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插兩個事。</p><p class="ql-block">一:2025年3月27日,學(xué)校邀請退休老師去北湖校區(qū)參觀。春天的北湖,百花齊放,古香古色的校園既有千年石室的古撲,又有現(xiàn)代石室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出發(fā)前在石室文廟校區(qū)后校門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老師們參觀北湖校區(qū)。</p> <p class="ql-block">集體照。</p> <p class="ql-block">二:3月29日,我們?nèi)ゼ锝o父母及李爺爺李婆婆掃墓。</p><p class="ql-block">在去的路上拍攝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國秀家族的12個下一輩,這次聯(lián)合出動,(平時,包括春節(jié)他們都不容易聚在一起的)為了給成都的老輩子(就是國秀五姊妹)團聚,他們自己出錢,請廚師辦了六桌。</p><p class="ql-block">丁蓉從未見過農(nóng)村辦酒席,對一切興奮得很,而且味道也符合她。加上升級當了婆婆,高興得手舞足蹈。</p><p class="ql-block">今天的氣氛非常好,李家的大家族基本到齊,熱得很。</p> <p class="ql-block">部分菜品。</p> <p class="ql-block">背景是大蒸籠。</p> <p class="ql-block">飯后一昆他們打牌。</p> <p class="ql-block">我們賞田園風(fēng)光。</p> <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b>北海潿洲島</b>看日落。</p> <p class="ql-block">15年兒童節(jié)大邑。</p> <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丁莉帶著我和貝貝去寧夏銀川過暑假。</p><p class="ql-block">30日我們在餐廳吃飯。這里的火鍋是羊肉為主的。</p> <p class="ql-block">這是銀川南關(guān)清真大寺,典型的回族建筑。</p> <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31日去<b>水洞溝</b>旅游區(qū),水洞溝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靈武市臨河鎮(zhèn)境內(nèi)的旅游景區(qū),西距銀川市19千米,南距靈武市30千米,是在水洞溝遺址上建起的一座旅游景區(qū),景區(qū)占地面積7.8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水洞溝遺址是中國最早發(fā)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fā)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是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見證,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旅游區(qū)內(nèi)的北方明長城、“橫城大邊”、烽燧墩臺、城障堡寨、藏兵洞窟等構(gòu)成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軍事防御建筑大觀園。旅游區(qū)地處鄂爾多斯臺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經(jīng)歷了千萬年的風(fēng)沙雕蝕,這里還集中了魔鬼城、臥駝嶺、摩天崖、斷云谷、檉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p><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13日,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水洞溝旅游區(qū)被全國旅游資源規(guī)劃開發(fā)質(zhì)量評定委員會批準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p><p class="ql-block">成為銀川市第3家,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第4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水洞溝。</p> <p class="ql-block">31日去了<b>西夏王陵</b>。</p><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又稱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歷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寧夏銀川市西,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間,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p><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營建年代約自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響,使?jié)h族文化、佛教文化、黨項族文化有機結(jié)合,構(gòu)成了中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在中國119處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中,西夏陵是惟一的以單一的帝王陵墓構(gòu)成的景區(qū)。它承接鮮卑拓跋氏從北魏平城到黨項西夏的拓跋氏歷史。</p><p class="ql-block">景區(qū)占地面積58余平方公里,核心景區(qū)20.9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勛戚的陪葬墓,規(guī)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縱長方形的獨立建筑群體,規(guī)模同明十三陵相當。吸收自秦漢以來,唐宋皇陵之所長,又受佛教建筑影響,構(gòu)成中國陵園建筑中別具一格的形式,故東方金字塔之稱。</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10日,西夏王陵入選“寧夏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p><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西部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陵區(qū)北起泉齊溝,南至銀巴公路,南北長約10公里;東臨西干渠,西靠賀蘭山,東西寬約5公里,總占地面積約為50平方公里。陵區(qū)位于賀蘭山中段南段東側(cè),為山前洪積扇地帶,海拔1150-1220米。地表遍布礫石和粗砂,地基承重力大,保水性差,自然排水條件好。良好的地基使西夏王陵成功渡過了西北地區(qū)歷史上的多場大地震。陵園所處位置常年降水量偏少,山洪暴發(fā)的可能性很低,利于陵園的整體保護。</p><p class="ql-block">初建時每個陵園均有地下陵寢、墓室、地面建筑和園林,獨立占地都在10萬平方米左右,形制與布局大體相同。</p><p class="ql-block"><b>整體布局</b></p><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中帝陵共有9座,根據(jù)1990年所編號碼,一號、二號、三號、五號、七號和九號陵位于平原之上,四號、六號和八號陵則依山而建。每一座帝陵均坐北朝南,呈縱向長方形,占地面積達10萬平方米以上。這些帝陵的外郭形制雖然有開口式、封閉式和無外郭式三種,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卻大體相同,分為角臺、闕臺、月城、陵城四部分。這些帝陵的外郭或?qū)m城的長寬比例都在1.5:1.7之間,與史籍記載的興慶府城郭的長寬比大致相當。</p><p class="ql-block">史籍當中記載西夏王陵有名號的也只有9座,而神宗李遵頊、獻宗李德旺、末主李晛的陵墓史籍沒有記載,可能存在的其余三座帝陵則或許由于西夏末年兵荒馬亂而并未建造,也有可能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當?shù)啬辰ㄖ挝灰钠?。在這些帝陵之間的4個區(qū)域,集中分布著至少254座陪葬墓。在陪葬墓集中的七號、八號、九號陵一帶,考古人員清理出1座西夏祖廟的遺址。</p><p class="ql-block">此外,九座帝陵現(xiàn)存碑亭遺址共16處,其中一號、二號陵各3座,三號陵2座,四號陵現(xiàn)只存1座西碑亭,五號陵3座,六號陵2座,七號陵2座。八號、九號陵除陵塔外,所有地面建筑均被夷平,故碑亭已不存。按照西夏陵區(qū)其他帝陵的陵園建筑規(guī)制、布局,估計八號、九號陵原來至少各有2座碑亭。九號陵西碑亭曾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某單位基建時出土了4件雕像石碑座。</p><p class="ql-block">陵區(qū)北部偏東,有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陵邑性質(zhì)的建筑遺址。遺址內(nèi)廣場、道路、院落、水井和房屋等遺跡都清晰可見,布局十分規(guī)范整齊,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四周筑有夯土城墻。城內(nèi)分前、中、后三個部分,中部和后部的正中各有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殿堂,其他建筑多集中在城的前部和中部,并組成一座座封閉式庭院。遺址中發(fā)掘出大批色澤鮮艷的綠色琉璃板瓦、筒瓦、瓦當、滴水、脊獸、鴟吻和其他建筑裝飾構(gòu)件,如乳白色或青白色帶有冰裂紋的小白瓷板瓦、側(cè)邊有黑色釉的牛郎合瓦、精雕細琢的石刻。</p><p class="ql-block">陵邑附近,西干渠西岸、昊王渠及其東西兩側(cè)的自然岡丘上,由北向南分布著一系列西夏窯址,綿延七八公里,計幾十余處之多。其中有燒制方磚、長方磚、條磚、板筒瓦、瓦當、滴水、琉璃飾件等建材的磚瓦窯和石灰窯。據(jù)研究人員推測,該窯址為專門燒制西夏王陵建筑材料而建。</p><p class="ql-block">除此九大陵區(qū)外,另有神宗李遵頊、獻宗李德旺、末主李晛等獨立陵區(qū)。</p><p class="ql-block"><b>陵邑遺址</b></p><p class="ql-block">西夏陵陵邑遺址是一個平面布局呈長方形的建筑群體,座北朝南,方向南偏東20度。9</p><p class="ql-block">遺址中圍墻、院落、殿堂等遺跡清晰可辯,其表面散布大量磚、瓦、瓦當、滴水、脊獸等建筑材料,以及碗、盤、瓶等瓷器碎片。</p><p class="ql-block">遺址最外圍是一圈土筑墻垣,殘高1米多,寬3米。南面正中間的位置有城門遺址,但已經(jīng)在現(xiàn)代施工中被翻土掩埋。東、西墻南北兩端原似各有一座門址,西城墻開有一面?zhèn)乳T,并筑有甕城。</p><p class="ql-block">城內(nèi)建筑自南而北自然形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由兩個東西對稱的小型四合院建筑和中間一條寬闊的中心大道組成。四合院似長方形。其中東、西院外側(cè)建墻,其余三面為房基,中間形成一個長方形天井;第二部分,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由三座相連接的四臺院組成,兩座呈方形居?xùn)|西兩側(cè),一座為長方形居中,三座相連形成凸字形。凸字形底邊是三座院落的過殿,也是一、二部分的分界線。東院呈方形,邊長56米,四面均有夯土房基,院內(nèi)有1座天井,直徑2米,已經(jīng)被淤泥填滿,院內(nèi)東南拐角有高約2米的疑似樓闕類建筑遺跡。西院除了沒有天井之外,其余特征與東院相似。中院呈長方形,長120米,寬50米,在南北中軸線上。中院四面均為夯土房基,中部偏北有1座大型殿堂基址,南北長42米,東西寬28米,是整個遺址中心建筑。第二部分北端東、西兩拐角各有一條曲尺形墻址,將二、三部分分開;第三部分,只在中部有一座南北長方形基址,長34米,寬24米。在整個遺址的北面,距圍墻約十米外建有1堵墻。該遺址是于1972年對西夏陵區(qū)進行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的。1986年和1987年,文物部門先后兩次這里進行過考古發(fā)掘,揭露面積超過4000平方米,主要集中在第二部分的中院一帶。清理過殿堂、過道、廂房等建筑基址多處以及墻基、鋪地磚、鋼路石、路道等多處重要遺跡及遺物。</p><p class="ql-block"><b>陪葬墓</b></p><p class="ql-block">截至2014年,考古人員在西夏王陵共發(fā)現(xiàn)254座陪葬墓。</p><p class="ql-block">按陵區(qū)地貌和陵墓遺存格局將50平方公里陵區(qū)自南向北分為4區(qū):1區(qū)以一、二號陵園為中心,有62座陪葬墓;2區(qū)以三、四號陵園為中心,有65座陪葬墓;3區(qū)以五、六號陵園為中心,有108座陪葬墓;4區(qū)以七、八、九號陵園為中心,附近殘存18座陪葬墓。254座陪葬墓可分為夯土冢、土家冢、積石冢三種:有的用黃土、碎石夯筑,呈圓錐或圓臺形;有的用自然沙土、礫石堆積,呈土丘狀;有的在沙土、礫石的土丘上碼放石塊。據(jù)寧夏博物館調(diào)查,陪葬墓分布方式多種多樣,有一域雙墓叢葬式、一域多墓叢葬式 (包括一域三墓、一域四墓等)、聯(lián)域并穴叢葬式等。陪葬墓主人一般為爵高位重的皇親國戚或貴族官僚。每座帝陵的陪葬墓多寡不等。在西夏陵區(qū)內(nèi),除了個別較大之外,絕大多數(shù)陪葬墓規(guī)模都比帝陵小得多。在形制上,陪葬墓沒有帝陵所必有的闕臺、角臺、獻殿等個體建筑,在墓冢的形狀、城垣的顏色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都有明顯的差距。</p> <p class="ql-block">寧夏西夏王陵三號陵園?,又稱泰陵,位于西夏博物館西南,是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陵墓。它是整個陵區(qū)中規(guī)模最大、地面遺跡保存最完整的西夏帝王陵墓。</p><p class="ql-block"><b>陵墓主人?</b></p><p class="ql-block">寧夏王陵是西夏王朝(1038—1227年)歷代帝王的陵墓,包括9座帝陵和271座陪葬墓。其中,3號陵被認為是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陵墓。</p><p class="ql-block"><b>地理位置?</b></p><p class="ql-block">陵墓群位于寧夏銀川市西郊的賀蘭山東麓,東臨銀川平原,海拔在1130米至1200米之間。</p><p class="ql-block"><b>規(guī)模與特點?</b></p><p class="ql-block">寧夏王陵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被譽為“東方金字塔”。陵墓吸收了秦漢以來唐宋皇陵的特點,同時融合了佛教建筑風(fēng)格,形成了獨特的陵園建筑形式。</p><p class="ql-block"><b>歷史與文化價值?</b></p><p class="ql-block">西夏王陵不僅是研究西夏社會與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也是中國119處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中唯一以單一帝王陵墓構(gòu)成的景區(qū)。</p><p class="ql-block"><b>開放與保護?</b></p><p class="ql-block">目前,1、2、3號陵墓對游客開放,其中3號陵是主要參觀區(qū)域。陵墓群歷經(jīng)千年風(fēng)化和地震,仍保存完好,展現(xiàn)了西夏王朝的輝煌歷史。</p><p class="ql-block">綜上所述,寧夏王陵是西夏歷代帝王及皇家成員的陵墓群,承載了西夏王朝的歷史與文化,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旅游信息</p><p class="ql-block">三號陵園是西夏陵景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游客可以在這里感受到西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深秋時節(jié),陵園內(nèi)的樹葉逐漸變黃,增添了幾分秋意,使得游覽體驗更加豐富?。</p> <p class="ql-block">三號陵園。</p> <p class="ql-block">8月1日去看了寧夏的<b>巖畫</b>。</p><p class="ql-block">賀蘭山巖畫,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賀蘭縣賀蘭山東麓。沿賀蘭山自北向南,包括衛(wèi)寧北山在內(nèi),在黑石峁、賀蘭口、苦井溝、大麥地等27處都有巖畫遺存,總計約有組合圖畫5000組以上、單體圖像2.7萬多幅;已被記錄的巖畫單體圖像有19752幅。 賀蘭山巖畫記錄了遠古人類3000~10000年前放牧、狩獵、祭祀、征戰(zhàn)、娛舞、交媾等生產(chǎn)生活場景,成為研究遠古人類文化史、原始藝術(shù)史的文化寶庫。順著這個多彩的巖畫萬花筒,可以窺見古代游牧人一幕幕富有生氣的社會生活,喚起對人類一致性的認識,理解人類的發(fā)展歷史。</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賀蘭山巖畫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2006年1月,賀蘭山巖畫被建設(shè)部列入首批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預(yù)備名錄。</p> <p class="ql-block">巖畫。</p> <p class="ql-block">天下黃河富寧夏。</p> <p class="ql-block">8月2日去沙坡頭。</p><p class="ql-block"><b>中衛(wèi)市沙坡頭旅游景區(qū)</b></p><p class="ql-block">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p class="ql-block">中衛(wèi)市沙坡頭旅游景區(qū),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中衛(wèi)市區(qū)以西16千米,地處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東南邊緣。</p><p class="ql-block">集大漠、大河、高山、綠洲于一身,享有“中國沙漠旅游基地”的美譽。20世紀50年代,為了開發(fā)建設(shè)大西北,國家決定修建包蘭鐵路。</p><p class="ql-block">1958年,正式通車。</p><p class="ql-block">1982年,隨著寧夏的對外開放,中衛(wèi)作為對外開放縣市之一,沙坡頭成為了中衛(wèi)對外開放的一個標志形象。</p><p class="ql-block">1984年9月,寧夏沙坡頭自然保護區(qū)成立。1987年,沙坡頭旅游景區(qū)正式經(jīng)營。2004年,中衛(wèi)撤縣設(shè)市,沙坡頭旅游景區(qū)提質(zhì)擴容。</p><p class="ql-block">中衛(wèi)市沙坡頭旅游景區(qū)深居內(nèi)陸,遠離海洋,靠近沙漠,屬半干旱氣候,具有典型的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和沙漠氣候的特點。</p><p class="ql-block">主要景點有沙漠天梯、王維觀景臺等。</p><p class="ql-block">2007年5月8日,中衛(wèi)市沙坡頭旅游景區(qū)經(jīng)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p><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沙坡頭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地方暨中國最美六大沙漠之一。</p> <p class="ql-block">沙坡頭的西瓜在全國都是出了名的。</p> <p class="ql-block"><b>寧夏沙湖</b>。</p><p class="ql-block">石嘴山市沙湖旅游區(qū),簡稱沙湖旅游景區(qū),是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石嘴山市平羅縣境內(nèi)的旅游景區(qū),景區(qū)距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首府銀川市42千米。景區(qū)總面積80.10平方千米,20余平方千米沙漠與40余平方千米水域毗鄰而居。</p><p class="ql-block">沙湖旅游區(qū)結(jié)合自然特色,已開發(fā)建設(shè)的景點項目有游樂園、瞭望塔、荷花苑、蘆葦迷津、湖心鳥巢、西部大漠、西夏行宮、水上飛機、水上跳傘、水上摩托、滑沙索道、大漠沙雕、湖中蕩舟、天然浴場等旅游項目。沙湖旅游景區(qū)既有大漠戈壁之雄渾,又有江南水鄉(xiāng)之秀美,被譽為“世間少有”的文化旅游勝地。</p><p class="ql-block">景區(qū)開發(fā)多年來,先后接待過黨和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江澤民、李鵬、朱镕基、胡錦濤、溫家寶等。</p><p class="ql-block">2007年5月8日,石嘴山市沙湖旅游景區(qū)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旅游局確定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p><p class="ql-block">成為石嘴山市第1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貝貝妹妹在沙湖坐熱氣球降落傘。</p> <p class="ql-block"><b>海寶塔寺</b>位于寧夏銀川市興慶區(qū),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建筑。?海寶塔寺始建于北朝晚期至隋唐年間,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塔寺的主要建筑包括海寶塔、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玉佛殿和臥佛殿,這些建筑坐西朝東,排列有序,梵音縈繞,鐘磬悠悠,殿宇斗角飛檐,雕梁畫棟,造像寶相莊嚴,慈悲肅穆。?</p><p class="ql-block">海寶塔的建筑風(fēng)格獨特,融合了漢地佛教與藏傳佛教的建筑形式,并吸收了當?shù)匾了固m教的建筑特色。?塔身內(nèi)部為上下相通的方形空間,每層向內(nèi)略有收縮,各層之間以木板相隔,沿梯可至頂層。塔頂為綠色琉璃磚貼面的桃形四角攢尖式塔剎,這種形制在古塔中極為罕見。</p><p class="ql-block">海寶塔寺在歷史上多次遭受自然災(zāi)害和戰(zhàn)爭的破壞,并多次進行修繕。?例如,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海寶塔因地震受損后進行了重修。民國九年(1920年),寧夏海原縣8.5級地震使海寶塔塔身震裂,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馬鴻逵命令部隊在海寶塔周圍填湖、造林植樹以改善土質(zhì),使塔身裂縫漸漸愈合。1979年和1998年,銀川市對海寶塔進行了多次維修和修繕。</p><p class="ql-block">海寶塔寺不僅是重要的佛教圣地,也是漢、藏、回民族團結(jié)的歷史見證。?1961年,海寶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一步凸顯了其在文化和歷史上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b>海寶塔</b>,位于寧夏銀川市興慶區(qū)麗景街北塔路北塔村的海寶塔寺內(nèi)。</p><p class="ql-block">又稱赫寶塔、黑寶塔。因其與銀川市西的承天寺塔遙遙相對,俗稱北塔。</p><p class="ql-block">據(jù)考證,海寶塔始建于北朝晚期至隋唐年間。,海寶塔坐落于海寶塔寺中軸線上,坐西朝東,占地368.6平方米(塔基面積),是一座方形九層十一級樓閣式磚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全部由青磚砌筑,通高53.9米。</p><p class="ql-block">塔身內(nèi)部為上下相通的方形空間,每層向內(nèi)略有收縮,各層之間以木板相隔,沿梯可至頂層。塔頂為綠色琉璃磚貼面的桃形四角攢尖式塔剎。</p><p class="ql-block">海寶塔是漢地佛教與藏傳佛教建筑形式相互融合,并吸收當?shù)匾了固m教傳統(tǒng)建筑特色而產(chǎn)生的,是漢、藏、回民族團結(jié)的歷史見證。</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海寶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海寶公園位于有著“塞上江南”美譽的銀川市,公園以海寶塔為中心,南起上海路、北至賀蘭山路、東起民族北街、西至北塔臨湖路,總面積約216公頃,其中綠化面積近120公頃、水域面積近97公頃。</p><p class="ql-block">海寶公園,融合自然美景與人文景觀,集休閑、娛樂、文化于一體的城市綠洲,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tài)景觀與文化設(shè)施,是市民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銀川海塔公園。</p> <p class="ql-block">此石刻紀念的是毛澤東在長征途中的一段歷史。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澤東途經(jīng)寧夏時,題寫了“不到長城非好漢”,以此激勵紅軍戰(zhàn)士們要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險阻。 石刻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是對這段歷史的永久紀念。它不僅展現(xiàn)了毛澤東的堅定信念和不屈精神,也成為了后人學(xué)習(xí)革命精神的重要場所。 </p><p class="ql-block">題詞“不到長城非好漢”,寓意深遠,激勵著人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時,要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直至達到勝利的彼岸。這塊石刻,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精神的傳承。</p> <p class="ql-block"><b>寧夏影視城</b>,即鎮(zhèn)北堡西部影視城,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西夏區(qū)鎮(zhèn)北堡鎮(zhèn),是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以其古樸、原始、粗獷、荒涼和民間化的特色聞名,被譽為“中國電影從這里走向世界”的影視拍攝基地。</p><p class="ql-block"><b>影視拍攝場景?</b></p><p class="ql-block">影視城自成立以來,已拍攝了140多部電影和多部電視劇,包括《大話西游》《紅高粱》《牧馬人》等經(jīng)典作品。游客可以漫步在這些經(jīng)典場景中,感受電影的魅力。</p><p class="ql-block">?總結(jié)?:鎮(zhèn)北堡西部影視城不僅是一個影視拍攝基地,更是一個集歷史、文化、娛樂于一體的旅游勝地。無論是影視愛好者還是歷史迷,這里都能提供獨特的體驗。</p> <p class="ql-block">影視城內(nèi)。</p> <p class="ql-block">牧馬人就是在這拍攝的。</p> <p class="ql-block">龍門客棧拍攝地。</p> <p class="ql-block">黃河上坐羊皮羊皮筏子。</p> <p class="ql-block">2019年云南普者黑娘倆推球。</p> <p class="ql-block">2015年8月,我、丁莉、貝貝妹妹及周浩一家去越南芽莊。</p><p class="ql-block">芽莊是越南中南部沿海城市,慶和省的省會,以其質(zhì)樸的海灘和良好。的潛水環(huán)境迅速成為受歡迎的國際旅游目的地??1。芽莊灣是世界最美麗的海灣之一,擁有細膩的沙質(zhì)、清澈的海水和豐富的海底生物,吸引了大量潛水愛好者?。</p><p class="ql-block"><b>氣候與最佳旅游時間</b></p><p class="ql-block">芽莊屬于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如春,年均氣溫約為25攝氏度,雨季和旱季分明。旱季(11月至次年4月)是最佳旅游時間,此時天氣晴朗,適合海灘活動和潛水?。</p><p class="ql-block"><b>美食推薦</b></p><p class="ql-block">芽莊的美食以越南傳統(tǒng)菜肴為主,口味酸、辣、甜、鮮,喜用魚露、醬油、酸辣醬調(diào)味。推薦嘗試越南粉、Cao L?u(類似越南粉的小吃)、海鮮等?。</p><p class="ql-block"><b>旅游發(fā)展現(xiàn)狀與未來展望</b></p><p class="ql-block">近年來,芽莊的旅游業(yè)發(fā)展迅速,成為當?shù)亟?jīng)濟的支柱產(chǎn)業(yè)。為了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芽莊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強環(huán)境保護和提高旅游服務(wù)質(zhì)量。未來,隨著國際航線的開通和旅游基礎(chǔ)設(shè)施的完善,芽莊有望成為東南亞地區(qū)最具競爭力的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b>越南芽莊的泥漿浴</b>是一種獨特的體驗,吸引了許多游客。泥漿浴富含礦物質(zhì),具有美容養(yǎng)顏和除菌的功效。游客在泥漿池中浸泡約20分鐘后,皮膚會變得光滑細膩。泥漿浴中心環(huán)境優(yōu)美,設(shè)施齊全,是旅游的熱門項目。?</p><p class="ql-block"><b>芽莊泥漿浴體驗</b></p><p class="ql-block">芽莊泥漿浴是一種獨特體驗,包含浸泡、沖洗和游泳步驟,具有美容養(yǎng)顏、舒緩疲勞和保溫效果,每次約20分鐘。</p> <p class="ql-block"><b>浮潛</b>活動,參與者通過使用呼吸管、面鏡和腳蹼等裝備,將臉部沉入水中,呼吸管則伸出水面以維持呼吸。這項活動不僅限于漂浮,還包含下潛、上升、排水、換氣、呼吸、自救以及器材選擇使用等技巧。?</p><p class="ql-block"><b>浮潛的特點與流程</b></p><p class="ql-block"><b>裝備與技巧?</b></p><p class="ql-block">浮潛的主要裝備包括潛水面鏡、呼吸管和腳蹼。參與者需要掌握漂浮、下潛、上升等基本技巧,并學(xué)會使用這些裝備。此外,浮潛還涉及排水、換氣和自救等技能,這些都需要一定的練習(xí)和指導(dǎo)。</p><p class="ql-block"><b>適合人群與時間?</b></p><p class="ql-block">浮潛是一項老少咸宜的運動,適合6歲以上的兒童到60歲以下的中老年人參與?;顒油ǔ0才旁陲L(fēng)平浪靜的上午或下午,單次浮潛時間一般為30~60分鐘。</p><p class="ql-block"><b>觀賞性與安全性?</b></p><p class="ql-block">浮潛的觀賞性極高,參與者可以近距離觀察海底的魚群和珊瑚。為了確保安全,建議選擇水質(zhì)清澈、環(huán)境安全的浮潛點,并穿戴救生衣、浮潛服等防護裝備。</p><p class="ql-block"><b>浮潛與其他潛水方式的區(qū)別</b></p><p class="ql-block"><b>浮潛 vs 深潛?</b></p><p class="ql-block">浮潛主要在水面進行,參與者通過呼吸管呼吸,適合初學(xué)者。而深潛(水肺潛水)則需要攜帶壓縮空氣瓶,進入更深的海底,適合有潛水證的人士。</p><p class="ql-block"><b>浮潛 vs 自由潛?</b></p><p class="ql-block">自由潛不攜帶空氣瓶,完全依靠自身肺活量屏氣下潛,對體能和技巧要求較高,危險性也更大。</p><p class="ql-block"><b>浮潛的注意事項</b></p><p class="ql-block"><b>健康與體能準備?</b></p><p class="ql-block">在浮潛前應(yīng)進行健康檢查,確保身體狀況良好?;加行呐K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人應(yīng)避免參與。</p><p class="ql-block"><b>設(shè)備檢查與安全培訓(xùn)?</b></p><p class="ql-block">下水前需仔細檢查裝備是否完好,并接受必要的安全培訓(xùn),掌握應(yīng)急措施。</p><p class="ql-block">總之,浮潛是一項兼具觀賞性與趣味性的活動,適合大多數(shù)人群參與,但需要掌握基本技巧并注意安全。浮潛技巧[浮潛裝備][浮潛安全]浮潛是一種漂浮在水面上觀察海底美景的活動。</p> <p class="ql-block">丁莉與周浩。</p> <p class="ql-block">越南芽莊的海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