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來賓、朋友們: </p><p class="ql-block">大家好! </p><p class="ql-block">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討一個常被誤解的心理健康問題——驚恐障礙。它不是“膽小”,不是“矯情”,而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疾病。在接下來的時間里,讓我們共同走進這個“看不見的內心風暴”,嘗試理解那些被困在驚恐中的人們。</p><p class="ql-block">昨天,站在我面前的求助者是一位32歲的女銀行職員,她面目清秀,身材苗條,氣質高雅,然而,一年前生產后因生氣而出現心慌,害怕,瀕死感,血壓飆升到200/120mlHg,心率120次/分,越測越高,大汗淋漓,呼吸急促,到醫(yī)院檢查呼吸性堿中毒,其它指標都正常。這是怎么了?這就是?</p><p class="ql-block">一、什么是驚恐障礙?(定義)</p><p class="ql-block">想象一下:你正安靜地坐在辦公室,突然心臟劇烈跳動、呼吸急促、渾身顫抖,仿佛下一秒就會猝死。這種毫無征兆的、壓倒性的恐懼,就是驚恐發(fā)作。 </p><p class="ql-block">如果這種發(fā)作反復出現,并伴隨對下一次發(fā)作的持續(xù)擔憂,就可能發(fā)展為驚恐障礙。根據DSM一5的診斷標準,它的核心特征是不可預測的驚恐發(fā)作和對發(fā)作的災難化預期。</p><p class="ql-block">二、癥狀:一場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海嘯”</p><p class="ql-block">驚恐發(fā)作時,人的身體會進入“戰(zhàn)斗或逃跑”模式,即使沒有真實危險。常見癥狀包括: </p><p class="ql-block">生理反應:心悸、出汗、窒息感、頭暈,甚至出現瀕死感; </p><p class="ql-block">心理反應:失控感、“我要瘋了”的恐懼、強烈的逃避沖動。 </p><p class="ql-block">許多患者第一次發(fā)作時會沖向急診室,卻被告知“身體一切正?!?。這種“查無實據”的結果,反而加深了他們的無助感。</p><p class="ql-block">三、誤解與代價:被忽視的“隱形枷鎖”</p><p class="ql-block">1. 誤解一:“這只是壓力大,放松就好?!? </p><p class="ql-block"> 是嗎?</p><p class="ql-block"> 事實上,驚恐障礙與大腦中杏仁核過度活躍和神經遞質失衡(如5HT、GABA)密切相關,絕非簡單的“心態(tài)問題”。 </p><p class="ql-block">2. 誤解二:“發(fā)作時又不會真的死,何必小題大做?” </p><p class="ql-block"> 長期驚恐障礙可能導致預期性焦慮、場所恐懼癥(如害怕獨自外出),甚至引發(fā)抑郁。世界衛(wèi)生組織數據顯示,它是導致工作能力下降的十大精神疾病之一。</p><p class="ql-block">四、希望之路:科學應對與人文關懷</p><p class="ql-block">1. 有效治療:打破惡性循環(huán)</p><p class="ql-block">我們采取下列措施</p><p class="ql-block">-a認知行為療法(CBT):幫助患者識別災難化思維,通過“暴露療法”逐步適應軀體癥狀; </p><p class="ql-block">-b藥物干預:SSRI類藥物可調節(jié)神經遞質,短期使用苯二氮?類藥物緩解急性焦慮; </p><p class="ql-block">- C正念與呼吸訓練:通過腹式呼吸、 grounding技巧(如“54321感官法”)平復自主神經反應。 </p><p class="ql-block">2. 社會支持:從理解開始</p><p class="ql-block">- 請不要對患者說“別想太多”,而是說:“我在這里陪你”; </p><p class="ql-block">- 鼓勵尋求專業(yè)幫助,而非盲目使用酒精或藥物自我麻痹。 </p><p class="ql-block">五、結語:在黑暗中點燃一盞燈</p><p class="ql-block">最后,我想分享一位康復者的話:“驚恐障礙像一場暴雨,但雨總會停。學會在雨中跳舞,才是重獲自由的開始?!? </p><p class="ql-block">無論你是一位患者、家屬,還是旁觀者,請記?。? </p><p class="ql-block">恐懼不是弱點,求助才是勇氣; </p><p class="ql-block">科學終將照亮迷霧,而善意能融化孤獨的堅冰。 </p><p class="ql-block">謝謝大家!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