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guī)е鴮糯漓胛幕暮闷妫と肓宋挥谀现休S線西側(cè)的先農(nóng)壇。這座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的古老壇廟,曾是明清兩朝帝王祭祀先農(nóng)、親耕耤田的圣地,如今卻藏身于市井喧囂中,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靜靜守護著六百年的時光。這是南側(cè)門,目前育才中學(xué)還沒有搬走,門前略顯雜亂……</p> <p class="ql-block">這里也是古代建筑博物館,每一位造訪者,都可以在木石之間,讀懂、體會中國建筑的詩意。</p> <p class="ql-block">拜殿</p> <p class="ql-block">太歲殿~作為國內(nèi)現(xiàn)存最大的木結(jié)構(gòu)祭祀殿宇,太歲殿的雄渾令人屏息。七開間的格局舒展如云,黑色琉璃瓦泛著幽光,檐角蹲獸的影子斜斜投在丹陛石上。仰頭望去,和璽彩畫雖已褪色,卻仍能辨出金龍在祥云間翻騰的威儀。</p> <p class="ql-block">太歲殿內(nèi)的和璽彩畫雖已褪色,但依然能看出金龍、祥云的精致紋樣。</p> <p class="ql-block">沒有旅游團鼎沸的人聲,唯有零星幾個舉著相機的訪客輕聲交談,這份難得的清寂,讓太歲殿的廡殿頂在藍天下顯得愈發(fā)莊重。</p> <p class="ql-block">先農(nóng)壇內(nèi)古柏參天,許多樹齡已超過600年。這些古樹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也為博物館增添了一份靜謐與莊嚴。</p> <p class="ql-block">蒼勁的古柏如衛(wèi)兵列道,枝葉在夕陽下篩落細碎的金斑,青磚地面被歲月磨出溫潤的光澤。</p> <p class="ql-block">最妙的是殿內(nèi)正在展出的《中國古代建筑展》,從藻井的榫卯奧秘到瓦當?shù)募y樣密碼,那些曾為故宮、天壇注入靈魂的匠心,在此被娓娓道來。</p> <p class="ql-block">在太歲殿中,珍藏著一件令梁思成贊嘆“明代木雕極品”的瑰寶——隆福寺藻井,這組來自明代皇家寺院隆福寺的藻井,以極致繁復(fù)的構(gòu)造與精妙絕倫的雕工,將中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推向巔峰,被譽為“藻井中的敦煌。</p> <p class="ql-block">從這個亮點拍攝,可以取得藻井影像。原藻井通體貼金,金漆彩畫歷經(jīng)歲月剝蝕,如今只余斑駁,反讓木質(zhì)紋理與雕刻層次更顯深邃蒼古。</p> <p class="ql-block">看看誰能拍出完整的藻井哈</p> <p class="ql-block">藻井通高約4米,直徑約3米,整體呈傘蓋形,自下而上分為六層,1427塊金絲楠木構(gòu)件以榫卯咬合,未用一釘一鐵,卻可承重數(shù)百斤。其構(gòu)造之精,可概括為三重境界。</p> <p class="ql-block">1. 人間~瓊樓玉宇</p><p class="ql-block"> 最底層為方形井口,四角浮雕四大天王,環(huán)繞32座三重檐樓閣模型,門窗、瓦當、斗拱纖毫畢現(xiàn),儼然一座微縮的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2. 仙界~星河璀璨</p><p class="ql-block">中層穹頂以深藍色為底,鑲嵌**1472顆金箔貼制的星宿**,按唐代《丹元子步天歌》精準排列三垣二十八宿,北斗七星以珍珠鑲嵌,暗合“天圓地方”宇宙觀。</p> <p class="ql-block">當現(xiàn)代人用衛(wèi)星測繪銀河時,這座600年前的藻井依然在寂靜中運轉(zhuǎn)著自己的星辰——或許,這就是中國古建筑最動人的浪漫:它不僅是技術(shù)的結(jié)晶,更是一個民族對天地萬物的哲學(xué)凝視。</p> <p class="ql-block">3. 佛國~蓮臺梵音</p><p class="ql-block">頂層穹窿中心懸一木質(zhì)浮雕毗盧遮那佛**端坐于蓮花寶座,周圍環(huán)繞八尊菩薩、四大飛天,衣袂翩躚似有風動,佛背光中暗藏北斗九星(含兩顆隱星),暗喻佛法與天象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北京隆福寺藻井,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清雍正元年(1723年),進行了大修。明代宗朱祁鈺敕建,是明清兩代的皇家香火寺院。寺內(nèi)的主要建筑為萬善正覺殿、毗盧殿,兩座大殿內(nèi)均有精美的藻井。1976年拆除大殿,構(gòu)件存于西黃寺,1989年移至古建筑博物館館保存。2011年因經(jīng)修復(fù)后展出。該組藻井的最大特色在于井芯,為珍貴的金絲楠木獨木精雕而成的盤龍明鏡,形象威嚴、體態(tài)生動。雖殘損仍可見蟠龍祥云之韻。</p> <p class="ql-block">斗拱模型、榫卯結(jié)構(gòu)解析。</p> <p class="ql-block">金扉朱楹~門窗藝術(shù)</p> <p class="ql-block">黃、綠、黑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漢闕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建筑設(shè)施,是漢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種表示尊嚴的裝飾性建筑,兼具引導(dǎo)指示作用。每闕由主闕和子闕組成,一般有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既是一種古老的建筑藝術(shù),又是一種特殊的石刻藝術(shù)珍品</p> <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鴟吻 西夏(1032-227年)寧夏銀川,原件出土于寧夏銀川西夏王陵,保留了明顯的唐代建筑裝飾風格。 </p> <p class="ql-block">門墩</p> <p class="ql-block">神廚院落是先農(nóng)壇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包括宰牲亭、神庫、神廚等建筑。這里不僅展示了祭祀儀式的流程,還通過實物展陳還原了古代祭祀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宰牲亭~宰牲亭為無斗棋重檐懸山頂建筑,屋面鋪削割瓦,面闊五間20.13米,進深三間12.98米,建筑面積261.3平方米。宰牲亭內(nèi)檐、外檐均繪有旋子彩畫,內(nèi)檐部分彩畫無地仗,直接繪于大木之上,保留了明早期建筑的特色。宰牲亭獨有的外觀保留了明初南京洪武時期的壇廟建造理念,樸素且實用,被古建專家稱為"明代官式建筑化石"。</p> <p class="ql-block">祭祀物品~承載虔誠祈愿的容器。</p> <p class="ql-block">清代皇帝親祭禮服</p> <p class="ql-block">具服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皇帝親耕前更換親耕禮服的場所。具服殿建于1.65米高臺之上,建筑面積647平方米(含月臺),面闊五間27.22米,進深三間14.42米,明代皇帝在具服殿更換田禮專用的"皮弁( bian )服",清代則是更換黃色蟒龍袍</p> <p class="ql-block">明清<span style="font-size:18px;">耤</span>田禮儀區(qū)考古遺址~清代耤田的面積為一畝三分(清制約798.72平方米)收獲的谷物專門用于皇家壇廟粢盛,因此耤田谷物的長勢、豐歉牽動著皇帝的心緒,象征著國家的興衰。</p> <p class="ql-block">觀耕臺~觀耕臺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皇帝親耕完畢后觀看王公大臣耕作之處。觀耕臺占地面積約為435平方米,臺高1.9米,臺平面呈正方形,邊長16.06米。觀耕臺三面各有漢白玉臺階9級,側(cè)面雕有蓮花圖案,臺上四周有漢白玉石欄板,望柱頭為云龍紋,方磚細饅,須彌座形制,黃綠琉璃磚貼面,琉璃磚上雕刻花草圖案。</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站在皇帝扶犁親耕的位置俯瞰,眼前整齊的田壟仍按古制劃分,傳說中的“一畝三分地”竟如此具象。</p> <p class="ql-block">位于觀耕臺正南,是明清時期皇帝行親耕禮的田地,面積近799平方米(清制)。親耕時,皇帝右手扶犁左手執(zhí)鞭,兩側(cè)為戶部尚書與順天府尹,伴隨著奏樂,皇帝往返扶犁三趟,由戶部侍郎播種。錯田歷史景觀,是北京先農(nóng)壇農(nóng)耕文化的核心展示區(qū),具有獨一無二的歷史文化價值。<span style="font-size:18px;">現(xiàn)在種的是麥子,六月初就要豐收了。</span></p> <p class="ql-block">看來還是清代的皇帝最勤政</p> <p class="ql-block">祭壇~先農(nóng)壇祭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皇帝祭祀先農(nóng)神的祭壇。先農(nóng)神壇為一座正方形磚石結(jié)構(gòu)壇臺,邊長均為15米,壇高為1.5米,四面出陛,各8級臺階。</p> <p class="ql-block">目前先農(nóng)壇被不少單位和民居占著,隨著中軸線的申遺成功,騰退也在進行時,東大門在春節(jié)前就開放了!</p> <p class="ql-block">東門里有慶成宮建筑群,位于先農(nóng)壇外壇東側(cè),是先農(nóng)壇重要的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慶成宮建筑群坐北朝南,軸線自南向北依次建有頭宮門、二宮門、正殿、后殿,院落東西兩側(cè)分別建有宮門與配殿。慶成宮建筑群東西長122.84米,南北寬110.14米,占地面積13529.6平方米。慶成宮在明代時,是供皇帝在舉行先農(nóng)祭祀前齋戒的場所。清代經(jīng)改造后,成為皇帝耕精禮成后賜茶、行慶賀禮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慶成宮原名齋宮,建于明天順二年(1458年),清乾隆二十(1755年)更名慶成宮,并改建其連廊與墻體形成今日格局。</p> <p class="ql-block">精美浮雕</p> <p class="ql-block">先農(nóng)壇古建筑博物館不僅是一座展示中國古代建筑的殿堂,更是一本立體的歷史教科書。在這里,每一根梁柱、每一塊磚石都在訴說著中華文明的智慧與美學(xué)。如果你厭倦了喧囂的都市生活,不妨來這里,在木石之間,與歷史對話,感受中國建筑的詩意與溫度。</p> <p class="ql-block">當紫禁城被人潮推著前行時,先農(nóng)壇卻允許你停下腳步,在古柏的年輪里觸摸時光的質(zhì)地,在耤田的泥土中嗅到文明的根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