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濟源的王屋山</p><p class="ql-block"> 在山北的陽城發(fā)揚愚公移山精神,幾十年如一日持續(xù)不斷地從地下掘取烏金換取持續(xù)GDP增長的同時,山南的濟源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始了對王屋山和愚公移山精神持續(xù)的挖掘和打造,在我們實地了解和座談時,他們以飽滿的熱情給我們講述了他們請當(dāng)時中央的主要領(lǐng)導(dǎo)人題詞、協(xié)調(diào)省委政府到人民大會堂召開高規(guī)格的紀念《愚公移山》發(fā)表周年大會、到國家教委相關(guān)教材編輯部改寫中學(xué)課本《愚公移山》文章后的注釋、組織相關(guān)人員外出調(diào)研尋找編緝資料、以及堅持每年一度的愚公移山精神研討會和源源不斷地對景區(qū)的投入打造過程,看著他們飽含熱淚的雙眸,我們也就能理解了濟源寧愿將發(fā)現(xiàn)的中華文明圣地昆侖丘拱手讓與陽城,也割舍不下愚公移山這一打造多年的金字招牌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濟源這個"王屋山"原來叫天臺山,也叫老爺頂,它屬于王屋山系支脈的一個山頭,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系析城山向東南脈一支由大羅嶺盤旋延伸至黃河谷地時突兀而起的一座山頭,原始社會黃帝至顓項時期(公元前二十七世紀)應(yīng)稱作天臺山,今名"天壇山"者,系杜光庭后起之名。</p><p class="ql-block"> 臺,四方而高者之謂,意謂顓項以后的許多遠古帝王在四方而高之天臺祭祀天帝,并同時面向西北隔水遙祭歸藏昆侖丘上的歷代先圣王。三千六百年后的公元十世紀,天臺山被杜光庭改稱為"天壇山"。壇,人們學(xué)會釀酒技術(shù)之后并以覃盛酒設(shè)壇祭天祭祖之謂。據(jù)考,黃帝、顓項時代既無"覃"字又不會釀酒,祭天祭祖主要以新禾、羊、牛等作為犧牲或殘忍地以戰(zhàn)俘作為人牲火祭,故顓項時只有"天臺山"其名而無"天壇山"之名。</p><p class="ql-block"> 古籍記載,"黃帝于元年正月甲子,列席王屋山""于瓊林臺禱上帝破蚩尤"表明:公元前2698年,黃帝九戰(zhàn)蚩尤不勝,逐升登王屋昆侖虛,于瓊林臺(天地元)禱上帝破蚩尤。后自顓瑣至堯、舜、禹六百年間,許多古帝王均未在天壇山而仍在昆侖丘祭天祭祖,《尚書·舜典》"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在璇璣玉衡(昆侖丘),以齊七政"就是證明。只是杜光庭把顓項以后甚至"三代"以后帝王登"天壇山"祭天誤當(dāng)成了黃帝本人登"天壇山"。其本人把王屋山誤解為天壇山或把天壇山誤解為王屋山。</p><p class="ql-block"> 唐司馬承禎的《天地宮府圖》和唐末五代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已佚,今人所見"洞天福地"之列位系北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其中有十大洞天:第一洞天山西、河南王屋山。上述第一洞天道教明確其領(lǐng)地包括今山西垣曲、陽城和河南濟源境內(nèi)的整座王屋山區(qū)。這表明《天壇王屋山圣跡記》中"黃帝列席的王屋山"并非天壇王屋山,而是"王屋昆侖丘"。然而,受杜光庭《天壇王屋山圣跡記》的影響,五代后的人們便把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解讀為河南濟源境內(nèi)的一座小山頭﹣-"天壇山"。明顯與道教"第一洞天﹣﹣王屋山洞天"所指地不相符。</p><p class="ql-block"> 產(chǎn)生這樣結(jié)果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隋唐后移居平原沃土的達官貴顯已無法忍受道家進入高地山臺修行的苦寂,故因訛傳訛,想當(dāng)然的認為天臺山為黃帝祭天之地,選擇在離平原最近、臨近東都洛陽的天臺山(現(xiàn)濟源王屋山景區(qū))開始修行。這里自唐宋以來深得皇家重視和仙真高道的青睞,皇家先后敕建了許多道教宮觀,司馬承禎、玉真公主、杜光庭、燕真人、邱處機等高道也曾在此清修,高峰時可謂宮觀林立,仙道云集,香客如流,名士忘返。久而久之天臺山也訛變成了王屋山。而王屋山的本原山體由于山大溝深、交通不便、遠離東都而漸遭冷落。</p><p class="ql-block"> 山南的濟源仍在持續(xù)不斷對王屋山景區(qū)進行投入,在打造了王屋老街之后,又開始對天臺山的金頂進行進一步的投資打造,為下一步申報五A景區(q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濟源為了增加景區(qū)的體量、提高申報世界地質(zhì)公園的成功,聯(lián)合洛陽市將跨越黃河兩岸,分布于河南省濟源市西部和新安縣北部,分別屬于王屋山系和秦嶺山 系的天壇山和黛眉山進行了世界地質(zhì)公園的申報,2007年6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王屋山-黛眉山地質(zhì)公園列入世界地質(zhì)公園名錄。總面積約為986平方千米地質(zhì)公園的范圍也止步于省界的五斗峰和鰲背山,割列了王屋山系形成的整體性,對王屋山系腹地的主體進行了選擇性忽視。</p><p class="ql-block"> 太行王屋二山古時出入中原的各個山河隘口,從沁河隘口的小羊湖到火石梯隘口的盤谷寺、從白云隘口的交地古道到王屋山景區(qū)、從蓮花隘口的小溝背(銀河峽)到窟窿隘口的九里溝,無一例外的都成為了當(dāng)?shù)氐臒衢T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四、陽城的王屋山</p><p class="ql-block"> 尋找陽城所描述的王屋山,首先找到的是清代盧廷棻在同治版縣志中的《陽城山水總記》,其從地理的角度,以王屋山腹地析城山主峰圣王坪為中心,對其延伸至縣境邊的東、西、南、北各支脈做了詳盡論述,其所描繪的析城山四延之山,幾乎包含了王屋山系的主峰主脈,蓋也是因王屋山主體大部分在陽城縣域范圍內(nèi),濟源和垣曲境內(nèi)只占主體的很小一部分有關(guān),也與陽城自古以來只關(guān)注自已的一畝三分地的地域觀念有很大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陽城人都有個深刻的印象:小時候上學(xué)時,課文《愚公移山》就有"王屋山在今山西省陽城縣西南"的注釋。這一代人也曾經(jīng)為身居愚公故里而感 到驕傲和自豪。時至今日,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的初中課本《語文》第三冊)和2017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學(xué)九年級《語文》課本(下冊)中,《愚公移山》的注釋仍然為"王屋山在山西省陽城縣西南"。這也印證了王屋山的主體就是現(xiàn)在以析城山為中心的陽城縣西南部山區(qū)的科學(xué)認知。</p><p class="ql-block"> 古時陽城南向王屋山出入中原的隘口有十七處之多,自古以來,陽城人民就挖山開道,通過白云隘、荊子隘、丁羊順隘、連花隘、白澗嶺、西哄哄口等關(guān)隘與中原、河?xùn)|往來。民國3年(1914),時任張知事,就與垣曲縣會商,共同修路,并發(fā)動全縣商賈、百姓,捐款捐物,出工出力,修建了索泉嶺到西哄哄口的官道,建成了去往河?xùn)|的大道;解放戰(zhàn)爭時期,陳謝大軍也是從此處揮師豫西、挺進了中原,"文革"時期,橫河鄉(xiāng)舉全鄉(xiāng)之力,修建了橫邵公路,打通了直下中原的捷徑;現(xiàn)幾乎每個隘口朝山南的濟源被打造成景點景區(qū),其中包括是著代表著山北愚公“直通豫西、達于漢陰”夢想、在陽城人民困難時期南進中原的換糧古道白云古道(濟源現(xiàn)開發(fā)名叫交地古道)。</p><p class="ql-block"> 五、地理上的王屋山</p><p class="ql-block"> 山脈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條山嶺和山谷組成的山體,因像脈狀而稱之為山脈。構(gòu)成山脈主體的山嶺稱為主脈,從主脈延伸出去的山嶺稱為支脈。幾個相鄰山脈可以組成一個山系,現(xiàn)代的王屋山是指上述地理概貌上的王屋山。</p><p class="ql-block"> 查資料可知,王屋山的形成系亞洲東部受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雙重擠壓,山脈走向具有明顯的規(guī)律。王屋山系受太行和中條相擠壓隆起的北陡南緩,東西長約60多千米,南北寬約50多千米,平均海拔1000多米,面積達3400多平方公里、呈西北--東南走向的一系列山體,這個山體就是王屋山。由于山體的互相擠壓,導(dǎo)致太行中條和王屋三山在此處形成了一個之字形結(jié)構(gòu)地理狀態(tài)。濟源現(xiàn)在的"王屋山",實際上占整個王屋山總面積不到千分之零點五。2018年版《山西地圖》所標注的山脈走向,可以看出王屋山的主體主脈位于陽城縣域的西南部。民國36年版的《辭?!吩?quot;王屋山"的詞條下也寫到:"山名,在山西省陽城縣西南,西入垣曲縣界,南跨河南省濟源縣界"。此外,(西安地圖出版社)、《山西省旅游地圖集》(山東省地圖出版社)、《山西省災(zāi)害地圖集》、《山西省環(huán)境保護地圖集》(山東省地圖出版社)、《老地圖》(山西省圖書館編.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山西省市縣地圖冊》(湖南地圖出版社)以及電子版的《河南省地圖》等不同版本、不同種類的地圖,通過多方比對,各個地圖所標王屋山的地理位置 完全一致,即:王屋山是一個西起沅水與中條之歷山相望,東至沁河與太行山相連,北達陽城與進入縣城的太岳山低山丘陵地帶相連接,南達黃河之濱,面積近四千平方公里的山系。</p><p class="ql-block"> 比起中國眾多的名山大川,王屋山體量是很小的,就這么體量很小的一個山系,之所以出名,蓋因其在中華文明發(fā)祥地的中心位置,是很有歷史的文化名山。從現(xiàn)在百度百科的宣傳來看,河南濟源的宣傳力度最大,網(wǎng)絡(luò)搜索排名最前也是以介紹濟源王屋山景區(qū)為主,再往后翻才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近年來山北陽城出現(xiàn)的一些不同聲音。</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旅游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靈魂,也是提高旅游業(yè)綜合競爭力的法寶。中華文明圣地昆侖丘、道教"天下第一洞天",《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愚公移山》等遠古神話原創(chuàng)地,是王屋山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王屋山中的析城山被稱"天地之中""中華圣山""遠古昆侖",盤古開天、女媧補天、伏羲畫卦、商湯禱雨等創(chuàng)世神話及歷史故事也都發(fā)生在這里,極具傳奇性、探險性,加之有1200平方公里的保護區(qū)生態(tài)自然資源,景色秀美,風(fēng)光旖旎,生態(tài)優(yōu)勢突出,充分挖掘、傳承、宣傳、利用好這些寶貴資源,對于推動王屋山區(qū)的文化旅游事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王屋山在地圖中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不同版本中學(xué)課本中注釋部分關(guān)于王屋山位置的介紹</p> <p class="ql-block">濟源和陽城在地圖中的太行王屋山南北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王屋山區(qū)風(fēng)光</p> <p class="ql-block">以析城山為中心四延山脈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冬至日的析城山昆侖墟</p> <p class="ql-block">王屋山風(fēng)景區(qū)在王屋山區(qū)的方位圖</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頂航拍</p> <p class="ql-block">冬日析城山初雪</p> <p class="ql-block">王屋山區(qū)山水圖示</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宋代祭臺遺存</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頂湯帝行宮遺址</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四沿圖</p> <p class="ql-block">研討會現(xiàn)場</p> <p class="ql-block">析城山頂歷代帝王祭祀的天地元及祭祀臺</p> <p class="ql-block">太行王屋中條三山相互位置示意圖</p> <p class="ql-block">相交專家論述</p> <p class="ql-block">相關(guān)匾額</p> <p class="ql-block">陽城淋藥罐由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