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社會近期多重熱點交織:國務總理韓德洙官復原職、在野黨黨首李在明二審獲判“無罪”、韓國憲法法院對總統(tǒng)尹錫悅彈劾案的判決卻一再推遲。隨著其他案件相繼落槌,尹錫悅案的最終宣判已成為牽動韓國民眾神經的核心議題。<br>關聯(lián)案件的傳導效應<br>韓國憲法法院3月24日裁定駁回國會對韓德洙的彈劾,結束了長達87天的司法拉鋸。多數法官裁定,盡管韓德洙在尹錫悅案發(fā)生后未及時任命憲法法官違反了憲法,但尚不構成嚴重失職。這一判決產生多重連鎖反應:韓德洙立即恢復總理權力,同時接任了代總統(tǒng)一職;執(zhí)政黨強化了行政主導權,加強了對在野黨頻繁發(fā)動彈劾的攻擊。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再次遭遇戰(zhàn)略挫敗,針對代總統(tǒng)崔相穆的彈劾動議隨之喪失法理和事實基礎。<br>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判決暴露出最高司法機構的深層裂痕。8名法官中,保守派以程序瑕疵為由反對彈劾,進步派則聚焦實質違法性展開辯論,反映出法官個人的不同意識形態(tài)對彈劾判決的影響。這種理念分歧不僅影響當前判決,也為后續(xù)尹錫悅案的審理埋下伏筆。<br>3月26日,首爾高等法院對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涉嫌違反《公職選舉法》一案的二審作出了“無罪”判決,一舉扭轉了其政治處境。雖然檢方已經提起抗訴,但最高法院大概率不會推翻二審結果。即便最高法院推翻此案,也是駁回重審,而重審又需要很長時間。<br>困擾李在明的司法風險解除后,共同民主黨迅速調整策略:一方面施壓韓德洙完成對憲法法官候選人馬恩赫的任命,為成功罷免尹錫悅鋪路;另一方面轉向民生議題塑造形象,李在明獲得無罪判決后的首個外部日程便是親赴山火災區(qū)視察,以塑造關注民生的形象。民調顯示,若提前舉行大選,李在明問鼎總統(tǒng)寶座的幾率顯著提升。<br>尹錫悅案延宕的三重因素<br>從去年12月韓國國會通過尹錫悅彈劾動議案,到2月25日憲法法院最后一場辯論,至今彈劾案仍未宣判。漫長的審理過程中,焦慮情緒在韓國社會蔓延。為何一再延宕?主要有三重因素:首先是司法體系的理念沖突。憲法法院原本由9名法官構成,分別由總統(tǒng)、國會和最高法院院長提名,這看似平衡的背后卻暗含著意識形態(tài)上的結構性矛盾。現(xiàn)在在職的8名法官中,進步派3名,保守派2名,中間派3名,而中間派中的1人屬于中間偏保守。這種分歧在尹錫悅案審理中或將進一步激化。<br>其次是出于對社會撕裂的風險考量。尹錫悅彈劾案已經導致民意呈現(xiàn)嚴重對立:超200萬份請愿書涌入法院,“挺尹派”比重高達四成,在前總統(tǒng)樸槿惠遭罷免前夕,“挺樸”的比重一直未超過三成。憲法法官在裁決時不得不考慮判決可能引發(fā)的街頭暴力與社會動蕩風險。此外,憲法法院還需抵御朝野黨派的施壓。執(zhí)政黨強調“程序瑕疵”,在野黨則高舉“民意大旗”,這種高壓環(huán)境迫使法院采取審慎態(tài)度,通過延長評議期以顯示深思熟慮。<br>第三是歷史教訓帶來的警示效應。相較于前總統(tǒng)盧武鉉彈劾案自庭審結束至宣判僅用14天,樸槿惠彈劾案僅用11天的速審速決相比,尹錫悅案已近40天未決。憲法法院異常審慎,既源于這是一場失敗的“緊急戒嚴”,也反映出吸取了過往深刻教訓。當然,法官團隊也有故意拖延的成分。據韓國媒體報道,憲法法官在評議樸槿惠彈劾案時幾乎每天召開閉門會議,加班加點工作。而此次法官們似乎只是每日評議一兩個小時,工作強度遠低于此前,導致宣判日期一拖再拖。<br>未來政局演變的三種可能<br>第一,若彈劾案成立,將帶來權力重構。如果6名以上憲法法官認定彈劾成立,韓國將進入60天選舉周期。由于反對彈劾且內部矛盾顯著,執(zhí)政的國民力量黨將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相反,主導彈劾的在野黨將占據優(yōu)勢。失去總統(tǒng)特權保護的尹錫悅,不僅將面臨“內亂頭目”審判,也會面臨濫用職權等起訴。但是,尹錫悅的支持者不會善罷甘休,很可能以“審判不公正”和“政治迫害”為由進行抗爭。屆時,韓國社會矛盾將會進一步激化。<br>第二,若彈劾被駁回,將導致憲政危機。如果憲法法院以5比3或其他的投票結果駁回彈劾案,尹錫悅將立即恢復總統(tǒng)職務。這個結果或將引發(fā)更大規(guī)模的街頭抗議,在野黨也可能啟動二次彈劾。尹錫悅也將獲得刑事豁免權,這將重創(chuàng)韓國民眾對司法獨立的信任,保守與進步陣營的對立可能突破制度框架,演變成一場真正的“內斗”。<br>第三,若彈劾久拖不決,將陷入制度真空。目前8名憲法法官中有2名將在4月18日退休,屆時將只剩下6人。按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總統(tǒng)彈劾宣判必須有7名法官以上參與。如果憲法法院遲遲不宣判,韓德洙也仍然擱置憲法法官馬恩赫的任命,將導致審判因法定人數不足而陷入停滯,尹錫悅或將在權力凍結狀態(tài)下完成任期。這種史無前例的“制度真空”狀態(tài),或將迫使國會啟動緊急修法程序,以保障憲法法院正常運轉。<br>不管尹錫悅彈劾案最終是什么結果,都將在短期內加劇韓國社會的矛盾。而一連串的彈劾審判和刑事審判猶如透視鏡,照見韓國民主制度的深層隱疾——權力制衡機制脆弱、民意與法理的角力失衡。未來韓國需在司法獨立與政治現(xiàn)實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以避免周期性憲政危機一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