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農(nóng)家紅薯面美食</b></p><p class="ql-block"> 李合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農(nóng)村里,人們習慣地把“紅薯”叫成“山藥”,也許“紅薯”是書面語言,而“山藥”是口語的緣故吧!都覺得叫“紅薯”別扭、繞口,不如叫“山藥”聽起來更入耳。</p><p class="ql-block"> 過去莊戶人家種山藥特別多。等秋后收獲之后,人們除了把山藥窖儲存滿之外,還要把多余的山藥擦成山藥干(片),曬干。再在村里最原始的粉碎工具石碾子上推成面,家庭主婦就變著花樣做各種各樣的飯食,供家人享用。在我家,母親常做山藥干面干糧、窩窩頭、饸烙、大包子和和成團面用刀在開水鍋里削山藥干面片。</p><p class="ql-block"> 在春天里,母親用山藥干面做的最多的飯食就是蒸山藥干面的大包子。為了讓全家人吃好、吃飽,母親常用的餡兒就是槐花加豬油渣子的那種。</p><p class="ql-block"> 每當春暖花開,槐樹上的槐花盛開時。母親就爬上房頂,用竹竿鉤子從槐樹上鉤下一些槐花,給我們蒸山藥干面槐花豬油渣子餡兒大包子吃。</p><p class="ql-block"> 吃山藥干面,必須配點榆皮面(就是把榆樹的樹皮剝下來曬干磨成的面)。榆皮面與面粉混合,有增加面食的黏性和口感作用。母親醒著剛和好的面的時候,又把從樹上鉤下來的槐花清洗干凈,放到鍋里用開水焯一下,撈出淋干水分,待用。</p><p class="ql-block"> 接著母親把豬油渣子從瓷壇子里倒出來一些放到案板上,用菜刀剁碎、剁爛,放盆里,再放上蔥姜沫,香油、五香粉、醬油、食鹽,為了吃起來香,再放一點點豬油(也就是葷油、豬大油)等,攪拌均勻。 </p><p class="ql-block"> 這時,焯過水的槐花已經(jīng)把水淋干了,也放在案板上剁碎,然后再放入豬油渣子盆里,再次攪拌,使槐花與豬油渣子餡兒充分混合,備用。</p><p class="ql-block"> 包子餡兒也做好了。母親就開始捏大包子了。把和好的山藥干面面團在案板上搓成直徑約三四公分的長條,再剁成比核桃稍大點的面劑子,每個劑子沾上些干補面,搟成直徑十多公分的面片兒。左手拿起面片,右手放餡兒,雙手合攏,手指捏緊面片邊緣,一個皮薄餡多的水餃形狀,但比水餃大很多的大包子就包好了,再次醒十來分鐘。</p><p class="ql-block"> 待全部包好之后,開始下一個程序:上鍋蒸。首先在大鍋里放上三四瓢涼水,放上籠屜,籠屜里放一塊兒濕氈布,鋪好。把包好、醒好的大包子一個個放入籠屜里排列好,蓋上鍋蓋。把事先準備好的干木柴點火,開蒸。等大火燒開鍋之后,繼續(xù)用中火蒸十五分鐘左右,就可以出鍋了</p><p class="ql-block"> ?;鹨院?,掀開鍋蓋,槐花摻雜著豬油渣子的香味、甜味撲鼻而來,看似黑黝黝的,一個個還都透著亮光的山藥干面大包子就出鍋了。</p><p class="ql-block"> 母親說,這種槐花豬油渣子大包子要趁熱吃,才能吃出獨特別樣的風味。母親一邊說一邊從鍋里拾起大包子遞給我們弟兄三個吃?;被欠N沁人心脾的獨特甜味摻著豬油渣子的香味,順著我們的舌尖一直流入心田,其妙不可言的滋味,只有親自品嘗才知道。我們品嘗著母親親手做的大包子,那真是一種享受,一種幸福。這種槐花豬油渣子餡兒大包子,假如想弄個商標的話,“母親牌”非她莫屬。</p><p class="ql-block"> 槐花謝了之后,母親又用山藥干面蒸窩窩頭給我們吃。母親把醒好的山藥干面團搓成條,切成均勻的小劑子,每取一個小劑子就放入左手掌心,左手五指并攏,右手大拇指沾上干粉,把面團頂端戳個小孔,邊轉(zhuǎn)動邊整形,做出窩窩狀,倒過來放入籠屜上再次醒發(fā),鍋內(nèi)水開后蒸15分鐘即可。這種窩窩頭剛一出鍋,表面同樣都是又黑又亮的,讓人垂涎三尺。 </p><p class="ql-block"> 母親又把少許豬油倒進鍋里,炒點蘿卜干絲或醋溜白菜,再盛上一碗小米粥,就可以美美的享受帶有農(nóng)村地方特色的美食了。簡單的炒菜、黑亮的窩窩頭或大包子、金黃色的小米粥,那真是色香味俱全,完全可以成一頓美餐。</p><p class="ql-block"> 而這些剛出鍋的窩窩頭,如果再想加工的更美味、好吃一點,就可以趁熱拿去村里的石碾子上推壓成薄薄的面片,帶回家后放案板上涼涼,用菜刀切成細細的長條,配上香菜雞蛋湯,那就是另一道美味大餐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冬天,氣溫下降,母親把山藥干面提前和好,在煤火灶臺上醒二三十分鐘后,用菜刀在開著水的鍋里一刀一刀地削山藥干面面片,就像現(xiàn)在做刀削面師傅們那樣的動作削面片,只不過母親把面團是拿在手心里的,不像刀削面師傅把面放在胳膊上削。母親每削一兩個面團,就把煮熟的面片從鍋里撈出來放入幾個大碗里,面片不需要過水,加點豬油,少許食鹽,一點香菜、蔥花和自己做的甜面醬,一小勺熱乎乎的西紅柿雞蛋鹵,用筷子攪拌均勻,碗里的面片粘稠粘稠的,就可以開吃品嘗了。那時我們弟兄三個都搶著吃,不等下一鍋煮熟,我們碗里的面片早已下肚碗也見了底。那時吃起面片來就是一個“香”。</p><p class="ql-block"> 除了削面片外,冬天里吃一頓山藥干面饸烙,也是不錯的美食,只看著燒開水冒著熱氣的大鍋之上架起的饸烙床,就會食欲大增,吃飽饸烙后身體暖暖的,驅(qū)寒解飽又開胃。</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母親也過了古稀之年,做山藥干面美食也少了,偶爾做一次也是讓我們子女吃個稀罕,卻沒有了過去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餐桌上和它見面的機會了。 但有母親在,我們就能品嘗到兒時的味道,這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感謝母親,感謝母親粗糧細作的各種美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