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人人操人人叉|色五月婷婷俺也去|久热福利在线视频|国产一区在线资源|日本无遮挡一区三区|操碰免费在线播放|国内A片成人网站|黄片无码大尺度免费看|欧美亚洲一二三区|8090碰人人操

分兵三河,會師井岡(上)

纓卷劍鋒

<p class="ql-block">2025年春節(jié),與家人駕車去梅州市大埔縣,瞻仰八一起義軍三河壩阻擊戰(zhàn)烈士紀念碑,并參觀園區(qū)。二十多年前,曾與幾位軍迷游過一次,那時,三河壩朱德大橋剛建好,烈士陵園還十分簡陋,只有一條小路,一個紀念碑。烈士紀念園,朱德及三河壩阻擊戰(zhàn)烈士雕像。上山的臺階,臺階兩旁的宣傳浮雕,陵園的柏樹及周邊設施,朱德元帥及部將,烈士的雕像,都是后來建的。</p><p class="ql-block">雖然三河壩阻擊戰(zhàn)發(fā)生在我們梅州市,距我們梅縣才160里之遙。但我對整個阻擊戰(zhàn)的前后銜接,主力部隊潮汕如何失???起義部隊的領導人的去向?周士第身為25師的師長,屬下出了兩位元帥,而他只是一個大將……?一個個謎團在腦海里翻騰,不得其解,成了知識的盲點。這次瞻仰,經(jīng)翻閱資料,終于得于解惑。如果你同是軍迷,對這段歷史也不了解,請跟著“八·一”起義軍的旗幟,沿著“紅軍之父”朱老總的足跡。看革命的火種是如何篳路藍縷,歷盡艱險、披荊斬棘,九死一生,從英雄之城南昌燃燒到革命的搖籃井岡山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河壩朱德紀念大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沒有三河壩戰(zhàn)役,就沒有井岡山會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 肖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河壩阻擊戰(zhàn)紀念園入口停車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紀念園入口處三河壩阻擊戰(zhàn)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三河壩阻擊戰(zhàn)地形航拍圖</p> <p class="ql-block">三河壩是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境內(nèi)交匯的地方?,離大埔縣城17公里,是兵家必爭之地。三河壩是一個天然的交通要沖和水陸交通的樞紐。是梅州、汀州、潮汕三個地區(qū)的交界處,素有“得此控閩贛,失此失潮汕”的說法??。</p><p class="ql-block">三河壩阻擊戰(zhàn)是1927年10月1日至4日南昌起義部隊南下轉戰(zhàn)過程中的關鍵一役。在朱德、周士第和李碩勛的指揮下,三千起義軍將士以懸殊兵力頑強阻擊錢大鈞部兩萬余敵軍,歷經(jīng)三天四夜的慘烈戰(zhàn)斗,成功掩護主力部隊向潮汕地區(qū)轉移。這場戰(zhàn)役雖以戰(zhàn)略轉移告終,但起義部隊隨后轉戰(zhàn)饒平、揮師西進,最終實現(xiàn)和井岡山勝利會師,為革命火種保存了寶貴力量。</p><p class="ql-block">這場98年前發(fā)生在廣東大埔三河壩的阻擊戰(zhàn),以其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永載史冊。在筆枝尾山方圓數(shù)里的陣地上,在河床灘涂戰(zhàn)壕里,在三河壩韓江下游沿岸。起義軍將士用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防線,以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概,在人民軍隊建軍史上鑄就了不朽的篇章。75團三營二百余名官兵為了掩護主力撤出戰(zhàn)場,主動請纓斷后。在彈藥耗盡的情況下仍堅持戰(zhàn)斗,最后全部壯烈犧牲。三河壩——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嶺南小鎮(zhèn),因此成為中國革命征程中一座精神的豐碑,永遠閃耀著信仰與忠誠的光芒。</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埔三河壩航拍圖</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解三河壩阻擊戰(zhàn),必先了解南昌起義。因為三河壩阻擊戰(zhàn)是南昌起義的延伸,所以,各位看官,請隨著我的筆端回顧一下南昌起義的全過程吧!</p> 南昌起義背景 <p class="ql-block">1927年4月和7月,中國國民黨內(nèi)的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wèi)集團相繼在上海和武漢等地發(fā)動反革命政變,殘酷屠殺共產(chǎn)黨人,國民黨左派和革命群眾,導致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反帝反封建大革命失敗。國民黨實行“清黨”鎮(zhèn)壓,中共組織遭嚴重破壞,1927年3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多人,其中國共產(chǎn)黨員2.6萬多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黨員從6萬銳減至1萬,革命陷入危機。</span></p><p class="ql-block">1927年6月6日,在武漢爆發(fā)了雙六慘案。這次一共屠殺了國民黨左派和革命群眾共20萬人。</p><p class="ql-block">在共產(chǎn)國際指導下,中共決定放棄妥協(xié),轉向獨立領導武裝斗爭,提出“槍桿子里出政權”,<span style="font-size:18px;">決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響的部分國民革命軍,聯(lián)合愿意革命的國民黨左派力量,</span>最終于1927年8月1日發(fā)動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p> 立三首倡 <p class="ql-block">宣傳南昌起義,長期以來,只有周恩來、賀龍經(jīng)常被談及,很少或根本就沒有提到過作為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的李立三的活動。其實李立三不僅是南昌起義的重要領導人,而且還是這次起義的最早倡導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7月上旬,因為陳獨秀被停職,共產(chǎn)國際代表鮑羅廷臨時指定了張國燾、張?zhí)?、李維漢、李立三、周恩來等五人組成中央常委,代行政治局職權。當時并沒有組織武裝起義的計劃,而是部署部分組織轉入地下以及中央撤到上海。</p><p class="ql-block">7月20日,李立三被派到九江組織落實撤往上海的工作時,與<span style="font-size:18px;">鄧中夏、惲代英、</span>譚平山等人召開了第一次九江會議。正是在這次會議上,因為洞察出共產(chǎn)黨人同軍閥張發(fā)奎關系破裂是必然的,李立三認為應該組織自己的軍事力量,果斷提出把中共掌握的軍隊集中南昌實行暴動,消滅在南昌的反動武裝,建立一個反對南京、武漢兩個反動政權的新政府。會后,李立三等又上廬山同瞿秋白商量,決定由瞿秋白回武漢向中央報告。7月23晚和24日,李立三還在九江主持會議,為籌劃起義作了準備,具體研究了南昌起義的計劃、政綱、宣言,以及組織與寧、漢國民黨中央黨部相對抗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等問題。決定:葉賀“軍隊于28日以前集中南昌,28日晚舉行暴動并急電中央征求意見。”接到李立三等人的報告后,中共中央常委和共產(chǎn)國際的代表都同意起義并做出相應決定。</p><p class="ql-block">李立三極力協(xié)助周恩來組織指揮南昌起義。7月27日,周恩來、李立三趕到南昌,成立周恩來、李立三等四人組成的前敵委員會,李立三負責治安保衛(wèi)、工運工作和群眾工作。當張國燾趕來制止起義的緊要關頭,李立三堅定不移地站在周恩來一邊,反對張的錯誤主張,使起義得以順利進行。</p><p class="ql-block">李立三不僅是南昌起義的重要領導人,而且是這次起義的倡導者。在領導南昌起義的活動中,李立三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這是一個不可抹殺的重大歷史功績。</p> 審時度勢,果斷決策 <p class="ql-block">南昌起義前敵委員會成員</p> <p class="ql-block">7月26日,周恩來從武漢趕至九江,傳達中央起義的決定并部署相關事宜。</p><p class="ql-block">就在這時,敵人也加緊了“清黨”活動。7月24日,張發(fā)奎秉承汪精衛(wèi)的旨意,正式通知葉、賀到廬山“開會”,并將所轄部隊移駐德安。正在第二方面軍第四軍任參謀長的共產(chǎn)黨員葉劍英,得知汪精衛(wèi)策劃廬山會議“淸共”的內(nèi)情后,立即從廬山趕到九江面晤葉挺。當日,葉挺、賀龍、葉劍英、廖乾吾在九江甘棠湖心的小筏子上舉行秘密會議, 決定了三件事情:第一,葉、賀不去廬山;第二,部隊不去德安,開往牛行車站,到南昌去;第三,葉、賀部隊分別于25日和26日乘火車開赴南昌。這是一項關系全局的重大決策,確保了起義主力的順利到位。</p> <p class="ql-block">葉劍英等在九江甘棠湖心的小筏子上舉行秘密會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月27日,周恩來抵達南昌,前敵委員會正式成立。起義定于7月30日晚舉行,賀龍任代總指揮,葉挺任前敵代總指揮。7月30日,張國燾到達南昌,主張得到張發(fā)奎同意后才能起義,周恩來等反對。7月31日晨,前委會再次開會,因張發(fā)奎來電稱8月1日要來南昌,張國燾才同意起義。前委決定起義于8月1日凌晨4時舉行。</p><p class="ql-block">朱德的任務是設法拖住留駐南昌的第三軍兩個團的團長,保證暴動的順利進行。</p><p class="ql-block">當天下午,朱德在佳賓樓設宴款待那兩個團長。酒席上,猜拳行令,觥籌交錯,持續(xù)了兩個多小時。隨后,朱德又約他們到大士院三十二號打牌。</p><p class="ql-block">正當暴動就要發(fā)動的時候,情況突然發(fā)生了變化。賀龍部二十軍有一名云南籍副營長趙福生接到命令后跑來告密,第三軍那兩個團長聽到這個消息,立刻離座告辭。朱德不好阻攔,就趕到第二十軍指揮部,將叛徒告密的事告訴了賀龍。于是,起義提前到午夜后舉行。</p> <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9赴贛游,下午觀完江西歷史博物館時,就在南昌起義指揮部舊址旁晚餐,拍下此照片。</p> 起義部隊組成 <p class="ql-block">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一次重要武裝起義,其組成部隊主要包括以下幾支:</p><p class="ql-block">一、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p><p class="ql-block">該軍下轄第10師、第24師等部隊。其中,第10師由蔡廷鍇率領(但需注意,蔡廷鍇后來率部脫離了起義軍),第24師則由葉挺率領。葉挺在當時還擔任了該軍的副軍長。此外,雖然第26師也屬于第十一軍,但它并未參與南昌起義。</p><p class="ql-block">二、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p><p class="ql-block">這支部隊由賀龍擔任軍長,下轄第1師和第2師。其中,第1師由賀錦齋擔任師長,第2師由秦光元擔任師長。第二十軍在南昌起義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三、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大部</p><p class="ql-block">該團由朱德?lián)螆F長。這是南昌城內(nèi)起義部隊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p><p class="ql-block">此外,九江回馬嶺還有一支部隊也參與了南昌起義,即由周士第帶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二十五師。周恩來在九江時,與周士第約定,南昌起義成功,即派一列火車從南昌至九江。8月1日下午接到南昌發(fā)來的火車信號后,他們迅速組織七十三團(原葉挺獨立團)和七十五團(團長孫一中)以野外訓練為名輕裝出發(fā),并帶走七十四團一個偵察連。行動中張發(fā)奎乘火車前來阻攔,但未成功。隊伍于次日拂曉抵達南昌,與起義部隊匯合。</p><p class="ql-block">其中,73團就是為第四軍贏得“鐵軍”榮譽的葉挺獨立團。這支部隊在南昌起義后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為它最后上了井岡山,成為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重要武裝力量之一。</p><p class="ql-block">在起義爆發(fā)后,這些部隊進行了統(tǒng)一改編。原屬于第四軍的第25師被納入葉挺的第十一軍,賀龍的兩個師被擴編為三個師,朱德則擔任了國民革命軍第九軍副軍長兼第九軍軍官教育團團長(前身為第三軍軍官教育團)。整體起義部隊名稱仍叫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為賀龍,前敵總指揮為葉挺,參謀長為劉伯承,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為周恩來。</p><p class="ql-block">這些部隊在起義中英勇奮戰(zhàn),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革命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p> 起義主要領導人 <p class="ql-block">起義的主要領導人有五位,分別是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和劉伯承。周恩來是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負責具體領導起義;賀龍是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負責總指揮;葉挺指揮第11軍;朱德負責第五方面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劉伯承則是起義軍的參謀長,負責作戰(zhàn)部署。</p> 起義經(jīng)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南昌起義開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戰(zhàn)計劃,第20軍第1、第2師向舊藩臺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fā)起進攻;第11軍第24師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營房、百花洲等處守軍發(fā)起進攻。</p> <p class="ql-block">激戰(zhàn)至拂曉,全殲守軍3000余人,繳獲各種槍5000余支(挺),子彈70余萬發(fā),大炮數(shù)門。</p><p class="ql-block">當日下午,駐馬回嶺的第25師第73團全部、第75團3個營和第74團機槍連,在聶榮臻、周士第率領下起義,1927年8月2日到達南昌集中。</p> 改編部隊 <p class="ql-block">起義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關于這次起義仍用國民黨左派名義號召革命的指示精神,發(fā)表了國民黨左派《中央委員宣言》,揭露蔣介石、汪精衛(wèi)背叛革命的種種罪行,表達了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和繼續(xù)反對帝國主義、新舊軍閥的斗爭決心。8月1日上午,召開了有國民黨中央委員、各省區(qū)特別市和海外黨部代表參加的聯(lián)席會議,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并決定起義軍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賀龍兼代方面軍總指揮,葉挺兼代方面軍前敵總指揮。所屬第11軍(轄第24、第25、第10師),葉挺任軍長、聶榮臻任黨代表;第20軍(轄第1、第2師),賀龍任軍長、廖乾吾任黨代表;第9軍,朱德任副軍長、朱克靖任黨代表。全軍共2萬余人。</p> 南下廣東 <p class="ql-block">關于起義后軍事行動,中共中央延續(xù)之前計劃,即重回廣東建立革命根據(jù)地,這主要依據(jù)蘇聯(lián)軍事顧問加倫將軍提議:“起義后部隊的行動方向是:立即南下,占領廣東,取得出海口,獲得國際援助。”前委書記周恩來也力主南下廣東。他認為南昌很難立足,主張部隊移師廣東東江。周恩來大革命時期曾在潮汕一帶工作過,對那里情況較為熟悉。認為那里敵軍軍力較少,海陸豐一帶農(nóng)運基礎很好,而且有汕頭這個出??冢梢耘c蘇俄聯(lián)絡,獲得國際援助。</p><p class="ql-block">蘇聯(lián)政府許諾,要支援起義部隊一批雄厚的武器軍火,包括步槍一萬五千只,子彈一千萬發(fā),機槍三十挺,大炮四門,兩千發(fā)炮彈!</p><p class="ql-block">蘇聯(lián)原計劃從海參崴派出蘇聯(lián)船舶,運輸這些軍火到廣東的潮汕海岸,需要起義部隊首先占據(jù)這些地區(qū),然后接受這批軍火,以及隨后更多的軍火和其他援助。如果這批軍火到手,起義部隊定然如虎添翼,可以迅速壯大,并借助廣東地區(qū)在大革命時期高漲的群眾基礎,一下子就建起強大蘇維埃政府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南昌起義部隊這才需要南下廣東,等待援助。</p> 劍英周旋阻追兵 <p class="ql-block">葉劍英在南昌起義前后的三大關鍵貢獻 </p><p class="ql-block">關于南昌起義,有一個繞不開的人物,他雖然沒有到南昌參加指揮作戰(zhàn),但在起義前后起了重要作用,他就是時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參謀長的葉劍英。</p><p class="ql-block">1927年7月下旬,汪精衛(wèi)在廬山舉行反共軍事會議,下令張發(fā)奎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各部隊立即“清共”,密謀加害共產(chǎn)黨人,解除葉挺、賀龍的兵權。葉劍英在廬山獲悉這一情況后,連夜下山趕到九江。向賀龍、葉挺等人通報了汪精衛(wèi)等人的陰謀。經(jīng)過緊急商議,他們作出決定。</p><p class="ql-block"> 賀龍、葉挺不上廬山,并迅速率部開赴南昌, 為起義準備了軍事力量。(詳情見上,不再贅述)</p><p class="ql-block"> 勸阻張發(fā)奎追擊起義軍,掩護南下行動</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義后,葉劍英(時未暴露共黨身份)利用張發(fā)奎與廣東軍閥李濟深的矛盾,建議張發(fā)奎不要追擊起義軍,讓共產(chǎn)黨部隊牽制李濟深,以便張發(fā)奎趁機奪取廣東,坐收漁利。 </p><p class="ql-block"> 張發(fā)奎采納建議,起義軍得以順利南下。因為沒有張發(fā)奎追兵的后顧之憂,一直到會昌前都無戰(zhàn)事。雖后續(xù)戰(zhàn)斗受挫,但最終保留革命火種,為井岡山會師奠定基礎。</p><p class="ql-block"> 保存第4軍教導團,成為廣州起義骨干力量 </p><p class="ql-block"> 南昌起義后,武漢分校改編的教導團被張發(fā)奎繳械,葉劍英主動請纓擔任團長,保護了這支由共產(chǎn)黨掌握的武裝力量。 </p><p class="ql-block"> 1927年12月廣州起義時,教導團成為起義主力,葉劍英任副總指揮,為革命保存了重要軍事力量。</p> 蔡廷鍇叛離 <p class="ql-block">起義軍第10師師長蔡廷鍇被動參加起義,8月5日至進賢后,通電脫離起義部隊,并禮送共產(chǎn)黨人。然后率領全師脫離了大部隊,徑直轉向東進入余江縣,與張發(fā)奎、陳銘樞取得聯(lián)系,最終聽命于南京國民政府,進入福建?。</p> <p class="ql-block">8 月 3 日至 5 日期間,起義軍依既定規(guī)劃先后撤離南昌,并急速向臨川挺進。</p><p class="ql-block">8 月 5 日,身為左縱隊前衛(wèi)的第十一軍第十師抵達進賢之際,師長蔡廷鍇本就系被迫參與南昌起義,遂即刻發(fā)表通電脫離起義軍。</p><p class="ql-block">然而,蔡廷鍇相對而言頗具良知,不僅未在部隊中對共產(chǎn)黨員進行大規(guī)模屠戮,反倒以禮相送各級共產(chǎn)黨軍官暫時離去,就連軍銜亦照常發(fā)放。</p><p class="ql-block">蔡廷鍇所部兵力達五千余人,原本起義軍總計不過兩萬余人,蔡廷鍇部的叛離致使起義軍折損兵力達五分之一。</p> 蔡廷鍇脫隊內(nèi)幕 <p class="ql-block">據(jù)蔡廷鍇后來說,南昌起義時他不在南昌。</p><p class="ql-block">葉挺、賀龍自九江出發(fā),一路前往南昌,當時葉挺除了帶著11軍24師外,還攜有蔡廷鍇的第10師。</p><p class="ql-block">可身為第十師師長的蔡廷鍇人卻不在九江,原來也就在之前,汪精衛(wèi)以軍事會議召葉挺、賀龍上廬山的時候,蔡廷鍇也一同接到了命令,可蔡廷鍇當時只是國民黨員,因此并沒有人給他通風報信,接到命令以后的蔡廷鍇火速趕到了廬山,并在廬山上呆了兩天,才又返回九江。等回到九江的時候,南昌起義已經(jīng)爆發(fā),蔡廷鍇這才知道,自己的第10師已經(jīng)全部被拉去參加了暴動。</p><p class="ql-block">蔡廷鍇心頭唯有苦笑,考慮到自己如果不去南昌,那么第10師很有可能保全不了,因此蔡廷鍇在九江給葉挺打電話請示,接到消息的葉挺十分高興,當即命他趕赴南昌。蔡廷鍇是8月1日趕赴南昌的,當時南昌起義已經(jīng)結束,就這樣蔡廷鍇稀里糊涂的參加了南昌起義,被選為革命軍事委員會軍事參謀團成員,并兼任第11軍副軍長,第十師師長、左翼總指揮。</p><p class="ql-block">蔡廷鍇后來認為“葉賀已將朱培德、程潛等南昌城部隊繳械,即召集會議,在南昌成立臨時軍政府。我當即退不得,逃更不能,只有俯首服從葉、賀之命,駐留數(shù)日?!?lt;/p><p class="ql-block">其實從這個表述來看,也足以發(fā)現(xiàn),蔡廷鍇本身對于起義這件事情是完全不知情的,畢竟他身為國民黨員,有關南昌起義這件事兒,事前也只是通知了部隊之中少數(shù)中共黨員領導干部,其他人一概是不知情的。況且南昌起義時,蔡廷鍇根本就不在南昌,而是在起義成功以后才趕到的南昌,基本上是被趕鴨子上架,畢竟當時中國共產(chǎn)黨雖然領導了起義,但沿用的還是國民黨左派的名義,起義軍沿用的番號,也還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蔡廷鍇雖非共產(chǎn)黨,但他是共產(chǎn)黨急需團結的國民黨左派。</p><p class="ql-block">可蔡廷鍇本身對起義這件事兒內(nèi)心并不十分贊同,即便是在大革命時期,蔡廷鍇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部分主張,也并不表示完全贊同。蔡廷鍇后來自述稱,當初在九江時,他雖然對葉挺提出的回粵休養(yǎng)表示贊同,可在內(nèi)心中卻認為,他和葉挺分屬國共兩黨,信仰并不一樣,打的算盤是走一步看一步,待機而退。</p><p class="ql-block">更糟糕的是,南昌起義時,并沒有下達命令給第十師,只是傳達給了第十師中的部分黨員干部。只能說第十師雖然是暫時調(diào)撥給葉挺下轄,可他掌握該部隊的日子也并不長,起義時無法直接下令給該部隊,導致了起義以后,第十師28團故意掣肘,搶奪20軍教導團的馬匹,并擊斃教導隊長以及學員各一人,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也因為意識到第十師難以掌握,葉挺在接到蔡廷鍇電話后,才非常高興,讓他到南昌,以便于起義部隊掌握第十師。</p><p class="ql-block">可第十師除了部分黨員對起義表示贊同外,大部分都是蒙在鼓里的,雙方本身就離心離德,這也為后來蔡廷鍇率領第十師脫離埋下了伏筆。</p><p class="ql-block">蔡廷鍇帶領全師5千人脫離起義部隊,使起義部隊銳減四分之一。加上會昌一役,損失近二千人,三河壩分兵三千人,加上一路非戰(zhàn)斗減員,零星逃散,主力到潮汕時僅剩7700人左右。湯坑一戰(zhàn),雙方都打得非常艱苦。據(jù)劉伯承后來說:如果當時扣住蔡廷鍇,十師沒離隊,多五千兵力,湯坑之戰(zhàn)絕對是大勝仗。</p><p class="ql-block">蔡廷鍇后來雖然依附蔣介石,但對其攘外必先安內(nèi)政策非常反對!率十九路軍在一二八淞滬會戰(zhàn)時,打出了國威,堪稱中國脊梁震撼世界的覺醒之戰(zhàn)。受到國人的熱烈支持與愛戴,他也深受感動。這也使反蔣抗日成為他的生命主線??箲?zhàn)勝利后,他與李濟深成立中國國民黨促進會,反對內(nèi)戰(zhàn)。后移居香港,1948年8月,被周恩來接回北京參加政協(xié)。解放后被人民政府任命為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p> 板蕩見人心 <p class="ql-block">起義軍南下之后,因受國民黨的欺詐性宣傳,沿途農(nóng)民紛紛逃避散去,完全沒有出現(xiàn)起義軍起初所期望的簞食壺漿之景。</p><p class="ql-block">起義部隊押運南昌繳獲的大批武器彈藥。每人除駁殼槍及子彈外,還背了兩支步槍、200多發(fā)步槍子彈,加上背包、軍毯、水壺、飯匣、洋鎬、鐵鏟,共重30公斤左右。另外,每班還抬一個大帳篷,每人還要照管一個挑著槍支的民夫。8月的天空,連一片云彩也沒有,每天三四十公里行程,真是又熱又累,在第一天行軍中,七十七團就中暑死了十幾個同志。天熱負重,請來的民夫逃跑了,由于武器太多了,挑不動,繳獲的武器彈藥在沿途丟了不少,這是非??上У?。</p><p class="ql-block">食物與藥品皆嚴重匱乏,眾多士兵在南下途中紛紛倒下。據(jù)粟裕后來所述,部隊抵達臨川前,人員已折損四千余人。</p><p class="ql-block">許多人不明確南昌起義的意義和革命目標,無法承受苦難的折磨,紛紛離隊……行軍三日,鑒于疾病、逃亡等原因……損失已然超過三分之一…</p> 陳毅追隨起義部隊 <p class="ql-block">1927年3月,陳毅被黨組織安排到武漢的黃埔軍校分校工作。他表面上擔任文書,但實際上他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秘密領導人,負責校務管理?。</p><p class="ql-block">隨著汪精衛(wèi)發(fā)動7·15反革命政變,武漢黃埔軍校分校的學生被編入張發(fā)奎的二方面軍教導團。陳毅作為中共黨員,原本計劃帶領這支隊伍參加南昌起義。然而,當這支隊伍到達九江時,被張發(fā)奎繳械,無法繼續(xù)參加起義?。</p><p class="ql-block">8月6日,陳毅與特務連連長肖勁離開部隊,前往南昌。他們歷經(jīng)艱險,終于在8月10日在江西宜黃趕上起義部隊。此時,起義軍已經(jīng)到了撫州。陳毅在撫州見到了周恩來和劉伯承,并被任命為25師73團的團黨代表?。</p><p class="ql-block">?</p> 臨川擴軍 李井泉入列 <p class="ql-block">月6日至8日,起義部隊相繼抵達臨川。針對部隊在行軍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前敵委員會決定作短期修整: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大張旗鼓地宣傳南昌起義的意義和南下目的;初步整頓了軍隊和軍隊內(nèi)的中共黨組織,選派優(yōu)秀黨員加強部隊的軍事、政治領導;吸收臨川許瑞芳、章應昌、李干、劉景寬、李井泉等一批黨團員、青年師生、工人糾察隊員、農(nóng)民自衛(wèi)軍隊員420多人參加起義軍。部隊在臨川組建了第20軍第3師,周逸群任師長,徐特立任黨代表。下轄2個團:第6團,傅維鈺任團長,李奇中任副團長;教導團,侯鏡如任團長。此時起義軍的隊伍,還有13400人。</p> 激戰(zhàn)會昌 <p class="ql-block">起義軍在臨川休息3天,繼續(xù)南進。由于葉劍英的釜底抽薪之計,張發(fā)奎希望南昌起義軍與廣東駐軍李濟深相互廝殺,而不以追剿。從南昌出發(fā)后,經(jīng)撫州,宜黃,廣昌,石城皆無戰(zhàn)事。1927年8月25日,先頭到達瑞金縣壬田以北地區(qū)。這時,駐廣東的國民黨軍第8路軍總指揮李濟深,調(diào)錢大鈞部9000人,由贛州進至會昌、瑞金地區(qū),并以一部前出至壬田,阻止起義軍南下;調(diào)黃紹竑部9000人由南雄、大庾(今大余)向雩都(今于都)前進,支援錢大鈞部作戰(zhàn)。在這種形勢下,中共前委決定乘錢、黃兩路兵力尚未完全集中實施各個擊破。當日,起義軍向壬田守軍發(fā)動進攻,殲其一部,于26日攻占瑞金縣城。接著,集中兵力進攻會昌的錢大鈞部主力,激戰(zhàn)至30日,攻占會昌縣城。兩戰(zhàn)殲錢大鈞部6000人,繳獲槍2500余支(挺)。起義軍傷亡近2000人。9月初,起義軍一部在會昌西北的洛口地區(qū),擊退黃紹竑部的進攻。兩戰(zhàn)雖然殲敵不少,自己也招受了較大的損失。臨川休整擴軍后13400人的隊伍,現(xiàn)在只剩一萬余人了。</p> 贛轉閩粵 <p class="ql-block">會昌戰(zhàn)斗后,原計劃經(jīng)尋烏,攻取梅縣,興寧,轉戰(zhàn)惠州。后考慮到尋烏附近有國民黨重兵把守,且全部山路,起義軍傷病員轉移不方便,陸續(xù)折返瑞金,改道東進,經(jīng)福建省長汀、上杭,沿汀江、韓江南下。9月22日,第11軍第25師占領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此前朱德的教導團先行到此。為了阻止錢大鈞部尾追主力,由周士第的25師2500人和朱德的教導團約500人共3000余人組成三河壩阻擊部隊,葉,賀主力約7700人南下汕頭以圖打開出???。</p> 三河壩布陣 <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19日至22日,南昌起義軍先后到達大埔縣三河壩。按照汀州軍事會議的分兵決定,總指揮部主力繼續(xù)沿韓江水陸兩路南下潮汕。朱德率第9軍及第25師奉命駐守三河壩,主要任務是扼守三河壩,牽制和防御阻擊梅縣及閩西方面敵軍,密切配合賀葉主力向潮州、汕頭進軍。這就是起義軍第一次分兵,即“三河壩分兵”。</p><p class="ql-block">9月22日,第9軍、第25師完全抵達三河壩。中共大埔縣部委會在三河壩組織軍民聯(lián)歡大會,此后,備戰(zhàn)迎敵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p><p class="ql-block">朱德考慮到三河壩地處梅江、汀江、梅江河匯合口,地理上我軍據(jù)守的匯城屬背水之地,為兵家大忌,匯城對岸的筆枝尾山、石子崠、龍虎坑俯視三江交匯處,是阻擊敵軍的有利地勢。</p><p class="ql-block">????在當?shù)厝罕姷闹г?,起義軍部隊搶占軍事要地,迅速地在東文部、龍虎坑、筆枝尾山、下村一帶大小山頭挖戰(zhàn)壕、筑工事。第75團駐龍虎坑一帶,第73團駐下村一帶,師指揮所設在龍虎坑東邊高地,在長約20多里的各處陣地里,層層埋伏了起義軍和當?shù)剞r(nóng)軍。</p> 血戰(zhàn)三河壩 <p class="ql-block">10月1日戰(zhàn)斗打響了,扼守三河壩的起義軍,在東江工農(nóng)軍一部的配合下,與敵錢大鈞部展開了激戰(zhàn)。敵人多次發(fā)起進攻,起義軍堅守陣地,一次又一次地打敗了武裝強渡的敵人,滿載敵人的船只被擊沉。</p><p class="ql-block">敵人的進攻一次又一次地被起義軍壓了回去。不甘失敗的敵人,又集中大炮和重機槍隔江向起義軍筆枝尾山主陣地猛烈轟射。戰(zhàn)斗異常激烈,一直打到黃昏。入夜后,20多只敵船再次向起義軍陣地正面強渡。按照朱德“半渡而擊”的命令,起義軍集中火力,再次把敵船統(tǒng)統(tǒng)打沉。下半夜,敵人再從汀江上游駛來50多只船,一部分被擊沉,半數(shù)敵人爬上東岸,占領了灘頭竹林。七十五團團長孫一中身先士卒,乘敵立足未穩(wěn),帶領戰(zhàn)士猛打猛沖,一舉全殲了上岸的300多個敵人。</p><p class="ql-block">10月2日,敵人在更加猛烈的炮火掩護下瘋狂渡江。起義軍英勇反擊,把一部分敵人打死在江中,但另一部分敵人約幾百人已渡過江,爬上岸,竄到石子篤山腳下。情況十分危急。七十三團一部奮勇作戰(zhàn),迅速消滅這股登岸的敵人。接著,另有一部分敵人也從離三河壩20里的韓江下游,在大麻附近渡過了韓江,占領了梅子崠一帶的有利地形。在師參謀處長游步瀛、七十三團團長黃治聲和團黨代表陳毅的指揮下,英勇奮戰(zhàn),但終因敵眾我寡,未能打退敵人,雙方處于僵持之中。在指揮梅子崠的戰(zhàn)斗中,游步瀛不幸腹部中彈,后因傷勢過重而犧牲。</p><p class="ql-block">10月3日拂曉,大霧封江,數(shù)十步外什么也看不見,敵重兵壓過了汀江、梅潭河,占領了東文部。同時,另一部分敵人渡江進至筆枝尾山腳,戰(zhàn)斗越來越激烈。七十五團頑強殺敵,連續(xù)打退敵人多次進攻,團長孫一中在戰(zhàn)斗中負傷。</p><p class="ql-block">正在這時,在潮汕與起義軍主力部隊戰(zhàn)斗的桂系黃紹竑部二個師由韓江下游進抵留隍、高陂,迂回于三河壩起義軍之后,錢大鈞部則迂回下游的大麻、恭洲渡韓江。激烈戰(zhàn)斗在起義軍陣地北、西、南三面持續(xù)進行。形成三面包圍之勢。起義軍血戰(zhàn)三晝夜,彈少援絕,形勢十分險惡。</p><p class="ql-block">為保存革命力量,朱德、周士第、李碩勛商議決定3日傍晚5時撤出戰(zhàn)斗,第25師主力同傷員火速往潮汕方向撤離三河壩,與起義軍主力部隊會合。同時,命令第75團三營堅守筆枝尾山陣地掩護大部隊轉移。</p><p class="ql-block">4日拂曉前,第25師主力已遠離主戰(zhàn)場。第三營迎來了三河壩最慘烈的一戰(zhàn),敵人以炮火狂轟濫炸筆枝尾山,10000多敵人從四面包圍陣地,雖然蔡晴川部突圍時間已到,但彈藥已消耗殆盡,撤退已完全不可能,敵軍越來越多,蔡晴川大喊一聲:“上刺刀!”第三營全體官兵跳出戰(zhàn)壕與敵人展開最后的肉搏戰(zhàn)。最后因寡不敵眾,以共產(chǎn)黨員蔡晴川營長為首的全營200多名官兵全部壯烈犧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河壩阻擊戰(zhàn)烈士陵園朱德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河壩阻擊戰(zhàn)烈士陵園周士第等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河壩阻擊戰(zhàn)犧牲烈士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筆枝尾山﹣﹣三河壩戰(zhàn)役主戰(zhàn)場</p><p class="ql-block">筆枝尾山位于三江匯合之口、韓江東岸之畔,因形似魚尾,居高臨下,為三河壩要沖,是當年三河壩戰(zhàn)役的主陣地之一,由11軍25師第75團駐守。1927年10月4日凌晨◇朱德副軍長將掩護起義軍撤退的重任交給了75團第3營營長蔡晴川和第3營將士。當敵人組織炮火,發(fā)起猛烈攻擊時,蔡營長指揮全營官兵不怕犧牲,奮勇抵抗,沒有一個后退,表現(xiàn)出誓死殺敵的英勇氣概。全營將士用火力吸引了整個戰(zhàn)場上的敵人,在打完最后一顆子彈、甩完最后一顆手榴彈后,跳出戰(zhàn)壕,以血肉之軀與敵肉搏。為拖住敵人,拼盡了最后一口氣,全部壯烈犧牲,長眠于三河壩筆枝尾山上。站立手拿望遠鏡的就是我們敬仰的朱德副軍長塑像,身旁站立的是蔡晴川營長。</p><p class="ql-block">蔡晴川營長生于1903年,湖南石門人氏,黃埔軍校第三期優(yōu)秀畢業(yè)生,犧牲時年僅24歲。</p> 蔡晴川 <p class="ql-block">?蔡晴川(1903-1927),湖南石門人。1925年赴廣州,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步科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畢業(yè)后,他加入鐵甲車隊,先后擔任見習排長、第三連副連長等職務。1926年,蔡晴川隨葉挺獨立團參加北伐戰(zhàn)爭,擔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排長、連長等職?。1927年,蔡晴川參加南昌起義,擔任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七十三團三營營長。起義軍南下廣東途中,在廣東大埔三河壩戰(zhàn)役中,蔡晴川率領第三營掩護部隊撤退,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但最終因寡不敵眾,于10月初在三河壩戰(zhàn)役中犧牲,年僅24歲?。</p> 孫樹成 <p class="ql-block">孫樹成(1902-1927) 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yè)。江蘇銅山人。父孫瑞征,有田產(chǎn)百畝。樹成銅山師范學校畢業(yè)。1924年春投考黃埔軍校。同年5月到廣州,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二隊學習,畢業(yè)后,歷任黃埔軍校第三、四期步兵大隊區(qū)隊附,</p><p class="ql-block">軍校教導第二團第六營副連長、營黨代表,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四師軍官教導隊大隊長。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任第二十四師七十二團團長。</p><p class="ql-block">1927年10月在大埔三河壩戰(zhàn)役中犧牲。</p> 游步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步瀛,1903年10月出生在湖南寶慶縣的一個小山村。1924年4月,游步瀛根據(jù)黨組織指示,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1925年2月,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1926年12月,游步瀛由粵派往武漢在葉挺部任營長。</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起義勝利后升任第二十五師參謀處長。</p><p class="ql-block">10月3日,在著名的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戰(zhàn)役中,率七十三團指戰(zhàn)員英勇阻擊。在激戰(zhàn)中,他身先士卒,不幸腹部中彈受重傷,他用手捂住腹部,不讓腸子流出來,堅持繼續(xù)指揮作戰(zhàn),后來在轉移到福建平和柏嵩關時,因傷勢過重、失血過多壯烈犧牲,時年24歲。</p> <p class="ql-block">《沁園春·三河壩阻擊戰(zhàn)》 </p><p class="ql-block">驟雨初秋,韓水湍急,戰(zhàn)火漫延。 </p><p class="ql-block">望三河壩上,旌旗蔽日;筆枝山麓,壕塹連天。 </p><p class="ql-block">敵寇洶洶,硝煙滾滾,欲斷南征鐵血肩。 </p><p class="ql-block">中流立,仗半渡奇謀,朱公令傳。 </p><p class="ql-block">彈飛炮吼聲寒,更血染江濤士氣堅。 </p><p class="ql-block">嘆三千勇士,孤軍斷后;萬重圍困,寸土難遷。 </p><p class="ql-block">地堡如林,槍芒似電,誓守雄關鑄鐵垣。 </p><p class="ql-block">烽煙散,看火燃粵贛,星火燎原!</p> 周士第撰寫并書三河壩阻擊戰(zhàn)碑文 <p class="ql-block">“八一”起義軍一部和大埔等處人民,在三河壩地區(qū)堅決抗擊帝國主義走狗蔣介石、廣東軍閥、廣西軍閥的進攻,激戰(zhàn)數(shù)晝夜,殲滅敵人一部,給敵人沉重打擊。這是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和毛澤東同志領導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所進行的千千萬萬次英勇戰(zhàn)斗中的一次。在這次戰(zhàn)斗中,起義軍第二十五師參謀處長游步仁同志、第七十五團第三營營長蔡晴川同志和幾百個中國人民優(yōu)秀兒女光榮犧牲。我們與烈士訣別已經(jīng)有三十六年又二個月了,但是烈士們的堅強革命意志,勇敢戰(zhàn)斗精神無時無刻不鼓舞著我們前進,無時無刻不鞭策著我們前進。</p><p class="ql-block">烈士們精神不死,永遠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周士弟撰寫并書一九六三年十二月</p><p class="ql-block"><br></p> 碧血灑大地,英氣冠長虹 <p class="ql-block">血染韓江,尸塞湘橋</p><p class="ql-block"> 1927年10月18日廣東《新聞報》報道三河壩戰(zhàn)役。讀之令人淚目:</p><p class="ql-block">“ 錢大鈞部利用廣州調(diào)來的24艘軍用篷船運兵強渡韓江。起義軍隱蔽于岸邊工事,待敵船靠岸時突然開火,全殲船上士兵及船夫,韓江水面被鮮血染紅。國民黨軍后續(xù)部隊改用竹筏、木板強行渡江,起義軍以機槍、手榴彈阻擊,兩岸尸骸堆積,河水為之堵塞。死尸遍野,野犬食人肉徹夜叫,如同鬼哭。土人將尸骸曳之投河河為之塞。</p><p class="ql-block">七日,潮州湘子橋面一日之內(nèi)撈起漂尸六百具,交善堂殮。尸身上有纏紅帶者,有纏白帶者,多為刺刀刺死者,或斷頭,或裂腹,有五官不全者,有四肢已斷者,全尸者不及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現(xiàn)韓江沿岸葦叢中未及收撈者尚不可勝計也。潮州城中居民歷來到韓江城外汲食韓江之水,自見浮尸之多,恐生厲疫,近日改汲井水,亦可想見當時戰(zhàn)斗激烈之一斑矣?!?lt;/p><p class="ql-block">朱德率領的3000余起義軍,力阻蔣介石嫡系錢大鈞部20000余人,達三天三夜。</p><p class="ql-block">三河壩戰(zhàn)況是異常激烈的,也是異常悲壯的,單單留下斷后的蔡晴川200多人的第三營,僅兩人負傷撤離,其余全部壯烈犧牲。</p><p class="ql-block">最終,起義軍傷亡800余人,殲敵1300多人。</p> 革命志士,中流砥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國內(nèi)政治局勢急劇逆轉,原來生機勃勃的中國南部一片腥風血雨。蔣汪代表的國民黨右派,殘酷地鎮(zhèn)壓、屠殺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群眾。在極其險惡的局勢下,黨內(nèi)思想異?;靵y,一些同志和不堅定分子離開黨的隊伍,黨員數(shù)量急劇減少到1萬多人。但是,在嚴峻的生死考驗面前,在革命前途仿佛已變得十分黯淡的時刻,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領導下,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由共產(chǎn)黨掌握和影響的國民革命軍(北伐軍)2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但由于國共雙方力量的懸殊而歸于失敗。三河壩阻擊戰(zhàn)的余部路在何方?有人主張解散,二千余人不斷減員,李碩勛離隊,周士第出走,林彪也走而折返。到安遠天心圩,只剩下八百余人。國民黨部隊圍追堵截,革命的道路險阻且漫長。此時,朱德同志是南昌起義軍的中流砥柱。他是如何振臂高呼,轉戰(zhàn)湘南,會師井岡的?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p> 三河壩阻擊戰(zhàn)英雄永垂不朽 <p class="ql-block">謹以此文,獻給南昌起義,三河壩阻擊戰(zhàn)及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yè)而英勇獻身的革命志士,人民英雄! ——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4日清明節(ji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