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21日星期五,農(nóng)歷乙巳年二月廿二,春分第二天。今天隨團(tuán)開始九華景區(qū)的漫游。<br>九華觀音寺,坐落于青陽縣廟前鎮(zhèn),是九華山著名的佛教寺廟,被譽(yù)為“江南第一觀音”,是九華山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與化城寺、天臺等齊名,共同構(gòu)成九華山三大核心寺廟。 九華觀音寺--入口隨景 九華觀音寺--入口隨影 步入院內(nèi),院的右側(cè)為五福殿,是供奉財神的殿宇?!拔甯!痹谥袊鴤鹘y(tǒng)文化中象征著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因此五福殿也寓意著對這五種福氣的祈求。 九華觀音寺--五福殿隨景 高臺之上,我們所見的是天王殿,現(xiàn)存宋代建筑基座與八棱石柱,明代增修木質(zhì)斗拱體系。殿內(nèi)四尊明代泥塑天王像高4.2米,甲胄紋飾參照《武經(jīng)總要》兵器圖鑄造。 九華觀音寺--天王殿隨景 九華觀音寺--天王殿隨景 天王殿之后為大雄寶殿,重檐歇山頂建筑,面闊五間進(jìn)深四間,12根金柱采用整根鐵黎木造就。殿內(nèi)供奉明代樟木貼金三世佛組像,主佛高6.9米。 九華觀音寺--大雄寶殿隨景 大雄寶殿的西配殿為地藏殿,供奉著地藏菩薩。 九華觀音寺--地藏殿隨景 東配殿為觀音殿,主供觀音菩薩。 九華觀音寺--觀音殿隨景 大雄寶殿的東北角的高臺之上樹立的是萬佛塔,為樓閣式石塔,通高27.6米,用當(dāng)?shù)佤魃規(guī)r砌筑。塔身密布9824個佛龕,龕內(nèi)浮雕羅漢形態(tài)各異,塔頂鑄鐵覆缽重達(dá)1.3噸。 九華觀音寺--觀萬佛塔 作為九華山北麓的門戶寺院,九華觀音寺不僅承載著宗教信仰的神圣使命,更以其獨(dú)特的地理位置成為游客登臨九華山的重要驛站。由此我們乘坐坐騎前往九華山景區(qū)游客服務(wù)中心。 九華山景區(qū)--游客服務(wù)中心隨景 在這里我們將乘景交車前往九華街,開始我們九華山景區(qū)的漫游。 九華山景區(qū)--游客服務(wù)中心隨景 九華山景區(qū)--九華街入口隨景 九華山景區(qū)--九華街入口隨影 沿街漫步而行,頓感九華山的佛文化隨處可見。 九華山景區(qū)--景區(qū)漫步隨景 九華山景區(qū)--景區(qū)漫步隨景 在前往化成寺的路上,只見有兩棵高大的古銀杏樹立在一旁,據(jù)說是唐代大詩人李白親手種植的,不信?這塊石刻碑可向你證明。 九華山九華街---途中隨景 九華山九華街---途中隨景 九華街是過去因香火興旺而形成的香火集市,逐步發(fā)展成為今天的九華街,屋舍鱗次櫛比,多是兩層小樓,街巷東西橫貫,溪水在街下流過,淙淙有聲,如隔岸弦鳴,一副世外桃源的恬靜。 九華山九華街---途中隨景 九華山九華街---途中隨景 九華山九華街---途中隨景 化成寺為九華山的開山寺廟。唐開元年間(773~741年),地藏王金喬覺入山傳教,當(dāng)?shù)厝耸繛橹ㄋ?,其后屢有廢興,現(xiàn)存寺院為十九世紀(jì)末重建。 九華山九華街---途中隨景 化城寺前是一個面積約六千七百平方米的廣場,階下有一放生池偃月池,又名月牙池,均取其形如新月之意。環(huán)池有石砌欄桿,澄澈如鏡,天光云影,蒼山古剎,盡人其中。 九華山化成寺---寺前隨景 九華山化成寺---寺前隨景 月牙池以北,寺前階下并峙石獅一對,高大古樸,傳說為唐宋時代遺物,因年代久遠(yuǎn),風(fēng)雨剝蝕,原貌巳無法辨析。大門廓內(nèi)卷檐下三個大門,雕梁畫棟,頂梁為石柱。 九華山化成寺---寺前隨景 化城寺依山勢而建,前后為四進(jìn),逐次升高。山門與二殿相聯(lián),二殿后為天井,再后是大雄寶殿。 九華山化成寺---寺內(nèi)隨景 化成寺現(xiàn)為九華山景區(qū)博物館,在大雄寶殿的左右配殿,向游人介紹了一些與地藏王菩薩及與九華山佛教有關(guān)的展示品。<br>“金地藏”帽、鞋(清代),為清代時的信眾根據(jù)史料對金地藏描述,而繡制的虎頭、龍紋圖案的僧帽、鞋。 九華山化成寺---展品隨景 佛塔(清代),又稱寶塔、浮圖,是用來供奉和安置舍利、經(jīng)卷和各種法物的。 九華山化成寺---展品隨景 血經(jīng),手抄佛經(jīng),朱紅字體,工整秀麗。相傳為山中一位教徒用自己手指上的血摻合朱砂精心寫成。 九華山化成寺---展品隨景 九華山歷代金玉印圖譜,這是歷史上多位皇帝御賜給九華山的寶印,共十二方的圖譜?,F(xiàn)在九華山保存寶印的僅一枚--龍紋地藏鋼?。鞔?。 九華山化成寺---展品隨景 大雄寶殿后面,為明代建筑--藏經(jīng)樓。藏經(jīng)樓高二層,底層前檐向前延伸三米多?,F(xiàn)為佛教文物展覽館,陳列有明代皇帝圣旨一道,御賜藏經(jīng)一部共六千七百七十七卷,以及其他佛教文物等。 九華山化成寺---藏經(jīng)樓隨景 游罷化成寺,來到化成路乘景交車前往肉身寶殿。 九華山化成街--景交車隨景 肉身寶殿原名金地藏塔,俗稱“老爺頂”,位于九華街西神光嶺頭,化城寺東;也可經(jīng)大悲樓,沿路向西,由九華山肉身寶殿北大門而入。 九華山肉身寶殿--途中隨景 九華山肉身寶殿--途中隨景 九華山肉身寶殿--途中隨景 九華山肉身寶殿--途中隨影 肉身寶殿是九華山最精華、最神圣的地方,也是游客來到九華山的必去之地。因?yàn)檫@里安葬著高僧金喬覺(地藏菩薩)的肉身。金喬覺(公元696-794年),是新羅僧人,俗稱金地藏,古新羅國(今朝鮮半島東南部)國王金氏近族。 九華山肉身寶殿--途中隨景(眺望肉身寶殿) 依據(jù)佛法,金喬覺圓寂后,肉身放入缸中成殮。三年后,僧徒們圍著缸建造佛塔,又在塔基上興建殿宇,“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故稱為肉身寶殿。為防戰(zhàn)事毀壞地藏肉身,后世弟子將石塔密封。故現(xiàn)今游客來到肉身寶殿,只能看殿,無緣瞻仰到地藏菩薩的不朽真身。 九華山肉身寶殿--途中隨景(觀肉身寶殿北門) 肉身寶殿有南北兩個大門,其中南門是正門,而北門前比較開闊,有半月形瑤臺,臺上鑄有三座大鼎,因殿中不能燒香,所以香客在此燒香拜佛。除了燒香之外,香客們還會跟隨著人流,順時針的繞殿祈福。 九華山肉身寶殿--寶殿前觀景 將圖放大仔細(xì)觀看,寶殿牌匾上寫的似乎是“月身寶殿”,但月字的第二橫寫成提而并非橫,由此這個字便讀成“肉”而非“月”,且這個字在字典里是查不到的。<br>瑤臺之上,東側(cè)為鼓樓,西側(cè)為鐘樓。 九華山肉身寶殿--寶殿前觀景(鼓樓) 九華山肉身寶殿--寶殿前觀景(鐘樓) 大殿的西側(cè),人們圍著觀看的這眼井為陰陽井。據(jù)說,在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地藏菩薩圣誕日(傳說也是金地藏的圓寂日、成道日)這一天,信徒們趴在井口,可以看到他的前世與今生。 九華山肉身寶殿--寶殿前觀景(陰陽井) 觀罷肉身寶殿,沿寶殿南面的臺階拾級而下,開始步行返回九華街。 九華山肉身寶殿--寶殿南側(cè)隨景 沿石階一路下行,石階的左側(cè)寺廟為廣濟(jì)茅蓬,是九華山重要寺廟之一,因寺院最初由云游僧搭蓋茅棚而得名。 九華山芙蓉路--廣濟(jì)茅蓬隨景 廣濟(jì)茅蓬為皖南民居式建筑,白墻褐瓦馬頭墻,前殿與后殿為兩廳堂并聯(lián),前殿為一層,后殿為兩層,雖說面積都不大,但佛菩薩種類繁多,每一尊菩薩都能實(shí)現(xiàn)你不同的愿望,功名財富,兒女雙全,健康長壽,... ...。 九華山芙蓉路--廣濟(jì)茅蓬隨景 穿過后殿為一進(jìn)院落,設(shè)有滴水觀音亭。 九華山芙蓉路--廣濟(jì)茅蓬隨景 據(jù)說,九華山有九座山峰,九十座寺廟,不知是否真實(shí)。但其寺廟多,確是屬實(shí)。由廣濟(jì)茅蓬出來,一路之上,禪堂、尼庵、寺廟,隨處可見。 九華山芙蓉路--途中隨景 九華山芙蓉路--途中隨景 九華山芙蓉路--途中隨景 在世界范圍內(nèi),肉身菩薩并不鮮見,但女性肉身菩薩在佛教界有記載的僅有一例,她就是九華山通慧禪林的仁義師太。 九華山芙蓉路--通慧禪林隨景(仁義師太簡介) 通慧禪林坐落于九華街東南端,為化城寺東序寮房之一,始建于清初,1986年由住持尼仁義師太主持重修,規(guī)模如舊。它東背倚東崖西麓,西面對肉身寶殿。憑欄遠(yuǎn)眺,九華街盡收眼底。 九華山芙蓉路--通慧禪林隨景 仁義師太上過抗美援朝的戰(zhàn)場,之后就一直以行醫(yī)為生。1995年11月仁義法師85歲時圓寂。其徒遵師囑,將其遺體坐缸存放。1999年1月開缸,其肉身完好,今裝金供奉于通慧禪林。 九華山芙蓉路--通慧禪林隨景(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北側(cè)為民居式觀音殿,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面積230平方米,內(nèi)供7米高觀音塑像。 九華山芙蓉路--通慧禪林隨景 走出通慧禪林,沿芙蓉路向北而行,一路之上古樹參天、禪語可見。 九華山芙蓉路--途中隨影 九華山芙蓉路--途中隨景 九華山芙蓉路--途中隨景 這幅《佛陀祇園說法圖》的浮雕畫,位于祈園禪寺山門前東側(cè),也就是說,這時我們來到了祇園禪寺。 九華山祈園禪寺--山門前隨景 祗園禪寺,原名“祗樹庵”,位于九華山風(fēng)景區(qū)九華街東北,插霄峰西麓,是全國重點(diǎn)寺院,清康熙年間為九華山化城寺東寮之一。始建于明代,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 九華山祈園禪寺--山門前隨景 祇園寺的山門為宮殿式,三層重檐寶塔式,覆蓋黃色琉璃瓦,飛檐高翹,檐角鑄有龍頭,伸首吐舌,大有行云之勢。第三層懸掛有“祇園禪寺”匾額,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山門偏離大殿中軸線,歪置山門一為“辟邪”,二為使山門朝向開山祖寺--化城寺。 九華山祈園禪寺--山門前隨景 進(jìn)入山門后的二進(jìn)為天王殿,亭閣式重檐方殿,依舊偏離中軸線。 九華山祈園禪寺--天王殿隨景 穿過天王殿,便能感受到祇園寺的依山就勢和曲折多變,沿石級而上先是大雄寶殿,藥師殿、觀音殿、念佛堂。<br>大雄寶殿,坐東朝西,面向化成寺。宮殿式建筑,金碧輝煌,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盡顯突出地位。祈園禪寺大雄大殿主供三世佛(過去、現(xiàn)在、未來),據(jù)說,佛高12米,莊嚴(yán)肅穆。 九華山祈園禪寺--大雄寶殿隨景 九華山祈園禪寺--大雄寶殿隨景 繼續(xù)向上是萬佛殿、臥佛殿(光明講堂)和藏經(jīng)樓。<br>萬佛殿,民居式建筑,純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古樸典雅。萬佛殿供奉五方五佛,為九華山獨(dú)有。 九華山祈園禪寺--萬佛殿隨景 萬佛殿東側(cè)為臥佛殿,一座民居式建筑,正中供奉釋迦牟尼臥佛。此殿內(nèi)寬敞,是講經(jīng)、研討佛法之佳地,亦稱為光明講堂。 九華山祈園禪寺--臥佛殿隨景 步出祈園禪寺,轉(zhuǎn)到九華街向北而行,很快來到九華街景區(qū)出(入)口,在此乘景交車返回,就此結(jié)束了我們在九華山愉快而圓滿的行程。<div><br></div><div><br></div><div><br>注:本篇中部分文字來自網(wǎng)絡(luò)資料,在此謹(jǐn)表感謝。</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