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六人行》2025年第8期(總第94期)

撫順市作協(xié)散文委員會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麥青的散文《父親的渡口》刊發(fā)于《鴨綠江》2025年第2期。本期《六人行》以專刊形式推出麥青的《父親的渡口》,以饗讀者。</span></p> <p class="ql-block"><b>編者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一幅飽含時代變遷與生命況味的動人畫卷。“渡口”不僅是父親多年勞作的場所,更是家人記憶的承載之地。作者以“渡口”為敘事支點,巧妙串聯(lián)起三個時空維度:父親的青春歲月、作者學生時代的記憶碎片以及如今渡口的寂寥景象。結構安排使散文具有縱深感。跟隨作者的文字使我們了解了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祖國三線建設的勞動者們,共同鑄就了三線事業(yè)的輝煌,他們雖只是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卻在時代發(fā)展歷程中,奉獻了畢生的精力與智慧。作者用文字搭建的這座“渡口”,讓讀者得以橫渡時光之河,觸摸那些永遠珍貴的生命印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簡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麥青,20世紀60年代生人,遼寧撫順人,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學會理事,撫順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有小說、散文見于報刊。散文集《春天,約你去看山》獲遼寧省散文學會頒發(fā)的十年創(chuàng)作豐收二等獎(2014-2024)。</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父親的渡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麥青</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1</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關于三線建設,是上個世紀60年代初的事。因為剛出生,我是不知道這個概念和背景的。到了青春期,也不明白這個“三線”是指什么地方,什么意思。直到父親退休回到故鄉(xiāng),自己才逐漸了解這個詞意,同時也明白了一個人一生能走多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六十年代初,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央根據(jù)中國各地區(qū)戰(zhàn)略位置的不同,劃分了一、二、三線:一線是指沿海和邊疆的省市區(qū);二線是指介于一、三線地區(qū)的省市區(qū);三線是指京廣線以西,主要云貴川等省。三線建設,就是要建立以國防工業(yè)和基礎工業(yè)為主體,包括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燃料動力等國家戰(zhàn)略后方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顯然,三線建設需要大量人眾。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父親正值盛年,毅然響應國家號召,從煤都撫順編入鐵道兵序列,開拔到了大西南云貴川的深山,修鑿舉世聞名的成昆鐵路。父親所在的鐵道兵連隊臨時駐地是貴州的盤縣。從大東北到大西南,這個對角線一連,就是一道長長的銀河。于是,父親和母親就成了現(xiàn)實版的牛郎織女:每年一度,從大西南到大東北,再從大東北返回大西南。父親能見到他年輕的妻子及他的三個幼童,需要等上三百六十五天。每次回來,叫“探親假”,只有個把月時間。記得父親每年快要回家探親的時候,我們?nèi)覛g天喜地。母親每天念叨著,數(shù)著父親到家的時間。我們?nèi)齻€孩子也興奮異常,跑來跑去,跑進跑出,不知高興什么,總是跟小伙伴、鄰居大人囔著“我爸要回來了”,聲調(diào)里帶著自豪、驕傲。現(xiàn)在想來,家中做為男性的父親對兒童從小的心理影響太重要了。當然,還有另一層潛意識,搬來新鄰居或班級進來新同學,如果是缺爹少娘,總是會被同學輕視或歧視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年班里來了一個插班生,女生,叫薛曉軒,長得白凈秀氣,文靜話少。她手里總卷著一本包著書皮的書。她跟母親一起生活,人們從來沒見過她父親。就是這個緣故,她總被別人在背后指指點點。一天,女班長下課急跑,裙角刮到了曉軒的皮鞋扣,裙邊開線。未等曉軒道謙,她就高門大嗓地罵起來,什么資產(chǎn)階級臭小姐,有娘養(yǎng)沒爹教的,把莫名的妒氣發(fā)泄出來。曉軒掩面啜泣,也不分辯。因為曉軒平常不怎么跟同學說話,所以同學大都在圍觀看笑話。我氣不過,說班長欺負外來生,沒完沒了。沒想道到班長連我一起也捎帶著惡語,說我們是一丘之貉,連缺爹少娘的話都說出來了。激憤之下,我給了她一個大耳巴子……后果是我寫了檢討,在全班上向班長道歉,還被取消了發(fā)展預備團員的資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自此之后,薛曉軒對我有了好感,暗暗把她的藏書借給我看。《牛氓》、《簡愛》、《少年維特的煩腦》、《茶花女》、《安娜?卡列妮娜》、《紅與黑》《靜靜的頓河》……那個年代,這些書是禁書,不準許看,學校團委抓著就會沒收,還要開批判會。她悄悄地跟我說,她有父親,支援三線建設去了,是礦山專家,成分不好,所以一直也沒調(diào)回來。我說我爸爸也是支援三線建設的。三線,一下子拉近了我們的距離。曉軒看著遠處,輕輕地說,我們都有爸爸,他們偉大 ,也比我們痛苦。后來長大成人后,我方理解曉軒的這些話。她的境界和思想,無愧她讀過的那些書。</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送曉軒到家門口,她神秘地告訴我:“我爸爸也在渡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說不上志同道合,還是同病相憐,自從有了曉軒這個朋友,我的生活也有了變化。我在課堂上老實了許多,說話少了,也不愛打鬧了,變得安靜了。薛曉軒借給我的那些書,我白天看,夜里看,課堂上也看,真的如高爾基所說的那樣,像一個饑餓的人撲到面包上。這樣的好時光,讓我度過了難忘的少年時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只是好時光不長,我偷看禁書的事被那個女班長舉報了,校團委和工宣隊對我進行了三天談話,重點就是打探禁書的來源。我雖年少,知道不能出賣朋友。談話的結果,校方言明,我如果不說明禁書來源,便會被勒令退學,并在學生檔案里留下污點。我毅然“執(zhí)迷不悟”,母親的皮帶也沒讓我動搖。最后的結果是,學校通知家長把我領回家,說是有人自首了——薛曉軒。她被抄了家,沒收了全部禁書,并開除學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知道曉軒是為了我這樣做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天秋夜,下著涼雨,通情達理的母親買了罐頭和水果,讓我給薛家送去。我敲開門,薛母接待了我。她是一個文雅有氣質(zhì)的人,她說曉軒不舒服,休息了,安慰我不要掛在心上,一切都會過去的。她說她們可能要搬家了。她將曉軒寫的一封信交給我,還有曉軒送給我留作紀念的《第二次握手》……那天夜里我發(fā)了高燒,連著三天不退。等大病痊愈,清醒過來,覺得世界都發(fā)生了變化。薛家被抄家了,搜出很多反動的書,好幾麻袋,都給沒收了。曉軒也搬家走了。曉軒在信里跟我說了,她和母親要回三線了,去她爸爸工作的渡口。不過,她告訴我,她爸爸三年前就不在了,跳江死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親支援三線建設,做為鐵道工程兵,是可以帶家屬的。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母親攜她的三個幼童千里迢迢,從煤都撫順輾轉(zhuǎn)曲折來到了大西南貴州省的盤縣。在當時,煤都撫順作為資源豐富的重工業(yè)城市,生活條件比四面環(huán)繞大山的盤縣要優(yōu)越得許多??v使如此,母親為了一家能夠團圓在一起,毅然還是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盤縣,是對父親工作的支持,更是親情的召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個年代,工程機械少,挖掘隧道,全是靠人工打眼放炮,塌方是常有的事。有不少年輕的鐵道兵,生命永遠留在了云貴川的大山里了。因此,父親下班回家晚了,母親就總是提心吊膽,坐立不安。有時半夜里,忽然聽到哪家女人號啕大哭,大家都知道,可能隧道里出事了,有犧牲的人了。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幾個孩子都被嚇醒了,母親就把我們緊緊摟在一起,想著上夜班的父親,嘴里安慰著我們,也是安慰著自己:“好了,好了,你爸一會兒就到家了,一會就到家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成昆鐵路是全國隧道最多的鐵路,全線共有427座隧道?,約占全線長度的三分之一。成昆鐵路北起四川成都,南至云南昆明,全長1096公里,運行時,頭尾不見,連綿不斷,火車頭已經(jīng)出了隧道,大半車身還在洞子里,象永遠走不到盡頭的黑洞。父親每次回東北探親,都要坐火車到達某地,就是坐通過他修的成昆鐵路輾轉(zhuǎn)回到大東北?;疖嚧┧淼罆r,他從不說話,表情嚴肅,象是有什么神圣的東西讓他崇高起來。晚年他躺在病榻上說,他怕隧道中驚醒他失去的戰(zhàn)友的靈魂。一直都這樣,即使火車在隧道里走一天,他也不會說一句話……修建成昆鐵路,據(jù)史料統(tǒng)計,犧牲了?2100余人?,其中鐵道兵犧牲了1304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為西南大動脈的成昆鐵路建成后,鐵道兵部隊軍轉(zhuǎn)民,領導征詢父親意見。父親說,毛主席的戰(zhàn)士最聽黨的話。一九七〇年,他被分配到一個叫渡口的地方。這個城市的名字我知道,我不僅知道此地煤儲量大,建有一個大煤礦,還知道曉軒就在這座城市?。?lt;/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自此以后,父親沒有想到,他的大半生就釘在這個渡口上了。川蜀是盆地,時間一長,潮濕與溽熱折磨得母親領著我們兄弟三人又回到了東北。他們夫妻,又過上牛郎織女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二十多年過去了。其間,三個兒子對母親來說,難以承受漸漸長大的孩子們?nèi)找嬖龃蟮奈缚诤唾M用壓力以及一個女人獨立難支的孤獨感。多次念叨,希望他調(diào)回東北。父親也想回來,但政策規(guī)定,只能兩個城市的人互相對調(diào)才行。</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好不容易打聽到,東北的一個人有意調(diào)到渡口。父親很興奮,下了班,就去找中間人落實此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長江的上游,有段河叫金沙江,江水臨城而過。他得過到對岸,才能見到中間人。一個小渡口,一條小船,載了多人和物資。船行中游,水急舟小,驟然傾覆,七八個人被卷入湍流。后來人都說,這條船上只有兩個人可能存活,一是老艄工,一個是那個退伍兵——指的就是父親。這話說對了一半。那個水性極好的老艄工死了,找到他時,他的腳脖子被另一個溺亡者死死攥住了。而父親則被沖到下游的一個無名渡口,在渡口邊躺了一宿,后來被人發(fā)現(xiàn),撿了一條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也許是有點迷信,經(jīng)此劫難,父親再也沒有去過對岸找那個中間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親在渡口煤礦一線上班。那年,掌子面突然冒頂透水,瞬間水泄如注。父親用身體堵著灌進的水,大喊兩個新參加工作的青年礦工快逃,待到他準備逃離時,井水已快淹到他脖子……最終,冒頂?shù)乃T谒南掳吞帲僖矝]有上漲。他就這樣挺了一天一宿,直到水位下降到他的膝蓋下,他才連滾帶爬地逃到巷道口……后來,這兩個被父親救助的青年礦工——我喊作小蔡叔和小左叔的,一直對父親感恩戴德,直到多少年后父親在東北病故,兩人還寄來了不菲的帛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親粗通文墨,因英勇救人,光榮入黨,成了勞動模范。這些榮譽,父親視之如命,尤其是他提拔為一個小干部,他更是立下了在礦山干一輩子的決心。他身先士卒,下最深的井,去最復雜的掌子面,幾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年底的總結表彰大會,讓他介紹工作經(jīng)驗,末了,他總說那句話:什么也不說了,就是干,把一切獻給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相信父親是真誠的。他們那一代人差不多都是這樣。他的偶像就是鐵人王進喜。母親也為父親的榮譽高興與驕傲,只是,高興與驕傲之后,她總會生起莫明的惆悵,嘴里嘮叨著,這回你爸是真回不來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3</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最終父親還是回來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他退休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晚年,父親一直念叨著想回趟渡口,畢竟,他的大半生是在那兒度過的,那里有他太多的刻骨記憶。想坐火車再走走成昆鐵路,在隧道里同老戰(zhàn)友們說說話……但是,他走不動了,長年井下陰暗潮濕的環(huán)境導致風濕性關節(jié)炎的腿腳不允許他再去丈量那條從大東北到大西南的距離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親彌留之際,已經(jīng)說不出話來,依稀可辨,他用他那一口混和著川渝味的山東腔喃喃著:“渡口……渡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親走了,肉體留在了撫順。他臨終前的喃喃念道,讓我坐臥不寧,寢食難安。“渡口、渡口、渡口”的呼喚,讓我如鯁在喉,如鐘鳴耳。歸來吧,歸去來兮。我要完成老父的遺愿。2021年,我取了他半抔骨灰于缶中,坐火車,走父親曾開鑿過的成昆鐵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默默體會父親曾經(jīng)體會的隧道,他的靈魂在我的懷中,枕著鐵軌的節(jié)奏,回溯青春的隧道時光……依著兒時的記憶,曲盡周折,多方打聽,終于尋到了父親曾經(jīng)要過的那個“渡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這個古老的渡口,已荒敗無舟,荻花蕭瑟。遠處,一條萬古不息、不舍晝夜的江水,想起佇立渡口的無奈的父親,強忍將一抔骨灰灑入滾滾江中,伏跪難起……父親,你回來了,也抵達了。古老的渡口,這里有著兩代人的生命印記。父親,曉軒的父親,還有再未謀面曉軒都在這滔滔的江水里模糊了,也清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渡口市,位于四川西南金沙江和雅礱江匯合處,是中國六十年代開始建設的一座煤炭冶金工業(yè)城市。舉世矚目的成昆鐵路貫穿全境。1987年1月改名為攀枝花市。</span></p> 品讀交流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竹乙</b><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渡口的岸邊渡了半輩子,還好,彼岸終鋪滿了攀枝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黃裳:</b><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恰似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而我們每個人都曾佇立在一個個讓命運轉(zhuǎn)折渡口前。這些渡口,是生命給予的考驗,是命運饋贈的契機,承載著無數(shù)人的悲歡離合與夢想希望,深刻塑造了生命的軌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從父親的渡口出發(fā)隱隱回望自己的人生渡口,從懵懂少年到涉世未深的青年,心靈不斷蛻變。在一個個渡口前,隱喻了從稚嫩少年到文學作家的軌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親的渡口,展現(xiàn)的是勇敢無畏的付出,是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其實,人生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經(jīng)歷怎樣的旅程,這些渡口都將成為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它們見證了我們的成長與蛻變,記錄了我們的奮斗與拼搏,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和價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相信,作者在從歷父親的渡口時,心里一定對父親說過:“我在人生的渡口,也勇敢地追尋過自己的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趙景春:</b><span style="font-size:15px;">讀罷麥青的散文《父親的渡口》,心情久久難以平復。這是兩代人的圓夢之旅,飽含著父親的念念不忘,兒子的一往情深。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在備戰(zhàn)的大背景下,黨和國家的一聲號令,多少中華兒女毫不猶豫地背起行囊,告別親人,奔赴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他們雖不是戰(zhàn)士,卻和戰(zhàn)士一樣將熱血和生命奉獻給了人類最美好的事業(yè)。佇立在大三線,佇立在成昆線上,佇立在渡口,成為永遠激勵后人的永恒豐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中作者和薛曉軒的故事,讓人自然聯(lián)想到前蘇聯(lián)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說中保爾和冬妮婭的故事,和作者的散文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國度,不同的時代背景,同樣的人生命運,這就是文學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和永恒魅力。在作者筆下的渡口,我們也共同經(jīng)歷了景仰、懷念、呼喚、欣慰的心路歷程。這樣美好的文字,也帶給了無數(shù)讀者對生命意義的再一次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感謝作者,感謝生活,向共和國的英雄們致敬!今天,我們活成了你們希望的樣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們都需要站在自己的渡口回望,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b style="font-size:15px;">薛紅巖:</b><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親的渡口一文讀后感觸頗深。我們這一代人對三線建設了解不多,從麥青老師的筆下,知道了三線建設的不易。建設者們的家人忍受著分離,建設者們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兢兢業(yè)業(yè)工作。正是有了他們,在那種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祖國才能建設的又快又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父親的渡口是在攀枝花,而作者的渡口是文學。幾年前認識了麥青老師,他一直在寫作,孜孜不倦的努力,你能看到他對文學的熱愛。談起寫作,他的眼里發(fā)著光,仿佛渾身充滿了力量。今天看到他的文章,我才理解了他為什么如此。父親的精神在無形中影響著他,這是一種傳承。開拓者不懼艱難困苦,寫作者筆耕不綴,每個人在各自的渡口散發(fā)魅力。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何須他人渡,自己就是舵手,只要堅定信念,無懼風浪,天高海闊任汝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