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吳賢軍</b></p><p class="ql-block">字竹甫</p><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社員</p><p class="ql-block">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p><p class="ql-block">湖南省書協(xié)理事</p><p class="ql-block">湖南省書協(xié)篆刻委員會委員</p><p class="ql-block">湖南省直書畫家協(xié)會篆刻藝委會主任</p><p class="ql-block">岳麓印社副社長</p><p class="ql-block">長沙市書協(xié)篆刻委員會副主任</p><p class="ql-block">周口師范學院美學院書法學專業(yè)導師</p><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書畫篆刻院導師</p><p class="ql-block">江西省書法培訓中心教師</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我的篆書:探尋古老藝術的魅力</p><p class="ql-block">文/竹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篆書,宛如書法藝術蒼穹中一顆最為璀璨耀眼的明珠,在歷史的浩瀚長河中散發(fā)著經(jīng)久不衰的迷人光輝。它擁有一條獨特且脈絡極為清晰的發(fā)展軌跡,恰似一幅徐徐展開的歷史畫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初,甲骨文猶如破土而出的新芽,以契刻于龜甲獸骨之上的神秘姿態(tài),如同一把鑰匙,悄然開啟了漢字書寫藝術那塵封已久的偉大先河。甲骨文的線條簡約卻不失張力,它們仿若遠古先人的聲聲低語,在龜甲獸骨間傳遞著那個時代的智慧與生活。那時的文字,雖仍帶有幾分稚嫩,卻滿溢著質(zhì)樸而蓬勃的生命力,每一道刻痕都像是歷史留下的指紋,承載著厚重的歲月記憶。正如學者所言:“甲骨文,乃漢字之源,其以簡潔之形,蘊深邃之意,為華夏文明奠定基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緊接著,金文伴隨著歷史的腳步緩緩興起。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恰似一位位飽經(jīng)滄桑、閱盡世事的老者,帶著莊重古樸的獨特氣質(zhì),靜靜訴說著那個時代的雄渾與厚重。青銅器,在古時象征著權力與地位,而金文與之完美融合,更增添了一種神圣而威嚴的氣息。金文的筆畫相較于甲骨文更為豐滿,結(jié)構(gòu)也愈發(fā)嚴謹,猶如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展現(xiàn)出古人在書寫藝術上對完美的不懈追求。“金文鑄鼎,銘記功勛,其字里行間,盡顯大國氣象。”古人對金文的贊譽,恰如其分地描繪出它的莊重與雄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再到后來,小篆以規(guī)整統(tǒng)一之姿登上歷史舞臺,宛如一顆重磅炸彈,為篆書的發(fā)展歷程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大力推行“書同文”政策,小篆自此成為全國通用的標準字體。它的出現(xiàn),讓文字在規(guī)范與美觀上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筆畫圓潤流暢,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結(jié)構(gòu)對稱均衡,仿佛經(jīng)過精密測量,恰似精美的藝術品,淋漓盡致地彰顯出大一統(tǒng)王朝的恢宏氣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我,與篆書的不解之緣,主要集中在篆刻創(chuàng)作這一領域。學習篆書,于我而言,恰似為刻印構(gòu)筑起一座堅實無比的根基,源源不斷地輸送著養(yǎng)分。篆刻與篆書,二者的關系恰似魚水,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平日里,我醉心于古璽印創(chuàng)作,猶如一位執(zhí)著的探險家,在遠古藝術的神秘花園中探尋著獨特的魅力。也正因如此,在篆書學習的方向選擇上,我毫不猶豫地著重將金文作為主攻目標。金文那古樸蒼勁的獨特韻味,仿佛具有一種無形且強大的魔力,深深地吸引著我,令我如同置身于一個奇幻的世界,沉浸其中,難以自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金文書法的學習道路上,我始終秉持著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極為注重選擇經(jīng)典金文作為臨摹和學習的范本。頌鼎、毛公鼎、多友鼎、墻盤、散氏盤等,這些古老而珍貴的青銅器銘文,皆是我反復研習、揣摩的對象。每一次臨摹,我都仿若與古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深度對話。我會全神貫注地觀察、悉心揣摩每一筆畫的起止、走勢與神韻,力求精準無誤地把握其精髓,深入透徹地領會其中蘊含的古法。從毛公鼎那嚴謹端莊的筆畫中,我仿若能看到西周時期朝堂之上的莊嚴肅穆;在散氏盤那靈動多變的線條里,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自由奔放、無拘無束的藝術情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認真臨摹古人佳作之后,我便勇敢地踏上創(chuàng)作之路。創(chuàng)作的過程,不僅僅是將所學所思融入筆端的過程,更是我與金文藝術深度交融、靈魂碰撞的奇妙旅程。我努力將從臨摹中汲取的豐富營養(yǎng),巧妙地轉(zhuǎn)化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靈感與源源不斷的動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始終懷揣著對傳統(tǒng)的敬畏之心,深知傳統(tǒng)是藝術的生命之根。只有深深扎根于傳統(tǒng)的肥沃土壤,藝術之花才能綻放得更加絢爛多姿、嬌艷動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同時,對于章法布局、筆法運用以及墨法變化,我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悉心鉆研,力求在這些方面達到融會貫通、爐火純青的境界。章法布局,猶如一幅精美畫作的巧妙構(gòu)圖,它直接決定了作品整體的美感與和諧度。是緊湊有致,營造出一種密不透風的緊張感;還是疏朗開闊,展現(xiàn)出一種豁達灑脫的意境;是追求對稱之美,體現(xiàn)莊重沉穩(wěn);還是采用錯落之法,增添靈動活潑,每一種選擇都蘊含著獨特的藝術表達,如同演奏一場精妙絕倫的交響樂,每個音符都不可或缺。筆法運用,則是展現(xiàn)線條魅力的核心關鍵。中鋒用筆,可使線條圓潤飽滿,猶如珠圓玉潤的珍珠,散發(fā)著內(nèi)斂而沉穩(wěn)的光芒;側(cè)鋒取勢,能讓筆畫靈動多變,仿佛翩翩起舞的精靈,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而墨法變化,更是為作品增添了一份生動與韻律,賦予作品獨特的靈魂。濃墨厚重,如沉穩(wěn)雄偉的山巒,給人以堅實可靠之感;淡墨空靈,似縹緲虛幻的云霧,營造出一種悠遠深邃的意境。這些要素相互配合、彼此呼應、共同作用,才能精心塑造出一幅令人滿意、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書法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本,我學習篆書僅僅是將其視為為篆刻服務的一種輔助工具,然而,在日復一日一筆一劃的書寫過程中,我卻不知不覺地深深愛上了篆書這門古老而深邃的藝術。它仿佛擁有一種無形且神秘的魔力,將我引入一個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世界。在這個奇妙的世界里,每一個字都像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精靈,它們或莊重肅穆,如正襟危坐的長者;或靈動活潑,似嬉戲玩耍的孩童;或古樸典雅,若穿越時光的雅士。我沉醉其中,如癡如醉,不斷探索,渴望挖掘出更多篆書藝術的奧秘。每一次書寫,都像是一次與心靈的深度對話,讓我在喧囂的塵世中尋得一片寧靜之地;每一次創(chuàng)作,都是一次與古老文化的深情相擁,使我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那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篆書,已然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陽光與空氣,滋養(yǎng)著我的靈魂,引領著我在藝術的道路上不斷砥礪前行,去追尋那無盡的美好與永恒的真諦。</p><p class="ql-block"> 乙巳仲春竹甫于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