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宜昌郵政巷的歷史可追溯至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后宜昌開埠。</p><p class="ql-block"> 光緒九年(1883年),宜昌海關郵局成立,此后歷經(jīng)大清郵政官局等雜糅演變。民國元年(1912年),宜昌郵局獨立遷出,租海關臨近巷首隆茂洋行辦公營業(yè),因郵件運輸需經(jīng)此巷運至碼頭,故得名“郵政巷”。</p> <p class="ql-block"> 20世紀50年代前,宜昌無自來水,居民依賴長江取水,郵政巷因連通江邊成為挑水工密集的通道,甚至因爭水糾紛頻發(fā)被戲稱為“打架巷”或“挑水巷子”。</p><p class="ql-block"> 60年代國營米廠興起后,郵政巷成為運輸粗糠殼至各單位的必經(jīng)之路,每日數(shù)百擔糠殼經(jīng)此轉(zhuǎn)運,形成獨特的市井場景,亦名“挑粗糠殼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894年宜昌外僑委員會成立,并開辦宜昌書信館(帝國主義列強在舊中國內(nèi)地各商埠擅自開辦的地方郵局),與各地商埠郵局接洽并互換郵件。同年12月1日,宜昌書信館發(fā)行第一套商埠郵票,共8枚,面值從紋銀五毫到紋銀叁錢不等,每枚郵票均標有“宜昌書信館”字樣。郵票主圖包括:篆書“宜昌”、楷書"宜昌”、錢幣、八卦圖、雉雞、水獺和宜昌商埠地圖。</span></p> <p class="ql-block"> 郵政巷雖小,卻是千里鴻雁傳書,宜昌郵緣世界的必經(jīng)之路。</p> <p class="ql-block"> 沿江大道101號的宜昌郵局舊址(民國時期建筑)、港務局辦公樓等中西合璧歷史建筑群,抗戰(zhàn)期間因臨近外國產(chǎn)業(yè),幸免于轟炸,成為少數(shù)完整留存的歷史街區(qū)。</p> <p class="ql-block"> 保留街巷肌理與建筑風貌,修繕后的郵政巷以青石板路、歷史照片墻、復古郵局場景吸引游客,結(jié)合非遺市集等活動,重現(xiàn)舊時生活氣息。</p> <p class="ql-block"> 郵政巷作為宜昌歷史與城市精神窗口的地標,不僅延續(xù)了城市記憶,更以鮮活姿態(tài)融入現(xiàn)代生活,成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共生的典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