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了陜西韓城,有一個地方是不能不去的,那就是史圣司馬遷祠。</p><p class="ql-block"> 提起“史圣”司馬遷之名,相信國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司馬遷,韓城芝川鎮(zhèn)人。他用一生精力寫下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記錄了華夏文明三千年的歷史。無論在歷史上還是文學上,都是一部無與倫比的光輝巨著。</p> <p class="ql-block"> 關于史記,歷史名家都給予很高的評價?,F(xiàn)代中國的兩個文化名人,魯迅和郭沫若也評價很高。魯迅認為:《史記》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1958年郭沫若為司馬遷祠題寫的碑文中對司馬遷有“文章曠代雄”、“功業(yè)追尼父”的贊語。</p> <p class="ql-block"> 司馬遷祠坐落在陜西省韓城市東南十公里的韓奕坡上,東臨滔滔黃河,西依巍巍梁山。進入景區(qū)后,經(jīng)過寬敞通道及兩側(cè)的雕塑群,便可到達司馬遷廣場,廣場上高聳著司馬遷青銅塑像。塑像高12米,隱含《史記》十二本紀,重52萬兩,暗喻《史記》五十二萬余言。一尊雕像,其高度與重量融進《史記》體例與字數(shù),多了設計者的巧思和深長的意味。司馬遷面向北方,一襲布衣,手握竹卷,臉色凝重,目光與面容滿含憂國憂民愁緒,又透露出無比堅強的意志和決心。</p> <p class="ql-block"> 從司馬遷塑像轉(zhuǎn)過彎就是芝秀橋,橋是1936年,楊虎城將軍與邵力子主席所建,歷經(jīng)八十年風雨,橋面斑駁不堪但仍毅立堅挺,像極了秦人風格。</p> <p class="ql-block"> 過了橋不遠處,就是書寫著“漢太史司馬遷祠墓”的門樓。門樓古香古色,字體厚重有力,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進門便是通往山頂祠院的司馬古道,原名叫韓奕坡,解說牌上介紹此路建于西晉永嘉四年,距今已1700余年?,F(xiàn)存300米長的石條路,早已經(jīng)坑洼不平,千百年來的風雨侵蝕,每一塊石頭就像一本史書,展開來猶如太史公坎坷不平歷盡滄桑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坡上“高山仰止”的牌樓當?shù)来AⅰB冯S之盤旋而上,“史筆昭世”山門赫然屹立當頭,穿過山門,其后為隨山脊鋪設而上的九十九級臺階。拾階而上,山門上“太史祠”三個大字遒勁有力,再往上便是司馬遷祠。</p> <p class="ql-block"> 祠后有墓。進入獻殿,歷代修葺祠墓、贊頌史圣石碑共六十七通。獻殿上方高懸“史圣千秋”、“文史祖宗”牌匾,左右聯(lián)曰“剛正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fā)憤著成信史照塵寰”。獻殿之后緊接寢宮,內(nèi)有北宋年間司馬遷泥塑坐像一尊,神氣自若,栩栩如生。上懸匾額,書曰“君子萬年”。</p><p class="ql-block"> 祠后的高臺上,修建有一座磚砌蒙古包形狀的八卦墓,此為司馬遷的衣冠冢。相傳元世祖忽必烈把初建時的土冢,改建成今天的模樣。墓頂植有一柏,枝分五枝,被稱為五子登科柏,盤虬勁直,郁郁蔥蔥。墓四周,刻有《周易》之八卦圖案,是對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史學思想的詮釋。墓碑上的“漢太史公墓”五個字,為清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所書。</p> <p class="ql-block"> 司馬遷在年少即表現(xiàn)出聰穎之資,飽讀經(jīng)史之書,20歲始數(shù)年時間游歷了大江南北多處大好河山,“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事”。后來擔任史官太史令,并繼承其父司馬談之遺志開始創(chuàng)作《史記》。</p> <p class="ql-block"> 然而,厄運降臨苦命人。司馬遷因替敗降匈奴的李陵直言而令漢武帝龍顏大怒,獲罪入獄,并遭受極為屈辱的腐刑。</p> <p class="ql-block"> 萬幸,在遭受如此巨大的重創(chuàng)之后,太史公含垢忍辱,超越了個人的一時得失,發(fā)憤著書,以他不屈的人格完成了《史記》,完成了一項震古爍今的偉業(yè)。一部《史記》,使司馬遷屈辱殘缺的身體與悲憤憂痛的心靈在精神上得以完整和健全,高高樹立起了被后人稱之為禮義一統(tǒng)的司馬遷精神,僅憑這一點就足以令他和他的《史記》名垂千古流芳百世。</p> <p class="ql-block"> 說來慚愧的是,由于學識淺薄,并沒有完整的讀過《史記》,可是如今我們帶著崇敬的心情去拜謁司馬遷祠,正是為了感激他和他的《史記》。</p> <p class="ql-block"> 從司馬遷祠下來,已是夕陽銜山時分,廣場上高大的司馬遷雕塑,從側(cè)面看去,在陽光的照耀下成為剪影,仿佛看到了司馬遷那剛直不阿凜然不屈的嘯嘯正氣。</p> <p class="ql-block"> 韓城這塊土地,給了司馬遷以生命,司馬遷以他的淵博學識、以他的偉大品格、以他剛正不阿的史圣風骨與氣貫長虹的精神,給了韓城這座城永遠的盛名。</p> <p class="ql-block"> 2024年國慶節(jié)之后游覽</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編輯制做</p><p class="ql-block"><br></p>