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占婆塔

<p class="ql-block">越南芽莊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占婆古都“Kauthara”核心區(qū)</span>,河海交界的漁港岸邊,銅島山頂上屹立<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千年</span>飽經世事的塔群。我們住的酒店與它隔水同框,傍晚看到它與芽莊母親河(丐河)上的影村橋和入??谔幍年惛粯?,燈光璀璨霓虹閃爍通宵達旦。那漁船出海平安龍旗耀眼奪目,漁業(yè)豐收滿載歸巢,船員一定不會忘記回拜主塔里供奉的“天依女神”——心中媽祖。</p> <p class="ql-block">一帶一路,鄭和曾經到過的地方,我也相約古占婆城駐錨。隨旅游團小憩體驗現在的越南慢節(jié)奏生活,品貓屎滴漏咖啡;吃特色海鮮火鍋,喝中國二鍋頭;聽如同媽祖的故事,回顧千年古占婆歷史。歷史滄桑一覽無遺,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山腳下是占婆塔的廟門,門眉白底黃字帶音標的拉丁文“THAP THIEN-Y THANH-MAU”譯:天依女神廟塔(俗稱占婆塔)。門樓上方呈現拱形荷花尖頂,內鑲墨砂巖石,石兩側浮雕蛇、龍與海浪圖案,中間凹雕一凈瓶,寓意漁海平安。五重檐疊式門樓尖頂,每層都有向外挑出的門樓檐,典型東南亞地區(qū)宗教文化建筑的特征,體現了占婆古國工匠的智慧和技藝。奇數層數喻示九五之尊,曾為皇家寺廟園林。</p> <p class="ql-block">受印度教影響占婆人在這里建塔,印度教的山門叫做坎迪班塔(Candi Bentar)?,由兩半對剖的直角三角形組成,銳角朝天,短邊著地,造型像一個中文的“山”字,山門迎東。傳說巴厘天神為了眾生出行方便,將擋在前面的大山劈開兩半,形成一道大門。很顯然,占婆塔的印度教山門早已不復存在?,F在的山門是依占婆主塔門樓改建而成。山門形式的變化,說明了本土神祇通過“印度教外殼”實現信仰存續(xù),再以“越南內核”融入現代生活。</p> <p class="ql-block">踏進山門步入了神仙境界,心生敬畏。開門見山,一座蔥郁小山丘率先映入眼簾,柔和蜿蜒的山路上,有枝繁葉茂參天古樹為你遮蔭送涼,滿坡青草與鮮花肆意生長 。丘頂,那座古樸的主塔靜靜佇立,塔身造型爬滿歲月的痕跡,卻依舊穩(wěn)穩(wěn)守望著整個芽莊。我與它對視良久,感覺垂直高度不過百米,丘下正面依山規(guī)劃并沒有其它房屋。不由得佩服古占婆人將精巧園林盡設在這風水寶地。聽風過林梢、葉落空階之聲格外清晰,滿坡謐靜。在這里被凈化了的心靈覓到久違的安寧。</p> <p class="ql-block">沿著青石板路依坡而上,一條中軸線路直達山頂主塔,左右兩條輔路曲徑通幽至頂,園區(qū)不大一目了然,感覺無需再翻譯越文標示。此時,我環(huán)視四周沒見廟塔導游、講解、介紹等服務人員。我們的中國領隊、越南導游和越南翻譯三人也不知道去哪里了。還好,參觀廟塔的禁忌及注意事項,都在來的路上了解記住得比較清楚。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問題還是不可避免地出現??吹胶芏嗳嗽谀抢锱恼?,20個長短粗細不一樣的磚石柱屹立在眼前,中間還供奉香火。從人們pose的姿勢看得出來,那些游客都和我一樣,并不知道這些柱子立在這里是做什么用的,手機無信號無法翻譯。只能是先拍下照片,然后請越南翻譯講解,再聽故事。瞎子摸象一般的參觀,有些行為可能會欠妥,但絕無冒犯之意,默念各路神仙海涵,原諒本人的無心之失。</p> <p class="ql-block">越南公元前214年歸屬中國行政管轄,稍后雖脫離中國的直接統(tǒng)治,但仍與中國維持一定的藩屬關系。直到1945年胡志明宣布越南獨立后才正式劃清與中國的關系。漢字曾在越南使用長達1800年,獨立后,漢字改為小語種的拉丁文,這種“國語字”是由法國傳教士設計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p> <p class="ql-block">占婆地區(qū)在公元前214年也是屬于中國領土。東漢末年,192年占族人區(qū)連(也作區(qū)達或區(qū)連,又稱釋利摩羅)殺死漢朝日南郡象林縣令,建立占城國,629年占人自稱占婆國,1697年滅亡(有說,越南明命帝在順城鎮(zhèn)改土歸流,占城人的國家完全滅亡是1832年)。</p><p class="ql-block">此圖片來自網絡。</p> <p class="ql-block">占婆國早期信仰印度教,主要供奉濕婆(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大多數的原有舊神,都被印度教諸神所代替,也有將占婆國王名字加在印度教神像之上,供奉在廟塔里。原“天依女神”(民間“媽祖”),便與婆羅門教里的大自在天(早期濕婆)之妻所取代。占婆國后來一段時期改奉佛教,再到后期,人們開始改奉伊斯蘭教?!疤煲琅瘛眳s是一直供奉至今。</p> <p class="ql-block">在印度教中,濕婆兼具創(chuàng)造與毀滅的雙重性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占婆也是以“濕婆林伽神”崇拜為一體</span>。濕婆是印度教中極為重要的神祇,直到現在印度教在印度的信奉率占總人口的80%左右,長時期以來有關他的故事很多。?傳說濕婆禁欲把自己的男性生殖器割下來扔到岸上,人們稱之為“林伽”,對其崇拜至極供奉為“濕婆林伽神”。公元前200年左右,林伽最初的各種塑像和石像開始出現。印度教盛行擬人化的物神崇拜,全國各地濕婆廟宇和家宅濕婆神龕主要供奉林伽,拜人形濕婆像的卻較少。</p> <p class="ql-block">照片里這些被供奉的磚柱,原來是濕婆林伽神。無知的我忍俊不禁捂住肚子,不用問,印度古代的史籍《往世書》里有記載,認為林伽(梵語:?li?ga?)“標志”的意思,是宇宙的起源。《室犍陀往世書》尊林伽為宇宙的最高存在,主宰宇宙的創(chuàng)生與末日,萬物融入林伽。崇尚與林伽有關的各項事宜,沒有禁忌。根據所做努力的性質,濕婆神會于任何地點賜予福報,心誠則靈,任何虔誠獻與林伽神的東西,都將實現至高目標。崇拜林伽成了印度教寺廟膜拜濕婆的標志,東南亞很多印度教的寺廟都供奉林伽。</p> <p class="ql-block">神話傳說在宇宙肇始之際,毗濕奴和梵天巧遇濕婆(印度教三大主神)巨大的林伽,于是雙方分開,前往尋找林伽的起點與終點。毗濕奴變成一頭野豬,不斷向下挖掘;梵天則變成一只天鵝,向上飛翔尋找。找不到目標,毗濕奴只好放棄,在濕婆面前跪下,表示濕婆才是宇宙真實的梵。但梵天并不輕言放棄,他不斷地飛翔,直到發(fā)現露兜樹花。由于梵天不甘示弱,他要求露兜樹花替他作假見證,說梵天已經發(fā)現林伽的起點。此時,全知的濕婆動怒了,詛咒了梵天,使他不被三界眾生所崇拜。但濕婆卻祝福了毗濕奴,說他將得到和自己一樣的崇拜。因此,濕婆的林伽代表“吉祥的宇宙大神的標志”。根據印度教的思想,宇宙的創(chuàng)造、維持以及毀滅都出自同一位神,那就是象征性代表濕婆神的林伽。</p> <p class="ql-block">看著這些林伽,我陷入了沉思,想起隨團導游在車上講解時說過一句話,“一個有信仰的民族應該壞不到哪里去”。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仔細的分析道理深奧??戳擞司幾氲摹秾嵱描笥⑥o典》,對林伽一詞下有另外十七種定義。我從沉思中走出來,對于古占婆不同文化背景,宗教相關概念和定義,感覺應該保持尊重和理解,避免輕易進行主觀批評或抵制。包括印度教中“林伽”等概念都有著深厚的宗教內涵、文化意義和信仰背景,因為在其宗教和文化體系內對于信徒來說是非常神圣和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離開林伽供奉區(qū),上一個比較陡的坡就到了山頂。立定觀覽別有天地,約有三四個足球場那么大。北緯12度熱帶,頭頂太陽30多度的氣溫,小山頂上清風送爽沁人心脾。周圍點綴很多東南亞風格的紅沙陶器、陶俑,另有一番情趣。</p> <p class="ql-block">塔前太陽光線太強不好拍照,我繞到西邊清楚地看到排列著一個比一個大的三個廟塔。西北角第二排一個較小一點的塔,塔高也有20米左右獨立在后面。據說原來這里一共有九座塔,現在只剩下這四座坐西向東的印度教磚塔。再往西第三排是幾間平房展示廳?,F有的五個建筑,如果走馬觀花很快就能轉過來。</p> <p class="ql-block">高高在上的廟塔圣地周圍,<span style="font-size:18px;">花草樹木郁郁蔥蔥,</span>一座靈動的小假山瀑布如練,飛珠濺玉。池塘碧水潺潺,游魚自在穿梭,梵音裊裊,融神靈與自然天地,體悟自然的深邃與生命的澄澈,魂魄此時得到了凈化。</p> <p class="ql-block">占族婦女傳統(tǒng)服裝仍保持民族特色,通常包括傳統(tǒng)長衫、里裙和披巾。傳統(tǒng)長衣在占族語中叫做“奧卡美甘”(Aw kamei Cam)。其所用布料豐富多樣,包括薄紗、絲絨、抽紗等。占族傳統(tǒng)長衣為套頭服裝,衣領為圓形或心形,兩側不開叉。長至或長過膝蓋的叫“奧踏”(Aw tah)。長至腳跟的叫“奧鐸巴翁”(Aw dwa baung),奧鐸巴翁為緊身服飾,腰部有開縫,鑲嵌著一排子母扣,穿時緊緊裹著腰部,穿奧鐸巴翁的時候里面要搭配裙子,有時還會配上兩條互相交叉被稱作“塔雷卡巴”的腰帶。越南現代年輕女孩穿的是奧黛(Ao Dai),越南的國服?。</p> <p class="ql-block">呼的傳來梵音樂器聲,驚鴻一瞥:廟塔檐下,廢棄塔基紅地毯上,一場小形演出開始了。古老的吹打樂器音色特殊,讓我空靈產生對天地神靈的敬畏。“Dao Loan”(嗩吶???)演奏者頭上戴著紅絨帽,展現傳統(tǒng)服飾傳承,大概也象征著演奏者的身份和地位。后邊兩人布巾纏頭,身穿沙籠,操持兩只桶型雙面鼓,鼓面直徑大小不同。鼓槌擊大鼓面,鼓聲渾厚,能讓人聯想到金戈鐵馬擂鼓殺場的冷兵器場面;左手指彈打小鼓面,鼓聲委婉,像是在敬神祭祖祈求國泰民安。襯托著小嗩吶的歡快節(jié)奏,和旋撞開古代占婆時空場景,感受到了古人戀神、愛神,依神而棲豐富多彩原生態(tài)人與神之間的藝術生活。</p> <p class="ql-block">演出場地有幾座石碑,其中漢字石碑有刻《天依仙女傳記》,由順慶巡撫阮威率眾官于嗣德二十四年所立。上面記載著有關廟塔的一些記事。</p> <p class="ql-block">演出古代祭祀活動的一段少女舞蹈——天依女神舞,我是這樣理解的。三十六弦琴過門,渲染制造出神秘氣氛。站臺前二后三呈現廟塔門形狀,前二為左右門神,后三為左右護法,中間手持黃扇的漂亮女孩為天依女神(黃顏色在越南一般代表皇權或者神權)。演員單膝跪拜、雙扇合十行祈禱禮,獨特的靈舞開門。頭頂陶罐下山于丐河取圣水,登上漁船升紅色龍旗出海,婀娜多姿重復搖櫓把舵劃船的動作?!袄卟ā保ㄐ陆疅嵬咂眨┯朴?,鼓聲陣陣。把現實世界帶入超自然世界互為交匯,那海藍服裝映射著深海的顏色,為了避開潮浪,做挺胸提胯似跳浪的動作,觀察到座落蓮花之上(扎頭發(fā)白色紗絹)<span style="font-size:18px;">頭頂神靈(陶罐)</span>,喻示人與神之間的聯系,黃扇端平海浪伏波。一列五人平安碎步,頂舉豐收果實(陶罐),環(huán)繞形成圓圈,朝拜中心持黃扇者——天依女神。整套動作如形云流水令人賞心悅目,舞蹈動作神秘、莊重,展現古占婆人日常生活和勞作離不開信仰文化。</p> <p class="ql-block">看過舞蹈,我開始參觀廟塔。先看小的后看大的主塔,注意到第一排第一座東南角廟塔的正面有修葺的痕跡,甬道門頭上凹進去的佛龕空空如也;桃形塔樓璇頂外墻上的雕像被取走,只留下那高大身軀斑駁的影子印在墻上。根據越南文化部門及法國遠東學院(EFEO)的考古報告,這座小塔被標注為“伽內什塔”,象頭神伽內什(Ganesha)<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濕婆與妻子帕爾瓦蒂的兒子,</span>其宗教屬相無疑,其他小塔多圍繞濕婆家族展開。</p> <p class="ql-block">記得導游說過四座塔不能亂拜,在這座小塔可以祈求財神保佑發(fā)財。我虔誠的光腳走進塔內,供桌前擺放著一個像石磨形狀的石刻,盤口向右有一直線凹槽,盤中間凸起圓形石柱,端詳一下不知何物。供桌上一位坐神,雕刻的石材也是墨色沙巖。雕像的面部線條硬朗,眉骨突出、鼻梁高挺、下頜輪廓分明,顯示了剛毅、莊重的男性。<span style="font-size:18px;">黃袍加身、</span>紅色背景幕布繡龍紋為越南京族文化符號(龍象征皇權與神力),說明此神已融入越南本土信仰體系。“?NG ??C ??n Anh”,越南語意為“德高望重的獨英長者”,指向地方化神祇或英雄祖先(如同關公財神)。由于對那尊石墨狀的雕塑不了解其含義,沒有貿然的禮拜。</p> <p class="ql-block">出來后繞塔,看到滿目瘡痍,搖搖欲墜的真實塔姿,它猶如被剝掉鱗片而受傷的龍頭,直觀的完整性已不復存在,千年前的梵音似在磚縫間流淌轉化成為血痂。風蝕的浮雕里舞女裙裾未歇,斷裂的檐角仍托著亙古信仰,它堅忍不拔依然在越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頑強地存活著。</p> <p class="ql-block">求姻緣的塔高了許多,雙層塔基,中間空隙通風避潮。正門接甬道進塔,塔基四角立八只小一點的林伽。哥特式建筑的塔頂四面呈三角形,弧線狀收窄合攏,頂尖為林伽造型。整體建筑勾勒出靈動與穩(wěn)健,門樓等弧線及塔頂三角形,引體向上設計帶來高大的視覺沖擊充滿活力,給人神秘又莊嚴之感 。</p> <p class="ql-block">其它三面墻均有火焰形門樓影背,五重檐疊式尖形拱券,每層都有向外挑出的門樓檐,中間凹進去的佛龕寶物被移除,門樓框內應該有的造像也不見了,門樓口兩側各一碩大的林伽。</p> <p class="ql-block">走進塔內看到和第一塔樣子差不多,定睛望去,這尊坐神頭戴“火焰冠”,應該是濕婆。供桌下的石雕作品那個光頭多刻了一道曲線。至于這個石雕有必要說一說,簡單地說,印度教把男人的生殖器叫林伽(linga),把女人的生殖器叫瑜尼(yoni),林伽和瑜尼的交合便是瑜伽。以女性的內部視角從里往外看,模擬出林伽頭部形象雕刻成像。林伽和瑜尼一起體現了印度教哲學中的陰陽平衡和萬物生成的理念,被當做宇宙各種表相下陰陽結合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另外,在宗教儀式中,林伽崇拜被稱為“提婆羅阇”(Deania),即水從林伽頂部淋下,流經林伽,再從瑜尼水口流出,成圣水包治百病、無所不能的靈水??。這種儀式彰顯對濕婆的崇拜,也反映了古代占婆國王權力的象征,樹立了神王合一的濕婆林伽崇拜??。</p> <p class="ql-block">占婆塔園區(qū)靜水環(huán)境種植的粉瓣蓮,綠色蓮房結構清晰、表面密布含種子的突起,品種為亞洲蓮/印度蓮(Nelumbo nucifera)。第一次見到這個種類的蓮花,有些好奇隨手拍了下來。很自然的蓮花,周期性開花結果呼應印度教“毀滅-重生”的宇宙觀,強化廟塔神圣氛圍。</p> <p class="ql-block">主塔后面西北角有一座規(guī)模不大的塔,是信眾求子的廟塔。</p> <p class="ql-block">甬道邊石雕大概率是濕婆的冥想像,體現占婆印度教“動態(tài)(女神)-靜態(tài)(濕婆)”的二元神性結構。其簡樸坐姿與深灰質感,既承載著修行哲學的深邃,也映射出占婆工匠“以形寫神”的藝術智慧。蛇形項鏈或手持法器,鼻下男須,基座裝飾方形瑜尼,可以確認是濕婆身份。進塔龕內<span style="font-size:18px;">供桌上并無它神,</span>只見林伽正中雕刻著兩層相迭盛開的蓮花承戴在林伽<span style="font-size:18px;">供奉</span>。印度人還管男人的生殖器比喻為金剛杵,把女人的生殖器比喻為蓮花。因此,占婆人把被崇拜的林伽,形象地加雕飾兩圈蓮花。蓮花,在印度文化的語境中,就是指女性的生殖器,并非是后來所指的潔凈,空性,佛性,莊嚴神圣什么的無知的脂粉話。就如同瑜伽根本不是指健康一樣。</p> <p class="ql-block">據說,結婚的夫妻來廟塔拜神的同時,若求愿得一子,就摸一摸“林伽”,而求女就摸一摸“瑜尼”,要是想生龍鳳胎的就一手摸一個。比對一下,還是林伽光亮一些。</p> <p class="ql-block">蓮花在印度教中代表創(chuàng)造與再生,用于供奉神靈或裝飾宗教場所,字面文化比較好理解。占婆文化中蓮花的具體用途,也隨印度教那種特殊儀式使用,強調蓮花在印度教儀式中的角色,顛覆了我的三觀!</p> <p class="ql-block">占婆塔主塔?,F存最古老的塔樓(主塔)約建于781年(占婆國王哈里瓦爾曼一世時期),后續(xù)塔群在11-13世紀陸續(xù)增建。考古發(fā)現顯示,此處早在7世紀已有木質神廟,后毀于戰(zhàn)火。目前保留的4座磚石塔為占婆王國晚期(13世紀前后)重建成果,融合了占婆本土與高棉建筑風格。主塔祭祀楊婆那加(Yan Po Nagar)尊稱“天依女神”民間稱“天依阿娜女神”——占婆文化中的創(chuàng)世女神與大地母神。</p> <p class="ql-block">現存主塔高約23米,共4層,原為7層,上部損毀,逐層收分形成階梯金字塔式輪廓。頂層開小窗,每年夏至日光直射祭壇中心,強化“神人交感”,自然實現光線聲音空氣流通以及溫度控制。方形臺基邊長約20米,以砂巖砌筑防潮層,適應海濱濕潤氣候?;裼猩衽D系希∟andi)與摩羯(Makara),分別代表濕婆坐騎與水神坐騎。采用占婆特有的薄型紅磚,磚縫以棕櫚糖混合樹脂粘合,無灰漿痕跡。門框、楣石、神像等關鍵部位用砂巖雕刻后嵌入磚體,抗風化能力顯著。側柱浮雕楊婆那加女神,頭戴多層寶冠,手持蓮花與海螺,足踏浪花(象征護佑航海)。</p> <p class="ql-block">天依女神廟塔正門楣石雕刻濕婆(Nataraja),呈宇宙之舞姿態(tài)。濕婆頭戴“火焰冠”,單曲腿站立,腳踏神牛,上身裸露,腰系獸皮,身纏眼鏡蛇,半女之主相,前兩臂作印度教典型的姿勢,發(fā)髻中有水線,脖頸上環(huán)繞長蛇,胸前掛有骷顱串光著腳翩翩起舞。三只眼睛睜開,分別洞察過去、現在和將來。四只手臂輕輕舒展,后兩臂卻顯現出毗濕奴(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妙見神輪和蓮花”,寓意是什么?下面我們聊聊這件有趣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照片里可以看到門楣上的浮雕,反映了東南亞印度教王國在藝術與思想上的獨創(chuàng)性。浮雕圖案融合濕婆(Shiva)毀滅與毗濕奴(Vishnu)維持兩大象征元素,使印度教宇宙二元性統(tǒng)一。暗示兩種神力的結合——毀滅與維持共同維系宇宙動態(tài)平衡。濕婆“半女相”通常體現其與妻子帕爾瓦蒂(Parvati)的陰陽合一,此浮雕佐證占婆天依女神就是帕爾瓦蒂替身(濕婆妻子有100多個名字)。印度教接納天依女神為印度教神祇之一,與占婆海洋文明、自然崇拜的本土化適應,形成“三位一體”的元素擴展,展現了占婆文化中印度教神性融合的獨特表達。</p> <p class="ql-block">我走進塔門,3米狹長甬道過后是看不到頂的側塔。首先入眼的是一只紅色雙面鼓,鼓面涂紅色象征祭祀之火與血液的靈性力量,白色尖端則暗示陽光的純凈與輻射能量,花瓣狀及整個圖案延伸融合盛開的蓮花意象。強化女神作為豐饒母神的形象,將占婆人對生與死永恒節(jié)律的敬畏凝固于雙面鼓之間。鼓的后邊供奉著濕婆“林伽象征”石雕。頭頂圓柱形石雕(林伽)底座為方形瑜尼,濕婆的抽象化身。作女相雙手合十禮拜,旨在剛柔并濟的信仰體系。引信徒崇拜“母神庇護”、海洋守護、占婆信仰的核心——天依女神。主塔門前東南角見一石雕護法神,以威猛猙獰、怒目圓睜、獠牙外露,傳遞超自然的威嚴,讓人感覺神力不可直視。進主塔,天依女神正襟危坐寶相莊嚴。女神石像為復制品,原物藏于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天依女神供桌南側座椅上,有神像身穿黃色華麗服飾,有復雜花紋和閃亮裝飾,頭戴金色頭飾,面男相。根據印度教和占婆文化的融合,Po Nagar有時被視為濕婆的配偶,因此旁邊被供奉的神像可能是濕婆。天依女神供桌旁擺古老石象,印度教中,大象象征智慧、好運和破除障礙。大象在東南亞文化中也常被視為吉祥、力量和穩(wěn)定等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側塔里舉目看到,主塔門楣的匾額「天依古塔」四字,「天依」直指占婆王國核心信仰女神波那加(Po Nagar),其越語音譯為Thiên Y A Na(天依阿那),被越南人奉為庇佑航海、農耕的母神。"天依"即是對這位占婆女神的漢化尊稱。匾額上"古"字,暗示女神信仰自占婆時代延續(xù)至今的傳承。側塔墻分別掛有兩幅牌匾,其中“護國庇民”題刻時間為“保大十一年仲秋月吉日立”(保大十一年即1936年),屬越南末代阮朝重修時所刻,牌匾漢字筆法剛勁,屬阮朝官方文書體。是越南漢文化圈與占婆信仰交融的典型例證。另一側墻上的牌匾“洪仁普濟”。溯源 “洪”字暗合占婆女神波那加(Po Nagar)的越化尊稱Thiên Y A Na(天依阿那),取“洪大無邊”之意,呼應其作為海洋女神掌控潮汐、護佑航海的原始神格。“仁”字是漢文化對神性的倫理化轉譯,將女神暴烈護法的印度教性格(如《林伽往世書》中濕婆之妻迦梨的毀滅性)柔化為儒家式“仁德庇世”。 “普”對應女神信仰的泛海性——芽莊自古為占婆重要港口,女神被漁民、商旅奉為“萬船共主”。 “濟”則體現神職的佛教化(如觀音菩薩“普渡眾生”概念的嫁接),賦予其救苦救難、祛病賜子的世俗功能。主塔正門門側楹聯「瓜山彰美 肆鑫化」?!腹仙健梗夯蛑杆阢~島山(Núi Cù Lao),以象形隱喻女神坐鎮(zhèn)山巔護佑芽莊海灣;「肆鑫」:取"鑫"字三金疊形,借漢字吉祥符號祈求香火鼎盛、財源廣布;整體暗含"女神顯靈于山,福澤廣被四方"的民間祈愿,體現漢越宗教符號的創(chuàng)造性糅合??上?,另一門側的對聯視頻沒有拍清楚。</p> <p class="ql-block">見到“天依女神”的第一感覺:這不就是福建的媽祖嗎,親切感油然而生。天依女神(Thiên Y A Na)的原型是占婆古國(甚至更古老)的本土母神楊婆那加(Yan Po Nagar),其信仰根源融合了東南亞原始母神崇拜與印度教帕爾瓦蒂(Parvati)神格,形成獨特的“文化混血”神系。原始母神(印度教前時期),占婆先民(南島語系族群)崇拜的大地母神,司掌土地豐饒、海洋安全與部族繁衍。那時常以蛇神(娜迦)或浪花女神形象出現,呼應芽莊沿海族群對海洋的依賴與敬畏。印度教融合期(2-15世紀),占婆接受印度教后,將楊婆那加與濕婆配偶帕爾瓦蒂/烏瑪(Uma)等同,賦予其“雪山神女”屬性,同時保留本土海洋神職。創(chuàng)世神話重構:占婆史詩稱楊婆那加用沉香木與黃金創(chuàng)造山川河流,象征其對自然與文明的“雙重護佑”。越南本土化(15世紀后),占婆亡國后,越南阮朝將其納入“越南神譜”,改名天依阿娜(Thiên Y A Na),強調其“跨族群庇佑者”身份。其功能擴展到從單一海洋神發(fā)展為農業(yè)、商貿、生育的復合守護神,至今仍是芽莊漁民與稻農的共同信仰。</p> <p class="ql-block">為了不影響他人參觀,我在塔里面轉了一圈就出來了。站在外面回想占婆主塔內部,那建筑、天文、藝術與自然力的交織,創(chuàng)造了一個多重意義的“圣域”。信徒在此感受到的不僅是天依女神的威嚴,更是宇宙節(jié)律的可視化(天頂之光)、肉身渺小的自?。▔浩刃钥臻g)、符號迷宮的啟悟(雕刻敘事)以及時間暴力的警示(廢墟?zhèn)郏?,等等。這種體驗既是感官的震撼,也是哲學的叩問,最終指向占婆文明對“人如何與宇宙共處”的終極回答。</p> <p class="ql-block">殘塔靜默如謎,曾飽嘗戰(zhàn)火裹挾的神像似半闔雙目,看盡滄海桑作青苔,王朝淚凝成香灰。更有婆羅門祭司的祝禱、占族舟楫的鹽漬、時光碾碎的舍利。此刻斜陽鍍塔,恍見濕婆的第三眼在暮色中睜開,將人間興亡照作一縷輕煙……其他的五座塔就是這樣丟掉的嗎?</p> <p class="ql-block">凝視這些坍圮的塔基,破碎的紅磚在烈日下泛著鐵銹色,恍若凝固的血跡。當人類停止祭祀神靈,自然便接管了廟宇。那些被苔蘚包裹的磚塊,每一塊都是文明的密碼。法國遠東學院1930年代測繪圖紙顯示,此處原為星相觀測塔,月食之夜祭司曾在階梯上鋪設銅箔,借反射月光占卜海疆安寧。如今散落的陶罐殘片中,仍可辨出鯖魚骨與龍涎香的痕跡,那是當年獻給航海女神Yan Po Nagar的祭品。</p> <p class="ql-block">濕婆與帕爾瓦蒂的兒子伽內什(Ganesh),可愛的象頭神,象頭人身在印度教藝術中具有高度辨識度?。原本在占婆塔群里有他的一棲之處,現在只能裸屹在外。十五世紀越南南進戰(zhàn)役焚毀了三十七座塔廟,其精魄早已滲入大地的記憶層,在游客踩過的每一粒砂礫中,仍有梵語咒文的振動頻率。</p> <p class="ql-block">西北角處展示廳規(guī)模較小,聚焦占婆塔相關文物。展品核心看點?是印度教神像與本土化符號?。展廳內展品標簽多為越南語或英語,建議提前了解印度教基礎知識(如濕婆、毗濕奴等神祇體系)以提升觀展東南亞印度教藝術。展廳外以陶器與祭祀用具?為主題,陳列占婆漁民使用的香爐、陶罐等,與占婆塔臺階兩側的陶器景觀呼應?。</p> <p class="ql-block">照片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創(chuàng)造之神梵天(Brahma)雕像。多臂持法器如《吠陀》經書、蓮花、念珠和水壺,姿態(tài)各異"。雕像兩側的天鵝是梵天坐騎抽象化表現。半女相,強調神性本質的統(tǒng)一而非性別融合。其雙目微閉、神情超然的特征符合梵天冥想創(chuàng)造萬物的意象。繁復的多層頭冠與項鏈裝飾華麗程度區(qū)別和高于其他神像。身后的火焰狀雕刻象征“宇宙之卵”或梵天從蓮花中誕生的神話,基座雕蓮花坐瑜尼之上,主體雕像仍屬印度教系統(tǒng)。</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有些較小的神像看上去比較新,可能是后來加入的雕塑元素,反映占婆地區(qū)宗教演變,但主體雕像沒有離開印度教體系。</p> <p class="ql-block">象神伽內什(Ganesh)?,展示廳核心展品之一,象征智慧與破除障礙,常見手持法螺或斧頭<span style="font-size:18px;">或甜食</span>的造型。展示廳內的雕塑只還原了其經典造型,加持兼具守護與賜福的雙重職能,被當地信徒供奉,或用于宗教儀式。其展陳印證了占婆文化對印度教神祇的本土化吸收。</p> <p class="ql-block">觀覽結束,回到凡間俗世用¥10000越南盾(3元人民幣)購一大杯冰甘蔗汁喝起來。琥珀色的蔗汁滑入喉間,沁涼清甜如芽莊灣的海風拂過舌尖?;赝讣廨p觸過斑駁主塔,千年前占婆工匠的虔誠隨陽光滲入掌心。那三大主神垂目靜坐,砂巖紋路里凝固的時光,與杯中搖曳的冰粒共振出奇妙的交響——歷史在甘冽里舒展脈絡,天依神性沉淀為舌尖一滴蜜。石縫間蒸騰的熱氣與杯壁冷凝的水珠,恰似文明與自然的永恒對談,此刻皆化作我唇齒間的清涼偈語。</p><p class="ql-block">?此圖片由我大哥拍攝,一并感謝。</p> <p class="ql-block">照片出自作者手機。</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10日于三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