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或許你難以想象,一個理工男,某天突然握起筆桿時的笨拙模樣。當我第一次在朋友圈曬出千字隨筆時,評論區(qū)整齊排列的驚訝表情包至今仍在記憶里閃爍。然而,正是這份鈍感力,讓我在文字的原野上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不懼路旁或欣賞或質(zhì)疑的目光,只顧埋頭耕耘,將草根生活的露珠釀成文字的清泉。</p><p class="ql-block">最初在公眾號、美篇敲下文字時,鍵盤上的每個字符都像未打磨的礦石。我總在深夜反復刪改,光標在文檔里徘徊如同迷途的候鳥。那時總想用華麗的比喻裝點門面,用精巧的排比震懾讀者,結(jié)果卻讓文字失去本真。直到某個清晨,我讀到友人寫在便簽上的話:“文字是靈魂的鏡子,擦拭得太過用力反而會模糊鏡面?!边@句話如驚雷般劈開混沌——原來最動人的力量,就藏在素面朝天的真誠里。</p><p class="ql-block">于是我開始任文字自然生長。清晨菜場的討價還價,新橋巷子賣梔子花的老嫗,陽臺上新抽芽的綠蘿,這些曾被忽略的生活切片,在文字里重新煥發(fā)光彩。沒想到這些粗糲真實的記錄,竟讓公眾號粉絲數(shù)像春天的爬山虎般悄然攀升。當后臺顯示“348萬讀者”時,我忽然意識到,348萬雙期待的眼睛,正在文字森林里尋找著共鳴的螢火。</p><p class="ql-block">寫作于我,早已從刻意練習蛻變?yōu)楹粑愕谋灸?。記得剛開始時,我套用“21天養(yǎng)成習慣”的理論,把寫作當成工程圖紙來規(guī)劃。直到某個深夜,當手指在鍵盤上自然起舞,文字如溪流漫過心田時,才恍然驚覺:真正的習慣不應是苦行僧的戒尺,而是候鳥南遷般的天性使然?,F(xiàn)在若一日不寫,就像忘記給窗臺的綠蘿澆水,總覺得生命缺了份滋養(yǎng)。</p><p class="ql-block">這過程恰似培育一株盆栽。初期總?cè)滩蛔⌒藜糁?,追求完美造型,結(jié)果反而遏制了自然生長的韻律。后來學會放手,任其舒展,那些旁逸斜出的枝干卻成就了獨樹一幟的風骨。有位讀者留言說:“在您文字里聞到了炊煙味,那是童年外婆家灶臺的氣息?!边@樣的共鳴,遠比華麗的辭藻更令我欣慰。</p><p class="ql-block">如今在退休歲月里敲擊鍵盤,恍然看見時光的漣漪。那些記錄市井百態(tài)的篇章,既是對抗遺忘的錨點,也是贈予都市人的精神驛站。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太多人在朋友圈粉飾歲月靜好,在短視頻里扮演完美人生。而我想建造的,是一方允許袒露倦容的屋檐,讓漂泊的靈魂能卸下面具,在文字里遇見真實的彼此。</p><p class="ql-block">我每天有寫不完的題材,生活中的想法自然而然流露于筆尖。我忽然明白,真正的寫作從不需要刻意“呈現(xiàn)”,就像山澗不會思考如何蜿蜒,野花不必計劃何時綻放。當我們把生命體驗化作筆尖的自然流淌,那些帶著體溫的文字,自會在某個不經(jīng)意的時刻,叩響某扇渴望共鳴的心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