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梧桐桃李 蔭下有你——記憶中的鞍山十五中學

陳永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歐陽代娜老師、孫晶月老師和媽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與鞍山市第十五中學是兩輩人的特殊情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7月28日,歐陽代娜老師與世長辭,享年94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媽媽張波,今年92歲,與歐陽老師有著半個多世紀的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5年媽媽從丹東師范畢業(yè)到鞍山,分配到十五中學,那時學校還沒有蓋完校舍,暫時住在五中校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6年新校舍落成,十五中開始上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7年,我的父母也搬進中心廣場南側的設計院新房區(q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于1959年出生,媽媽產(chǎn)后56天就抱著我去上班,托兒所就是在老十五中校門兩側的小房。后來有了弟弟,可能是因為孩子哭的時候嗓門大,老師和學生們就給我們起了個外號:大老虎、二老虎。托兒所就兩個阿姨,孩子有好幾個,經(jīng)常看到安亞寧校長一手抱著一個(二虎),一手拉著一個(大虎)帶孩子的景象。我記得幼兒園的小朋友還有周傳馥老師的女兒,王銘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歐陽老師是1957年來到鞍山十五中的,媽媽當時是語文組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歐陽老師特別喜歡小孩,經(jīng)常放學后,歐陽老師和媽媽抱著我,從十五中學沿著永昌街(現(xiàn)在的千山路),走到我家,還要在坐在路邊,再玩兒一陣子孩子,然后再回老臺町。長此以往,我便叫她歐陽媽媽。那時歐陽媽媽自己已有四個孩子,海藍、丹妮、利黎和燕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媽媽與我和弟弟,于二一九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記得文革前,父親帶著我們全家和歐陽老師家丹妮、利黎、燕妮,在鞍山勝利賓館前的小花園,用我們家那臺“卓爾基”相機照了很多照片。可惜在文革時大多遺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來,就記得歐陽媽媽受到運動的沖擊,我親眼看見紅衛(wèi)兵給歐陽媽媽戴高帽、掛大牌子的場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5年8月16日,十五中學全體員工歡送安亞寧校長,歡迎劉雨靈校長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四排左起( )、魏海聲、任洪章、劉雋彥、李國棟、高偉民、( )、王福銀、王天恩、金田新、( )、( )、林甫、田永旭、姜運福、吳德安、蘇子才、孟輝、關明甲、李長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三排左起:梁若冰、王永明、苗淑芝、修麗明、馬素清、趙玉香、鮑蘊琴、臧爾毅、楊安妮、劉海燕、趙志蘊、姜素梅、張鳳蘭、周傳馥、劉佩芬、吳翊云、柴鶴橋、張樹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二排左起:張潮海、王(人事、張曉亮的媽)、袁志平、( )、宋淑芬、( )、( )、( )、蔣麗秀、王玉琴、胡奎芝、楊玉珠、郭淑媛、于鳳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第一排左起:張波(兒童二虎)、孫晶月、孫淑芝、歐陽代娜、王(木匠)、簡校長、劉文、安亞寧、劉雨靈、范超塵、張主任、王守恒、( )、王世文、張廷琨、黃躍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革以后,鞍山第十五中學因歐陽代娜老師的教學改革成果得到肯定,學生學習成績斐然,歐陽老師成為人們敬佩的楷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母親因為多年要求入黨無回應,1977年調轉到四十中學,完成了入黨的愿望,也在四十中學教了一屆鋼研所子弟的學生,而得到了自己語文教學的肯定。后來十五中學與四十中學合并,母親又回到了十五中學。在當年評定職稱時,歐陽老師給了母親堅定的支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歐陽老師和媽媽(右)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退休后,歐陽老師還邀請媽媽和她一起,開辦補習班,給高考學生補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年來,媽媽和歐陽老師一直保持聯(lián)系,經(jīng)?;ネ娫挘磕赀^年都互致祝福問候。直到三年前,丹妮說媽媽耳聾聽不清話了,母親才不再打電話了,但經(jīng)常惦記著歐陽老師、念叨著她這個老朋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7月28日,歐陽媽媽走過了平凡而偉大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歐陽媽媽剛去世不長時間,媽媽還不知道信息,有一天十五中學的楊玉珠老師突然登門拜訪,沒說有什么事,只是來看看,欲言又止。我當時沒在家。我想是知道了歐陽老師離去的消息,她本想和媽媽告知一下,但是發(fā)現(xiàn)媽媽并不知道信息,怕過于激動,所以不忍告知。楊老師知道媽媽和歐陽老師的親密友誼,她只想佐證一下噩耗是否為真罷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歐陽代娜文化園揭幕儀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11月8日,遼寧省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育專業(yè)委員會、鞍山市教育局,在鞍山十五中老校區(qū),設立了歐陽代娜教育思想典藏室、校史館、歐陽代娜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并為歐陽代娜文化園舉行了開園揭幕儀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一舉措,實際上也是對以歐陽代娜為代表的,建國后鞍山第十五中學全體教育師表們的歷史肯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歐陽代娜文化園基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五中學留下了童年的回憶。記得三年自然災害時,十五中主樓東側有一塊空地,爸媽在那塊地種了很多地瓜,到了秋天收獲時,我和爸爸、媽媽去起地瓜,那年收獲了很多,把我放在地瓜地里,他們用小推車把地瓜送回家,我自己守著地瓜地,沒有壞人,沒有懼怕,那時只有樹林,只有空曠。父親回來還給我拍了張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陳永剛在市府廣場,1963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記得一件事,應該是74、或75年4月的一個星期天,我們班承辦主樓一樓走廊的黑板報,那期的內容是“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的來歷,因為是星期天,沒有幾個學生,走廊里靜悄悄的,不知什么時候,一位穿風衣的老者漫步而來,站在我身后,仔細的看著我寫的內容,還挑出我的錯誤,告訴我應該怎么寫。我記住了這個風度翩翩的老人,他氣宇軒昂的外表和溫文爾雅的行為舉止,至今不能忘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來我才知道,他就是十五中對面住在上臺町的副市長王鳳岐先生;他也是(鋼都小學)王珠老師的父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鳳岐先生分管文教,為了新中國的教育事業(yè),把他的大女兒送到了教師隊伍,成了我們在鋼都小學的啟蒙恩師,又一路送我們進入十五中學。我們感激王珠老師,同時也充滿著對王老先生的深深敬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本《臺町故事》,記錄了很多臺町學子對十五中學的回憶,媽媽看到書中的學生作者,居然還能叫出當年學生的名字來,李小溪、李小劍、董紅嬰、周里、曾紀濱……甚至還能記起他(她)們的樣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中一篇作者張沈平:《“新村”遐思——新臺町往事的點點滴滴》中,我的印章一節(jié),記述了十五中學校長安亞寧與烈士子弟一段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歲哪知世事艱。從小到大,對于所生活的房區(qū)受到世人睹目,以及爸爸整日難以捉摸的忙碌都習以為常,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直到一九六四年五月末那天,我就讀的鞍山市第十五中學校長安亞寧在他的辦公室里與我的一次談話,使我深受感觸。安校長也是“建國前”參加革命工作的老革命,與我爸爸那一輩有著深厚的感情。在與我談話時,先是講了一些寬慰、勉勵的話,然后啟發(fā)我說,老一輩革命者在戰(zhàn)爭硝煙已經(jīng)散盡的和平時期,仍然有艱辛,仍然會有犧牲。你爸爸因公殉職,黨和人民永遠銘記他的功績。隨后告訴我學校決定發(fā)給我慰問補助金,并交代我使用個人印章每個月領取。當?shù)弥疫€沒有個人印章的時候便主動交給我一枚骨質戳料,教我去刻制。這就是我的第一枚私人印章。他蘊涵著黨和國家對因公殉職者子女的深深關愛。我至今收藏,每當看到它都會勾起對爸爸無盡的懷念?!?lt;/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1年在安亞寧家祝賀66歲壽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右起:安亞寧、安妻、范超塵、周傳馥、歐陽代娜、張波、馮國山、劉雋彥、孟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書中還有兩篇文章,記錄了《臺町故事》的作者,李博生對兩位十五中學老師的回憶和紀念:《我初中的語文老師——歐陽代娜》;《南果梨——紀念孫晶月老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媽媽、孫晶月老師和歐陽代娜老師在千山仙人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孫晶月老師是大連旅順人,1956年來到鞍山十五中學,因為他的愛人王慰林是冶金部鞍山礦山設計院的工程師,與我們家在同一個房區(qū)居住,和我父親都在一個大樓工作。媽媽和孫老師關系很好,孫老師的兒子王曉宇,和我是鋼都小學的同班同學。那年我偷偷將家中的錢偷出來,藏在中心廣場的足球門柱下時,還是曉宇向他媽告密,孫老師又告訴我媽、之后我媽又讓我將錢找回,還挨了一頓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曉宇退休后,移民澳大利亞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陳永剛在園林路二一九公園墻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2年,父親受派去羅馬尼亞援外設計,媽媽突然接到姥姥去逝的電報,要趕回老家丹東鳳城奔喪。我家沒有親戚在鞍山,媽媽沒辦法,只能將我和弟弟托付給她教的十五中學74屆學生張平、閆曉平代為照顧。多年過去,我為兩個姐姐對我們哥倆的照護,心存報念,感激在心。</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春節(jié),楊玉珠老師給媽媽電話拜年,互祝身體健康。還問了大老虎、二老虎的情況,并透露了十五中的何墨山老師今年也九十歲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3年7月份,在二一九路天士力藥房,我們偶遇田海藍大姐。她曾是我愛人在一中的老師。互道問候之后,我們又相互詢問了歐陽媽媽和張波老師,知道了當時還是丹妮在伺候歐陽媽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是在2023年,在二一九路園林派出所門前,偶遇大桃(羅金桃),我們是一中的同學,大桃媽媽劉文(羅丹夫人),曾是十五中老師,和媽媽共事。問大桃才知劉文老師已經(jīng)不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更巧的是,一次在我家的電梯中,正說到十五中,旁邊的一位女士說,我媽就是十五中老師。我趕忙問,叫什么名字?“趙志蘊”。我說我知道這個老師,我見過趙老師的照片,再瞧面前的人,說道,你真像你媽!回家一問,媽媽說,趙志蘊的老伴兒還在,叫尚久千,住在附近,也是教師。后來知道,是趙芝韻的女兒每天要伺候老爸,才買了我樓上的房子,就近照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還有1975年地震,2月4號立春,那天媽媽帶著十五中(好像是76屆)學生,好幾個班,去海城學農(nóng)勞動,白天就有傳聞說有地震,媽媽就帶著學生趕緊往回趕。媽媽到家時已經(jīng)黑天,爸爸已經(jīng)做好飯,全家人剛拿起筷子,地下倒置的瓶子就倒了,然后樓房就開始搖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時間定格在2月4號晚7點36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現(xiàn)在談起,還有點后怕。如果媽沒在家,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還有方國強老師,那時還在十五中教體育,因為我喜愛滑冰,媽媽就找他借了一個冰刀架,到現(xiàn)在我還沒還。后來他調到市外辦,又去援藏,后任外辦副主任。我在市城建局,和市外辦比鄰,經(jīng)常遇到方老師,也去過他辦公室,知道他的兒子娶了個俄羅斯姑娘,退休后還住在老臺町靠二一九公園邊上的房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十五中77屆畢業(yè)的。我們這一屆有九個班,九班也叫體育班,能記得的有:鄭勇(乒乓球)、楊德余(田徑)、郝建林(田徑)、陳偉(排球)(我的小學同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班的李萬鵬、周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班的張劍、陳少男、陳欣、白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還有王麗、孫惠潔曾是我愛人李明明的衛(wèi)校同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潘靜、張琳、李巽波、王紅、張維剛、胡曉峰,原是我一中的同學,后陸續(xù)轉到十五中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班是五班,大都是鋼都小學五年五班的,也就是王珠老師教的,有賀十年、邵偉宏、施紀強、吳立杰、趙永剛、徐印秋、黃元、王阿英、王艷英、李成才、張偉、趙明玉、隋振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轉學來的有陳永剛、高旸、王登科、成彬、金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的老師是孫素文、王寶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鞍山市十五中學九年五班歡送邵偉宏參軍留念,77年元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說起王寶珍老師,有一件事令我難忘:1976年1月8日周總理逝世,當時17、8歲懵懂的我們,還不知道文革后期“四人幫”對我們敬愛周總理的迫害,以及周總理逝世后悼念活動的禁止和封鎖。但是還有很多人,心懷對總理的思念和對“四人幫”的不滿,我的老師就表現(xiàn)了那種無畏不屈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記得那天(應該是1月8或9日),早晨到校后,在教室,全班默哀(不許舉辦追悼活動),之后,王寶珍老師說:我們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悼念周總理。全班同學集合,來到鞍山市十五中學校外的永昌街上(現(xiàn)在千山中路),同學排成四列,王寶珍老師站在路側方,由團支書邵偉宏喊口令,全體同學齊步向前,行進中齊聲高呼: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一、二、三、四!路旁的王老師怒目圓睜,嚴肅而堅定連續(xù)走了半個小時。那天天氣陰霾,路上行人稀少,同學們的口號,響徹在鞍山十五中學校園和二八一五部隊營區(qū)之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時老師的正義表現(xiàn)與心底的善良,只有隨時光漸遠而越發(fā)感到她的偉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高旸、陳永剛、賀十年在二一九公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為學校一有活動通知,我就要跑到我班同學居住的勝利路四紅樓房區(qū),首先到賀十年家,因為他家就住勝利路東南側第一棟樓,轉過來就是施紀強家、黃元家,再有就是到二白樓趙春會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高旸、趙永剛、張偉、陳永剛、吳立杰在千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張劍家在人民商場北側時我就去過。當時家里還有一個舅舅和他們在一起住。我同他是小學、中學到工作后的好朋友。那時我還給他全家,用我家的卓爾基相機照過全家照片,并沖洗放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還有邵偉宏家,就在十五中旁2815部隊對面,當時我們都吃的苞米面,他家部隊大米白面有的是,他說就愛吃我家的玉米面發(fā)糕,我就帶給他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陳永剛在鞍山火車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小二身上起癤子,我家里有一民間疔毒藥方,是用冰片、川軍和大黃配制的,我拿給小二吃,告訴他如果拉肚子受不了,喝一口涼水藥性就解了。后來也不知道到他吃還是沒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時,我們同學成彬、高旸、王登科、趙永剛、張偉、吳立杰經(jīng)常到小二和登科家玩,還成立了學雷鋒服務隊,在鞍山火車站幫助旅客助人為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五中學,有我親愛的媽媽,有我尊敬的老師,有伴我成長的同學。有那校園的鳥語,有那樹林的喧嘩,有那美麗的回憶,有那泥土的芬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梧桐華蓋,桃李滿園,曾是精彩,留下韶華??磿r光背影,林蔭之下,有你、有我、也有他(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少年時代,永遠的十五中年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4月9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