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禹渡又名神柏峪,史料記載,其古遺址屬龍山文化,是人類早期活動的興盛之地。據(jù)史料和當(dāng)?shù)貍髡f,公元前2100年間,黃河流域洪水泛濫,民不聊生,大禹受舜之命率眾治水,隨山刊木,踏勘水勢來到此處,在這里栽下一棵柏樹作為確定高山大川觀察水勢的標(biāo)志,在柏樹下得到圣水觀音點化,悟得疏而導(dǎo)之的治水良策,遂把治水大軍屯住在這里,由此乘舟上鑿龍門,下開三門,連續(x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無遐一顧,終取得治水成功,后人為大禹的精神和功德所深深敬仰,就把大禹受神靈點化治水大軍乘舟出發(fā)之地稱為“大禹渡”,大禹親自栽種作為標(biāo)記的那棵大柏樹,稱為“神柏”。從史至今,萬里黃河兩岸以大禹冠名的千年古渡僅此一處,具有4000多年的古老柏樹也僅此一株。據(jù)芮城縣志和尚書、禹貢等史料記載,大禹渡不僅是大禹治水的主要活動之地,而且是大禹建立夏朝后,連接西北、中原的重要古貢賦水道,是夏族向中原擴(kuò)張和發(fā)展的主要通道,這里留有許多大禹治水時歷史遺跡和碑刻遺存。芮城縣志載“禹導(dǎo)河,息于此,后人思其明德,建廟于峪上,遂名彼渡為大禹渡,以顯圣跡,永不忘也”。如今大禹親植的那棵神柏樹,虬枝參天,龍首鐵骨,仍然屹立在大禹渡崖頭。神柏樹下現(xiàn)今仍保留有一通大清道光四年的石碑“神柏峪重建禹王廟碑記”,以雄辯的事實講述著大禹渡久遠(yuǎn)深厚的歷史,見證時代的變遷。</span></p> <p class="ql-block"><b>大禹神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公元前2100年間,大禹在此栽下柏樹作為觀察水勢的標(biāo)志,并在此樹下覓得治水良策,而后治水取得成功。神柏樹高14.6米,胸徑1.53米,胸圍6.8米,因該樹有兩大枝干朝西斜向延伸,猶如高昂的龍頭,故又稱“龍頭神柏”。</span></p> <p class="ql-block"><b>大禹渡揚(yáng)水工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禹渡不但是遠(yuǎn)古大禹治水的成功之地,而且是當(dāng)代大禹傳人在黨的領(lǐng)導(dǎo)下,戰(zhàn)天斗地,引水上垣的成功杰作,上世紀(jì)70年代初,在這里建起了名聞海內(nèi)外的大型引黃高灌工程,工程自建設(shè)之日起,便以開創(chuàng)技術(shù)先河的三大特點聞名于世,一是一級水源站采用活動泵車抽水,二是建兩廂沉沙池解決了黃河泥沙不易處理難題,三是二級站一次揚(yáng)高200米,首次突破單級揚(yáng)程不能超過百米的極限。工程集萬民之智,舉萬民之力,雄偉壯觀,氣勢浩大,所動用的土石方量若一米見方排列起來有兩條萬里長城那樣長,1974年被國外媒體稱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十大成就”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禹渡揚(yáng)水工程是建于20世紀(jì)70年代的一座國家級大型電灌站。共六級十站,總揚(yáng)程高達(dá)326.8米,灌溉面積達(dá)32萬畝。電灌站于1979年對外開放。</span></p> <p class="ql-block"><b>定河神母像</b></p> <p class="ql-block">【大禹像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禹像置于望岳亭東的平臺上,整個像高12.23米,用中條山青石175方拼雕而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