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河南旅行團在汕頭老城小公園的中山紀(jì)念亭前來個集體大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潮汕小公園,位于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qū)內(nèi),是一片充滿歷史韻味和文化底蘊的老城區(qū),也被譽為“小公園開埠區(qū)”。這里不僅是汕頭城市發(fā)展的見證者,更是潮汕地區(qū)獨特文化的縮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歷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汕頭于1860年正式開埠,成為全國第三個、全省第二個設(shè)海關(guān)的口岸。小公園所在之地被確定為通商口岸,之后美、英、法等十多個國家紛紛來此設(shè)立領(lǐng)事館、開辦洋行等,汕頭港口呈現(xiàn)“萬國樓船”“云集鱗聚”的繁榮景象,逐漸成為粵東的經(jīng)濟中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公園始建于上世紀(jì)30年代初,最初有假山噴水池,樹立“萬國來潮”牌。1934年4月續(xù)建八角樓,即中山紀(jì)念亭。后來經(jīng)歷過多次變遷,文革時遭拆毀,1985年園林部門原址重建假山噴水池等。1997年及2016年末又分別進行了中山紀(jì)念亭的重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世紀(jì)20年代末到抗戰(zhàn)前夕,是汕頭近代建設(shè)高峰期。當(dāng)時市政當(dāng)局提出市政改造計劃,并利用僑資加以實施,廣大愛國華僑及有識之士紛紛投資建設(shè)家鄉(xiāng),這為小公園的建設(shè)提供了重要的經(jīng)濟支持。由華僑投資建設(shè),約占總投資的2/3,建僑房2000多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建筑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公園布局獨特,以中山紀(jì)念亭為核心,向周邊呈扇形放射狀分布著安平路、升平路、國平路等街道,條條街道通碼頭。這種布局在當(dāng)時世界少有、國內(nèi)獨一無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騎樓建筑是小公園的一大亮點,大多為三層到四層,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風(fēng)格,具有濃郁的南洋風(fēng)情。騎樓的設(shè)計不僅美觀實用,還充分考慮了當(dāng)?shù)氐臍夂驐l件,底層的騎樓柱廊既遮陽避雨,又方便商鋪經(jīng)營和行人通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代表性建筑有百貨大樓,其前身是1932年華僑集團集資創(chuàng)辦的“南生公司”,是解放前汕頭第二高樓。大樓采用中西結(jié)合的建筑風(fēng)格,外墻立面裝飾細(xì)膩豐富,既有帶渦卷的希臘愛奧尼柱頭,又有中國古典的花卉圖案浮雕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文化內(nèi)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公園是汕頭開埠文化的地標(biāo),見證了汕頭開埠以來港口的繁忙和商貿(mào)交易的活躍程度。這里融合了潮汕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商業(yè)文化、建筑文化等多元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公園內(nèi)保留著眾多的歷史建筑和革命文化遺址,如汕頭潮海關(guān)大院、汕頭郵政總局大樓、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小公園還是潮汕地區(qū)重要的宗教活動中心,有多座歷史悠久的廟宇,如天后宮(老媽宮)、城隍廟等。每逢節(jié)慶或廟會,這些廟宇都會舉行盛大的慶?;顒印P」珗@周邊有許多特色美食和店鋪,游客可以品嘗到牛肉丸、豆花甜湯、傳統(tǒng)蠔烙、粿條、腸粉、水晶粿等潮汕傳統(tǒng)小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總之,潮汕小公園以其獨特的歷史和文化魅力,成為潮汕地區(qū)乃至整個廣東省的一顆璀璨明珠。無論是本地居民還是外地游客,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感動與驚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同行的4個男士們個個笑容燦爛來個親密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榻的酒店周邊都是各具特色的美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汕頭市媽嶼島,位于廣東省汕頭市中心城區(qū),是內(nèi)海灣上的一個小島,汕頭海灣大橋經(jīng)島而過。2020年,汕頭火車站至媽嶼島雙向公交線路開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媽嶼島地處北緯23°20′,東經(jīng)116°44′。在汕頭市汕頭港出???,德洲水道北側(cè),北距大陸約0.3公里。與德洲島和升旗山成鼎足之勢,為汕頭港屏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舊時漁民出海經(jīng)此拜媽祖,必備活雞,拜后就地放生,故又名放雞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6月24日,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發(fā)布公示,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biāo)準(zhǔn)《旅游景區(qū)質(zhì)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和《旅游景區(qū)質(zhì)量等級管理辦法》,經(jīng)綜合評審,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擬將14家旅游景區(qū)評定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其中,汕頭市媽嶼島旅游區(qū)榜上有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為潮汕門戶、海防重地,歷史上,媽嶼島一直是船只進入沙汕頭(汕頭舊稱)的必經(jīng)之路。清咸豐三年(1853年),粵海關(guān)在這里設(shè)立潮州新關(guān),管潮州各稅口。1860年汕頭開埠后,清政府也將潮海關(guān)設(shè)在了島上?,F(xiàn)媽嶼島隸屬汕頭市龍湖區(qū)龍騰街道,岸線長2.47千米,面積0.24平方千米,海拔39米。整個島嶼中間高四周低,汕頭海灣大橋沿南北穿越全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為“百千萬工程”省級首批典型村,媽嶼社區(qū)正致力于進一步打造提升,朝著文旅方向升級軟硬件設(shè)施,圍繞建設(shè)4A級旅游景區(qū)奮斗目標(biāo),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島上浪漫元素,打造以愛情為主題的旅游度假海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據(jù)介紹,島上現(xiàn)存遺址有潮海關(guān)、稅務(wù)司等,主要旅游景點有海水浴場、觀音雕像、觀海亭、老媽宮、海龍王廟等,還有民兵海霞雕塑、媽嶼藍書店、陶鑄亭、媽嶼灣等景點,2020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媽嶼島上的花海中放開手腳,忘掉自我盡情瀟灑跳吧!蹦吧 !??????</b></p> <p class="ql-block"><b>南澳大橋(Nan’ao Bridge)是中國廣東省汕頭市境內(nèi)連接澄海區(qū)與南澳縣的跨海通道,位于后江灣水域之上,為汕頭市東北部通道的組成部分。</b></p><p class="ql-block"><b>南澳大橋是廣東省內(nèi)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b></p><p class="ql-block"><b>南澳大橋于2009年1月20日動工興建;</b></p><p class="ql-block"><b>于2014年7月24日完成全線合龍工程;</b></p><p class="ql-block"><b>于2015年1月1日通車運營。</b></p><p class="ql-block"><b>南澳大橋西起汕頭市澄海區(qū)萊蕪圍,上跨后江灣海峽,東至南澳島環(huán)島高速路入口;線路全長11.08千米,全橋長9.342千米,橋面為雙向兩車道二級公路,設(shè)計速度為80千米/小時(實際限速60千米/小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澳島的紅色燈塔名為“啟航廣場燈塔”,也被稱為“長山尾燈塔”。它位于南澳島的最西端,靠近長山尾碼頭和啟航廣場,是島上標(biāo)志性的建筑之一。這座燈塔以其鮮艷的紅色塔身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眾多游客,成為南澳島的網(wǎng)紅打卡點。啟航廣場燈塔位于南澳縣長山尾碼頭防波堤上,是游客到達南澳島時看到的第一座燈塔。其紅色塔身與周圍的碧海藍天形成鮮明對比,視覺效果非常突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該燈塔于2006年8月設(shè)立,2016年11月重建。塔高6米,燈高12米,射程為5海里,為海上航行提供了重要的導(dǎo)航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燈塔附近有一個啟航廣場,廣場上有一個巨大的船錨雕塑,名為“啟航”。游客可以在這里遠眺南澳大橋,欣賞遼闊的海景,感受海風(fēng)的輕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自然之門”,是南澳北回歸線標(biāo)志塔,位于汕頭市南澳縣青澳灣的北回歸線廣場,是我國建成的11座北回歸線標(biāo)志塔之一,處于北回歸線與我國大陸東岸的交點處。在廣東唯一的海島縣南澳線上,也是唯一一座位于海島上的北回歸線標(biāo)志塔。該標(biāo)志塔由CIID常務(wù)理事——鄭少文總設(shè)計師主刀設(shè)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每年夏至正午,當(dāng)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日影將穿過“自然之門”上方圓球中心圓管,投射地臺中央,達到“立桿不見影”的效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為游客游覽南澳“自然之門”,人景相映,趣味橫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據(jù)設(shè)計者鄭少文介紹,該塔設(shè)計采用漢字“門”字進行演變造型,球體半徑3.21米(對應(yīng)春分3月21日),懸臂長6.22米(對應(yīng)夏至6月22日),從底座到球體高12.22米(對應(yīng)冬至12月22日);兩邊門柱所傾斜的角度正好對應(yīng)北緯23.50(對應(yīng)北回歸線緯度)。每年夏至正午,當(dāng)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日影將穿過上方圓球中心圓管,投射地臺中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北回歸線,是太陽在北半球能夠直射到的離赤道最遠的位置,在北緯23度26分21.448秒。北回歸線是太陽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線。每年夏至日(6月22日左右)這一天這里能受到太陽光的垂直照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自然之門”作為汕頭第二個標(biāo)志性建筑物,在青澳灣興建北回歸線標(biāo)志物的意義。北回歸線的標(biāo)志物建筑,集中在我國境內(nèi),如臺灣嘉義、花蓮、廣東廣州、封開、汕頭、廣西的桂平等。這是北回歸線上我國獨有的風(fēng)景,必將成為世界天文、地理學(xué)界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澳灣北回歸線標(biāo)志的興建,使北回歸線標(biāo)志家族中又新添一員,也是人類更深入認(rèn)識北回歸線、認(rèn)識地球的又一舉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家試著把把手機放在地面上倒拍上面北回歸線的金色大球,太好玩兒了!童趣大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