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野夫</p><p class="ql-block"> 《重修資圣寺》碑文記載:“逮后漢永平,有佛經(jīng)留于中國。至梁唐晉宋,聖聖相傳,教法流行,迄今而不減也。”主要信息是:佛教于東漢漢明帝劉莊時期傳入中國?!捌澱呲糁菽嫌锌ぴ蛔洗?,有縣名大寧,有里乃道教,南接名山焉小神,后有寺資圣,東西據(jù)名山勝水,禪林兆萬福之源,南北臨龍岡虎嶺,喬(橋)木顯千祥之木。殿宇森聳,起人心之敬畏;圣像非凡,度遠近之眾生?!钡烂髁速Y圣寺獨特祥瑞的地理位置,以及殿宇、圣像宏偉非凡的氣度?!跋扔诖笤獓猎拍暾鼗病!贝笤獓?,即元朝(1282年)開始修建。大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10月)重建。</p><p class="ql-block"> 從書本里得到的東西,似乎總感覺沒有親眼目睹實物會更讓人感觸。</p> <p class="ql-block"> 恰逢新聞中心組織“大河文明 山水大寧”采風活動,乙巳年四月初,離縣城向西四十里,經(jīng)北桑峨折轉(zhuǎn)向南,繞南桑峨向東一路爬行模范科山巔,再斜坡下行至太古鎮(zhèn)(原徐家垛鄉(xiāng))與曲峨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行政分界線內(nèi)史溝西側(cè)山澗,資圣寺便隱藏在名山小神(二郎山)的胳肘彎里?!吧钌讲毓潘?,托體同山阿”。殿宇據(jù)龍岡虎嶺,名山環(huán)繞,圣泉漱玉,此乃古人識得風水的大氣運也。同時也反映出古人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p> <p class="ql-block"> 山門是資圣寺的門面,那氣派當然不能小視。</p><p class="ql-block"> 資圣寺山門,坐東向西,高約四米有余,寬約2.5米,門洞狹小,僅容一人過行??梢姺痖T清靜之處,不同于紅塵市井。山門青磚壘砌,歇山頂挑檐,琉璃瓦封頂,挑檐與頂脊有“龍形脊獸裝飾”,融鏤雕,浮雕為一體,手法嫻熟,神態(tài)逼真。磚雕門匾“脫塵處”;虎頭楹聯(lián),上聯(lián):寺院有塵清風掃,下聯(lián):佛門無鎖白云封。字體圓融,筆法老道,足以見證滿銀法師的良苦用心,以及能工巧匠的嫻熟技法。可惜上聯(lián)已毀,下聯(lián)殘缺,山門塵土常年堆積,過門也得屈尊俯身??磥硭略河袎m,清風也難以招架了。</p> <p class="ql-block"> 過山門,向北而行,見得資圣寺院落,正殿坐北朝南,東西長約為16米,三間青磚窯洞,寬約為3米,窯深7米;正殿上方建有佛母殿,從散落在地面的殘磚瓦片看,佛母殿應為歇山頂挑檐建筑,磚木架構(gòu),這不過是筆者的臆斷,歷史真相還需考古專家進一步考證。東西配殿均為砂巖石壘砌,四孔枕頭窯洞,南北長約16米,窯洞寬不足3米,深約為5米。與正殿中軸線10余米建有韋陀殿一座,形制與山門相當。韋陀背面正中原有彩繪龍騰雕塑圖案已毀,殘缺龍頭被喜好文物者擱置在東面窯洞;正面匾額、楹聯(lián)均被盜取。歷史難以還原,但從寺院殘存的遺跡可以斷定,資圣寺建筑考究,規(guī)模宏大。</p> <p class="ql-block"> 資圣寺建筑考究,考究在哪?</p><p class="ql-block"> 資圣寺的山門建筑、韋陀建筑、磚雕、楹聯(lián)有考究。但從寺廟建筑形制上看,一點不考究。古代寺廟建筑山門、韋陀、戲臺、正殿一般應在一條中軸線上,而眼前看到的資圣寺,山門與韋陀、正殿恰恰相反。觀察地形,探秘真相,資圣寺南北長約百十米,東西長越五十余米,難道是地理環(huán)境所限嗎?</p> <p class="ql-block"> 移步向南十余米,見得兩座石碑,一座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重修資圣寺碑記,另一座是立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重修道棠寺恭贈住持碑頌》。為何一座寺院會有兩種命名?我想還是于資圣寺修建形制有關(guān),或者說于資圣寺香火興盛有關(guān)。</p> <p class="ql-block"> 資圣寺雖隱藏在深山密林,但通往資圣寺的路,古時屬于過往吉州的“官道”,也是商賈云集的驛站,資圣寺每年七月十五有廟會,自然信徒云集,香火不斷。有廟會,自然少不了戲臺,戲臺與寺廟正殿的結(jié)合,迎合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元素,也使得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得到完美的融合,真正實現(xiàn)了“酬神”與“娛民”的施政思想。而資圣寺建造時,缺的就是戲臺,如何彌補這一缺陷?猜測,當時寺院住持觀察了寺廟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就在寺廟正殿東北角另建一個主殿和戲臺,現(xiàn)在遺留的主殿和戲臺遺址,可以證明這一點??蓱蚺_的建筑明顯高于資圣寺正殿,這樣的寺院建筑形制在古代稱為“倒馱”?!暗柜W”引申為“道棠”,我認同張新生老兄的觀點,如此命名與地方方言有關(guān)。資圣寺特殊的建造形制,使得“資圣寺”就這樣順理成章的演變成了“道棠寺”,這也許是佛廟始祖都難以料到的吧?</p> <p class="ql-block"> 在即將結(jié)束采風之時,作協(xié)副主席李曉豫講明,戲臺左側(cè)還有坐東向西的三孔磚面土窯洞,隨即喜好者蜂擁而至,南面一孔略小,卻出乎意料發(fā)現(xiàn)一座石碑,《重修資圣庵碑記》提到金代貞祐年間(1213-1217)資圣寺因戰(zhàn)火灰燼。這一發(fā)現(xiàn)推翻了資圣寺“先于大元國至元十九年肇基”的碑刻記述,也把資圣寺的歷史向前又推進了至少65年。</p> <p class="ql-block"> 歷史就是這樣讓人撲朔迷離,要不文化使者怎能在歷史大河中沉迷。資圣寺的歷史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5年4月11日初稿完稿于逸士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修改于4月12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感謝文友王政、馮宇寧提供精美圖片!</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個人簡介</p><p class="ql-block">張志強,筆名野夫,男,1967年7月生,山西大寧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作協(xié)會員,大寧縣作協(xié)主席?!蛾克乃嚒分骶帯V猩⑽募队H情樹》《梧桐樹》《行走山水》。散文、小說多次獲國家級獎項。</p><p class="ql-block"> 手機號:13753729863,地址:山西省大寧縣文聯(liá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