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提起清明,你想到的是什么?是一個人、一件事、還是一句古詩。</p><p class="ql-block">說到清明,首先映入我腦海的是那朵自制的小白花。</p><p class="ql-block">小學時每年都會步行去烈士陵園踏青掃墓。出發(fā)當天,我們背著背包,手里拿著小白花,兩人一隊從學校步行,大約30分鐘后可抵達。先直走再轉彎上坡,那時候根本不記路,跟著大部隊向前走就可以了,一路說說笑笑,好不快活。</p><p class="ql-block">到達目的地后,老師帶我們來到墓園,給我們介紹一些英雄故事,讓我們任意選擇兩位獻上自己的小白花,深鞠兩躬。有想說的話可以在心里默默的說。至于當時給哪位烈士獻過花,現(xiàn)在已全然不記得了。那時候心里只想著趕緊和小伙伴匯合,一起去買雪糕吃。</p><p class="ql-block">死亡,犧牲這類字眼。從不在我的理解范圍之內。清明踏青掃墓于我而言好像是一次春游。我們會在外面的亭子里一起分享零食,在廣場上玩健身器材,扎堆顯擺今天梳的發(fā)型。自由活動過后是一場大型的拔河比賽,輸贏也毫不在乎,只有歡樂。</p><p class="ql-block">直到高二的一個晚自習。英語老師給我們播放了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我才對死有了一點兒概念。墨西哥有亡靈節(jié),亡靈節(jié)那天晚上死去的人的亡靈會回來和家人團聚。這個電影我很喜歡,整個晚上我都在聚精會神的看,哭的稀里嘩啦的。</p><p class="ql-block">我最先發(fā)現(xiàn)了??送惺敲赘竦脑娓?,然后驚訝的說了出來。過了幾分鐘,電影展示了他的身份,大家都驚呼,然后回頭看我。那時的我得意極了!但還是故作矜持的說了句“第六感罷了”。</p><p class="ql-block">說實在的,這個電影一直影響著我。那之后我再也不怕鬼了。我們所害怕的鬼其實是他人日思夜想、期盼再見一面的家人。</p><p class="ql-block">電影中的亡靈之城,讓我相信在另一個世界的親人朋友同樣會過得很好。后來看的一本書叫《天藍色的彼岸》,那里也有和亡靈之城一樣的國度,完成心愿的、了無遺憾的靈魂,會前往一個叫天藍色的彼岸的地方。我覺得這對生者是一個很好的慰藉。</p><p class="ql-block">相信這個電影中的一句臺詞大家都知曉: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所以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動被賦予了意義。祭祖是為了讓在異世界的親人們也有更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說到真實的清明祭祖。我的家鄉(xiāng)一般在清明節(jié)前幾天,同村的人都會準時回家,帶上蠟燭、香、紙錢和黃紙,翻山越嶺的去給一些沒有排位的土堆上香。我一般是用棍子挑著紙錢的那個。</p><p class="ql-block">燒紙,磕頭是很必要的流程。有那么一兩個地方,同村的人都在那里磕頭祭拜,至今也不知道那地底下長眠的是誰。</p><p class="ql-block">有專門的人等著紙燒完后才走,我一般是早早就走了,趕去下一個地方?;氐郊視r,手里總會有一把野花,或者幾根柳條。</p><p class="ql-block">那些沒心沒肺的日子終究是遠去了。因為那地底下的人我從未見過。</p><p class="ql-block">而現(xiàn)在,地底下長眠的,多了一個真真切切陪伴我童年青少年的人。我再也沒有往日出門的心情了。傷心,遺憾,還是悵惘,說不清楚。時間把一切的情緒都化淡了。我只覺得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p><p class="ql-block">若是此前頹廢墮落時,我會看《海棠依舊》里為祖國繁榮富強而奔走辛勞的總理,看《我的法蘭西歲月》和《問蒼茫》里為革命而獻身、倒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趙世彥,蔣先云。以此來獲得一些奮斗的力量。而現(xiàn)在,只是單純的希望,自己努努力一些,能看看逝去的親人所沒看過的人間繁華就好。</p><p class="ql-block">話至此處,顧不得感慨。只想聽一首《天亮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