class="ql-block"> 這次聊天讓我真是感慨萬千:原來最好的宣傳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溝通。就說最近的新規(guī)吧,智能考勤其實是為了讓考勤更公平透明,門禁系統(tǒng)升級是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吸煙區(qū)的規(guī)劃更是體現(xiàn)了公司對健康的關(guān)注。這些制度背后的"小心思",需要咱們用更接地氣的方式講給員工聽。就像王大哥說的,寫文章也好做宣傳也罷,關(guān)鍵是要把"制度語言"翻譯成"員工語言",讓大家知道每一項規(guī)定都是為了讓工作環(huán)境更舒心、更高效。</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再坐在電腦前寫宣傳稿,心里感覺敞亮多了。我打算把王大哥的"溝通秘訣"用到實際工作中:先去各部門走走,聽聽大家對新規(guī)的真實想法,把那些接地氣的意見收集起來,再結(jié)合制度的初衷寫成小故事、編成順口溜。比如可以寫寫保安大哥每天認真核對門禁的暖心瞬間,或者拍拍同事們在吸煙區(qū)交流工作的溫馨場景——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細節(jié),比任何大道理都更有說服力。</p><p class="ql-block"> 其實仔細想想,公司的每一項制度都是為了讓這個大家庭更好地運轉(zhuǎn)。作為企業(yè)文化的傳播者,我們既要當好制度的"傳聲筒",更要做好員工的"貼心人"。就像王大哥說的,只要把邏輯講清楚、把感情融進去,再嚴格的制度也能讓人感受到溫度。這次和老同事的對話,與其說是一次業(yè)務(wù)交流,不如說是一次思想上的"充電"——讓我明白宣傳工作的最高境界,不是讓大家被動遵守,而是主動認同。</p> <p class="ql-block"> 往后的日子里,我打算帶著這份感悟繼續(xù)深耕:多去一線走走,多聽員工說說心里話,把那些帶著煙火氣的故事寫成有溫度的文章。因為我相信,當制度插上理解的翅膀,當宣傳接上地氣的根須,我們一定能在公司和員工之間架起一座更堅實的"連心橋"。畢竟,最好的企業(yè)文化,從來都不是寫在紙上的條文,而是流淌在每個員工心里的認同與熱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