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桃花山廟會,心靈的祈愿之旅</b></p><p class="ql-block"> 在桃花吐鎮(zhèn),有一場傳承了一百多年的盛會——桃花山廟會,它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每年的三月三熠熠生輝,吸引著各地的信眾與游客紛至沓來。</p><p class="ql-block"> 桃花山寺院分為上、中、下寺,每一處都承載著獨特的文化與信仰。玉皇廟作為下寺,靜臥在桃花山腳下,這是一座道家寺院,松柏環(huán)繞,清幽雅靜。</p><p class="ql-block"> 這桃花山寺廟始建于明末清初,巳有100多年歷史,大殿中供奉著玉皇大帝,當?shù)厝藥捉?jīng)在玉皇廟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擴建,廟宇更加宏偉,香火旺盛,煙縷升騰,佛音不斷,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人們頂禮膜拜,祈求平安。其規(guī)模宏大,令人心生敬畏。東西配殿分別是關公殿與王母殿,寺內(nèi)那口鐵鑄大鐘,鐘聲悠揚,仿佛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2000年,一座佛光寶靈殿在桃花山下寺玉皇廟的東側拔地而起。那片原本寧靜卻略顯質樸的土地,因著這座新殿的落成,仿佛被注入了一股神圣而祥和的氣息。而這座新建的佛光寶靈殿,有著寶靈寺主持釋仁華法師的精心打理。釋仁華法師以其深厚的佛法造詣和慈悲為懷的心境,使得這座新殿很快便成為了周邊信眾心中的一處圣地,香火漸旺,佛音裊裊。</p><p class="ql-block"> 桃花山的寺院,玉皇廟與靈仙廟并立。從玉皇廟沿著山路前行,踏上 488 節(jié)石階,便能抵達山腰的靈仙廟,也就是中寺。靈仙廟尤為獨特,它依天然山洞而建,仿佛是大自然與神靈共同的杰作。洞內(nèi),供奉著備受尊崇的胡仙三位太爺,而其中,胡三太爺更是聲名遠揚,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在桃花吐這片土地上,人們對胡仙三位太爺?shù)男叛鲈催h流長。在民間傳說里,他們宛如正義的化身,懲惡揚善,以無邊的法力和慈悲之心,守護著這一方水土和百姓。而胡三太爺,更是被視為其中的杰出代表,他那神秘而強大的形象,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愈發(fā)鮮活。</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胡三太爺乃是清初山東即墨(今青島流亭)人士胡嶧陽。胡嶧陽,名良相,字嶧陽,生于約1639年,卒于1718年。他一生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心懷天下蒼生。胡嶧陽因家中排行老三,故人們都成其為三老爺,而且一生善于易數(shù),樂于助人,不像權貴低頭,授書育人,在當時的膠東地區(qū)很有名望,且多在嶗山修煉問道,與當時百福庵的道長是好朋友,多問道于嶗山大小宮觀之中。在胡嶧陽故地流傳下來很多傳說,多是胡嶧陽幫助相鄰用術數(shù)推算大事小情趨吉避兇,無不靈驗,因其料事如神,人們都尊稱其為胡三太爺。</p><p class="ql-block"> 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是胡三太爺胡嶧陽的誕辰(在山東流亭的胡公祠每年都舉辦盛大廟會和紀念胡嶧陽的文化活動),在胡嶧陽過世后膠東地區(qū)很多人就為其豎碑建祠。且有求必應,多行善積德,幫助人們,逐漸就形成了民間供奉祀奉胡三太爺?shù)奈幕瘋鹘y(tǒng)并在山東多地流傳,隨著近代大規(guī)模的山東人闖關東,在桃花吐地區(qū)多數(shù)人都是闖關東過來的。人們也把胡三太爺?shù)奈幕瘞У搅颂一ㄍ碌貐^(qū),特別是東北地區(qū),因為有扶乩文化,本身就有很深的狐仙,動物修成仙等等傳說,更是與胡三太爺文化產(chǎn)生了更深得融合,形成了今天的特殊意義的胡三太爺文化,再加上近些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員流動性加大,外出工作乃至遷居外地的人們越來越多,北方特別是東北的獨特的胡三太爺文化更是被帶到了各地,又與各地本有的民俗供奉文化產(chǎn)生了融合,形成了當?shù)鬲毺氐暮珷攤髡f。</p><p class="ql-block"> 胡三太爺?shù)膫髡f豐富多彩,每一個故事都承載著人們對正義、善良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聽當?shù)乩先苏f,在曾經(jīng)的一次大旱中,桃花吐地區(qū)土地龜裂,莊稼顆粒無收,百姓們陷入了絕望的深淵。就在這時,胡三太爺顯靈了。他施展法力,喚來了甘霖,滋潤了干涸的土地,拯救了無數(shù)人的生命。這些傳說,雖然帶有神秘的色彩,但卻深深扎根于人們的心中,成為了他們在困境中堅持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 胡三太爺,這位在桃花吐地區(qū)享有盛譽的保家仙,不僅是人們信仰的象征,更是這片土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傳說,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們前行的道路,給予他們勇氣和力量,去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zhàn)。而人們對他的朝拜和敬仰,也將一代又一代地延續(xù)下去,成為桃花吐地區(qū)永恒的精神紐帶。</p><p class="ql-block"> 登上位置最高的長仙洞(上寺),憑借大巨石下的天然洞而建,這里供奉著東北民間的保家仙。站在洞前遠眺,山河壯麗,盡收眼底。人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將心中對平安、對風調(diào)雨順的祈愿寄托于此。</p><p class="ql-block"> 桃花山寺廟,曾是一方寧靜的宗教圣地,承載著人們的信仰與精神寄托。自建成以來便以其莊嚴的建筑、寧靜的氛圍和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蘊,吸引著眾多信徒與游客。寺廟的飛檐斗拱、雕梁畫棟,無不展現(xiàn)著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寺內(nèi)的佛像莊嚴肅穆,慈眉善目,仿佛在默默訴說著佛法的智慧與慈悲。這里的每一塊磚瓦、每一尊佛像,都蘊含著歲月的沉淀和歷史的記憶。</p><p class="ql-block"> 然而,1966 年,文化大革命的風暴席卷而來,“破四舊”的口號在全國喊響。沖擊著每一個他們認為帶有“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角落。桃花山寺廟,這座古老的宗教建筑,它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個混亂而瘋狂的時期,一群戰(zhàn)斗隊員沖進了桃花山寺廟。他們手持棍棒,眼中充滿著狂熱與無知,仿佛要將一切舊的事物徹底摧毀。寺廟的大門在他們的撞擊下轟然倒塌,那沉重的聲音仿佛是寺廟在痛苦地呻吟。寺內(nèi)的佛像,那些曾經(jīng)被信徒們虔誠供奉、頂禮膜拜的神圣象征,推搡下紛紛倒地。有的佛像被砸得粉碎,殘片散落一地,寺廟中的經(jīng)卷、法器、文物等也被肆意破壞和焚燒。熊熊大火中,那些珍貴的經(jīng)卷化為灰燼,古老的法器在高溫下扭曲變形,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文物在火海中漸漸消失。桃花山寺廟在這場浩劫中變得面目全非,仿佛一座失去了靈魂的廢墟。曾經(jīng)香煙繚繞、梵音裊裊的佛堂,瞬間變得一片狼藉。</p><p class="ql-block"> 這場災難給桃花山寺廟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破壞,更是精神上的重創(chuàng)。信徒們失去了心靈的寄托,他們看著曾經(jīng)神圣的寺廟變成了一片廢墟,心中充滿了痛苦和絕望。桃花山寺廟的被毀,是文化大革命中無數(shù)文化遺產(chǎn)遭受破壞的一個縮影,它成為了當?shù)靥一ㄍ氯诵纳弦坏离y以愈合的傷口。</p> <p class="ql-block">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當人們回首那段歷史,無不感到痛心和惋惜。桃花吐鄉(xiāng)村民呼吁政府重修桃花山寺廟,恢復延續(xù)200多年聞名遼西地區(qū)的桃花山廟會。桃花吐鄉(xiāng)政府與多方部門溝通協(xié)商,1992年桃花吐鄉(xiāng)政府決定桃花山寺廟的恢復,由時任教育助理范玉文組織修建。</p><p class="ql-block"> 桃花山寺廟的下寺玉皇廟“庭院”,看得出它是由方型青磚鋪就,底面平整,殘破磚縫中長滿野草,幾乎將整個“庭院”湮漫,再看廟宇年久失修,神象毀壞,香爐傾倒,功德牌坊推倒,破碎,從殘恒斷壁的碎片中還能找到功德牌坊上的名字。爬到中寺和上寺,到處廢墟,一片凄涼,在山崖上峻峭呈現(xiàn)灰色的破舊。</p><p class="ql-block"> 面對殘垣斷壁寺廟,修復既無資金,又沒這方面的人才。桃花吐鄉(xiāng)政府有關領導及教育助理范玉文研究決定化緣資金,自愿捐款,建功德牌坊。桃花山下寺玉皇廟旁建立了修復寺廟辦公室,每天安排人員具有信仰的善男信女出外化緣,其中參與化緣的小西山的韓成善、李家窩鋪村的幾名信女每天到各地化緣。還有部分志愿者人士拿著工具來到桃花山寺廟清理雜物,最感人的是下桃花吐村的劉勇,在清理時干最累最重的活,而每天都早來晚走,在上寺天仙洞清理碎石時,清理出一尊石佛,完整無損。現(xiàn)今還供奉在上寺天仙洞。桃花吐鄉(xiāng)政府有關領導與教育助理2人到遼寧千山拜訪,咨詢修復寺廟的方案等事務,回來來落實修復。</p><p class="ql-block"> 桃花山玉皇廟的修復,是一種對信仰的傳承與守護。古老的寺廟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和佛法的智慧,它們見證了無數(shù)人的心靈成長與解脫。桃花山寺廟的修復,不僅是在修繕建筑,更是在修復內(nèi)心的信仰家園。每一塊磚瓦、每一根梁柱,都凝聚著桃花吐人的虔誠與奉獻。</p><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三年三月三廟會這天,各地的顯官達貴,商賈百姓,佛門弟子,八方而來,云集這里觀景踏春,誦經(jīng)許愿。桃花山是具有靈性的,收納了古剎的晨鐘暮鼓的聲響,這聲響又引領來四面八方的信眾和游人。桃花山在虔誠面前,滋長了靈性,山的靈性讓虔誠的香火更加旺盛。前來趕廟會的人們都有一種心靈寄托,揚善除惡,一世修好,向往正義,祈福國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從恢復桃花山 廟會,每年三月三整個桃花山熱鬧非凡。是一年中最令人翹首以盼的盛事。當春風悄然拂過田野,吹綻了漫山遍野的桃花時,那份關于廟會的記憶便在人們心中蘇醒,召喚著大家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p><p class="ql-block"> 廟會的前幾天,空氣中便彌漫著一股興奮與期待的氣息。各村里的老老少少都忙碌起來,大人們準備著香燭、供品,孩子們則滿心歡喜地等待著那熱鬧非凡的場景。終于,到了三月三這一天,太陽剛剛露出笑臉,通往桃花山的路上便已人頭攢動。</p><p class="ql-block"> 遠處,身著鮮艷服飾的扭秧歌隊伍,如同一團團跳躍的火焰,沿著蜿蜒的山路向山上行進。彩綢在空中肆意飛舞,與那粉嫩的桃花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鼓點聲震徹山谷,仿佛在喚醒沉睡了一冬的大地。隊伍中的人們,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每一個動作都充滿了活力與激情,那是對生活的熱愛,也是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敬重。</p><p class="ql-block"> 寺廟里,香煙裊裊,彌漫著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人們手持香火,緩緩走進殿堂,神情莊重地向神像祈福。有的祈求家人健康平安,有的希望事業(yè)順利,有的則為孩子的學業(yè)許下心愿。那一縷縷青煙,帶著人們的美好愿望,飄向天際。在寺廟的角落里,還能看到一些僧人在靜靜地誦經(jīng),為這片土地和前來祈福的人們送上祝福。</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桃花山三月三廟會,靈仙廟內(nèi)總是香火裊裊,熱鬧非凡。信徒們懷著無比虔誠的心,走進廟內(nèi),向著胡三太爺?shù)纳裣襁蛋?,燃香三柱的儀式莊重而肅穆。香煙裊裊上升,仿佛是人們與神靈溝通的橋梁。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敬畏和期待,蘊含著胡三太爺?shù)纳窳?,祈求著胡三太爺?shù)谋佑?,能夠驅邪避兇,帶來好運,希望能消災解難,家宅平安,事業(yè)興旺。</p><p class="ql-block"> 桃花山廟會,自明末清初始建以來,它便見證了歲月的更迭。不僅僅是一場熱鬧的聚會,更是當?shù)厝藗儌鞒行叛?、弘揚文化的重要載體。酷似仙桃的桃花山,孤峰高聳,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啟迪萬物,風情可存,四季風光,則可依舊。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桃花山遠近聞名,有神靈庇護,寺廟散發(fā)出的靈氣,在胡三太爺?shù)认杉业谋佑酉?,人們堅守著揚善除惡、一世修好的信念,向往著正義,祈求著生活的美好。這一場延續(xù)百年的廟會,如同一條紐帶,將過去與現(xiàn)在相連,將人們的心靈緊緊凝聚在一起,成為桃花吐鎮(zhèn)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趕桃花山廟會,對于當?shù)匕傩諄碚f,是一次心靈的寄托與洗禮。使人充滿平和、溫暖和諧的感覺,也成為了當?shù)厝撕屯獾厝嗽S愿祈福求平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桃花山的三月三廟會,不僅是一場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慶典,更是我們鄉(xiāng)情的寄托。它將我們桃花吐人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讓我們在這喧囂的世界中,尋找到一份屬于自己的寧靜與溫暖。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這份關于廟會的記憶,都將永遠在我們心中傳承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