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年初,在網上發(fā)現(xiàn)一塊玉壁,勾了我的魂。都知道,高古玉一般不會在網上買的,因為真假難辨,假的仿冒的實在太多……,可謂防不勝防哦!</p><p class="ql-block"> 為什么我又買下了呢?因為我實在想看看它的真實面目!網上說,這是一塊來自小日子的古玉環(huán)“日本舶來品玉石環(huán)”——</p><p class="ql-block">外觀:直徑5.5cm、厚1cm、重42克。</p><p class="ql-block">形制:與高古玉的玉環(huán)沒有什么差別,乳釘紋</p><p class="ql-block">玉色:青白玉</p><p class="ql-block">沁色:紅沁,表面有覆蓋層或紅色粉末(不上手不知道覆蓋的緊密程度和受沁深淺)</p><p class="ql-block">最使人想探究的是它的形變!這是一塊變了形的玉環(huán)。一句話:地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經過幾番加價競拍,不足200兩銀子拿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騰訊元寶”對于《地陷》的解釋:</p><p class="ql-block">關于高古玉的“地陷”(或稱“地彎”)現(xiàn)象,結合多篇研究資料分析如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地陷現(xiàn)象的成因</p><p class="ql-block">1. 物理結構變化 </p><p class="ql-block"> 高古玉長期埋藏于地下(通常需千年以上),玉質因鈣化或半鈣化導致結構疏松,晶粒間形成空隙。這種疏松狀態(tài)使玉器失去原有硬度,逐漸變軟,為后續(xù)形變奠定基礎。</p><p class="ql-block">2. 埋藏環(huán)境作用 </p><p class="ql-block"> - 壓力與外力:墓穴坍塌、土層壓力或疊壓放置(如多件玉器堆疊)會導致玉器受力變形,形成彎曲或塌陷。 </p><p class="ql-block"> - 濕度與溫度:密閉潮濕的環(huán)境加速玉質軟化,地熱作用進一步促使玉器產生物理形變。 </p><p class="ql-block"> - 化學侵蝕:土壤中的酸性物質、鹽分及微生物代謝產物會腐蝕玉表,破壞內部結構,加劇塌陷。</p><p class="ql-block">3. 時間累積效應 </p><p class="ql-block"> 地陷現(xiàn)象需數(shù)百年至數(shù)千年才能形成,且需同時滿足玉質疏松、密閉環(huán)境、持續(xù)外力三個條件,因此極為罕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二、地陷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1. 形態(tài)表現(xiàn) </p><p class="ql-block"> - 彎曲變形:片狀玉器(如玉璧、玉環(huán))易出現(xiàn)平面彎曲或塌陷,形變自然無規(guī)律,與人為加工痕跡明顯不同。 </p><p class="ql-block"> - 局部塌縮:玉器表面可能出現(xiàn)凹陷、縮斑或線狀萎縮,嚴重者甚至伴隨斷茬或“錯牙”(外力緩慢作用下的斷裂錯位)。</p><p class="ql-block">2. 伴隨狀態(tài) </p><p class="ql-block"> 地陷玉器通常伴有鈣化、灰皮(玉表水分子流失形成的灰狀物質)或釘金沁(釘子眼狀沁色),這些特征可輔助鑒別真?zhèn)巍?lt;/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三、修復與鑒別</p><p class="ql-block">1. 修復難度與時間 </p><p class="ql-block"> 地陷現(xiàn)象因涉及玉質深層結構變化,修復需謹慎: </p><p class="ql-block"> - 輕微塌陷可通過填補、打磨修復,耗時數(shù)周至數(shù)月; </p><p class="ql-block"> - 嚴重形變則難以復原,需依賴現(xiàn)代技術如三維掃描和納米材料填補。</p><p class="ql-block">2. 鑒別要點 </p><p class="ql-block"> - 不可仿特征:真品地彎的塌縮邊緣自然,伴隨鈣化或灰皮;仿品多為人工雕刻或加熱塑形,缺乏長期埋藏形成的結構疏松和自然沁色。 </p><p class="ql-block"> - 綜合分析:需結合玉料、沁色、工藝、形變邏輯綜合判斷,避免僅憑單一特征定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四、價值與保護</p><p class="ql-block">地陷現(xiàn)象是高古玉歷經千年埋藏的獨特見證,此類玉器因形成條件苛刻而珍貴。收藏時需注重科學保養(yǎng),避免溫濕度劇烈變化或化學污染。修復工作應由專業(yè)人員操作,以保留其歷史信息與藝術價值。</p><p class="ql-block">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修復技術或案例分析,可查閱相關文獻。</p> <p class="ql-block">圖1(圖片均來自原商家提供)</p><p class="ql-block">看得出是一塊青白玉,有出土覆蓋物土跡,沁色看不出來</p> <p class="ql-block">圖二,看得出地陷或地彎現(xiàn)象,周邊肉眼可見的嚴重變形</p> <p class="ql-block">圖三,側面圖</p> <p class="ql-block">圖四,正面圖</p> <p class="ql-block">圖五,局部受沁部位</p> <p class="ql-block">圖六,清晰可見的地陷</p> <p class="ql-block">圖七,明顯的乳釘紋</p> <p class="ql-block">圖八,燈光下的通透情況,玉石無疑</p> <p class="ql-block">清洗后的正面圖片一,</p><p class="ql-block">收到貨后,我立即對這個玉環(huán)進行了清理(注意,真正的高古玉不要進行這樣的操作),</p> <p class="ql-block">清洗后的正面圖片二</p> <p class="ql-block">側面圖一,地陷沒有改變</p> <p class="ql-block">側面圖二,局部受沁,但沁色不夠深入</p> <p class="ql-block">騰訊元寶對中日高古玉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古代日本確實存在對玉器的崇拜,但與中國的高古玉文化存在顯著差異,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p><p class="ql-block"> 一、日本古代玉崇拜的表現(xiàn)</p><p class="ql-block">1. 宗教與權力象征 </p><p class="ql-block"> 日本神話中的"八坂瓊曲玉"作為三大神器之一,是天皇繼承自天照大神的神物,象征至高無上的皇權。勾玉在繩文時代(約公元前2900年)已出現(xiàn),古墳時代(公元300年)成為權勢階層的標志。</p><p class="ql-block">2. 祭祀與護身功能 </p><p class="ql-block"> 勾玉被認為具有"驅邪避災"的神秘力量,常用于祭祀儀式和隨身佩戴。例如《日本書紀》記載,諸神曾用勾玉與鏡子引出躲藏的天照大神,恢復光明。</p><p class="ql-block">3. 材質與工藝特點 </p><p class="ql-block"> 日本古玉材質以翡翠、碧玉、瑪瑙為主,早期工藝受中國東北興隆洼文化影響(如玉玦造型),但后期發(fā)展出獨特的定型勾玉,曲線流暢且注重紋飾美感。</p><p class="ql-block"> 二、中日玉文化的核心差異</p><p class="ql-block">1. 起源與傳播路徑 </p><p class="ql-block"> 中國內蒙古興隆洼遺址(距今8000年)出土的玉玦比日本繩文時代玉玦早1000年,且兩地玉器組合高度相似,佐證了中國玉文化通過東北亞陸橋傳播至日本的推測。而中國本土玉文化則形成獨立體系,存在長江流域、西遼河等多條發(fā)展脈絡。</p><p class="ql-block">2. 社會功能分化 </p><p class="ql-block"> - 中國:玉器被賦予"通神""載德"的倫理意義,形成嚴格的禮制體系(如"六瑞"制度),成為政治等級的物化符號。 </p><p class="ql-block"> - 日本:玉器更側重實用性與神道信仰結合,未形成類似中國的禮玉制度,勾玉主要作為祭祀法器與貴族身份標識。</p><p class="ql-block">3. 工藝與藝術形態(tài) </p><p class="ql-block"> 中國高古玉器種類豐富(璧、琮、璜等),紋飾復雜且多具象圖案;日本古玉器以抽象幾何造型為主,器型限于珠、管、勾玉等,古墳時代后治玉工藝逐漸衰落。中國玉雕技術(如陰刻、透雕)的精細程度遠超同期日本。</p><p class="ql-block">4. 材質價值認知 </p><p class="ql-block"> 中國以和田玉為尊,追求"溫潤堅密"的材質特性;日本則更重視翡翠的鮮艷色澤,且多用本地巖手縣等產地的碧玉。</p><p class="ql-block"> 三、文化延續(xù)性的對比</p><p class="ql-block">中國玉文化從史前至今未出現(xiàn)斷層,形成"神玉—王玉—民玉"的完整發(fā)展脈絡;而日本玉文化在古墳時代后逐漸式微,勾玉的宗教象征意義雖被保留,但工藝傳承與器型創(chuàng)新明顯弱于中國。這種差異本質上是大陸文明與島國文明在資源條件、政治結構和社會發(fā)展路徑上的不同選擇所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高古玉是中國古玉文化中最神秘最吸引人的一類收藏,只有學者,沒有專家!不要迷信專家,打眼的例子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歡迎喜歡古玉的朋友們進行評論討論,說什么都無所謂,謝謝朋友們。</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