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到過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濟南;感嘆過“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三峽;有一個地方,沒有名山大川,也不算風(fēng)景如畫,卻令我心馳神往,百讀不厭。“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最美是故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 飽經(jīng)風(fēng)雨的老屋都坍塌了,只能通過廢墟辨認(rèn)曾經(jīng)是哪家哪戶的老宅。五奶奶家門外高大光滑的拴馬樁,青石板鋪就的高臺階,老老太太家門外的石頭碾子……那個年月所特有的物件,連同那些關(guān)乎故鄉(xiāng)的往事,都留在了記憶的深處。只有這口小井保留著舊時的模樣,在那個年代小井養(yǎng)育著全村人,所有從“孫家溝”走出來的孩子,都對小井有著特殊的感情。小井見證著時代的變遷,記錄著歲月的滄桑。</p> <p class="ql-block"> 井沿長滿青苔,水面漂著落葉,藍(lán)天綠樹倒映水中,藍(lán)汪汪的水,綠瑩瑩的樹,被風(fēng)吹皺的水面微動漣漪。</p><p class="ql-block"> 老一輩人顫巍巍的扁擔(dān),擔(dān)起的不只是這甘甜的泉水,更是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希望。晨起暮落,井臺邊偶遇,或禮節(jié)性地打個招呼,或親切地閑話家常,勞作的疲憊寫在臉上,豐收的喜悅也一定美在心里……那時候我的爺爺正值壯年,他挑起的是一個18口人的大家庭的希望。他帶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肩負(fù)著中年人的責(zé)任,每天從家到小井往返多少次,挑著扁擔(dān)吱呀呀地響,桶里濺起的水花嘩啦啦地灑落……這樣的生活重復(fù)了多少年,無論嚴(yán)寒酷暑,風(fēng)雨無阻。</p><p class="ql-block"> 兒時的我們擺脫了那苦難的年代,已經(jīng)搬到村外生活,我們還是喜歡回營子里玩耍,小井邊灑下的是歡聲笑語。抓海馬,釣小蝦,把南瓜葉做成漏斗舀水喝,空心的瓜藤可以做吸管,趴在井沿上吸水……孩子的世界永遠(yuǎn)是多姿多彩的,即使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他們總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樂趣,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無憂無慮,盡情嘻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通往山上的這條小路兩鋪泥濘而陡峭,被雨水沖刷過后留下一條深深的溝壑,裸露的樹根如同老人手臂上條條綻出的青筋,我們踩著這些樹根形成的臺階拾級而上,找尋舊時的足跡。</p><p class="ql-block"> 小時候我們一群孩子比賽,卯足勁一口氣跑上去,弱小的我跑幾步就累得氣喘吁吁地倒退回來,于我而言這段山路是永遠(yuǎn)無法逾越的過去。在我的眼里這段山路太高太陡,我更向往山的那邊,期待那里更美的風(fēng)景。關(guān)于這里的記憶很少,知道這是“趕牛道”,早晨把羊群牛群從這里趕上去,傍晚十分“牧人驅(qū)犢返”,哞哞咩咩的叫聲驚起歸巢的鳥兒,整個“營子里”都沸騰起來。炊煙裊裊,倦鳥歸巢,我們這一群孩子也都在媽媽“回家吃飯”的呼喚聲中相繼散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段山路還是很陡峭,但是不至于難以逾越。走過這段陡峭的山路,就豁然開朗了,整個小村子盡收眼底。小小的村落四面環(huán)山,像搖籃里的孩子,溫暖而舒適地睡著。上百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我的祖先在這里躲避過戰(zhàn)亂,飽經(jīng)歲月的風(fēng)霜,從最初“營子里”的幾戶土坯房,到現(xiàn)在營子外排排高大寬敞的磚瓦房,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在老屋與新房之間一覽無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孩子走累了,要建造一個營地駐扎在這里。我揮動斧頭砍幾枝荊條,兒子稱贊我的“破壞力”,小時候在山溝里摸爬滾打的孩子,哪一個不是“身懷絕技”!</p><p class="ql-block"> 幾個孩子挽起褲管光著腳丫,并排著逆流而上,把順流而下的小魚追地?zé)o處可藏,雙手一捧就上來幾條。小泥鰍魚最常見,適應(yīng)能力也最強,放罐頭瓶里能養(yǎng)活好久,那種肚子銀白發(fā)亮的“白鰾子”比較稀罕,也不好養(yǎng),可能第二天就“翻白”死掉了。</p><p class="ql-block"> 別說上樹爬墻,就是上房揭瓦也是不在話下。紅瓦片下面是麻雀的家,大鳥出去捕食,饑餓的幼雛喳喳地叫聲,引來一群淘氣的孩子。爬墻上房如履平地,掀開瓦片露出三四只小腦袋,嫩黃的小嘴巴張得大大的,仰著頭沒等來媽媽的美味,這幾個還沒出飛的小家伙就束手就擒了。用棉花做一個溫暖的窩,又是喂水又是喂米,小家伙還是逃不過夭折的命運。小鳥死了,我們也會很難過,但是那時候我們?nèi)绾味螟B媽媽的喪子之痛!</p><p class="ql-block"> 一群孩子 放學(xué)把書包一扔,就在營子里聚齊了。沒成熟的文冠果里面的豆豆甜甜脆脆的,成熟的山棗酸酸甜甜的,都需要爬到老屋后面的山坡上才能摘到,雖然向下望去令人心驚膽顫,可還是抗拒不了美味的誘惑。</p><p class="ql-block"> 那些“輝煌的歷史”,說不盡道不完。從孫家溝長大的孩子,都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人物”,都有一段屬于自己的“英雄演義”。</p> <p class="ql-block"> 山路崎嶇,走走停停,邂逅著滿路的風(fēng)景。高低錯落的雜草這一叢那一簇,精致的野花點綴在草地里,排排整齊的杏樹葉微微泛黃。滿山滿嶺和諧共處的花草樹木,組成一幅精美的巨幅畫卷。目之所及皆美景。</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一路回望,這山水不只是山水,每一處都有故事。這草木絕非草木,每一株都是深情。走過半生,我從未忘記來時的路。那年那月,那些過往,銘心刻骨,永生難忘。無論我看過多少風(fēng)景名勝,最美是故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 故鄉(xiāng)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宋虎嘯</p><p class="ql-block"> 見過桂林的山水,也見過北京的古跡,但最讓我難以忘懷的還是我的故鄉(xiāng)。</p><p class="ql-block"> 在城市的喧鬧與高樓的包圍中,我會不時走出這里,走向那幽靜的鄉(xiāng)村。我的家鄉(xiāng),一個沒有多么正式的名字,只有幾戶人家的小村落中,卻讓我看到了不輸名山大川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沿著村中的小路前行,站在老屋的舊址邊,聽著母親講述著這里的過去。原先的小井,如果沒有母親的指示我只以為是一個小水塘,這里可是原先十幾戶人家用水的地方?,F(xiàn)在,無數(shù)的植物爬滿了青綠的石塊,水上飄著的樹葉與它們共存。</p><p class="ql-block"> 走過一片片樹林,經(jīng)過一戶戶房屋,老一輩們生活的景象好像浮現(xiàn)在眼前。陽光穿過層層疊疊的樹葉,灑在地上的光斑,好像在指引著我,我快步奔向陽光"鋪就的"大道",我的身影與母親兒時放光學(xué)的身影重合,我體會到了,我看到了,爬過山坡,穿過草叢,好像找到了屬于她們的"百草園"。母親講述著過往,放學(xué)后這里就是她們的“第二課堂”,賽跑、摘果子、捉蟲子…… 兒時的景象也許浮現(xiàn)在她的眼前,她在回憶著那些"歷史",因為我看見了她的眼角閃著淚花,她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從未停止。</p><p class="ql-block"> 記憶中的果樹,依然挺立在歲月里。見到了許多我叫不上名的果,而母親都認(rèn)得,熟知那些酸甜可口的果實。無數(shù)個春夏秋冬,果樹依然在那里,等著當(dāng)年摘果的孩子。那些當(dāng)年求之不得的果,都展現(xiàn)在眼前,但那群小朋友早已成為了"老朋友",步入中年,兒時的時光只能在腦海中回望??蓵r光短暫,像母親千百次呼喚回家吃飯一樣匆匆。走在無數(shù)次她曾走過的路,而這一次,她已成為了我的母親,一步一步帶著我下山,她的心里又是別樣的滋味吧。</p><p class="ql-block"> 這條熟悉但又模糊的路,很長,長到要用一生而來回望;也很短,短到只在記憶的童年里停駐。 </p><p class="ql-block"> 我們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從未停歇,它比名川大山更動人,因為那里藏著歲月的痕跡,藏著母親的青春,更藏著我們靈魂深處最溫暖的歸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