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變,標(biāo)志著日本全面侵華戰(zhàn)爭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起點。?轉(zhuǎn)年的1932年一·二八事變,在淞滬的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抵抗,給日軍以迎頭痛擊</p> <p class="ql-block">陵園東門的多立克柱式</p> <p class="ql-block">《凱旋門》</p><p class="ql-block">凱旋門位于先烈中路和水蔭路交匯處,建于1933年,占地面積40.7平方米,高13.4米,寬11米,厚3.7米,以花崗石砌筑的仿古羅馬紀功式建筑。凱旋門中間是一個圓拱門,面向先烈中路的門樓上端鐫刻著林森題字"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另一面則鐫刻著"碧血丹心",上款是"民國二十二年",下款是"宋子文敬題"。凱旋門曾是十九路軍抗日陣亡將士墳園的大門,凱旋門象征著外出征戰(zhàn)的軍隊凱旋而歸,印記了英勇奮戰(zhàn)的將士們不朽功績</p> <p class="ql-block">歷史的變遷,城市的擴展,曾經(jīng)的入園凱旋門立在了大街中間,但“碧血丹心”四個血紅的大字還在,這一段歷史破水浮出,后人當(dāng)永記</p> <p class="ql-block">《將士墓》</p><p class="ql-block">將士墓全稱為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將士公墓,位于將士題名碑的東面,建于1933年,墓區(qū)呈圓弧形設(shè)計,長36米,寬50米,占地面積1875平方米,墓區(qū)的北面建有一座墓包,墓碑上刻著蔡廷鍇題字的"淞滬抗日暨歷役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墓包后面的墻上刻著1933年由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撰并書《十九路軍抗日死國將士之碑》,記載了十九路軍將士浴血奮戰(zhàn),抗日守土的經(jīng)過。墓包前面分左右兩片墓區(qū),整齊有序地排列著182個石棺</p> <p class="ql-block">貓咪長年在此巡視和陪伴</p> <p class="ql-block">歷經(jīng)幾十年,將士墓周邊的南洋杉已直插云天,作為從遠古恐龍時代存活至今的“活化石”,南洋杉展現(xiàn)了頑強的生命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它能在極端環(huán)境中生存,激勵人們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堅強和毅力</p> <p class="ql-block">木棉花和長條形南洋杉枝條</p> <p class="ql-block">南洋杉樹形高大挺拔,樹冠呈塔型,枝葉分布整齊有序,給人一種莊重、端莊、典雅的感覺。它的花語是“永恒、高尚”,象征著莊重與尊嚴</p> <p class="ql-block">每年清明節(jié)前后,陪伴將士們的還有烈焰般的紅棉花和孩子們,當(dāng)年我也是孩子一員</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七十年代我讀小學(xué)時老師曾帶我們來此清明節(jié)掃墓,只是當(dāng)時不明白為什么要紀念國民黨軍隊</p> <p class="ql-block">《將軍墓》</p><p class="ql-block">將軍墓始建于1997年,分別是十九路軍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和淞滬警備司令戴戟三位將軍墓。位于陵園東側(cè),將士墓的北面,占地面積為400平方米。蔣光鼐和蔡廷鍇將軍的骨灰于1997年從北京八寶山國家革命公墓遷葬至陵園,由朱乃正先生書"蔣光鼐之墓"和"蔡廷鍇之墓"。戴戟將軍的骨灰于2016年從蘇州遷葬到此。三位將軍的墓碑石采用天然花崗石鑿成,象征著他們崇高而偉大的歷史功績</p> <p class="ql-block">戴戟(1895-1973)</p><p class="ql-block">原名光祖,字孝憫,原藉安徽省旌德縣,1895年7月24日出生于江蘇省蘇州市,保定陸軍軍官學(xué)校步兵科畢業(yè)。1925年后,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第三十團團長、第十九路軍第六十一師師長、淞滬警備司令等職。在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中,戴戟與蔣光鼐、蔡廷鍇一起率部奮起抵抗日軍的侵略。1933年11月,參與發(fā)動"福建事變"。全面抗戰(zhàn)期間,任第三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中將總參議、皖南行署主任。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擔(dān)任安徽省體委主任、安徽省副省長、安徽省民革主委、安徽省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務(wù)。1973年2月21日病逝于安徽合肥</p> <p class="ql-block">蔣光鼐(1888-1967)</p><p class="ql-block">字憬然,1888年12月17日出生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南柵鄉(xiāng)桐園坊。保定陸軍軍官學(xué)校騎兵科肆業(yè)。1924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大本營警衛(wèi)團營長。北伐時期,先后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副師長、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等職。1930年任十九路軍總指揮。1932年參加"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為最高指揮官。1933年11月與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等發(fā)動福建事變。抗戰(zhàn)期間任第七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新中國成立后,歷任全國政協(xié)常務(wù)委員、紡織工業(yè)部部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wù)委員等職。1967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蔡廷鍇(1892-1968)</p><p class="ql-block">字賢初:1892年4月15日出生于廣東省羅定市龍巖鄉(xiāng)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18歲從軍,北伐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師長。1930年任十九路軍軍長。1932年1月28日率部發(fā)起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寫下光輝的篇章。1933年11月與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等發(fā)動福建事變??箲?zhàn)期間,任第二十六集團軍總司令。新中國成立后,先后擔(dān)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68年4月25日病逝于北京</p> <p class="ql-block">《先烈紀念碑》</p><p class="ql-block">先烈紀念碑建于1932年,由花崗石砌筑而成,是仿古羅馬式建筑風(fēng)格,占地面積2298平方米,分別由紀功碑和半弧形回廊組成,是陵園的主體建筑,整體建筑莊嚴雄偉,獨樹一幟。紀功碑高19.2米,巍然聳立在半弧形回廊前中央,由底座和多立克圓柱組成。紀功碑上有一個立體方形的花崗石底座,其上有一威武雄偉的銅鑄十九路軍戰(zhàn)士塑像,肩托步槍,背系一頂銅鼓帽,像高3.15米,塑像前正面臺階臥伏2對銅獅,還有8個銅鑄寶鼎依次排列在拱衛(wèi)紀念碑的石欄基上,暗喻"一.二八"淞滬抗日</p> <p class="ql-block">記功碑前英姿挺拔的十九路軍戰(zhàn)士像</p> <p class="ql-block">英雄花開英雄城</p> <p class="ql-block">紀念碑前面和中間左右兩邊共立著八座銅寶鼎</p> <p class="ql-block">十九路軍戰(zhàn)士塑像前左右兩邊共臥著兩對兒銅獅子</p> <p class="ql-block">塑像后面半弧形的羅馬柱回廊</p> <p class="ql-block">《將士題名碑》</p><p class="ql-block">十九路軍淞滬抗日陣亡將士題名碑建于1933年,位于陵園中軸線中央,是一座方柱形花崗石碑,碑高7.7米,長和寬為2.85米,占地面積91平方米,碑體四面用篆體刻著十九路軍六十師、六十一師、七十八師、第一師補充團共計1983位陣亡將士的英名</p> <p class="ql-block">《廣東省航空紀念碑》</p><p class="ql-block">廣東省航空紀念碑于1988年3月15日落成,是為紀念我國航空事業(yè)先驅(qū)和在東征、北伐、抗日戰(zhàn)爭以及廣東第一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中陣亡的空軍將士。紀念碑占地約50平方米,碑身高4.3米,寬1.9米,正面鐫刻著孫中山先生題寫"航空救國"四個大字,北面是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帥題字"廣東省航空紀念碑"。紀念碑南面是碑志,西面刻著267名犧牲的航空先驅(qū)姓名。同年9 月23日,在航空紀念碑旁,由書法家商承宇先生出資并親筆書寫"忠魂"二字的花崗石碑落成,此碑高3米,重19噸</p> <p class="ql-block">《抗日亭》</p><p class="ql-block">抗日亭位于陵園的最南端,建于1934年,采用花崗石砌成,占地面積120平方米,高7.13米,長11.9米,寬11.9米,呈平頂十字形,由基座和碑亭組成,四面建有6對方形石柱,南北門亭上都刻有"抗日亭"三個大字,由"一.二八"淞滬抗日將軍、時任淞滬警備司令戴戟于1932年書。亭中曾立一塊記載著"一.二八"淞滬抗戰(zhàn)碑記的碑石,后期遭毀壞,現(xiàn)已不復(fù)存在</p> <p class="ql-block">靠近北門的紀念長廊,柱子為優(yōu)雅高貴的愛奧尼柱式</p> <p class="ql-block">每一位為國家民族獻身的都是英雄,當(dāng)你來羊城旅游或公干,記得去看看他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