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代皇宮的東西中軸線,東安門-東華門-午門-西華門-西安門-玄津橋。2025年4月6日的行走我們主要從東安門到西安門。用腳步丈量明朝皇宮東西中軸線。</p><p class="ql-block">東華門遺址距離中山門不遠、南京博物院的斜對面,是南京明故宮宮城的東門,已有600多年歷史。它與西華門相對,是南京現(xiàn)存較為完整的宮城城門。</p> <p class="ql-block">在離中山門不遠處、南京博物院的斜對面,有一座明朝洪武年間的建筑遺存——東華門。</p> <p class="ql-block">東華門形制與西安門相似,為三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為太子專用。門洞下邊路基仍是明朝初遺存。須彌座高約1.2米,腰部為素面,最底部刻有浮雕云紋,沒有卷葉紋雕飾,體現(xiàn)當年明太祖朱元璋提倡簡樸建宮殿的宗旨。</p> <p class="ql-block">明初東華門是專供東宮太子朱標及東宮官僚們進出宮城之門。進東華門不遠就是文華殿,文華殿在明朝時是太子的住所,因為靠近紫禁城(明故宮)東門,所以也叫東宮,宮廷戲劇中常說的東宮太子,就是這么來的,這也是封建王朝的規(guī)矩。</p> <p class="ql-block">駐足東華門遺址,細說上面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西安門是皇城最西面的一座城門,西安門為三孔券門,規(guī)格僅次于午門,其石質須彌座與午門、東華門一樣,均刻有典型明初風格的卷云紋,拱門內還保留著明代的青石板路面。今西安門城樓已毀,門外(西)楊吳城濠(今秦淮河東支)上的玄津橋尚存。</p> <p class="ql-block">曾經(jīng)的西華門</p> <p class="ql-block">從皇城圖看皇城的東西南北。分清東西,南北中軸線。</p> <p class="ql-block">光華門是南京明城墻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門之一,原名正陽門,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據(jù)傳因大明朝在五行中屬“火”,而此門坐北朝南,是明朝宮城南北中軸線上最南端的大門,即明朝京城的正門,由此得名正陽門。</p> <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9日拂曉,日軍最精銳部隊之一——脅坂部隊占領光華門外大校場和通光營房,繼而進抵光華門,與該城門的中國守軍展開激戰(zhàn)。</p> <p class="ql-block">城門已毀,僅剩下遺址</p> <p class="ql-block">南起正陽門(今光華門),北抵午門(今午朝門),中有外五龍橋。因曾是明朝京師皇宮的御街和御道而得名,這就是今天的御道街</p><p class="ql-block">明朝南京皇宮的內城叫宮城,外城稱皇城?;食鞘亲o衛(wèi)宮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環(huán)繞宮城等距而建?;食浅释棺中?,南北長五里,東西寬四里,周長九公里,開有六座城門,其中,洪武門是明皇宮南面的正門,位于都城正陽門(即光華門)內北面。從洪武門進入皇城后,眼前就是一條縱貫南北的寬闊御街,兩邊建有連續(xù)的廊屋,故又稱為“千步廊”?!扒Р嚼取痹诿鞔问飞?,起到了非常核心的作用。千步廊東面分布著吏、戶、禮、兵、工部等中央行政機構,西面則是最高軍事機關——五軍都督府,可以說,明朝初年整個國家的核心中樞,都集中在這條御街上了。</p><p class="ql-block">御街的盡頭是外五龍橋,此為皇城前護城河上之橋,北對承天門(皇城南面的正門)。在承天門之內,東為太廟,西為社稷壇。御道則更加森嚴,是皇家專屬領地的道路、通向宮城的交通線。</p> <p class="ql-block">御河上的鐵索橋</p> <p class="ql-block">外五龍橋原在承天門南,今承天門已不存在,但我們可以根據(jù)天安門的樣子想象一下承天門,因為朱棣修建北京故宮時天安門即對應南京故宮的承天門。</p><p class="ql-block">外五龍橋的橋券仍保持完好,我們今天看到的橋的主體部分就是六百多年前的原件,后世不斷維修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南起光華門(原正陽門)遺址步行2公里多,我們來到了午門下。</p><p class="ql-block">午門是宮城的正門,明代官員們上朝需通過午門才能到達奉天門廣場,于是午門又被稱為“午朝門”。南京午門的原本形狀與北京午門一致,平面為“凹”字形,這是模仿中國早期宮殿的形制——門闕,但在民國時期被拆除?,F(xiàn)存的午門遺址東西長89米,南北進深約35米,比北京午門(寬120米)略小,共有五個門洞,中間為皇帝的御道,兩側供皇族、百官等出入。城門的底部有青石雕刻而成的須彌座,上有精美的紋飾,簡約大氣,風格完全被北京午門所繼承。城門的南側墻壁可以看出有明顯的不同顏色的磚石修補痕跡,需要如此大面積修補的原因即是太平天國戰(zhàn)爭的影響。城門兩側有20世紀80年代新建的登城道,登城而上,可以看到頂部殘存有城樓的柱礎,由于太平天國戰(zhàn)爭的損毀,柱礎已不完整,但依舊可以看出原先城樓是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大殿結構,是古代建筑的最高等級,象征皇權的“九五之尊”。城樓兩邊有重檐崇樓兩座,與闕臺上的另兩座崇樓以及午門城樓合稱為“五鳳樓”(現(xiàn)均毀)。午門遺址雖不完整,但它依舊是明故宮遺址上最大的地面建筑遺跡。</p> <p class="ql-block">午門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午門復原圖</p> <p class="ql-block">從午門上看御道街,再次體會南北中軸線。</p> <p class="ql-block">內五龍橋</p> <p class="ql-block">午朝門公園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作為明故宮的一部分,它見證了很多歲月的變遷。而在每年的這段時間里,木繡球花的盛開給這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帶來了另一種現(xiàn)代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石照壁</p> <p class="ql-block">明故宮三大殿,玄武門,北安門,我們探訪香林寺時時已經(jīng)行走過。</p> <p class="ql-block">后記:在途中給孩子們講解的時候,也有駐足的行人問孩子們聽懂嗎?孩子們回答“聽懂呢!”。如何用淺顯的語言給孩子們講歷史很有訣竅,地圖,視頻,與熟悉的事物、地點進行類比,孩子們更容易接受。三次活動,孩子們對明故宮的東南西北有了初步印象,里面的故事留給孩子們自己去尋找!</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