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美洲于我而言充滿了太多的未知數,我早就有心踏上這片神秘的土地,去了解南美洲的三大文明,領略安第斯山脈的美麗風景。機會終于來了。黃同學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制定了非常詳細的旅游攻略。于是我和陳同學夫婦、萬同學夫婦跟隨黃同學一家三口遠赴南美洲,游玩南美洲三個國家—秘魯、智利和阿根廷,順帶去巴西和烏拉圭各一天。</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8日我從祿口機場出發(fā),經首爾轉機,于美國時間18日抵達舊金山灣區(qū),在兒子家住了6天,24日飛抵秘魯首都利馬,與同學們匯合。</p><p class="ql-block">25日,我們到酒店旁邊的武器廣場上參觀。利馬分為新城、老城兩部分。老城里分布著許多廣場,以武器廣場最為有名。武器廣場位于老城中心地帶,因當年西班牙殖民者常在廣場展覽武器而得名。廣場由征服軍首領弗朗西斯科·皮薩羅于1535年建設,1821年,圣馬丁將軍在此宣布秘魯獨立?,F在這里仍是秘魯舉辦重大節(jié)慶活動的場所。1988年,利馬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這是廣場東側的天主教堂,建于1555-1649年間,1746年因地震而損壞,1904年重建,成為利馬的地標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這是廣場南側的總統(tǒng)府。它初建于1535年,原為西班牙卡斯蒂利亞式建筑,因大火損壞,1937年重建成新巴洛克風格。它原是西班牙殖民者的總督府,現為秘魯總統(tǒng)官邸與辦公地。</p> <p class="ql-block">廣場西側的黃色建筑是重建于1944年的市政廳,是新古典主義風格,但兩個巨大木制黑色陽臺和氣派的拱廊仍保留著西班牙風格。建筑頂部飄著三面旗幟,中間是秘魯國旗,左右兩側分別是黃色的利馬市旗和古印加帝國的國旗。</p> <p class="ql-block">廣場西南側是著名的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它建于1761-1776年間。院內藏有皮草書2.5萬冊、羊皮書6千冊,是秘魯最重要的宗教文化研究場所。修道院的地下墓穴,藏有7萬具尸骨,被稱為世界上最恐怖的“人骨教堂”。由于受西班牙宗教的影響,秘魯人深信教堂才是通往天國的通道,都祈求死后葬在此教堂下面。該修道院是1810年前秘魯人死后埋葬的圣地,但地盤有限,后人決定這里只存顱骨與大腿骨,身體其余部分均移出修道院。我們沿著臺階進入地下室,一種難聞的味道撲面而來。地下室有好多“房間”,人的腿骨和頭骨分開擺放,井井有條。</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的走廊。</p> <p class="ql-block">走廊旁邊是精致的天井花園。</p> <p class="ql-block">修道院的后門。</p> <p class="ql-block">廣場周邊的眾多建筑顯示,早在殖民地時期,這里既是秘魯的政治中心也是秘魯的商業(yè)中心。</p> <p class="ql-block">這個建筑物前的銅像人物是拉蒙·卡斯蒂利亞(1797年 - 1867年)。他是秘魯歷史上最著名的軍事領袖和民族解放者,在他的領導下,秘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曾出任過四屆秘魯總統(tǒng)。他利用秘魯貯量豐富的鳥糞層和硝石,大力發(fā)展國民經濟。但他的獨裁統(tǒng)治結束后,國家再度陷入動亂達20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這是弗朗西斯科·皮薩羅銅像。皮薩羅(1476年—1541年)是西班牙殖民者,以征服南美洲特別是秘魯而聞名。1532年,他處決了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1535年,他在一片綠洲上建立了新城利馬,開始了對秘魯的統(tǒng)治。1541年,皮薩羅被刺身亡。皮薩羅的征服行動開啟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時代,并對秘魯的歷史和地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從武器廣場步行15分鐘左右即到達圣馬丁廣場。這是利馬最具代表性的廣場之一,廣場上矗立著何塞·德·圣馬丁將軍的騎馬銅像。圣馬?。?778年-1850年)在南美獨立戰(zhàn)爭中建有卓絕功勛,被稱為秘魯、智利和阿根廷三個共和國的“國父”。</p> <p class="ql-block">說了這么多沉重的歷史故事,這張照片可以讓人輕松一下??吹竭@兩個人在表演特技,我開始以為是充氣的假人,因為這造型不符合力學原理。我近距離端詳,上面那個人還向我眨眼睛,我確認他們是真人,但至今不能理解這里面的原理。</p> <p class="ql-block">25日,我們從利馬飛到古城庫斯科城。庫斯科建 于公元1100年,是當年印加帝國的首都。印加帝國存在于11世紀至16世紀,鼎盛時期涵蓋了現在的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6個國家。1536年,西班牙征服者接管了庫斯科城。1650年,城市毀于地震。1670年,殖民者按照巴洛克風格重建。今天,科斯科的主要建筑物屬于這一時期。1780年后,隨著利馬的興起,庫斯科逐漸走向衰落。1983年,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26日,我們參觀庫斯科圣多明戈修道院博物館。</p><p class="ql-block">修道院原址為印加帝國最神圣的太陽神殿,始建于11世紀。1533年西班牙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洗劫神殿并摧毀建筑,后在其基礎上修建修道院。1950年大地震,修復后的修道院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的兩側均有印加石墻展出,給人的印象很深刻。印加石墻上窄下寬,石縫嚴密,基礎堅固,抗震性極強,在多次地震中幸存下來,而西班牙建筑屢遭損毀?。</p> <p class="ql-block">一樓大廳里的民族服飾展覽很有特色。這位女士左手還抱著個小寶寶。秘魯的民族服飾很華麗,很有戲劇感。</p> <p class="ql-block">這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展品。我當時并不知道,就看見許多人圍著它端詳、拍照,旁邊有專人仔細地講解,直觀感受告訴我這件展品非同一般,于是我認真地拍下了注釋?;貋砗髮W習了一下,才知道這個大金牌上繪制的每一個圖形都有一個特定含義。</p> <p class="ql-block">這是根據大金牌繪制的圖形解釋??饲饋喺Z是南美洲原住民克丘亞人的語言。克丘亞語約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起源于秘魯,是印加帝國的官方語言。在印加帝國之后,隨著天主教的傳播,克丘亞語的使用地區(qū)超出了原印加帝國的范圍,共有7個國家使用克丘亞語。印加人有語言沒有文字,原居民用“結繩記事”的方式來記事。</p> <p class="ql-block">從博物館遠眺庫斯科古城,感覺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博物館外兜售工藝品的庫斯科婦女,他們身穿華麗的名族服裝。</p> <p class="ql-block">離開博物館后我們前去參觀印加古墻。沿途領略古城風土人情。路上有不少婦女懷里抱著或牽著小駝羊讓游客和駝羊合影,至于費用,她們用英語說“up to you”(你看著給)。</p> <p class="ql-block">我們來到一條十分神秘的印加古街。街道兩旁保存著印加時代的古墻,石墻由一塊塊切割整齊的大石堆壘起來,像是現代的拼圖。石塊雖然大小不一,但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石頭之間結合得非常緊密, 連一張紙都插不進去。古印加石匠的高超技藝令人嘆服。</p> <p class="ql-block">我們沿著陡坡艱難地走向著名的莎克塞瓦曼。庫斯科的民居都建在山坡上,我們空手行走都很困難,當地人生活的難度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薩克塞瓦曼位于庫斯科城西北約3公里、海拔3600的高原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該工程興建于公元15世紀至16世紀,歷經三代君主。</span>它依山而筑,從上到下共有3道平行的、用巨石砌成的圍墻守衛(wèi)著城堡,這些圍墻是用30多萬塊深褐色巨石壘砌而成的。石塊雖然切割的很不規(guī)則,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壘砌時也沒有使用灰漿,但相互之間接合得非常嚴密,真可謂天衣無縫。在沒有鐵器的時代是怎么做到的?采石場在20公里以外,這些巨大的石料(最重達300噸)是怎么運輸的?由于沒有文字記載,這些謎團至今未被解開。至于城堡的用途有三種說法,一曰軍事要塞,拱衛(wèi)庫斯科;二曰為了紀念印加戰(zhàn)爭勝利而建;三曰在某些儀式中用于模擬戰(zhàn)爭。</p> <p class="ql-block">這是在薩克塞瓦曼旁邊的山上遠眺庫斯科武器廣場。廣場周圍全是密密麻麻的紅頂建筑。庫斯科的城市布局基本沿襲于印加帝國,房屋是石頭壘砌的,道路也鋪滿石塊,整個城市就是一座石頭城。</p> <p class="ql-block">武器廣場是庫斯科的城中心,這里曾是印加帝國時期舉行慶典的場所。今天的庫斯科城是西班牙殖民者在古印加帝國廢墟上建立起來的。這個廣場北側的大教堂始建于1560年,耗時100年才建成,頂端的福音鐘樓上懸掛著一口重達130噸的巨鐘,據說它是南美大陸最大的鐘,鐘聲能傳到40千米之外。</p> <p class="ql-block">廣場東側的拉孔帕尼亞教堂建成于1668年,是全城最漂亮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廣場正中聳立著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印加人屬于印第安人克丘亞分支。</p> <p class="ql-block">拉孔帕尼亞教堂門口賣藝的庫斯科人。</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們入住的酒店,就在廣場東邊,和拉孔帕尼亞教堂只隔著一條狹窄的石頭小道。</p> <p class="ql-block">27日,我們乘坐包車沿著“圣谷”一路游玩。</p><p class="ql-block">烏魯班巴河從秘魯東南部的安第斯山區(qū)發(fā)源,經庫斯科流向馬丘比丘,孕育了印加文明,被印加人稱為“圣河”?!笆ズ印绷鹘浀牡胤椒Q為“圣谷”。</p><p class="ql-block">首先我們到了一戶當地人家。這個是典型的“前店后廠”式家庭。碩大的店里掛滿了駝羊毛編織的毛衣、披肩等編制品。在后面的院子里,主人演示了清洗駝羊毛、染色、紡線和編織等工藝。她們用重錘紡線的方法讓我回憶起1970年的沭陽農村婦女。</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我們到了莫瑞梯田參觀。這個漏斗形的梯田實際上是個糧種試驗田,于1930年被發(fā)現。梯田高度差150米,不同高度的梯田有不同的溫度,最高處和最低處溫差達15攝氏度。每一層梯田模擬一種氣候,從海平面的氣候模擬起,一直模擬到高原氣候。梯田層與層之間的氣候之差是按照自然界每300米高度間的氣候之差來設計的。怎么實現這樣的溫差呢?原來不遠處的河床里有一種特殊比熱容的鵝卵石,印加人在每層梯田下鋪設不同厚度的鵝卵石來調節(jié)不同的溫度。莫瑞梯田也被稱為“印加的溫室”,是古代印加文明最典型的的特色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我們參觀馬拉斯鹽田。馬拉斯鹽田不是印加遺址,因為它在印加帝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三千多塊白色的方塊層層疊疊依山而建,含鹽的泉水流入其中經蒸發(fā)就產出食鹽。</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站我們來到歐雁臺。它坐落在群山之中,是天然的軍事防御基地。在西班牙入侵時期,印加王退守歐雁臺,并在這里成立了臨時首都。</p> <p class="ql-block">歐雁臺遺址入口處賣藝的老人。</p> <p class="ql-block">我們在歐雁臺乘坐火車前往熱水鎮(zhèn)。熱水鎮(zhèn)是去馬丘比丘的必經之地。火車上一對秘魯男女服務員給乘客做了一翻熱情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28日,我們從熱水鎮(zhèn)坐大巴達到馬丘比丘山腳下,然后徒步游覽馬丘比丘。馬丘比丘是位于秘魯安第斯山脈的一座古城,是印加帝國在15世紀建造的遺跡之一。16世紀,隨著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和印加帝國的沒落,古城被遺棄,在隨后的4個世紀被人遺忘。1911年,耶魯大學的教授Hiram Bingham偶爾發(fā)現被叢林掩蓋的古城。這座古城以其神秘和壯觀而聞名,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1983年,馬丘比丘被列入文化/自然雙重世界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按照考古學家的劃分,馬丘比丘有三個組成部分:神圣區(qū)、南邊的通俗區(qū)、祭司和貴族區(qū)(居住區(qū))。共有包括神殿、避難所、公園、住宅在內的140個建筑,還有超過100處階梯,以及數量眾多的噴泉和完整的水利系統(tǒng)。馬丘比丘所有的房墻都是用石頭壘砌,石頭接縫之精巧令人折服。</p><p class="ql-block">馬丘比丘處于安第斯山脈秘境,海拔2350米,周圍群山環(huán)抱,氣勢磅礴,仿佛是一座“天空之城”。當天細雨綿綿,山中云霧飄渺,仙氣繚繞,景色十分壯觀。</p> <p class="ql-block">云霧彌漫中的安第斯山脈就像是一幅山水畫卷。</p> <p class="ql-block">29日,我們在庫斯科古城閑逛。這天是周六,街上行人明顯比平時多。下面三張照片是拉孔帕尼亞教堂背面做小生意的居民。</p> <p class="ql-block">庫斯科城里有很多人做擦皮鞋的生意,更多的生意人穿梭于武器廣場。</p> <p class="ql-block">警察在向問路人解釋著什么。</p> <p class="ql-block">中國制造的長城小型汽車穿梭在庫斯科的街道上。庫斯科城里道路比較狹窄,家用車都是小型車。</p> <p class="ql-block">在街上無意中看到當地人舉辦紀念耶穌的活動。5月20日是復活節(jié),這次活動一定是紀念復活節(jié)的眾多活動之一?;顒訕O其莊重,走在前排的是眾人組成的樂隊,婦女捧著鮮花、畫像,16個身著統(tǒng)一西服的男人抬著耶穌的圣像走在隊伍的中心,不時有人手舉長桿向耶穌獻花絮。但我感覺耶穌的裙擺好像是南美民族服飾,多少有點滑稽。</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們回到庫斯科廣場。</p> <p class="ql-block">這一天是我們在秘魯的最后一天了。秘魯之行還有一件事沒做,那就是吃秘魯的特色美味—烤豚鼠。于是我們在網上找了一家評分不錯的飯店。飯店就在武器廣場南側。這個人是這家飯店招徠客人的伙計。秘魯人身材都不錯夠高大,但這個人出奇地矮。</p> <p class="ql-block">沒想到坐在飯店二樓的陽臺上視野非常開闊,武器廣場一覽無遺。</p> <p class="ql-block">廣場上聚集了很多當地人。他們身穿鮮艷的民族服裝,載歌載舞,引來眾多游客。經詢問酒店服務生,才知道原來是他們搞太陽節(jié)慶?;顒?。太陽節(jié)(Inti Raymi)是秘魯特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1412年印加王指定6月24日為太陽節(jié)。這一天是南美洲的冬至,是太陽離地球最遠的日子,人們祈求太陽的回歸。依照傳統(tǒng),人們會從庫斯科的太陽神殿出發(fā),一路歌舞經過武器廣場 ,抵達近郊的薩克塞瓦曼 ,最終在那里達到整個慶典活動的高潮。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禁止,這個節(jié)日被迫停止了近300年?,F在的紀念活動成為吸引游客的精彩節(jié)目。</p> <p class="ql-block">欣賞完廣場上的慶?;顒樱覀凕c的烤豚鼠也上來了??倦嗍笫敲佤數膫鹘y(tǒng)美食,今天得以品嘗,果然味道鮮美,名不虛傳。</p> <p class="ql-block">這是網上下載的豚鼠照片。豚鼠原產于南美洲,活潑可愛,16世紀作為玩賞動物傳入歐洲,也稱荷蘭豬。對我們來說,吃豚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但想到機會難得,也架不住誘惑,我們終于在離開秘魯的前一天“勇敢”了一次。</p> <p class="ql-block">再見了,秘魯;再見了,難忘的庫斯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